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女西施與范蠡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3日

  作為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註定有著不平凡的一生。西施是歷代文人不斷去塑造的一個形象,下面是網站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西施與范蠡的故事

  在許多人心目中,范蠡與西施是英雄與美女的典型。關於他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故事是這樣的:

  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越國戰敗,被迫向吳國求和請降,為表示臣服,越王勾踐在范蠡陪同下到吳國為奴,在吳國,勾踐老老實實幹苦力活,逐漸贏得了夫差信任。三年後,夫差赦免勾踐、范蠡回國。回國後,勾踐下定決心打敗吳國,報仇雪恥。范蠡、文種等人出了不少主意,其中有發展經濟、訓練軍隊、增強國力等,還有一個計謀是送給夫差美女,以消磨他的意志。范蠡到民間物色美女,民女西施和鄭旦被選中送到吳國。夫差見到這兩個絕色女子,非常高興,說:“越國貢獻的這兩個女子是勾踐盡忠我吳國的證明呀!”

  夫差手下的大臣伍子胥卻不以為然,說:“勾踐送美女,另有目的,大王接受,以後必有後患。”夫差聽不進去,執意收下了這兩個美女。鄭旦後來生病而死。

  在這一過程中,范蠡與西施產生了感情,並私訂終身。越國於公元前473年打敗吳國,實現了復仇的目的。范蠡立有大功,被封為上將軍,但是他卻急流勇退,毅然離開越國,帶著戀人西施泛舟江湖。據《越絕書》記載:“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這是說范蠡與西施,離開了越國,來到了理想的樂土,過上了美滿的生活。

  范蠡與西施這樣的結局,使喜歡大團圓結局的中國老百姓津津樂道,回味無窮。古往今來,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已經成為中國人理想生活的代名詞和文化符號,廣為流傳。在文學、戲劇中,關於西施題材的作品不可勝數。

  范蠡與西施的故事雖然優美動人,卻無歷史依據。《史記》清楚記載,范蠡離開越國後,帶領全家人來到齊地,“耕於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在這裡,根本沒有西施的影子。後來,范蠡到陶經商,也沒有西施。

  照此說,歷史上是否根本沒有西施這個美女?認為歷史上沒有西施的學者認為,在記載春秋戰國歷史比較嚴肅的史書中,如《左傳》、《國語》、《史記》等均沒有提到西施,《國語·越語上》提到越國送美人的事,但沒提西施名字,西施的故事是後人演繹出來的。

  我對這種觀點有疑義。西施是沒有在《國語》、《史記》等書中出現。不過,這不等於歷史上沒有西施這個人。在先秦諸子著作中曾多次提到西施。比如,《墨子·親士篇》說:“是故比干之殪,其伉也。孟賁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吳起之車裂,其事功也。”這是最早提到西施名字的史料。比干、孟賁、吳起三人都在《史記》中多次出現,照此推論,西施當確有其人。墨子約公元前468—公元前376年生活的時代距吳越爭霸時間最近,因而他所說的西施當是可信的。

  此外,在《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管子》等書中也出現過西施的名字,在《莊子》一書中,三次提到西施,其中有著名的“東施效顰”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綜合有關材料,可以說,西施是春秋後期越國的一個普通的鄉間女子。因越國要滅吳國,施用美人計,於是派范蠡到各地尋找美女,西施天生麗質,美貌無比,被選中送給了吳王夫差。西施的任務是以美色迷惑夫差,削弱夫差的意志和鬥志。越國打敗吳國後,西施完成了使命。因為西施不是有影響的大人物,所以不為史家所重視,民間老百姓卻非常喜愛這個美麗的女子,同情她的遭遇。在中國文化中,以真實的歷史人物為原型,演繹出的豐富多彩的故事不勝列舉。在故事中,人們對他們或褒彰、或貶斥,老百姓的思想感情通過他們的故事得到了表達和宣洩。儘管關於西施的史料不多,但是老百姓同情西施的命運,於是圍繞西施的故事就越傳越多,越傳越神奇。

  既然西施確有其人,她又沒有和范蠡共同出走,那麼,她的結局如何?拋開民間傳說不談,我認為極可能是被沉江而死。

  從上文所引墨子的話看:“西施之沉,其美也。”這是說西施被沉入江水,是因為她的美麗。為什麼西施美麗卻被沉江呢?這裡還要從越王勾踐說起。在范蠡、文種的幫助下,勾踐發誓滅吳雪恥,他以臥薪嚐膽激勵自己,在國內推行富國強兵的政策,終於滅掉了吳國。吳國滅後,勾踐帝王家天下的心態膨脹,誅殺有功之臣,范蠡僥倖脫身,文種卻未能倖免,既然勾踐連功勳顯赫的范蠡、文種都不放過,弱女子西施就更不在話下了。

