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桃花源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3日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一。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一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長沙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桃花源位於常德市西南部,東晉詩人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使桃花源名揚天下。千百年來,桃花源以其幽靜秀美的獨特風貌,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曾令多少遊人迷戀,陶醉!她以紅樹、青山、斜陽古道聞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鳳聚氣,瀉靈溢韻, “水回青嶂合,雲度綠溪陰”,當大家沉浸在“偶聞黃髮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之意境時,自會有一種幽深恬靜之感。

  傳說武陵漁郎所逢桃花林,正是這片林子。每當桃花盛開,紅雲飄浮,赤霞騰飛,與沿溪松濤、竹風映照,瑰麗多彩。可謂“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現在登上的這座橋,叫“窮林橋”,以《桃花源記》“欲窮其林”而命名。橋下流水潺潺,橋畔桃花灼灼。傳說當年武陵漁郎沿溪而行,置身於一片桃花林中,十分驚訝。歷經滄海桑田,桃花溪雖已沒當年那麼寬、廣,但“桃花依舊笑春風”。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築物就是菊圃,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為淵明祠,因陶淵明愛菊,遂改名菊圃,門口有副對聯:“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來,把今古遊人忙煞;欲尋彭澤令,問圇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說當年武陵漁人,從世外桃源出來以後,把人間仙境透露出去,引來了古往今來的遊人想找陶淵明先生問良田美景究竟在哪裡,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變。

  走進菊圃大門,仔細觀賞一下菊圃的建築,菊圃四周環以垣牆,數處開窗,分前後兩進,前進入門為魚池,池旁繞以迴廊。兩旁隨地形高下,雕欄疏櫺,修竹垂影,蘭桂飄香。池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後為花圃,金菊競放正中是一塊淵明東籬採菊石刻,後鐫《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棟古樸典雅、雕樑畫棟、耀碧流丹的建築,就是淵明祠。

  正門廊柱上,掛著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聯: “心愛菊,睥睨榮華,難為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性嗜酒,不汲富貴,甘願南山種豆,歸來五柳先生。”寫出了陶淵明心愛菊花,厭惡榮華,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他特別喜歡喝酒,從不追求富貴,心甘情願歸隱田園,種豆南山,好個五柳先生啊!淵明祠正中,供有漢白玉雕刻的淵明像,右邊是他自傳體銘文《五柳先生傳》。這30多幅畫,以歷代名家所寫陶淵明為依據,介紹陶淵明這個偉大詩人61個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為官,五次歸隱田園,不為五斗米折腰,41歲辭去彭澤縣令後,樂道清貧,安居田園,終老一生。

  這裡有他自己的《輓歌詩》的一部分: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從這裡我們彷彿看到陶淵明先生以極為淡泊的心態,視生如死,視死如生,超凡脫俗的高風亮節。

  歷代文人賢達顏延之、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朱熹、辛棄疾、顧炎武、王夫之、龔自珍、梁啟超、魯迅等對之予以高度評價,字裡行間流露出了對陶淵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顏延之的“畏榮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淵明高潔的人品。遊覽菊圃,就像閱讀了一本有關陶淵明的書。穿過圓門,來到碑廊。千百年來,遊桃花源者,騷人墨客多覽物興懷,寫景抒情,碑碣傳世頗多,惜為風雨剝蝕。現存唐代詩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巨集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雖歷經滄桑,尚可摩讀,彌足珍貴。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為八方三門四窗磚石結構。亭方8米,牆厚1米,上覆琉璃瓦,內為穹隆頂,有古今石刻8方。亭側方竹,依依滴翠,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因此而得名。1995年,主席遊覽到這裡,撫摸方竹後,連聲說:“還真是方的呢!”

