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畢業論文
任何哲學革命首先在於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正規化,也正是這種嶄新的思維正規化才導致了哲學的革命。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分析
[摘要]卡爾·米切姆將技術哲學研究劃分為人文傳統及工程傳統,這一劃分得到了學界廣泛的認可。20世紀80年代技術哲學經驗轉向之後,面向社會的經驗轉向與面向工程的經驗轉向分別延續了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及工程傳統的技術哲學。無論從哲學發展、技術哲學學科建設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在強調技術哲學研究經驗基礎的今天,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研究仍具有首要性。
[關鍵詞]人文傳統;技術哲學;經驗轉向
一、技術哲學研究
傳統的劃分卡爾?米切姆***CralMitcham***通過對技術哲學研究的歷史考察,將技術哲學研究分為人文傳統與工程傳統。工程傳統的技術哲學的研究主體多為工程師,他們以技術為出發點,對技術進行考察與分析,由於其起點為技術,在看待其他事物時,也帶有技術思維的影子。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則以人為出發點,探究技術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以及技術與人類社會中的各種要素如文化、政治等之間的聯絡。儘管米切姆的二元劃分僅屬一家之言,且有過於簡單之嫌,但由於其概括性強,具有廣泛的通約性,因此得到了普遍的認可。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伴隨著對技術的懷疑與批判出現。在米切姆對技術哲學人文傳統的劃分中,主要包括了人類學———文化批判傳統的路易斯?芒福德、哲學———現象學批判傳統的敖德佳及馬丁?海德格爾和社會———政治批判傳統的埃呂爾等人的技術思想。芒福德考察了技術發展的歷史,考察了技術的起源,區分了綜合技術與單一技術[1]56,並對單一技術這種現代技術的主要形式進行了批判。海德格爾從他的存在主義現象學出發,區分了古代技術與現代技術,並指出現代技術的本質並非技術性的東西,而是一種真理的形式,是展現存在的一種手段。埃呂爾認為,自己是用“與馬克思研究資本相似的方法來研究技術”[1]75,他通過區分“技術操作”與“技術現象”對技術進行分析,指出技術是現代社會的統治力量。這些技術思想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是出於哲學的批判與反思精神,考察現代技術對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由於環境汙染、生產過剩以及經濟危機等問題日益嚴重,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傾向於認為現代技術是有害的,同時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使一些哲學家諸如埃呂爾等認為技術是能夠自主發展的獨立系統,不是人類掌握技術,反過來很有可能是技術掌控人類。同時,這些技術哲學家也對如何面對技術引起的社會危機提出了一些見解,也“致力於探求人類怎樣才能與技術發展一種更好的關係”[2]9-10。這種技術哲學研究在多個方面受到批判。首先,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家大多對技術持有悲觀態度,他們的技術思想是出於對技術造成的不良後果的批判,因此較少關注技術所帶來的積極影響。其次,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家在對技術的本質認識中賦予了技術主體性,傾向於把技術當作一種人類無法控制的獨立自主的力量,技術對社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與人類使用並無太大關係,而是由技術本身決定。再次,在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的研究中,“技術被作為整體研究,……幾乎沒有注意到不同技術之間的差異性”[2]11。因此,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很少關注具體的技術,並不能對現實中的各種技術問題提出有效的建議。
二、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的當代體現
鑑於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20世紀80年代歐美技術哲學研究發生了經驗轉向。技術哲學“經驗轉向”的概念由荷蘭技術哲學家提出並進而在歐美技術哲學研究中得到認可和發展。漢斯?阿卡特胡斯概括了這一新的研究正規化的三個特點:
第一,它不把技術人工物看作是先天給定的,而是試圖開啟黑箱,對技術的具體發展和模式展開分析。
第二,它認為技術可以從多個部分展開分析,而不是一個凝固的整體。
