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的文化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在晉代,邊疆民族進入中原,經過民族交會,同化於夏族之中,遊牧民族帶來的草原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中原漢人南下,促進了南方特別是江南的大發展。因此兩晉也是我國曆史上的文化大碰撞時期。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兩晉知名書法家王羲之,希望對你有用!

  兩晉知名書法家王羲之圖片

  兩晉時期的文化簡介

  在晉代,邊疆民族進入中原,經過民族交會,同化於夏族之中,遊牧民族帶來的草原文化也融於中原文化。中原漢人南下,促進了南方特別是江南的大發展。晉及南北朝時,族群大遷徙及文化交融造成南北文化分野,黃河流域由原來的中原而淪為北方,和以江南為重心的南方相對而稱。當時天下大亂,士族文人多不以道義為重,因而儒學中衰。曠達之士,目擊衰亂,不甘隱避,則託為放逸,遂開清談之風。晉室之興,世亂未已,向秀之徒,益尚玄鳳。玄學與印度東傳之佛教交會,中國文化逐漸形成儒釋道融合,道教及佛教也在該時期逐漸擴充套件到一般人民的生活。晉朝雖為自漢末以來中國文化中衰之時期,但在哲學、文學、藝術、史學、科學、技術等等方面也有新的發展,例如王羲之及王獻之的書法、顧愷之的繪畫。兩晉的社會問題主要圍繞在世族上,世族是構成社會的上流階層,深深影響該時期。當時官學不振,而世家大族學術興盛,尤其在南方,家學成為文化傳承、發展的最重要形式。

  兩晉時期的學術思想

  晉朝的學術思想,已由經學轉為玄學為主。清談則於士大夫之間廣為流行。魏晉交替之際,司馬氏意圖奪取皇位,政治壓抑,社會動湯,時稱「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名節禮法流於虛偽或鄙視。此時世族苟且偷安,又心懷憂慮,遂以清談代替,拋開現實,專尚理辯。儒學發展到最後已破落瑣碎,著重考據而輕視義理,使得思想處於空窗期。玄學就在這些原因下,於240年-249年間發展並盛行。

  玄學與道教並非同物,主要書籍為《老子》、《莊子》和《周易》,合稱三玄。思想核心為「無」,玄學家認為「萬物皆產生於無」。「無」無法感應,但能主宰一切。玄學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並將儒家的「名教」與道家的「自然」結為一體,提倡「名教出於自然」。該論點認為天下尊卑、上下關係本來即有,不可否認。由於要求老百姓「順天知命」,受到當道者歡迎而大力提倡。

  早在曹魏時期,何晏、王弼即提出「名教出於自然」說。西晉初年,玄學思想的代表為竹林七賢,思想各有輕重,但主要以嵇康及阮籍的思想為代表。他們崇尚「自然無為」的態度,主張「越名教而放自然」。揭露司馬氏集團虛偽的「名教」外衣,對所謂「名教」禮法唾棄之。但因「任自然」觀點過於極端發展,呈現出聲色犬馬的放蕩生活。到西晉後期,玄學代表為斐頠及郭象。斐頠對「任自然」提出修正,主張「崇有論」,以矯「虛誕之弊」。郭象進一步證明「名教」即是「自然」,玄學發展至此已臻終結。此時清談之風亦蔓延到政治舞臺上,握有大權的達官顯要也大談玄理,呈現一批在世又欲出世的權貴。

  東晉時期,放蕩的行為稍微收斂,但清談之風因為朝廷權貴提倡而盛行不衰。當時世族生活優裕,多喜於名山古剎、別墅湖畔優談玄理,成為社交活動。朝廷及世族忽略具體事務,終日暢談玄理,形成苟且頹廢的價值觀,導致東晉朝廷逸於偏安。由於佛教東傳,許詣、孫綽將佛學加入清談,與玄學互相激湯。若干僧侶也加入清談,傳達佛學,例如竺法護、道林等人。不過仍然有人反對清談,大多為寒族。如西晉斐頠、江敦、範寧,東晉應詹、陶侃、卞壺等人,範寧甚至著有「王何論」,嚴厲批評何晏、王弼二人。但清談仍歷久不衰,直到隋朝方衰,唐朝中期終止。

  兩晉時期的文學

  兩晉文學脫離經學的束縛而獨立,走向自由及多元化的發展。這是因為:魏晉的儒家精神衰微、才能重於德行,士大夫虛無荒誕;政治黑暗,士大夫備受壓抑;玄佛道盛行,譯經發達。在這些背景下,該時期作品的內容寫實,重視技巧。因受漢賦影響,出現了駢體文,字數上四下六字,講究辭藻華麗、雕琢字句、聲律藻飾,多用對偶、典故,主要文章有賦、論及簡牘,至南北朝時期達到極盛。駢文帶來聲韻研究,後由南朝梁的沈約定出四聲。小說方面,如張華《博物志》、甘寶《搜神記》及葛洪的《神仙傳》。該時期的史書多為民間著作,或出現多個版本,例如陳壽的《三國志》及范曄的《後漢書》。