  品玩方竹之後,前往遇仙橋。橋原系橫臥澗上的天然巨巖,傳為漁郎遇仙之處。橋柱上有對聯一副:“花藏仙溪,落英何許流出,水引漁郎,春風不知從來。”是寫桃花源藏於仙溪之內,正是那和煦的春風和這流著落英的桃花溪,引武陵漁人進人這樣一個神祕奇異的境地。走過遇仙橋,循著飛瀑流泉,拾級而上,來到山腰的“白雲軒”,軒因“時有白雲衣上生”而得名,軒後古木參天,軒下碧潭澄澈,潭上小橋橫跨,白靄漂流其間,另有一番意趣。

  穿過霧靄,踏著古樸的石板小徑,經亂石向右,就到了“秦人古洞”,相傳為武陵漁人從此口人。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洞門半啟, “初極狹,才逼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給人一種“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感覺。

  現在盡收眼底的這些房屋,古香古色,都是村民的住宅,他們世世代代在這塊樂土裡,繁衍生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趣的是,這裡許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為“避秦時亂”,就以朝代為姓吧。他們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設酒殺雞作食”,並“鹹來問訊”。

  沿齊整而古樸的石級下行,首先到達秦人居。秦人居為秦代建築樣式,古窗幽壁,雕樑畫棟,飛簷鬥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在這裡不妨欣賞一下美妙的楹聯吧:

  “豁然敞五百奇蹤,祗山上白雲,盡堪怡悅;到此空古今疑案,彼天涯黃綺,未免塵囂。”

  它是說桃花源突然敞開了神祕境界,像無心出岫的白雲,舒捲自由,可以使人留戀、快樂、消憂解愁;到了這裡,把心中存疑的古今關於桃花源的漁樵仙隱種種說法,都搞清楚了。想起秦末嵩山四皓夏黃公、綺裡季他們,晚年還出山輔太子,未免欲心太重了,只有這兒的避秦人,才是真正的隱者。

  走出秦人居,便是竹廊。竹廊全用竹子精工做成,廊亭相連,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意越千年之滄桑。

  不知不覺,來到公議堂,這公議堂為迴廊穿鬥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內有院坪、戲臺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處理。

  走出公議堂,又踏進了奉先祠的門檻。奉先祠傳為蓁人奉祀祖先的祠堂,後多次重修。今之祠堂,疏窗畫櫺,保留了先蓁建築風貌。祠旁田園桑竹,祠下阡陌交錯,恍人蓁代。每逢佳節盛會,婚喪嫁娶,秦人均於此祭祀祖先。再往前就是“餘蔭堂”,因陶詩“桑竹垂餘蔭”得名,堂周桑竹掩映,古樹茂密,風景奇幽。傳說秦中孤寡、無生養者均居於此堂,所需由村人聚獻四時供養,無生活之憂。

  真如陶詩中所說: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是一個平等、互助的理想社會,只有父子,不知君臣,過著平等自給自足的生活。

  現在來到“自樂橋”,因陶詩“怡然自樂”而名。橋下池水清澈見底,橋上清風習習,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茶餘飯後,村中男女老少常聚於橋上,望天談月,輕歌曼舞,怡然自樂。再往上走,就是奇蹤館了,它因陶詩“奇蹤隱五百”而名,館前良田美池,館後松竹垂蔭,風景甚佳。

  前面是一段起伏曲折的竹廊,正所謂曲徑通幽過了這段竹廊,就到了延至館。延至館地處歸鶴池,因陶文“各復延至其家”句得名。它半倚青山半出湖,樹皮為頂竹為壁,建築別緻,古趣盎然。館後高潭流水,鐘鼓聲聲;館前池水蕩碧,魚草相樂,傳說漁郎被秦人宴請,於此盤桓數日。遊客到此,不妨臨窗近水,品一品風味獨特的擂茶,看一看世外桃源的風光,蝥高遠望,觀沅水漂流天際,看青山泛翠,福地洞天,是否有世內看世外之感慨呢!

