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與黨的群眾路線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18日
內容提要
黨的群眾路線是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勝利的一大法寶。黨的群眾路線集中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只有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關係,才能更加自覺堅定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真正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
我們黨的黨章規定:“黨在自己的工作中實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路線是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在新民主主義時期創立並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始終堅持和不斷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線,是貫穿我們黨90多年奮鬥歷程的生命線。理論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堅定的基礎。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的關係,對於我們更好地貫徹黨的群眾路線,著力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提高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能力,夯實黨的執政基礎、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唯物史觀關於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根本動力的觀點和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觀點具有內在統一性。只有堅持發展生產力和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統一,才能真正推動社會進步。一方面,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認識和改造世界,從生產力視角全面審視社會體系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絡與相互作用機理,強調在社會發展程序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生產力,只有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推進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實現人類解放,這是唯物史觀真理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唯物史觀強調把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最高價值追求,這是唯物史觀的價值取向。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共產黨人的最終目標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聯合體”。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指出,未來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隨著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基本矛盾運動不斷向更高階段發展,經濟社會條件越來越向著符合人類本性的狀態改進,直至人不再聽命於形形色色異化力量的支配,得到徹底解放和自由全面發展,即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可見,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了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必然會實現;要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價值目標,就必須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創造條件。
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的觀點,決定了必須“一切依靠群眾”
對誰是人類社會發展決定性力量的回答,是檢驗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試金石。唯心史觀認為,英雄創造歷史,天才人物對歷史發展具有決定作用。而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群眾創造著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推動著社會變革和發展,是社會歷史發展最主要的推動者,一切社會發展都有賴於人民群眾的實踐,一切社會變革也都需要通過人民群眾的實踐來完成。我們還應認識到,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人民群眾創造歷史不是自發實現的,而必須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在把握歷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現。我們黨執政,實質就是領導和支援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此,堅持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堅持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作用從根本上說是一致的。
唯物史觀關於人民群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的觀點,要求我們黨必須堅持“一切依靠群眾”,以更好地領導人民發揮創造歷史的作用。黨的群眾路線的創立、發展和完善,始終是圍繞人民創造歷史來推進和展開的。充分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緊密團結群眾,是黨的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回顧歷史,無論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緊要關頭還是在“風景這邊獨好”的順利發展時期,我們黨總是通過貫徹群眾路線來匯聚人民群眾的力量,推動歷史前進。今天,我國發展正處於關鍵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頭”、“涉險灘”。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要更好地把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與發揮人民群眾歷史主體作用統一起來,就要把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鬥力深深植根於人民群眾之中,既確保充分發揮黨的領導作用,又確保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主人翁地位。要通過貫徹群眾路線,給人民群眾指明前進方向,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創造主體、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踐主體、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推動主體,使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切物質的和精神的、現實的和潛在的積極因素競相迸發,一切有利於造福社會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湧流,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唯物史觀關於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賦予的觀點,決定了必須“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社會主義國家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執政地位是人民賦予的,但不是一勞永逸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必須自始至終接受人民的監督。對於執政黨來說,人心向背是最具決定意義的因素,如果人民不擁護、不支援,無論掌握多麼強大的國家機器,最終都會被人民拋棄、失去執政地位。縱觀歷史,“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週期率,表面上反映的是不斷重複的政權興替,實質上是人民群眾不斷選擇新的利益代表和政治代表的歷史現象。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只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絡,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和領導方法,才能保持自己的性質、宗旨和本色,保持先進性、純潔性,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援,從而跳出歷史週期率,實現長期執政。正是基於唯物史觀對這一歷史發展規律的真理性認識,我們黨始終強調黨的先進性和黨的執政地位都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過去先進不等於現在先進,現在先進不等於永遠先進;過去擁有不等於現在擁有,現在擁有不等於永遠擁有。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絡群眾,黨執政後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保持密切聯絡群眾這一最大政治優勢、鞏固執政地位的重要法寶,也是黨支援和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工作路線。密切聯絡群眾,就必須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微觀層面看,是“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 的領導實踐過程;從巨集觀層面和長時段看,則是黨踐行對人民群眾的承諾,不斷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出正確決策,實現人民利益,防止被人民群眾拋棄的政治實踐過程。我們黨成為執政黨,在國家生活中處於領導地位,增加了因脫離群眾而變質的危險。還應特別看到,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展,我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群眾自身出現許多新特點,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差異性、多變性明顯增強。這就要求我們黨必須不斷創造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群眾路線新形式,深入探索新形勢下密切聯絡群眾的新特點新規律,深入人民群眾的火熱生活,汲取人民群眾的豐富智慧,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與人民群眾肩並肩、心貼心,使黨的執政實踐始終得到人民群眾的堅定支援,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
唯物史觀關於執政黨的執政實踐只能由人民群眾評判的觀點,決定了必須始終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人,既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主體,也是價值主體,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一切執政實踐都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們工作價值的最高裁決者。” 這就要求我們辦事情、做工作始終要以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根本的衡量尺度,堅持把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成效的第一標準。黨員幹部在工作上必須對上級負責、對黨負責。但應看到,我們黨是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政黨,一切工作必須對人民群眾負責,成敗得失必然要由人民群眾來檢驗。所以,對黨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是高度一致的,對黨負責歸根到底是對人民群眾負責。人民群眾的意見是一把最好的尺子,最能衡量我們工作的優劣,黨的一切工作都要緊緊圍繞讓人民群眾滿意來展開。
唯物史觀關於執政黨的執政實踐只能由人民群眾評判的觀點,要求黨員幹部必須擺正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切實做到“為民務實清廉”。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的關係像舟和水、魚和水、公僕和主人、學生和老師的關係,黨員幹部要把人民群眾當主人、視人民群眾為親人,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堅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為政不移公僕之心、用權不謀一己之私,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真正貫徹好群眾路線;堅決反對官僚主義、形式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深刻認識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成就了我們黨的偉大事業,必須把自覺服務人民群眾作為基本政治要求;深刻認識人民群眾的力量最強大,對人民群眾必須心懷敬畏,經常用人民群眾這面鏡子對照檢查自己,做到“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只有廣大黨員幹部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我們的工作才能真正體現人民群眾的意願,經得起實踐、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國防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趙周賢 劉光明)
瓦斯基礎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