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的人生哲理散文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有成功,也有失敗;有開心,也有失落。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的這些起起落落看得太重,那麼生活對於我們來說永遠都不會坦然,永遠都沒有歡笑。下面是有經典人生哲理散文,歡迎參閱。

  經典人生哲理散文:寬容不是軟弱

  寬容,對人對自己都可成為一種毋需投資便能獲得的"精神補品"。學會寬容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而且對贏得友誼,保持家庭和睦、婚姻美滿,乃至事業的成功都是必要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對子女、對配偶、對老人、對學生、對領導、對同事、對顧客、對病人……都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寬容,它往往折射出待人處世的經驗,待人的藝術,良好的涵養。學會寬容,需要自己吸取多方面的"營養",需要自己時常把視線集中在完善自身的精神結構和心理素質上。

  當然,寬容絕不是無原則的寬大無邊,而是建立在自信、助人和有益於社會基礎上的適度寬大,必須遵循法制和道德規範。對於絕大多數可以教育好的人,宜採取寬恕和約束相結合的方法;而對那些蠻橫無理的屢教不改的人,則不應手軟。從這一意義上說"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乃是應取的態度。

  處處寬容別人,絕不是軟弱,絕不是面對現實的無可奈何。在短暫的生命里程中,學會寬容,意味著你的人生更加快樂。

  寬容,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容。只有對自己寬容的人,才有可能對別人也寬容。人的煩惱主要來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電視劇《成長的煩惱》講的都是煩惱之事,但是他們對兒女、鄰居的寬容,最終都把煩惱化為了捧腹的笑聲。

  每個人都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容易失去做人的樂趣。只有承認自己某些方面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不因嫉妒之火吞滅心中的靈光。

  寬容地對待自己,就是心平氣和地工作、生活。這種心境是充實自己的良好狀態。充實自己很重要,只有有準備的人,才能在機遇到來之時不留下失之交臂的遺憾。淡泊人生是耐住寂寞的良方。轟轟烈烈固然是進取的寫照,但成大器者,絕非熱衷於功名利祿之輩。

  如果一語齟齬,便遭打擊;一事唐突,便種下禍根;一個壞印象,便一輩子倒黴,這就說不上寬容,就會被百姓稱為"母雞胸懷"。真正的寬容,應該是能容人之短,又能容人之長。寬容的過程也是"互補"的過程。別人有此過失,若能予以正視,並以適當的方法給予批評和幫助,便可避免大錯。自己有了過失,亦不必灰心喪氣,一蹶不振,同樣也應該吸取教訓,引以為戒,重新揚起工作和生活的風帆。只要你具備了真正的寬容,必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使自己受益匪淺。

  經典人生哲理散文:為什麼大部分的年輕人其實很無趣

  人們總是容易產生這樣的錯覺:新生代們是領導時下潮流的發展,理所應當是最新潮,最有趣的。僅憑此去給特定族群貼“標籤”,並賦予他們特定的“團體性格”,是一種典型的懶人認知邏輯。事實上就是,大多數的人並不這麼有趣,無論Ta是70後、80後還是90後。

  人們很容易因為懶,而陷入趨同無趣的生活模式。每天早上起床,匆匆忙忙地趕往單位,然後忙碌一整天;下班了回家做做飯、洗洗碗,看看宋仲基……一天就這麼過去了,如此周而復始,我們失去了對人生的控制。看向周圍,都是一臉冷漠或是懵圈。被同樣的生活模式框定著,何談有趣?

  我們被模板化的價值觀洗腦,成功學、雞湯俯仰皆是。我們懶得去思考個體的獨特性,以及怎麼實現“自己想要,而非他人強加的”價值。我們相信萬事皆有捷徑,通往萬眾認同的生活。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人們拒絕冒險,卻又嫌棄人生乏味。“異端們”雖然不會被燒死,但是通常會遭遇“你有病”的眼光洗禮。你做的都是別人做過的事情,學得都是別人學過的知識,讀的也都是別人讀過的文章。沒有人願意走出心理舒適區,身處其中,貪圖安逸讓我們越加平庸。

  烏雲裝扮者這個公號,發過一篇文章說:90%以上的人完全沒什麼意思,大部分人都是在追隨一些事情,很少有人真的去改變一些事情。這點讓80後、90後,還是00後最後都變成一樣。

