淺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
心理健康教育課不同於傳統的學科課程,是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為根本目標的。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心理健康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
【摘 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也在發生著變化,由此而產生的心理問題也由然而生,本文詳細闡述了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和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對策,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增加這一現狀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 原因 對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變化,但也產生了一系列的衝突與危機。人們的生活節奏在日益加快,社會貧富分化和就業壓力也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不斷的變化著,大學生也不例外。在大專院校生活和學習的大學生們,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其心理問題也越來越是高校輔導員和各級學生管理部門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本人作為一名高校的大學生輔導員,在工作中,不斷探索大學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徑,努力分析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產生原因,提高對學生管理工作的認識。在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中,認為大學生心理問題和管理工作應該分為以下幾點:
1 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
1.1 由於貧富差距產生的優越感和自卑感
1985年10月23日,鄧小平同志在會見美國時代公司組織的美國高階企業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問題,他說,“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以後,他又在多種場合、多次提到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問題。但是,每次提到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小平同志又會強調,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為了帶動大家一起富裕,共同走富裕之路。經過二十多年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讓一部分先富起來的目的基本達到,社會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富人群體”。但是,帶動其他人一起富裕、走共同富裕之路的目的並沒有完全達到,而產生了三種人,一種是富人,一種是經濟還算不錯的人,一種是貧困的人。富人越來越富,中間的人群維持在溫飽和必須的支出,貧困的人越來越經濟拮据,越來越貧困,有的兒女的學費都成了具大的壓力。這些人的兒女到了一定的年齡進了大學,在大學生中就產生了問題,一是富有學生的優越感,二是貧困學生的自卑感。這兩種學生的感覺直接影響到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的產生的心理問題,這些學生,成為高校輔導員和學生管理部門的重點關注物件。
1.2 就業難產生的壓力越來越大
自各高校擴大招生以來,高等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為大眾化的教育,大學生“天之驕子”的美好形象也已經成為歷史。高校畢業生數也在不斷劇增,日益突出的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據調查顯示,今年我國高校有220萬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明年將增至280萬人。並且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有近八成的大學生已將“就業壓力大”列為自己的首要煩惱。面對2008年突如其來的金融危機,2009年以來的經濟低靡,大學生就業形勢猶如雪上加霜,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大學生的就業壓力問題引起社會、家庭和學生的高度關注,就業壓力大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理困擾的主要原因。它加重了大學生就業的心理負擔,部分高校大學畢業生產生了就業前的悲觀、焦慮和迷茫心理;求職過程中又表現出挑剔、觀望;擇業過程中產生矛盾心理,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產生。所以,積極為大學生尋求多種就業途徑的同時,主動對大學生進行就業心理調適,成為社會和高校大學生管理部門的重要任務。
1.3 家庭問題成為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罪惡殺手
隨著中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經濟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價值觀、道德觀、婚戀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給婚內婚外的人們尋求愛情提供了環境與條件,同時也給很大一部分人降低了道德底線和責任感,家庭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挑戰,一個病態的家庭很容易產生病態的孩子。一般人總以為,孩子我們只要給他她吃飽、穿暖、把他她撫養長大,做父母的責任就盡到了。熟不知孩子的成長光靠物質上的需要還遠遠不夠,物質大概佔到孩子總需求的20%,80%還更需要精神的滿足和安全感。舉一個例子,有這樣一個家庭,其父親因為和愛人不和,長年不回家,和孩子也沒有什麼交流和交往,孩子是在母親的撫養下長大成人並考入大學的,母親是一個柔弱的女人,沒有表現出堅強和樂觀,在一個人帶孩子的過程中,母親的哀怨、無耐給了孩子極其不良的心理影響,該學生的心理問題由此產生,最終以跳樓自殺回報了父母的不和。學生選擇了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很多同學不理解:他平時很好,學習不錯,對同學也很溫和禮貌,怎麼會這麼想不開呢?其實不然,本人認為,這個學生的心理問題其實在多年以前父親遠離時就產生了。是父母的不和,給孩子造成了具大的傷害。家庭失和給孩子造成的影響有:容易憤怒、恐懼、悲傷、絕望、對生活失去信心,重者心理出現問題不能自拔,最終選擇極端,該學生就屬於這種情況;高度的精神焦慮,智力和學業明顯落後;性格和性別容易異化;容易造成社會關係失調,人際關係不好,容易造成自我心理的封閉、自卑、憂鬱、猜忌、冷漠,主觀偏見,並以自我為中心,厭惡與他人接觸等等。
1.4 來自人際交往的心理障礙