  在春秋戰國激烈的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各國為了達到削弱對方的目的,以選送美女作誘餌迷惑敵人是常見的事,甚至像呂不韋那樣送懷了孕的美女也有可能。在中國古代,女子永遠是悲劇的承擔者。取勝了,是男人的功勞,失敗了,女人往往是禍水。西施就是政治鬥爭的禮品、犧牲品。一個鄉下姑娘,被朝廷選中,被曉以利害,威脅引誘,軟硬兼施,她又怎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只有服從。

  對西施所起的作用,有人說西施是“肉彈”,是臥底的“色情間諜”、“高階妓女”,我認為這樣說不妥,用這些詞形容美麗的西施聽起來很不順耳,西施是作為禮物送給夫差的,西施的作用也沒有這麼大。明代小說《東周列國志》中說將西施沉江是勾踐妻子所為:勾踐班師,帶回西施,越夫人讓手下人將西施偷偷引出,綁大石沉江中,惡狠狠地說:“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這顯然是一種猜測。

  中國古代常有把亡國的原因歸結於女子的記載,這種陳腐的“女人禍水論”在當時就受到人們的批評。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就曾對西施鳴不平。他在一首詩中寫道:

  謀臣本自系安危,賤妾何能作禍基?

  但願君王誅宰嚭,不愁宮裡有西施。

  宰嚭:吳王夫差身邊的大臣,後被越國收買。

  亡國與謀臣有直接的關係,在男人為中心的社會,女人怎麼會導致一個國家滅亡呢?魯迅對“女人亡國論”更予以辛辣的諷刺,他說:“我一向不相信昭君出塞會安漢,木蘭從軍就可以保隋;也不相信妲姬亡殷,西施亡吳,楊貴妃亂唐那些古老話。我以為在男權社會裡,女性是決不會有這麼大的力量的,興亡的責任,都應該由男的負。但向來男性作者,大抵將敗亡的大罪,推在女性身上,這真是一錢不值的沒有出息的男人。”魯迅的這席話展示了進步的歷史觀。

  西施是一個無辜的女子,受越國派遣到吳國,侍奉夫差,最後又慘遭不幸。人們無不同情西施的命運,那麼,誰是最早同情西施的人呢?

  讀《史記》,終於發現了線索,是范蠡。它不僅同情西施,甚至鍾情西施,暗戀西施。《史記·貨殖列傳》記載:范蠡在滅吳之後,不留戀功名。急流勇退,離開越國,“乃乘扁舟浮於江湖,變名異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乘扁舟浮於江湖”,很可能先去尋找西施的葬身之處,憑弔這位美麗的姑娘。

  范蠡改名鴟夷子皮,最耐人尋味。鴟夷子皮,就是大皮囊,據說西施就是被裝入大皮囊沉入湖中的,這樣的結局讓范蠡感嘆不已。很可能他在江湖中尋覓,並沒有找到西施的葬身之處,他非常難過,這麼美麗純潔的女子,忍辱負重,默默無聞,為越國獻身,還遭迫害,實在令人同情。范蠡離開越國到齊國時,一定輾轉反側,浮想聯翩,怎樣記住西施這位好姑娘呢?於是改名叫鴟夷子皮,雖然名字怪怪的,但有意義,范蠡一想到大皮囊,就想到西施,見到大皮囊就如同見到西施,這種痴情只有范蠡會有,因為他熱愛美麗,有同情心,有愛心。

  范蠡和西施的故事,是隨著時代的演進與人們對他們的同情和敬仰而不斷豐富的。其發展趨勢是離真實的歷史越來越遠,卻和人們的願望越來越近。西施與范蠡的故事傳說色彩越來越濃,但人們寧願信其有而不願信其無。為什麼?人們同情、熱愛善良美麗的西施;敬仰足智多謀,功成身退的范蠡。也許人們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太多,不如意的事太多,人們嚮往和平、幸福的願望很強烈,於是寧願把范蠡、西施塑造成有完滿人生結局的俊男靚女,而不願看到西施的不幸,范蠡的不圓滿,這是善良的人們的真誠願望。在范蠡和西施的故事中,人們不斷把完美加在西施和范蠡身上,以求得到心靈的慰藉和平衡。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民間傳說比史實更動人。

  總之,作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是有其原型存在的。儘管後來關於她和范蠡的故事有虛構的成分,但她對越國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人們對她寄予了深深的熱愛和同情。人們不願意看到這麼好的女子被推到湖中淹死,於是傳出了她和范蠡泛舟同遊江湖的美麗故事。
 

古代美人圖圖片
中國古代美女圖
相關知識
古代美女西施與范蠡的故事
西施和范蠡的故事
古代美女西施究竟是怎麼死的
古代美女是怎麼刺青的
古代美女是怎麼刺青的
中國古代最著名謀士范蠡的功績
古代由於自信而成功的故事
古代發明家魯班學藝的故事介紹
關於古代書法家刻苦學習的故事
中國古代美女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