  當80後老了,90後崛起,市面上便會企圖研究90後,看看他們跟上一代相比,有什麼不同,有哪些優勢,他們喜歡什麼,之類的。以此希望抓住這個群體。其實如果亂扣標籤,你會發現即便有細微的不同,但其實改變都不大。一些熱詞是90後發明的,但這不代表什麼,80後也有熱詞。80後也被70後看不慣過,70後說80後的詞,最後也被80後用來描述90後了。

  不能改變,被生活磨平稜角是年輕人變得無趣的一大特徵。

  儘管自我安慰的藉口種種,但終究,沒有一個人願意成為或承認自己是無趣的人。以下,我們試圖去討論一下,如何成為一個有趣的人:

  臺灣作家余光中曾經在《朋友四型》裡面將人們身邊的朋友大致分為了四種:第一型,高階而有趣;第二型,高階而無趣;第三型,低階而有趣;第四型,低階而無趣。“級別”高低取決於人的學識程度,而是否有趣居然也成為了一種劃分方式,可見“有趣”是多麼重要。所以,如果想要做到“有趣”,我們從以下幾個“有”開始做起:

  有“知”

  在四種類型的朋友裡面,頂級的是高階而有趣的人,這種人令人“敬而不畏,親而不狎”。如果想要成為這樣的人,書籍涉獵,知識建立,都是必不可少的環節。你的學識決定你和他人聊天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學問不是固化步伐的囚籠,而是推動交流和溝通的工具。

  然而有“知”也非常危險,因為你很有可能成為一個“高階但是無趣”的朋友型別。所以要記住一句話,狹隘的人永遠不可能是“有趣”的人。示例如下:

  一群高階知識分子討論如果一滴水從很高的天空砸落地面,人會不會被水滴砸死,大家用盡各種公式。最後一個文科生站了出來問說:“你們沒有淋過雨嗎?”然後這個人就被移出了群聊。真正的“知”不僅是一個人實打實的知識儲備,也包括對各種異見的認識能力,不然你就只是書呆。

  有“感”

  我們這裡說的“感”指的是人類的幽默感:有趣的人首先要認為這個世界有趣。

  亞里士多德在《動物學》中曾經寫道:“人是唯一能笑的動物。”近代奇人白倫脫《笑與死》的十四行詩中,大概講述了自然界中各類飛禽走獸都能為了個體情緒發出不同的叫聲,喜怒哀懼……唯獨笑聲,是人類所獨有。

  因此,幽默感是人類專有的行為藝術。有的人簡單地認為幽默就是搞笑,通過挖苦、調侃,讓他人發笑。二者之間其實距離真的非常遠。錢鍾書曾經引用過帕格森的《笑論》:“一切可笑都起於靈活的食物變成呆板,生動的舉止化作機械式。”所以,盲目地做“幽默”的事,最後只是讓自己成為了跳樑小醜。

  幽默是一種感覺,一種性情,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我們自己具備了“幽默”世界的能力,才能從生活中獲取一些趣味。這也就是:要對世界的趣味本質具有一定的認同感。

  “老頑童”畫家黃永玉,經常就會說:“我們需要有一點幽默感。”有一次黃永玉想賣掉家中的破椅子,聯絡了拍賣行,沒想到拍賣行的人將椅子吹上了天,黃永玉就說:“我看見拍賣的人把我這張椅子吹得好得不得了,好到最後我自己又把它買回來了。”

  有“脾”

  我們有很多人進入了職場之後,培養出了自己的“討好型”人格,你面目也就在人群中漸漸模糊。

  當然,我們不是要你在任何時候標榜特立獨行,而是敢於成為人群中的“自己”。不去刻意迎合他人的口味,不刻意標榜自我的好惡,也不要成為淹沒在人群裡的小透明。你完全可以試著表達自己的觀點,而非為了表面的和平自我消磨。

  如果你生來就與眾不同,何苦非要融入烏合之眾?

