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同學生物學習方法介紹
初一生物的學習內容都是生物科學的基礎知識,有著大量的基本概念,那麼初一的同學們應該如何掌握學習生物的方法呢?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篇一
首先,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
有的學生感覺自己對生物並不是很感興趣,但是,興趣是可以慢慢培養的,這不能成為生物成績不理想的藉口。對於初中開設生物這門課程,學生和家長都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就在於它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它是農學、醫學、林學、環境科學等學科的基礎;社會的發展,人類文明的進步,個人生活質量的提高,都要靠生物學的發展和應用。我們現在學習生物學,決不僅僅是為了期中和期末考試,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生物知識,瞭解大自然,瞭解我們人類自身,並且能夠學以致用,將來為我們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其次,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很多學生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比如上課的時候忘記帶課本,這是最影響學習的一點;上課的時候不能認真地聽別的同學回答問題,或者當別的同學回答問題的時候,總是喜歡轉著頭看等等,這些都是不好的學習習慣。
第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
抓住課堂45分鐘集中精力認真聽講,提高學習效率,儘量避免來自外界的任何干擾。在課堂上,不僅要做到眼看耳聽腦子轉,而且要動手做筆記。俗話說“好腦子不如爛筆頭”,很多學生感覺自己都記住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準備一本課堂筆記本,能夠使自己在當天複習或者最後總複習的時候抓住重點,輕鬆許多。
學習的時候能用課本的語言背誦每個概念,用自己的語言清楚明瞭地解釋每個概念,每個知識要點。練習冊上每節設定的“重要的知識”和“我的概念圖”可以幫助學生把握規律,形成概念。
重視圖表的的作用。對於課本中每幅圖表,都要認真觀察。同時,學會自己繪製概念圖,歸納總結所學的知識,對於前後知識要學會融會貫通。
第四,多思勤問。
課本中很多地方設定了疑問,需要你開動腦筋去思考。同時,對於課本的知識,不要“點到為止”,多問幾個為什麼。一個沒有疑問的學生,是很難進步的。不管是老師講過的東西你沒有聽懂,或者是你通過學習產生的新問題,都要積極主動地去問。老師最喜歡愛問問題的學生,也絕對不會因為你沒有聽懂而責備你,最怕不懂裝懂,於是遺留的問題積少成多,成績不理想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但是抄作業的行為是應該堅決杜絕的,沒有經過思考的答案,永遠不會成為你真正擁有的知識。
最後,理論聯絡實際。
多觀察生活,多聯絡實際。運用所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例如,夜晚臥室裡擺放過多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為什麼?在我們學習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後,我們知道是因為植物在夜晚暫停了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與人爭奪氧氣。
當然,學習方法介紹得再好,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的態度。而且家長的態度也對學生的態度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希望家長能夠起到引導督促的作用,學生、家長和老師一起努力,為了孩子們美好的明天。
篇二
一、注意掌握生物基本概念
初中生物的學習內容都是生物科學的基礎知識,有著大量的基本概念,不掌握這些基本概念,是難以學好生物知識的。在學習這些概念時要注意:
1.分清概念之間的關係。例如:染色體DNA和基因之間的關係:染色體是由蛋白質和DNA組成,DNA是生物體內的主要的遺傳物質,DNA上有遺傳效應的片段是基因。
2.通過實際運用,使概念具體化。例如:陽光是一種重要的生態因素,可以通過解釋松樹和人蔘在山地的分佈等例項,來具體理解陽光對生物的影響。
3.注意新舊知識的聯絡。要善於從已有的知識過渡到新知識,找到新知識的內在聯絡與區別。例如:學習出血急救時,聯絡以前學習血管特點,根據血流速度特點,判斷急救包紮位置。
4.充分利用實物標本、模型、掛圖及課本中的插圖。有些生命現象僅用文字說明還不夠,所以生物課堂上經常出現標本、模型、插圖等輔助學習材料,必須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來幫助理解概念。
5.掌握記憶和整理概念的方法,提高學習和複習的效率。生物概念要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記憶是有技巧的,例如要點記憶法、比較記憶法和列表記憶法等。 整理概念時可用框架結構法,層次網路法與流程圖法等。例如:新陳代謝是生物重要的生命活動,圍繞新陳代謝的場所、過程、意義,動植物的區別等方面能夠延伸搭建一個條理清晰的知識框架,從而掌握一批基本概念。要學會根據具體內容靈活選擇適當方法。
二、認真做好實驗
1.實驗前,一定要預習,認真閱讀實驗指導,明確實驗目的,弄清實驗原理,熟悉實驗用品和實驗步驟;做實驗時,要嚴格按實驗要求操作,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如實記錄,認真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
2.觀察中要學會思考、分析、擴充套件聯想。不能停留在為觀察而觀察,加強觀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