  桃花源位於常德市西南部,東晉詩人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使桃花源名揚天下。千百年來,桃花源以其幽靜秀美的獨特風貌,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曾令多少遊人迷戀,陶醉!她以紅樹、青山、斜陽古道聞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鳳聚氣,瀉靈溢韻, “水回青嶂合,雲度綠溪陰”,當大家沉浸在“偶聞黃髮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之意境時,自會有一種幽深恬靜之感。[傳說武陵漁郎所逢桃花林,正是這片林子。每當桃花盛開,紅雲飄浮,赤霞騰飛,與沿溪松濤、竹風映照,瑰麗多彩。可謂“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現在登上的這座橋,叫“窮林橋”,以《桃花源記》“欲窮其林”而命名。橋下流水潺潺,橋畔桃花灼灼。傳說當年武陵漁郎沿溪而行,置身於一片桃花林中,十分驚訝。歷經滄海桑田,桃花溪雖已沒當年那麼寬、廣,但“桃花依舊笑春風”。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築物就是菊圃,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為淵明祠,因陶淵明愛菊,遂改名菊圃,門口有副對聯:“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採,把今古遊人忙煞;欲尋彭澤令,問圇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說當年武陵漁人,從世外桃源出來以後,把人間仙境透露出去,引採了古往今來的遊人想找陶淵明先生問良田美景究竟在哪裡,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變。走進菊圃大門,仔細觀賞一下菊圃的建築,菊圃四周環以垣牆,數處開窗,分前後兩進,前進人門為魚池,池旁繞以迴廊。兩旁隨地形高下,雕欄疏櫺,修竹垂影,蘭桂飄香。池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後為花圃,金菊競放。正中是一塊淵明東籬採菊石刻,後鐫《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棟古樸典雅、雕樑畫棟、耀碧流丹的建築,就是淵明祠。

  正門廊柱上,掛著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聯: “心愛菊,睥睨榮華,難為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性嗜酒,不汲富貴,甘願南山種豆,歸來五柳先生。”寫出了陶淵明心愛菊花,厭惡榮華,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他特別喜歡喝酒,從不追求富貴,心甘情願歸隱回園,種豆南山,好個五柳先生啊!淵明祠正中,供有漢白玉雕刻的淵明像,右邊是他自傳體銘文《五柳先生傳》。這30多幅畫,以歷代名家所寫陶淵明為依據,介紹陶淵明這個偉大詩人61個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為官,五次歸隱田園,不為五斗米折腰,41歲辭去彭澤縣令後,樂道清貧,安居田園,終老一生。

  這裡有他自己的《輓歌詩》的一部分: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從這裡我們彷彿看到陶淵明先生以極為淡泊的心態,視生如死,視死如生,超凡脫俗的高風亮節。歷代文人賢達顏延之、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朱熹、辛棄疾、顧炎武、王夫之、龔自珍、梁啟超、魯迅等對之予以高度評價,字裡行間流露出了對陶淵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顏延之的“畏榮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淵明高潔的人品。遊覽菊圃,就像閱讀了一本有關陶淵明的書。穿過圓門,來到碑廊。千百年來,遊桃花源者,騷人墨客多覽物興懷,寫景抒情,碑碣傳世頗多,惜為風雨剝蝕。現存唐代詩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巨集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雖歷經滄桑,尚可摩讀,彌足珍貴。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建於明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為八方三門四窗磚石結構。亭方8米,牆厚1米,上覆琉璃瓦,內為穹隆頂,有古今石刻8方。亭側方竹,依依滴翠,為桃花源珍品之一,亭因此而得名。1995年,江 澤民主席遊覽到這裡,撫摸方竹後,連聲說:“還真是方的呢!”

  品玩方竹之後,前往遇仙橋。橋原系橫臥澗上的天然巨巖,傳為漁郎遇仙之處。橋柱上有對聯一副:“花藏仙溪,落英何許流出,水引漁郎,春風不知從來。”是寫桃花源藏於仙溪之內,正是那和煦的春風和這流著落英的桃花溪,引武陵漁人進人這樣一個神祕奇異的境地。走過遇仙橋,循著飛瀑流泉,拾級而上,來到山腰的“白雲軒”,軒因“時有白雲衣上生”而得名,軒後古木參天,軒下碧潭澄澈,潭上小橋橫跨,白靄漂流其間,另有一番意趣。穿過霧靄,踏著古樸的石板小徑,經亂石向右,就到了“秦人古洞”,相傳為武陵漁人從此口人。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洞門半啟,“初極狹,才逼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給人一種“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感覺。