高等教育出版社社會學習資源分社針對28所高等院校的747名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表明,59%的受調查者表現出不同程度的人際交往障礙,比起其他的心理問題相對更普遍。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他她們在陌生的環境中尋找良師益友,以求得被人理解和接納是大多數大學生強烈的需要。但由於交往的機會較少,缺乏主動性,加之青春期的心理閉鎖等原因,同學之間不易吐露真情,交換思想,致使一些大學生由於自己找不到知己而悶悶不樂,有的因不被別人理解而惆悵,內心矛盾、焦慮、抑鬱、感到孤獨,缺乏一定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卡耐基說過:“一個人事業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於他們的專業技術,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際關係和處世的技巧”。可見,人際關係的好壞是一個人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對於大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需要。人際交往是每個大學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課”,大學生通過交往、溝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誼,切磋學問,探討人生,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大學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響著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長髮展,也影響著高校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培養大學生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是學生思想管理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2 幫助大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對策
2.1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教育,使學生建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學習目標,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除此之外,組織學生系統的學習心理衛生等方面的知識,教會學生系統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取決於學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其次是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的培養離不開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是影響學生心理髮展的重要條件。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優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提升學生群體凝聚力、集體榮譽感,促使同學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徵。高校應該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學術活動,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鬆理解的環境,有助於學生深化自我認識,充分發展個性,改善適應能力,為大學生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
2.2 對個別學生進行心理輔導
從大一新生開始就要有針對性的做好心理健康篩查,做到心理問題早發現早預防。要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下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家庭狀況、學習情況、人際交往情況等心理健康的狀態,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提出教育措施與方案。採用“心理健康問卷”並從中篩選出有心理症狀的學生,主動找他們談心,或約請他們到心理諮詢中心進一步通過面談分析診斷和諮詢,根據面談分析,區別不同的問題型別與程度,採取不同的應對措施,防患於未然,做到了心理問題早期發現、及時干預,使學生在入學之初就能得到具體的心理健康指導。
2.3 有針對性的和學生進行談話
學生輔導員或學生管理者,要針對不同性格和有不同問題的學生進行定期的談話。要尊重學生,以平等待人的方式和學生進行談話。談話的方式要真誠、要藝術,態度要和藹可親,要和學生做朋友,要讓學生感覺到老師是可以信任的,讓他她們把心裡的話說出來,把想不開的事情講出來,把內心的壓力倒出來。“在影響學生的內心世界時,不應該挫傷他們的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所以,通過藝術的、平等的談話,瞭解他們的個性,讓他們都能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和集體的溫暖。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講,自尊心就是一種建立在自我評價基礎之上、要求社會和集體承認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思想感情。在大多數情況下,自尊心起到了使一個積極向上的作用,他會更加珍視自己在老師心裡的形象以及積極向上的意識,以及自己在集體中的聲譽。[3]當學生們把心裡的話講出來了,我們也就能找到解決學生心裡問題的方向了。
2.4 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和藝術課程,舒緩學生的壓力
對大學生進行音樂審美教育和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以文體活動為媒介,將藝術鑑賞進課堂,通過多方位的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對藝術的熱愛,對美的欣賞;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從而幫助學生主動發掘生活中的美,構建學生完善的審美心理結構,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養成積極向上的審美情操,啟迪學生的智慧,開拓學生思維和想象力,淨化心靈陶冶情操。讓學生們感覺到,生活是美好的,學習是舒暢的,人本是善良的,未來是有希望的。從而使學生們的壓力和負擔,變成學習和生活的動力。
參考文獻:
[1]胡卸紅.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表現、原因及對策分析.文教資料[J].2009年11 月號下旬刊,227.
[2]劉韌.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健康問題和對策.河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0卷第3期,90.
[3]隋秀玲.淺談高校班主任與學生談話藝術.教育教學,2012,8,63.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參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