三、學習生物科學的研究方法
在生物教材中,有許多學習內容是從對前人所做試驗的介紹中引出的,在大量的科學知識中包含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應該重視對研究過程的學習,從中領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體驗科學家們不滿足於接受現成的結論,善於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探索精神。將其收穫應用於學習過程,能提高學習效率,尤其有助於創新意識的培養。
四、要理論聯絡實際
生物科學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和我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要學會在日常生活中多做有心人,如:家裡的盆栽植物有時片發黃或枯焦現象,這與植物礦質營養有關嗎?依據防止食品腐敗的主要原理先把食品內的細菌和真菌殺死或抑制它們的生長和繁殖,日常生活中食品應如何儲存?等等。不斷地在新情境中運用所學知識,有助於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能發展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論聯絡實際的另一個方面是要隨時關注生物科學的新發展,瞭解生物科學的前沿問題,從而增進對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的理解,瞭解所學知識的社會價值,激發學習生物學知識的興趣和能力。
篇三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學習尤其如此。目的越明確,學習積極性就越高;目標越巨集偉,為實現目標所付出的努力就越多,學習意志就越堅強。目標有大目標,小目標,有遠期的,也有近期的,小到一節課,大到一生的志向都屬於此範疇。小目標要從屬於大目標,近期目標要為遠期目標做鋪墊。確定學習目標要根據一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太低,也不能太高。太低不利於意志的培養,太高不僅不利於目標的實現,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二:
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記憶是學習中最重要的學習手段。首先要有來年搞好的記憶習慣。不論是哪門學科都有背誦的任務,要求背誦的必須背誦,以形成習慣。再就是根據遺忘規律去記憶,即即使的重現,勤複習、多複習。當天的內容當天複習,本週的功課周複習,一月還有小複習,考前再做總複習,這樣學習才記憶牢固,才能取得最佳學習效果。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三
抓好學習環節的關鍵
學習可分為四個主要環節:預習、聽課、複習、作業。每個環節都有其特點,也有其關鍵。
預習:預習要養成習慣,習慣很重要,既然是習慣決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預習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可以在學習曰擠時間,也可以在週末,還可以在節假曰。預習要找難點,找難點的目的是就是要攻破它,這是預習的關鍵。這能證明一個人的能力,同時也能培養一個人的能力,更會磨練一個人的意志。 聽課:聽課是學習時最重要的環節,會聽課意味著會抓重點,能理解老師的意圖。
複習:複習要摸規律,複習的目的是把學習內容進一步鞏固、掌握,以便摸清其內在規律,在運用中舉一反三。
作業:作業要獨立完成,典型的內容要反覆練習,這樣才能形成技能技巧。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四:
及時做好筆記與作業
記性好不如爛比頭。記筆記是一種良好的聽課習慣,好筆記不是全記,不是漏記,不能只聽不記,更不能只記不聽。可以記在課本上、教學內容附近,這樣記錄的內容不易丟失,又易和教學內容相聯絡,既實用,又利於今後複習。佈置作業的目的是鞏固學習的知識。多數學生為了完成任務,不復習就急於做作業,這不利於知識的鞏固。做作業前首先閱讀一遍課本內容,和老師講課的內容對照一下,看一看是否一致。這樣做等於及時地複習了一遍,3然後再做作業,既快速又能保證作業質量,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
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五:
交叉學習效果好
不少同學在讀書學習時,長時間單一的學習同一內容,表面上看時間用了不少,但效果並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
腦衛生學者告訴我們,人的大腦皮層細胞是有分工的,學習不同學科的內容回引起不同部分的興奮。大腦長久接受同一類資訊刺激,使某一部位長久興奮,就容易產生疲勞,降低學習效率。若及時轉換學習內容,合理調節“興奮灶”,就可以避免大腦某一興奮區長時間過於緊張,使別的部位出現新的興奮區。 馬克思的“穿插讀書法”是:當閱讀理論書籍感到疲倦時,立刻把書擱下,去讀一種不同的書籍,有時讀詩,有時讀小說。過一會兒,疲倦的大腦得到休息,便又重新研究起理論書籍來。馬克思的讀書方法符合生理科學。
在讀書求知時,為了充分利用時間,可交叉閱讀內容差別較大的不同書籍。在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要注意各門學科交替進行,特別是文理交替。學完語文做物理,讀完政治寫數學„„學習之餘,若做一些文體活動,或乾點家務活,句可以使大腦原有的興奮區得到調節。這樣,既能緩解疲勞,又能開闊知識視野,從而延長連續閱讀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中學生學習時多接見交叉學習的方法,科學運籌時間,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以取得學習的更大效益。
初一學生的歷史學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