第三,它關注技術與社會的共同演化[3]13。菲利普?布瑞在其《經驗轉向之後的技術哲學》一文中指出,在經驗轉向的過程中,存在著兩種路徑,分別是“面向社會的”經驗轉向與“面向工程的”經驗轉向。由於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要求開啟技術黑箱,在具體的層面考察技術,面向社會的經驗轉向也關注具體的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慧、媒介技術等具體技術成為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家的關注點。同時,由於受到社會建構論的影響,當代的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家對技術的認識也發生了改變,他們不再把技術當做獨立的主體或系統,而是認為技術是社會建構的產物,社會中的各種要素都影響技術的設計、產品的製作等。也因為如此,他們對技術的批判採取了更為溫和的態度。這種經驗轉向與之前的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關注的中心都是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以此為出發點評估技術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因而是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在當代的延續。具體來講,在當代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中,溫納及芬伯格延續了技術哲學中的社會———政治批判傳統。溫納吸收了埃呂爾的技術自主論思想,在更具體的層面上考察了技術,提出了較為溫和的技術決定論。芬伯格沿襲了馬克思及法蘭克福學派的傳統,尤其吸收了社會建構論的思想,他對現代社會、現代性及民主等問題進行了考察,形成了社會批判理論體系。當代哲學———現象學傳統的技術哲學成果豐富,其中尤以唐?伊德的實用主義的技術現象學影響廣泛。唐?伊德作為美國本土哲學家,沿襲了杜威的實用主義傳統,同時結合現象學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人與技術的具身關係、解釋學關係、它異關係和背景關係。當代的人文傳統技術哲學研究已經開始考察具體的技術,不再把技術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批判,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家對技術持有了更合理的態度,社會建構論對當代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
三、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的首要性
在兩種傳統的技術哲學中,米切姆從歷史從屬性、相容性和精神延續性三個角度闡述了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的首要性。即使在今天,技術哲學研究中更強調基於經驗基礎的研究,基於哲學反思與批判精神的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仍具有首要性。從哲學發展的角度來講,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研究帶來的是新的哲學視角,甚至可能開創一種新的哲學綱領;從技術哲學學科建設來看,秉承哲學批判反思精神的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是這一學科立足的根基所在。正如吳國盛所說:“當代中國的技術哲學家應該始終扣住‘技術何以能夠成為哲學的核心問題’這個基本問題,否則,無非是把也已出現的相關話題和相關領域,一廂情願地劃到自己的領地上。”[4]同時,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以人類作為出發點,考察技術對人類社會可能造成的影響,是哲學精神的根本體現。在技術哲學中,“技術”是基礎,“哲學”是核心,人文傳統的技術哲學研究相對於工程傳統的技術哲學無疑具有首要性。米切姆對兩種傳統的對立及分裂的風險也有所提及,同時也指出了這兩種傳統融合的可能性,即來自工程共同體內部的德國工程師協會中的“人與技術”委員會,以及哲學共同體內部的技術的實用主義現象學。然而從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中可以看出,面向社會的經驗轉向與面向工程的經驗轉向之間仍然存在分裂的風險。因此,如何在兩種傳統的技術哲學之間保持必要的張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兩種技術哲學傳統的匯通值得深思和探究。
[參考文獻]
[1]卡爾?米切姆.通過技術思考:工程與哲學之間的道路[M].陳凡,朱春豔,譯.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8.
[2]菲利普?布瑞.經驗轉向之後的技術哲學[J].閆紅秀,譯.洛陽師範學院院報,2013***4***:9-17.
[3]朱春豔,陳凡.在“轉向”中展現自身:國外技術哲學發展狀況概覽[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15***2***:12-17.
[4]吳國盛.技術哲學經典讀本[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2.
範文二:系統論研究方法品讀《藝術哲學》
摘要:丹納在其《藝術哲學》中以系統研究方法提出影響藝術產生、發展的“種族、時代、環境”三要素說。他以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不同的繪畫流派、雕塑風格為依據對這些理論進行極為細緻的闡釋、論證,在不同地域、不同時空的文學藝術中產生了重大意義。藝術是一個有機的系統,系統中每個部分的變化都會影響達到藝術的理想。
關鍵詞:系統論;種族;環境;時代
