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期的茶文化描述

General 更新 2024年11月22日

  茶文化在唐朝的最終形成和發展是它在歷史上重要地位和意義的奠基石,茶文化的興盛成功的將我國茶文明傳遞給後人和傳揚到世界。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茶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後來人對茶的領悟及挖掘,茶漸漸成為了詩體裡精神文明,藝術文化的載體。茶能助興、助情、助詩,茶味雋永深刻。品茶品茶的滋味,品茶的境界,更品詩人的精神底蘊。從古至今,中國承載了茶業的創造和延續,更是促進了世界茶業的發展和文明。唐朝,詩體鼎盛的時期,關於茶文化的描述越來越多,許多詩境裡均出現茶的描述。白居易的《琴茶》中“琴裡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成彥雄《煎茶》中“嶽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鬆三四枝”。劉兼有一首《從弟舍人惠茶》,呂岩有《大雲寺茶詩》等詩人均用不同詞彙不同意境表達自己對茶的喜愛之情。

  鄭谷在《峽中嘗茶》寫道“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裡火煎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嘴香。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該詩是他客居小江園飲茶時所寫,從摘茶製茶到品茶一步步的寫,不直接寫小江園的美***小江園在峽州,是當地最有名的茶園***,而是通過比較的手法間接地表達。作者通過該詩不僅表達了自己對小江園的喜愛,而且表達了品茶時的愉悅心情。

  錢起的《與趙莒茶宴》中寫道“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詩裡用白描的手法,寫作者與趙莒在一同參加茶宴,飲的是紫筍茶,並且志趣相同,風格品味也一致,都認為茶的味道比仙酒還好。飲下之後,達到忘我的境界,超脫凡塵,毫無雜念,清靜安詳。兩人品茶,盡興盡意,直到夕陽歸回時才離去。

  唐朝時期的茶文化主要表現

  一、從地域上看,唐代飲茶風習第一次成了真正意義上全國性的“比屋之飲”。

  尤其是北方,本來“初不多飲”,開元***713—741年***以後,僧人飲風大盛,為此北方許多地方“多開店鋪,煎茶賣之”,這種“始臼中地”的飲茶風俗,很快與大唐文化一起“流於塞外”。飲茶地域性的消失,是飲茶文化作為全國文化出現的標誌。

  從飲茶所屬人員看,皇帝嗜荼,“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文人嗜茶,僧人嗜茶,道士飲茶,軍人飲茶,甚至“田間之問,嗜好尤切”。飲茶沒有身份地位的象徵,成為一切人的嗜好。

  從作用來看,茶被看作生活的必需品,所謂“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於人所資,遠近同俗。既祛竭乏,難捨斯須”。人們對茶“溺之甚”,簡直達到“窮日盡夜”的程度。沒有飲茶的大普及,不會有唐代茶文化的發展。

  二、有了一整套製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

  有了一整套製茶、煮茶、飲茶的專門工具和成熟技術,突出表現在陸羽《茶經》的有關論述中。可見,唐代茶事是一門藝術,對茶葉的外形、色澤、茶水香味、滋味、煮水、茶具、柴火、飲茶環境和方式均有詳細而嚴格的規定。他們追求的是茶葉要好,製茶要精,煮茶要術,飲茶要美,要達到這樣的藝術境界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出現了包括茶學專著在內的一大批茶文獻、茶文學。

  《茶經》面世標誌著茶學和茶道的形成,它在中國乃至世界茶文化史上佔有崇高地位。嗣後裴汶的《茶述》、張又新的《煎茶水記》、蘇虞的《十六湯品》、溫庭筠的《採茶錄》、王敷的《茶酒論》、毛文錫的《茶譜》亦從不同的側面共同塑造唐代茶學界的輝煌成就。與此同時,大批詩人用自己飽含深情的筆,寫下了數百首茶詩。這些茶詩或嘔歌飲茶的美妙,或表達賜茶贈茶後的喜悅心情,或寄託對茶德的思考,凡此種種,都表達了對茶的熱愛和追求。唐至五代以茶詩為中心,包括茶散文等文學著作的大量出現,為茶抹上了濃濃的文化韻味。