  現在盡收眼底的這些房屋,古香古色,都是村民的住宅,他們世世代代在這塊樂土裡,繁衍生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趣的是,這裡許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為“避秦時亂”,就以朝代為姓吧。他們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設酒殺雞作食”,並“鹹來問訊”。沿齊整而古樸的石級下行,首先到達秦人居。秦人居為秦代建築樣式,古窗幽壁,雕樑畫棟,飛簷鬥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在這裡不妨欣賞一下美妙的楹聯吧:“豁然敞五百奇蹤,祗山上白雲,盡堪怡悅;到此空古今疑案,彼天涯黃綺,未免塵囂。它是說桃花源突然敞開了神祕境界,像無心出岫的白雲,舒捲自由,可以使人留戀、快樂、消憂解愁;到了這裡,把心中存疑的古今關於桃花源的漁樵仙隱種種說法,都搞清楚了。想起秦末嵩山四皓夏黃公、綺裡季他們,晚年還出山輔太子,未免欲心太重了,只有這兒的避秦人,才是真正的隱者。

  走出秦人居,便是竹廊。竹廊全用竹子精工做成,廊亭相連,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意越千年之滄桑。不知不覺,來到公議堂,這公議堂為迴廊穿鬥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內有院坪、戲臺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處理。

  走出公議堂,又踏進了奉先祠的門檻。奉先祠傳為蓁人奉祀祖先的祠堂,後多次重修。今之祠堂,疏窗畫櫺,保留了先蓁建築風貌。祠旁田園桑竹,祠下阡陌交錯,恍人蓁代。每逢佳節盛會,婚喪嫁娶,秦人均於此祭祀祖先。再往前就是“餘蔭堂”,因陶詩“桑竹垂餘蔭”得名,堂周桑竹掩映,古樹茂密,風景奇幽。傳說秦中孤寡、無生養者均居於此堂,所需由村人聚獻四時供養,無生活之憂。真如陶詩中所說: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是一個平等、互助的理想社會,只有父子,不知君臣,過著平等自給自足的生活。

  現在來到“自樂橋”,因陶詩“怡然自樂”而名。橋下池水清澈見底,橋上清風習習,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茶餘飯後,村中男女老少常聚於橋上,望天談月,輕歌曼舞,怡然自樂。再往上走,就是奇蹤館了,它因陶詩“奇蹤隱五百”而名,館前良田美池,館後松竹垂蔭,風景甚佳。

  前面是一段起伏曲折的竹廊,正所謂曲徑通幽。過了這段竹廊,就到了延至館。延至館地處歸鶴池,因陶文“各復延至其家”句得名。它半倚青山半出湖,樹皮為頂竹為壁,建築別緻,古趣盎然。館後高潭流水,鐘鼓聲聲;館前池水蕩碧,魚草相樂,傳說漁郎被秦人宴請,於此盤桓數日。遊客到此,不妨臨窗近水,品一品風味獨特的擂茶,看一看世外桃源的風光,蝥高遠望,觀沅水漂流天際,看青山泛翠,福地洞天,是否有世內看世外之感慨呢!

  各位朋友,桃花源景區就給大家講解到這裡,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援。

  桃花源因桃樹成林而得名,她在湖南省常德市的桃源縣。

  每年桃花盛開,這裡到處瀰漫著濃郁的醉人花香。許多遊人便成群結隊的來到這裡。這樣多的桃花恐怕一生都很難見到,踩著石卵路,慢慢地在桃花林穿梭。桃花正豔,枝頭上都擠滿了大大小小的桃花,有的還只是花骨朵,有的卻已在爭奇奪豔,有的花只是粉色,有點花卻已是紅的耀眼!看!這一朵花兒真像一張可人的小臉,粉嘟嘟讓人心動得想去捏捏,但又怕震落花瓣兒。

  桃花源還以詩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而馳名中外。讀過陶源明《桃花源記》的人都記得,探得先秦遺民,終識桃花源的陶淵明就是藉助一個秦人古洞而大功告成的。只見古洞前涼氣颼颼,洞內燈光暗淡,洞寬起初只能容下一人摸索前行,但走著走著,一會兒變寬、一會兒又變窄,曲曲折折頗有探險韻味了。行走間斂氣靜聽,周邊似有泉水滴答,但分辨不出究竟來自何方。這樣走了不到3分鐘,眼前豁然開朗,呈現在眼前的是另一番天地,不遠處是一個被四周山體層層包裹的山坳。放眼打量,水田、茅舍、竹樓、土雞、家犬,一切都是原生態模樣。

  千百年來,桃花源這超塵脫俗的人間仙境,吸引了許多文人墨客,政壇要人和成千上萬遊客來觀光遊覽.朋友,百聞不如一見,請到這裡領略桃花源神奇迷人的景觀吧!

