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頑強的綿延性和鮮明的發散性。你知道怎麼做傳統文化手抄報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大家喜歡。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的圖片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一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二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三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四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五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六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的資料

  中國傳統節日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又因為在我國古代,六為陰數,九是陽數,因此,重九就叫“重陽”。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

  重陽節除了佩帶茱萸,也插菊花。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傳統文化資料

  【序】

  周代學校的名稱。《孟子·滕文公》:“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古人常以庠序稱地方學校,或泛指學校或教育事業。

  【國學】

  先秦學校分為兩大類:國學和鄉學。國學為天子或諸侯所設,包括太學和小學兩種。太學、小學教學內容都是“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主,小學尤以書、數為主。

  【鄉學】

  與國學相對而言,泛指地方所設的學校。

  【稷下學宮】

  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學府,因設於都城臨淄稷下而得名。當時的儒、法、墨、道、陰陽等各學派都彙集於此,他們興學論戰、評論時政和傳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師都曾來此講學,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重要園地。

  中華傳統文化故事

  刮目相看

  【傳統故事】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的名將。他出身貧寒,所以他讀書不多,懂得的知識很少。有一次,吳王孫權勸他多讀些書,說讀書對治軍有很大的益處。呂蒙就決定下一番苦功夫,不辜負吳王的期望。從那以後,呂蒙不管軍務如何繁忙,每天都要抽出一些時間讀書,漸漸地,學問大有長進。一天,東吳大都督魯肅跟呂蒙談起了軍事。呂蒙提出的見解非常深刻而精闢。魯肅聽後,覺得他跟自己以往印象中重武輕文的呂蒙大不相同,就大為讚賞。呂蒙開玩笑地說:“咱們三日不見,你當然要刮目相看擦亮眼睛看人,即另眼相了呀!”

  【人生感悟】呂蒙的先天條件並不好,但他具有不斷進取的精神,所以最終達到智勇兼全。對青少年來說,為了今後堂堂正正地做人,能夠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滿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必須從現在開始,抓緊寶貴的學習時間和機會,培養好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培養競爭意識,樹立憂患意識。

三年級傳統文化手抄報簡畫
初中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
相關知識
傳統文化節日的手抄報圖片
簡單筆畫的傳統文化五年級手抄報圖片
傳統文化進校園手抄報圖片
傳統文化資料的手抄報
傳統文化教育的手抄報
生活中的傳統文化為題的手抄報
中國傳統文化節日的作文
傳統文化節日的作文
我國的傳統文化小學生手抄報
傳統文明禮儀的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