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社交恐懼症
研究表明,成年後的人際關係狀況,往往與幼年時的人際交往能力有著密切的聯絡,因此在兒童時期就要培養兒童社交能力。反之,兒童容易有社交恐懼症,下面小編和大家一起,學習兒童社交恐懼症的相關知識。
兒童會是得了社交恐懼症嗎
英國一家智囊機構曾釋出研究報告稱,社交技能應從娃娃抓起,應當針對5歲~8歲的孩子設立社交技能課程,讓他們學會憤怒管理、壓力處理,教他們解決交朋友中遇到的問題,否則錯過這個關鍵期,從小就缺乏社交技能的孩子長大後會出現行為不良、學習困難、社交恐懼等問題……
小案例
廖夫婦的兒子已經4歲,原來是夫妻倆自己帶,後來隨著工作日漸繁忙,照顧孩子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於是他們將兒子送到了幼兒園,想讓他適應一下集體生活。沒想到幾周後,幼兒園老師打電話來,說他們的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懼症,建議進行心理輔導。小廖夫婦很是詫異,每天上下學接送,兒子一看見父母就笑逐顏開,回家也不停地說在幼兒園學到了什麼新東西,沒看出異常啊。於是小廖決定請一天假,到幼兒園看個究竟。
在老師的陪同下,小廖來到兒子的班級,躲在窗外觀察。他發現,無論是上課還是自由活動,自己的兒子總是一個人躲在小朋友們的後面。老師上課提問到他,他低著頭、紅著臉,不知道囁囁嚅嚅的在說什麼;自由活動時,小朋友們大部分都聚在一起玩,但自己的兒子卻一個人搬著小板凳在邊上自個兒玩積木。同時,小廖注意到,晚上帶孩子散步,見到同院的叔叔阿姨,兒子從來不叫,要麼裝沒看見,要麼死命地拽著媽媽的衣角,往身後躲。
案例解讀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許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見。我們知道,兒童由於缺乏獨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經驗,在離開父母,獨自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會產生焦慮。隨著和陌生人交往次數的增加,焦慮逐漸降低,最終會成為“熟人”。但如果長時間、反覆出現持續的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為,就表示有社交恐懼症的嫌疑了。
兒童為什麼會得社交恐懼症
焦慮症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根據雙生子研究,同卵雙胞胎的共病率是24%,異卵雙胞胎的共病率是15%。此外,直系親屬中有社交恐懼症的,兒童患社交恐懼症的概率比直系親屬中無社交恐懼症的高10倍之多。可見,生物遺傳因素是導致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後天的因素也不可忽略。如果兒童早期生活在一個敏感、家庭關係緊張的氛圍中,如父母經常吵架,婆媳關係***奶奶和媽媽***不和等,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退縮、封閉的防禦機制,進而推廣到以後害怕面對所有陌生人。此外,父母,特別是母親對孩子的限制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行為抑制”的氣質,在陌生人面前保守、躲避。
兒時的社交恐懼症會對其成人後的社交生活產生不利影響。儘管有研究表明,社交恐懼症與智商沒有相關性,但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有社交恐懼症的人,會被同事或上司認為“難以溝通”、“沒有團隊精神”等,影響職場的發展。
對於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兩種方式。前者主要是改變導致社交恐懼的先天生理因素,後者則側重於社會因素。藥物治療有副作用,需要在醫生的嚴格指導下進行。心理治療主要採用系統脫敏療法,即先確立恐懼等級,例如和父母在一起為0,和陌生小朋友在一起遊戲為100,然後從在父母陪同下遠遠看其他小朋友玩耍開始,逐步推進到在父母陪同下靠近其他小朋友、和其他小朋友說話、一起做遊戲……一直到在沒有父母陪同下能和其他小朋友做遊戲,當每一階段的恐懼感逐漸降低後,進行到下一階段,逐漸“脫敏。
如何預防兒童出現社交恐懼
1.帶孩子多見識世界。孩子出現社交恐懼,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少,而且獨生子女的環境下成長缺少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加之父母工作忙碌,少機會留意孩子的變化,久而久之便出現了社交恐懼,要消除和預防社交恐懼,最好就是家長帶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接觸世界的機會多了,那麼孩子就樂意跟人交往了。
2.家園配合。家長和老師的作用不可或缺。比如在幼兒園裡,老師可以請小朋友做手拉手的遊戲、讓他們自我介紹,讓他們交朋友;上課的時候,可以多點提問,消除孩子陌生感;家長方面,不要認為社會複雜就拒絕鼓勵孩子社會交往,家長應該多帶同齡的孩子在家裡玩,比如過生日、才藝展示,至少要有3個孩子營造一個社會系統,多讓孩子在人家面前說話和講故事……只要堅持,孩子就會離社交恐懼越來越遠。
放手讓兒童自己解決人際關係問題
一個和睦的家庭對於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據統計,兒童心理創傷多來源於家庭內部愛和安全感的缺失,而且形成創傷的年齡越早,對一個人的心理影響越大,甚至會影響終生。
另外,有的家長不能接受孩子在別的孩子面前吃一點兒虧,見到孩子們之間爭吵打架,就要立即親自出馬干預,或指責對方,或找上門跟大人理論,或找到學校向老師告狀。他們的動機是愛自己的孩子,實際上卻阻礙了孩子自己解決人際關係問題的渠道。
其實,孩子之間打架爭吵是很難避免的,他們在爭鬥中碰了釘子,就會有意識地忍讓一些,獲得暫時的平衡。被欺負的一方實在忍讓不了,奮力反擊也是理所當然的,男孩子即使受點皮肉之苦,也比失去尊嚴要好。老師和家長不要用“是好孩子就不能打架”的刻板觀念限制孩子競爭的天性。孩子們正是在打了好、好了打的不斷博弈中慢慢成熟起來的,這就是孩子的“社會化”程序,也是成長中必不可少的。
兒童學會社交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