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陝西的景點導遊詞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5日

        陝西景點居多,挑選景點前可以觀賞下列關於陝西的導遊詞,選必遊景點就輕鬆很多啦~喜歡的可以收藏哦!!


  陝西導遊詞【西安碑林】

  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是收藏 我國古代碑石時間最早、數目最大的一座藝術寶庫,陳列有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共一千多塊。這裡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彙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儲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唐代人所稱的石經,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陳列室前是專為陳列>修蓋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於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親自書寫的。孝經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篡,專門講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序。

  玄宗為孝經寫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後面是孝經原文。小字是玄宗為孝經作的註釋。底座由3層石臺組成,上刻有生動的線刻畫,有蔓草、獅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捲雲瑞獸。此碑由4塊石頭組成,底下有石臺,因而稱“石臺孝經”。

  碑林第一陳列室主要陳列>,等12部經書,計650252字,用石114方,兩面刻文。清代補刻的>17面3萬餘字也陳列於此,合稱>。12部經書是封建社會知識分子必讀之書。因為當時印刷術不很發達,為了避免文人學士們在傳抄經書時出現錯誤,並能永久儲存,就把這12部經書刻在石碑上,作為範本,立於長安城國子監內,供人們校對。我國自東漢開始,曾先後7次刻經。>是目前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經書。

  陝西導遊詞【寶塔山】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為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為周圍群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於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於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為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為 “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後,延安成為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後方。“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為無數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嚮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了青春,成為聖地的象徵,延安的標誌,於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 “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佈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350餘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後,古塔也獲得新生。陝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於 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專款,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並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簷角上環飾了彩燈。

  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01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 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為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鍾亭。在這個鍾亭裡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製洪鐘,為明朝崇偵元年1628年鑄造。該鐘高150釐米,直徑160釐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誌。這口鐘原置於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保安部把它移到這裡,作為報警之用。

  鐵鐘音質清巨集,餘聲久繞,可傳方圓 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士,巋然屹立於寶塔山崖,為保衛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全國解放後,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於原址,供遊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築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守延安時,為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峰修築此臺。此臺建於最高峰,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為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 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為當年指揮作戰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牆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在育才小學附近,現在人們仍稱“南門坡” 現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牆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嶽廟的遺址。東嶽廟始建於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嶽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為廟會,據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嶽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於遭到歷次戰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後,東嶽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築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稜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裝置,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為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於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裡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築的四稜臺。

  現 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10.9米,臺頂面積103.3平方米,臺底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築群,是新修的茶社。那裡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範公書院,最初為范仲淹所修。範公鎮守延州時,一面築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禦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樑之才。

  明弘治年 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塑範公像;五經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教學之用;院內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餘株,環境幽靜,特別優美,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蹟。此碑先立於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為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為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後人稱為範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為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佔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

  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嶺”是指山脈。每字高3.68米,寬3.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後被塗成紅色陝西曆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 “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說的是範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後樂”、“重崗疊翠”、“雲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範”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餘幅,供遊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為彬州今陝西彬縣人,後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

  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後,開始對延州地區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為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築。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範公井等就是其遺蹟。范仲淹抵達延州後,勵精圖治,竭力醫治戰爭的創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為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於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為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選賢任能,並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為散文之傑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眾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後人曾於延安東關現電業局地帶建 “韓範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西安的導遊詞範文
關於參觀西安兵馬俑觀後感作文
相關知識
關於陝西的景點導遊詞
陝西的景點導遊詞範文
關於湖南的景點導遊詞
關於浙江的景點導遊詞大全
關於浙江的景點導遊詞大全
關於湖北的景點導遊詞
關於陝西炎帝陵導遊詞怎麼寫
關於香港的一些導遊詞範文
關於青島的英文導遊詞
關於上海的一些導遊詞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