  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茶畫。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簫翼賺蘭亭圖》是世界最早的茶畫,畫中描繪了儒士與僧人共品香茗的情景。閻立本另繪有《鬥茶圖》,形象地表現了唐代的飲茶風俗。初唐周防的《琴啜茗圖》大約是當時宮廷仕女茶道的最早表現。張瑩的《明皇和樂圖》是一幅宮廷帝王飲茶的圖畫。佚名的《宮樂圖》描繪宮廷婦女集體飲茶的場面。這些畫對烹茶、飲茶具體細節與場面描繪得比較具體、細膩。此外,雜著中也大量出現茶的內容。可見茶學家、詩人、文學家、畫家、史學家、文學家、語言學家都拿起自己的筆為茶文化的繁榮而辛勤耕耘。

  四、飲茶儀規和茶道的出現,飲茶上升到精神層面。

  飲茶發展,有所規則,是從唐代開始的,這主要體現在《茶經·六之飲》中。“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除了普通飲茶儀規外,唐代已經形成宮廷茶文化圈、文人茶文化圈、大眾茶文化圈、僧侶茶文化圈,不同文化圈的人飲茶自然也就有不同的規則。

  茶道的創立則是唐代飲茶文化的最高層面,即精神方面的內容,這是唐代茶文化的突出表現。陸羽創造了以“精行儉德”為中心的茶道思想,只不過沒有使用“茶道”這個詞而已。詩僧皎然首次提出了茶道概念,把品茶過程歸納為3個層次。盧仝又在《走筆謝孟涑議寄新茶》中生動描繪了飲茶的7個層次。劉貞亮將茶葉功效概括為10項,《茶十項》一文說:“以茶散悶氣,以茶驅腥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癧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身體,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劉貞亮的茶十德比較具體,包含了茶葉對生理及精神方面的功效,其中“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4條純粹是談茶的精神作用。至此唐代茶道已經形成。

  陸羽之前,飲茶和“瀹蔬而啜”一樣,自然也就不會怎樣講究道,有道也不會大行。但陸羽通過《茶經》對如何採造茶葉,怎樣烹煮,應備有哪些茶器和如何飲用一一加以總結和倡導以後,把茶葉的飲用,由單純的防疫治病、充飢解渴,提高和發展為一門專門的技藝和學問,這時,也只有到這時,我國才開始重視和產生講究飲茶之道。

  這就是說,在《茶經》和最初的茶道中,陸羽和大家在講究飲茶之法的同時,一開始就提到和就具有精神的一面。而這精神的一面,不是來之於其他,恰好正是從茶文化的澱積中承繼過來的。

  《茶經》提出的茶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換句話說,也就是要求飲茶者飲茶時要修心養性,效做這樣的人。陸羽《茶經》中飲茶之道要求做精行儉德之人的這條,如溯其源,我們由《晉書》桓溫和陸納傳以茶果待客和伴酒並視之為是“素業”,即可找到其根緣。當然,當時在中唐陸羽、皎然等倡導茶道之時,關於茶道文化的精神內涵,並不只是要求做“儉德”之人一點,至少從皎然的看法中——“唯有丹丘”才知茶道的“全爾真”,其內容自然是極其豐厚的。

  8世紀繼陸羽《茶經》之後唐朝的另一本茶書《茶述》,其對茶和茶文化特點的概括:“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緻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這幾句,對茶道在物質上如何更好愉悅人生,在精神上如何自我陶冶修養,說直接些,有點現在茶道宣揚的“和敬清寂”的韻味了。

 

唐朝是茶文化什麼時期
唐朝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相關知識
唐朝時期的茶文化描述
唐宋時期的茶文化介紹
唐代的茶文化基本介紹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著作有哪些
南朝時期的佛教文學
中國的茶文化視訊
信陽毛尖的茶文化介紹
用英語說中國的茶文化
國外的茶文化飲茶特點
西方文學作品中的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