  人,畢竟還是要有些脾性的。

  有“癖”

  明人袁巨集道曾經說過:“餘觀世上語言無味面目可憎之人,皆無癖之人耳。”明遺民張岱向前發展了一個層級:“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看吧,語言無味被人認為是“面目可憎”,這些人大部分還被古人劃分到了“不可交”的範圍中去,因為他們對世上事物沒有“深情”。當然,社會發展,古人的話不可全信,然而用現代的“人話”來說,我們認為一個人對一件事特別狂熱,就容易覺得這人還有些真性情。

  有一個朋友在國外拍電影的時候同一位老演員合作,細談之下,發現這個演員其實並不是科班出身,出於熱愛,退休之後依然決定要投身電影行業。這位外國老先生每天都最早到片場,坐在一旁研究劇本,還要把劇本的細節拿出來和導演細細討論。讓人震驚的是,他口袋裡裝著很多自備的小道具。他飾演的是老軍官,從口袋裡的煙到軍官擦手的絹——都是老人自己淘來的“古董”。這個老演員的敬業程度甚至超過了許多專業演員,也許好的趣味就需要這樣的“癖性”精神來培養。

  有“欲”

  這個“欲”,我們說的是對未知事物的求知慾。

  英國皇后樂隊的吉他手BrianMay在舞臺上是極致的搖滾吉他手,但是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天體物理學的博士。在搖滾樂上的造詣並沒有阻止他追求天梯物理的腳步,他仍舊記得自家小臥房裡貼滿的繁星點點。他曾經說:“我之前一直為了成為科學家而奮鬥,直到我二十多歲的時候,音樂又俘獲了我。”在走過音樂生涯的三十幾個年頭的時候,五十九歲的他重拾天文夢想,在好友的幫助之下,發表了題為RadialVelocitiesintheZodiacalDustCloud***黃道塵埃雲的徑向速度***的學位論文,獲得了PhD學位。

  那麼,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呢?

  經典人生哲理散文:人生如菜譜

  靜心細思,人生其實就像是一個經典的菜譜。

  童年——菠蘿燒肉:香甜可口,人見人愛,回味無窮。只不過當你想細細品味時,已經沒有了。

  上學——涼拌苦瓜絲:苦中帶甜。當你端上桌時,朋友礙於面子,不得不吃幾口,可當真正品出味道時,菜也見底了。

  上班——油炸花生米:淡淡的香。只能一顆一顆地慢慢品嚐,當你吃煩了,想換一道其他耐吃的菜,結果換上來的其實只是水煮花生米。

  金錢——紅燒肉:異香撲鼻,肥而不膩。吃上去很過癮,滿嘴流油,但不宜吃多,適量即可,否則對身體不好,因此,它並不是所有人的最愛。

  機遇——水煮肉片:色香味俱全。只不過當你正在欣賞洋蔥木耳辣椒的色彩時,好肉已經差不多被別人吃光了。

  疾病——各種冷盤: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吃著,而就是在品味它們的時候,才能真正嚐到什麼叫酸甜苦辣。

  初戀——醋熘白菜:最普通的蔬菜,味道卻很耐人尋味。但如果佐料配放不合理,則味道變質,也許到最後也吃不完。

  失戀——烈酒:辛辣。讓人頭暈目眩,即使睡上一覺,醒來依然感到頭隱隱地痛。不過如果你身體夠好的話,也許第二天就恢復了。

  朋友——主食:菜餚再好,也沒有主食實在,雖然味道不如菜餚,但卻是你飢餓時最需要的。

  經驗——油炸春捲:當你沒有把握可以完全靠自己做好時,最好去買別人包好的現成的春捲,回去再自己炸好了。

  特長——拔絲蘋果:香甜焦脆,外觀精美。剛上餐桌就成為大家注目的焦點,但如果長時間不翻動,以後就怎麼也夾不起來了。

  追求——麻辣豆腐:鬆軟可口。趁熱吃才有味道,不過“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否則不是辣到喉嚨,就是被燙傷嘴。

  處世——糖醋鯉魚:耐人尋味,有酸有甜,但要仔細挑出魚刺。一旦忘乎所以,則會刺鯁在喉,後悔莫及。

看過經典人生哲理散文的人還:

八月暗桂花
外國生活感悟散文線上閱讀
相關知識
經典的人生哲理散文3篇
經典的人生哲理散文名篇
有關經典的人生哲理散文
經典的人生哲理散文推薦
經典的人生勵志好文3篇
有哪些經典的人生哲理的句子
最經典的人生哲理座右銘
經典的人生哲理的句子
最經典的人生哲理話語
經典的人生哲理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