  二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桃花源,亦稱桃源山,雅稱“世外桃源”。春秋戰國時期,該區先屬楚國黔中地,後屬秦國黔中郡。《後漢書》載:黔中郡於漢高帝五年前202更名武陵郡,“在洛陽南二千一百里”。陶淵明《塗口》詩稱:“遙遙至南荊”,即此。唐杜光庭《洞天福地記》雲:三十五洞桃源山,在朗州武陵縣。宋《輿地廣記》雲:“乾德元年963析武陵縣置桃源縣。有桃源山。明《一統志》載:桃源山在常德府桃源縣西南三十里,其西南有桃源洞。亦名秦人洞。《辭海》版第1466面載:“桃花源”亦稱“桃源”,參見“世外桃源”。在湖南省常德市水溪附近,面臨沅水,背倚群山,風景優美。中國科學院、湖南省綜合科學實驗基地縣考察隊,《桃源縣綜合考察報告集》載:桃花源屬於湘贛丘陵的一部分,地處雪峰山、武陵山隆起帶的東北端,及中生代西洞庭湖凹陷的西南角。《湖南省桃花源風景名勝資源調查評價報告》載:桃花源主體景區的地理位置,為東經110°25′—27′,北緯28°47′—49′。

  桃源縣為桃花源的當然媒介區。西與懷化市沅陵縣、張家界市慈利縣、永定區接壤,東與常德市臨澧縣、鼎城區交界,北抵常德市石門縣,南倚益陽市安化縣。桃花源景界呈錘子形,斜置於桃源縣西南。景區面積157.55平方公里。其中,桃花源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景界一般超過區界。桃花源主體景區,東倚重丘與鼎城區堯天坪鄉相聞,西枕沅水與桃源縣剪市鎮相望,北觀桃源縣漳江鎮,南傍桃源縣桃花源鎮。內含國有湖南省桃源桃花源林楊、桃花源鎮桃花源村、三合村、茶莊村、雙峰村、青山村和桃花源居民委員會。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沿途可觀桃源縣陬市、木塘院、楓樹、車湖垸、青林、漳江、桃花源、鄭家驛、寺坪、剪市、凌津灘、興隆街、燕家坪等鄉鎮所屬獨立景點。

  憑山水走勢和地貌特徵,將桃花源主體景區,區劃為5個自然區:避秦處秦人村、靈境湖、桃花山、桃源山和桃仙嶺;將桃花源沅水風光帶水域,大致區劃為4個自然段:一線天風光段、夷望溪風光段、凌津灘風光段和武陵川風光段。避秦處景區,位於嶂山西南,含施家衝自然村。靈境湖景區,位於嶂山東南,含江家衝、艾家衝2個自然村。桃花山景區,位於嶂山歸鶴峰正西,含天尊崖、葉家灣2個自然村。桃源山景區,位於黃聞山,含其山主體及八疊坡、白馬渡山、青龍嘴、白虎嘴等尾餘部分。桃仙嶺景區,含汪家衝自然村上部紅巖山峪。一線天風光段,位於燕家坪鄉高都驛上下,含一線天和上天龍等山石景觀。夷望溪風光段,位於夷望溪下游,含鯉魚跳龍門和水心巖等山石景觀。凌津灘風光段,位於凌津灘、甕子灘處北岸,含穿石和欽山等山石景觀。武陵川風光段位於白鱗洲至陬市洋洲,含三日同輝、白馬雪濤、綠蘿晴畫、梅溪煙雨、楚山春晚、漳江夜月、潯陽古寺、艟舫晚渡和“三閣”白佛閣、文昌閣、漳江閣、“三塔”迴風塔、楚望塔、文星塔等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觀。

  三

  各位遊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來桃花源旅遊觀光!

