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潛能開發的書籍
《腦圖之書——發散性思維》The Mind Map Book——Radiant Thinking【英】託尼·布贊
《腦圖法與記憶》Mind Mapping and Memory【瑞典】英格瑪·斯旺特森
《勾畫內在chon空間》Mapping Inner Space【美】南茜·瑪居里斯
《是的,你能畫!》Yes, You Can Draw!【美】南茜·瑪居里斯
《學習的革命》修訂版【美】珍妮特·沃斯 【紐西蘭】戈登·德萊頓
《全腦革命》【美】奈德·赫曼《你能不能不工作》The Joy of Not Working【美】厄尼·J·澤林斯基
《廣告文案》THE COPY WORKSHOP WORKBOOK【美】布魯斯·班德格
人類大腦開發傳說
“人類的大腦只開發了10% ”——這一說法廣為流傳,大部分人甚至對此深信不疑,並對100%開發的大腦充滿想象。很多經典電影的劇情展開也都建立在這個理論基礎上,《超體》中,女主角露西的腦潛能被開發到100%,變得無所不知,可以用腦電波“隔空移物”,還能任意改變形體。人類的大腦果真像傳言那樣,還有大部分潛能未被開發嗎 ?人們又為什麼如此固執地相信這個傳說?記者採訪神經科學專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細說“10%”背後的玄機。
“10%傳說”靠譜嗎?
近年來,社會上廣泛流傳著一個關於人類大腦的說法,“普通人的大腦只使用了10%,剩下的90%還有待開發。”愛因斯坦為什麼比別人聰明?很簡單,他的大腦開發度比別人高了幾個決定性的百分點 。電影也在反覆渲染,為“10%觀點”新增神祕主義色彩,《超體》中,露西誤打誤撞開發了100%的腦潛能,因此,她可以瞬間學會外語,輕易看透動植物的電磁波和能量流動,變形能力同樣不在話下……這些眼光繚亂的酷炫技能無不寄託了人們對開發腦潛能的美好想象。“10%傳說”源遠流傳,它到底有何理論支撐?靠不靠譜?
中山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蔣斌教授介紹道,這一說法的確切來源並不明確,大多數人認為出自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之口。詹姆斯在自己的著作中說過一句,“普通人只發揮了其潛在智慧的10%。”但結合上下文,他所指的不單是大腦潛能,而是更為模糊的“潛在的心智慧量 ”,至於10%是怎麼算出來的,詹姆斯沒有給出實驗依據,至今也沒有科學家去嚴肅驗證這個數字。另一個疑似來源是,上世紀30年代,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在研究中的發現,當他用電流刺激該部分大腦時,大腦皮層毫無反應,這即是被認為“未開發的90%部分”。“當然,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如今我們明確知道,這些寂靜的區域其實有其他功能。”蔣斌說道。
大腦沒有無用的部分
假設人類大腦真的只開發了10%,那剩下的90%都在沉睡嗎?這也是“10%傳說”最經不起推敲的一點。
“我們的大腦充斥著數以百億計的腦細胞,沒有任何一位嚴肅的神經科學家敢斷言,其中某一區域是無用的 。”蔣斌說。據介紹,人腦的大部分能量消耗主要用於數億神經元之間相互聯絡時的快速放電。正是這樣的神經放電和聯絡產生了大腦高階功能。其他的能量則用於控制其他活動——潛意識活動,例如心跳;有意識的活動,例如開車。
“儘管任何時候大腦的所有區域都不會同時放電,但成像技術表明,大腦和身體肌肉一樣,大部分都是24小時持續活動的。”即使是在睡眠中,某些腦區例如控制高階思考和自我認知能力的額皮質,或者幫助人類感知四周的體感區域都是活躍的,這也是為什麼小孩子經常因為尿床而夢見自己泡在水中。
顯而易見的是,即使是最簡單的行為也會涉及大腦多個部分。比如說,早上起床倒水喝,我們需要走到桌子前,拿起水壺,把水倒進杯子裡,再發出喝水指令,這些都涉及到如下腦區——枕葉、頂葉、運動感知和感覺運動皮層、基底神經節、小腦和額葉。短短數秒內,一場神經活動的大風暴已經席捲了整個大腦。
但從掃描影象上看,無論我們從事何種認知操作任務,大腦都只有一小部分閃亮區域被啟用,對此,蔣斌認為這容易導致一種誤解——“無論我們進行何種認知活動,認知系統的很多功能模組都必須協同工作才能完成任務,我們在掃描影象上看到的閃亮區域,是某項活動的主要負責區域,大腦的其他區域必定也會參與進來,只是啟用水平不需要主負責區域那麼高而已。 ”打個比方,就像你坐在椅子上,腳部沒有動,但絕不能說你的腳沒有工作,至少腳中的血液仍然在不捨晝夜地流動著,支撐著生命繼續。
推翻“10%說法”的還有一項鐵證:人腦大小是不斷變化的,猿人時期的大腦大概只有三四百克,而現在是一千三四百克。如果不是生活中需要,大腦是不會無端端發展到這麼大的。這說明:對於人類整體來說,只有大腦不夠用,不會有用不完的大腦。
大腦開發聽誰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