  魏晉交替時期,稽阮文章甚佳,何晏之徒多為膚淺。嵇康擅長四言詩,亦著有《養生論》。他詩風清峻,反對政治黑暗,拒絕與司馬氏政權妥協,代表作有〈與山濤絕交書〉、〈贈秀才入軍〉、詩十九首與〈幽憤詩〉。阮籍以〈首陽山賦〉及〈詠懷詩〉表現出權勢害人及政治黑暗的厭惡。

  西晉時期,社會繁榮豪奢,文學走向雕琢美化。此時期的作品大都清麗流暢,繁簡適中。著名的有左思的《三都賦》,描寫三國都城,內容雄渾閎博,完成後轟動京城。他的詩歌在藝術及風格十分高超,由於出身並非為有名世族而遭受排擠,在詩歌中顯現出憾恨。潘岳的〈悼亡詩〉內容細膩,情感寫實。陸機的《文賦》是一篇重要的文學理論,敘述思想與藝術主從關係。他的散文也廣為人知,但過於重視辭藻及對偶。西晉的詩受曹魏「建安體」的影響,但漸漸講究對偶及聲韻。有名詩人有張載、張協、張元、陸機、陸雲、潘岳、潘尼、左思。

  永嘉之禍後,出現如劉琨之詩中帶有亡國悲痛,堅忍不拔的特色,為兩晉少有的風格。東晉時期,簡牘之類文章,以王羲之的〈與謝安書〉,風格高超,聞名千里。其中〈蘭亭集序〉提及人生哀樂相隨的感嘆,頗能代表當時士大夫的價值觀。賦以玄言賦最多,多與清談內容有關,例如孫悼的〈遊天台賦〉、郭璞的〈江賦〉。郭璞尚註釋《爾雅》、《山海經》及《穆天子傳》等。他的《遊仙詩》更是魏晉遊仙文學的代表,詩風絕逸。該詩內容敘述脫離塵世的悠遊感,實際上是反寫對現實的不滿。東晉後期以陶淵明甚具特色,其擅長描述田園生活,風格清新樸實,提升古體詩內涵,表現出高遠純潔的情操。其作品〈桃花源記〉寓意追求一個可供逃避亂世的和諧世界,富有哲理。其詩歌、散文及辭賦廣泛影響後世名家如王維、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等人。

  此外,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兩晉時期的繪畫方面

  受九品中正制和玄學影響,人物品鑑風氣盛行,對人的外貌及言行舉止觀察入微。佛畫傳入印度藝術的表現手法,最後促使人物畫技法的成熟,並奠基藝術美學。當時人們欣賞有特色的人物,在繪畫上,要求生動表現人物的內在精神及氣質格調。這不同於重視外在形式的漢代風格,或是強烈表現人物的三國風格。此時人物繪畫或雕塑已能透過眼神手勢或「飄帶精神」來表達人物的內在美,以達到「形神具備」的境界。東晉顧愷之善繪仕女山水,務求傳神,史稱「畫聖」。他所繪的《女史箴圖》,強調人物在眼神的悟對與手勢的搭配。衣飾襟帶的飄舉,身上衣裳的鼓起,似有「氣」環繞全身,達到中國繪畫最高評價「氣韻生動」。傳為顧愷之所繪的《洛神賦圖》亦有相同水準。至於山水畫仍處於圖案階段,尚未生動,至南朝方有起色。

  兩晉時期的書法方面

  出現很多著名書法家及書法理論。書體由隸書走向多元化,各種書體相互發展。草書由章草發展成今草,行書由隸書遞變楷書之間逐漸成熟。章草帶有隸味,著名有西晉索靖的《月儀帖》。今草採楷書體勢、筆意發展而成,著名有東晉王羲之的《十七帖》、王獻之的《鴨頭丸帖》。介於楷草之間的行書,書寫簡易且流暢,著名有王羲之的《喪亂帖》、《蘭亭序》。

  兩晉時期的青瓷器方面

  在兩晉為極盛時期,特別是在南方。有些青瓷器造型特殊,例如水注,有蛙型及臥羊型兩種,體腔可儲液體。也有造型奇偉,例如神獸尊。而穀倉罐***又稱魂瓶***為三國兩晉特有的隨葬器物,源自漢代五聯罐,用來儲藏死者的糧食。其蓋上常有人物塑像及佛像,罐腹則貼塑人物、神獸、魚之類。這些造型反應當時的信仰和喪葬習俗,也具有時代特徵的藝術品。

晉滅成漢之戰經過
賈南風的人物綜述
相關知識
兩晉的文化簡介
義大利的飲食文化簡介
秦朝文化簡介
明朝歷史文化簡介
歷史上的文繡簡介
巴西足球文化簡介
仰韶文化簡介
國內飲茶文化的基本簡介
中國茶文化叢書紀茗的內容簡介
我國茶文化的基本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