  桃花源位於常德市西南部,東晉詩人陶淵明先生的《桃花源記》使桃花源名揚天下。千百年來,桃花源以其幽靜秀美的獨特風貌,吸引了無數慕名而來的遊客,曾令多少遊人迷戀,陶醉!她以紅樹、青山、斜陽古道聞名,山中幽谷深深,曲澗潺潺,藏鳳聚氣,瀉靈溢韻, “水回青嶂合,雲度綠溪陰”,當大家沉浸在“偶聞黃髮石中語,時有白雲衣上生”之意境時,自會有一種幽深恬靜之感。

  傳說武陵漁郎所逢桃花林,正是這片林子。每當桃花盛開,紅雲飄浮,赤霞騰飛,與沿溪松濤、竹風映照,瑰麗多彩。可謂“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

  現在登上的這座橋,叫“窮林橋”,以《桃花源記》“欲窮其林”而命名。橋下流水潺潺,橋畔桃花灼灼。傳說當年武陵漁郎沿溪而行,置身於一片桃花林中,十分驚訝。歷經滄海桑田,桃花溪雖已沒當年那麼寬、廣,但“桃花依舊笑春風”。

  前面那座精美的建築物就是菊圃,建於明萬曆年間,原為淵明祠,因陶淵明愛菊,遂改名菊圃,門口有副對聯:“卻怪武陵漁,自洞口歸採,把今古遊人忙煞;欲尋彭澤令,問圇園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說當年武陵漁人,從世外桃源出來以後,把人間仙境透露出去,引採了古往今來的遊人想找陶淵明先生問良田美景究竟在哪裡,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變。

  走進菊圃大門,仔細觀賞一下菊圃的建築,菊圃四周環以垣牆,數處開窗,分前後兩進,前進人門為魚池,池旁繞以迴廊。兩旁隨地形高下,雕欄疏櫺,修竹垂影,蘭桂飄香。池上石橋縱跨,獅象猴麟,分蹲左右;池後為花圃,金菊競放。正中是一塊淵明東籬採菊石刻,後鐫《飲酒》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棟古樸典雅、雕樑畫棟、耀碧流丹的建築,就是淵明祠。

  正門廊柱上,掛著一副概括了陶公秉性的楹聯:

  “心愛菊,睥睨榮華,難為鬥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性嗜酒,不汲富貴,甘願南山種豆,歸來五柳先生。”寫出了陶淵明心愛菊花,厭惡榮華,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辭去彭澤縣令;他特別喜歡喝酒,從不追求富貴,心甘情願歸隱回園,種豆南山,好個五柳先生啊!淵明祠正中,供有漢白玉雕刻的淵明像,右邊是他自傳體銘文《五柳先生傳》。這30多幅畫,以歷代名家所寫陶淵明為依據,介紹陶淵明這個偉大詩人61個春秋的人生旅途,他五次出仕為官,五次歸隱田園,不為五斗米折腰,41歲辭去彭澤縣令後,樂道清貧,安居田園,終老一生。

  這裡有他自己的《輓歌詩》的一部分: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從這裡我們彷彿看到陶淵明先生以極為淡泊的心態,視生如死,視死如生,超凡脫俗的高風亮節。

  歷代文人賢達顏延之、杜甫、韓愈、白居易、蘇軾、黃庭堅、朱熹、辛棄疾、顧炎武、王夫之、龔自珍、梁啟超、魯迅等對之予以高度評價,字裡行間流露出了對陶淵明先生的敬仰之情。顏延之的“畏榮好古,薄身厚志”,就道出了陶淵明高潔的人品。遊覽菊圃,就像閱讀了一本有關陶淵明的書。穿過圓門,來到碑廊。千百年來,遊桃花源者,騷人墨客多覽物興懷,寫景抒情,碑碣傳世頗多,惜為風雨剝蝕。現存唐代詩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巨集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雖歷經滄桑,尚可摩讀,彌足珍貴。