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新質。亞里斯多德的名言“整體大於部分之和”是對系統的整體性精妙的解釋。同時系統論還認為,系統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著,每個要素在系統中都處於一定的位置上,起著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丹納將這種系統論的研究方法運用到藝術的研究中,他將社會看作是一個有機的系統,藝術是其中的一個要素,系統中的各要素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絡的。同時,一件藝術品也不是孤立的,應該有聯絡地去理解,尋找它所從屬的,從總體上去理解。
①藝術作品所從屬的總體包括藝術家的所有作品,藝術家隸屬的流派,與藝術家同鄉的人。因此,瞭解一件藝術作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就要正確研究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
②系統論決定了藝術研究是處於一個複雜而立體的多位空間中,空間中的各個組成部分都是相互聯絡的,這樣就構成了一個和諧共生的研究平臺。丹納由於受孔德的證實主義影響,形成了徹底的科學精神。在他看來,“種族、時代、環境”所揭示的歷史背景、文化觀念、社會心理等意識形態就是文學藝術作品賴以產生的源泉。因而他的“三因素”並不單單指三種客觀條件和現象,主要傾向成為一種具體化的抽象概念而存在。正如黑格爾把宗教、哲學、藝術看成理念或絕對精神的產物一樣,丹納認為“種族”、“環境”、“時代”是藝術理念三種基本要素。
③種族是藝術的“內部精髓”,環境是“外部影響”,時代則是內部主源下“外部影響”。每個要素的差異,都會使藝術系統產生變化。由於種族內部本能極大地差異,造就藝術創作也表現為多樣性。如果研究下義大利人和一般的拉丁民族如何理解愛情、道德、宗教,再觀察他們的文學、風俗、人生觀,就能發現無數突出的徵象都顯示出一種類似的想象力。特色是喜歡和擅長“佈局”,喜歡正規、和諧與端正的形式,愛好外部的裝飾,更中畫意。這種想象力瞭解人比了解自然多。
④正是如此,義大利畫派瞧不起風景畫,多采用人為題材。相比較下,尼德蘭繪畫則更多的是風景畫,注重色彩的美妙與細膩。這是因為種族內部的本能決定的。尼德蘭人居住在北歐,自然環境條件差異,使他們更粗魯,好吃,感覺和動作遲鈍笨重,但他們很慎重,神經更***,脾氣更冷靜,使他們更能受理性控制,更加註重事物的本質、真相,看輕外表。然而,希臘人精神活潑,對現實生活的重視與喜愛,對於人的力量的深刻體會,力求愉快。使得希臘雕塑追求心靈的健康和肉體的完美。環境是藝術作品的“外部影響”,其實是環境對種族長久以來生存以及特性形成產生的影響。這是一種緩慢的形成過程,一旦形成之後,就會對種族的特性打上深深的烙印,深刻在語言、文化、宗教、信仰和哲學中,不會輕易發生改變,從而形成藝術家身上的地理基因,表現在藝術作品中是一種具有整體的傾向性的特徵。
⑤它包括氣候、地理等自然環境和風俗、制度等社會環境。氣候、地理因素決定了一個種族的性格特徵。《藝術哲學》書中以自然環境對希臘人的影響為例,希臘兩種地形,一種是丘陵,一種是濱海區。崎嶇的山脈,幾乎沒有平原,以及天然的海灣,最長的海岸線,都不適宜耕種。因此食物很少,給人吃飽肚子、滿足肉體需要的東西很少,但供養眼,娛樂感官的東西卻很多。儘管特定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影響到農業生產,因而影響到飲食,但宜人的氣候使希臘人在稀薄、透明、光亮的空氣中長大,從小就聰明活潑,不停地發明、鑑賞、感受。他們的戲院和劇場一切都是自然包辦。太陽就是劇場的燈光、閃閃發亮的海面和陽光下的山脈是佈景,這些自然的景色都足以讓希臘人體驗豪華的審美體驗。這樣的地理環境和氣候造成希臘人身上都有水手的氣質。丹納認為時代是包括精神思想、社會體制與政治思想等在內的大集體,這些因素滲透在時代之中,構成供文化生長的特殊時代“精神氣候”。
⑥中世紀的地獄般的生活讓人們悲觀抑鬱、恐怖絕望、情緒激動。面對黑暗的生活,光明的天國與極樂世界的觀念,對於每個受盡苦難或戰戰兢兢的心靈都是極好的養料。基督教順應時代而產生,統治人心,啟發藝術。哥特式建築的形式寄託了中世紀人們的苦悶。怪異、大膽、龐大,投合了病態的幻想所產生的誇張的情緒與好奇心,顯示了時代精神和風俗的影響。挺拔的尖拱,彩色的玻璃窗透過奇異的光線,都是人與上天最好的交流。哥特建築那種微妙而病態的詩意,正好反映中世紀人們強烈而又無法實現的渴望,企圖在這裡得到寄託。因為時代不同,古希臘人重視舞蹈與運動兩個科目,崇尚肉體,其展現健康和力量。同時,古希臘人還有一種特殊的宗教情緒,一種尊敬,崇拜自然力與神力的特殊方式。能夠創造出如雅典衛城、希臘雕塑、詩歌等簡單而靜穆的偉大作品,而現代人只能創作出孤獨、苦悶。尼德蘭繪畫、希臘雕塑都集中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以及人的思想感情、社會制度等。在“時代”因素裡,丹納認為要產生偉大的作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一是自發獨特的感情能不受制約的表現出來;
二是周圍要有與你的思想近似的感情存在。
結語
丹納在《藝術哲學》一書中,通過對不同藝術流派的研究,證明藝術作品不僅僅是現實的模仿,還是歷史重要的見證物。藝術作品揭示了事物的主要特徵,要達到這個目的,就需要在諸多關聯部分構成的系統中,把握好每個部分和整個系統的關係。丹納以其淵博的知識,為我們展現了不同的國家種族、不同地區、不同時代藝術作品以及其身後的生活。正是由於一個種族特殊的自然環境、社會和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才產生了當時的藝術作品。當代藝術作品,正是當代藝術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將當代社會生活環境的思想進行表達與解讀。
西方馬克思主義在社會性別視域中的演進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