  品玩方竹之後,前往遇仙橋。橋原系橫臥澗上的天然巨巖,傳為漁郎遇仙之處。橋柱上有對聯一副:“花藏仙溪,落英何許流出,水引漁郎,春風不知從來。”是寫桃花源藏於仙溪之內,正是那和煦的春風和這流著落英的桃花溪,引武陵漁人進人這樣一個神祕奇異的境地。走過遇仙橋,循著飛瀑流泉,拾級而上,來到山腰的“白雲軒”,軒因“時有白雲衣上生”而得名,軒後古木參天,軒下碧潭澄澈,潭上小橋橫跨,白靄漂流其間,另有一番意趣。

  穿過霧靄,踏著古樸的石板小徑,經亂石向右,就到了“秦人古洞”,相傳為武陵漁人從此口人。洞口嵌“秦人古洞”古匾,洞門半啟, “初極狹,才逼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給人一種“土地平曠、屋舍儼然”的感覺。

  現在盡收眼底的這些房屋,古香古色,都是村民的住宅,他們世世代代在這塊樂土裡,繁衍生息,“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趣的是,這裡許多人家都姓秦,大概是為“避秦時亂”,就以朝代為姓吧。他們非常好客,“每逢客至,必設酒殺雞作食”,並“鹹來問訊”。

  沿齊整而古樸的石級下行,首先到達秦人居。秦人居為秦代建築樣式,古窗幽壁,雕樑畫棟,飛簷鬥角,室內陳設極富先秦風味,室外田園桑竹,古意蒼茫。在這裡不妨欣賞一下美妙的楹聯吧:

  “豁然敞五百奇蹤,祗山上白雲,盡堪怡悅;到此空古今疑案,彼天涯黃綺,未免塵囂。”

  它是說桃花源突然敞開了神祕境界,像無心出岫的白雲,舒捲自由,可以使人留戀、快樂、消憂解愁;到了這裡,把心中存疑的古今關於桃花源的漁樵仙隱種種說法,都搞清楚了。想起秦末嵩山四皓夏黃公、綺裡季他們,晚年還出山輔太子,未免欲心太重了,只有這兒的避秦人,才是真正的隱者。

  走出秦人居,便是竹廊。竹廊全用竹子精工做成,廊亭相連,結構精巧,造型奇特。遠觀蛇行龍騰,氣勢非凡,古意野趣,淋漓盡致。廊內高掛詩詞對聯,兩旁栽植各類花竹。一覽可飽平生之眼福,一行意越千年之滄桑。

  不知不覺,來到公議堂,這公議堂為迴廊穿鬥式木構古典建築,傳為秦人所建,內有院坪、戲臺和魚池。公議堂是秦人議事之處,凡祭祀、婚喪、營造等大事,均在此處理。

  走出公議堂,又踏進了奉先祠的門檻。奉先祠傳為蓁人奉祀祖先的祠堂,後多次重修。今之祠堂,疏窗畫櫺,保留了先蓁建築風貌。祠旁田園桑竹,祠下阡陌交錯,恍人蓁代。每逢佳節盛會,婚喪嫁娶,秦人均於此祭祀祖先。再往前就是“餘蔭堂”,因陶詩“桑竹垂餘蔭”得名,堂周桑竹掩映,古樹茂密,風景奇幽。傳說秦中孤寡、無生養者均居於此堂,所需由村人聚獻四時供養,無生活之憂。

  真如陶詩中所說:

  “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是一個平等、互助的理想社會,只有父子,不知君臣,過著平等自給自足的生活。

  現在來到“自樂橋”,因陶詩“怡然自樂”而名。橋下池水清澈見底,橋上清風習習, “黃髮垂髫,怡然自樂”,茶餘飯後,村中男女老少常聚於橋上,望天談月,輕歌曼舞,怡然自樂。再往上走,就是奇蹤館了,它因陶詩“奇蹤隱五百”而名,館前良田美池,館後松竹垂蔭,風景甚佳。

  前面是一段起伏曲折的竹廊,正所謂曲徑通幽。

湖南崀山導遊詞
湖南景點導遊詞範例五篇
相關知識
湖南常德桃花源導遊詞
湖南省桃花源導遊詞
常德桃花源遊記作文
湖南舜皇山景區導遊詞
連雲港桃花澗導遊詞
湖南風景區景點導遊詞
湖南江永千家峒導遊詞
湖南長沙嶽麓山導遊詞
湖南紫鵲界梯田導遊詞
湖南沈從文故居導遊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