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對稱圖形手抄報
對稱在哲學、數學、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生活及生產等各領域均有種類或數量難以窮舉的表述。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圖片及資料吧。
資料1:映象對稱
面對如此不尋常的詞,俺不禁想問:啥是對稱?有易於俺們理解的、公認的“對稱”表述嗎?還真有!這個表述方法是大家在上小學時從算術、語文、音樂、美術等課程中獲得的;是以實物、圖形或畫面為直觀背景的;是人人都可意會,但不易用話語把它概括出來的;一般通過描述對稱事實予以說明,屬就事論事式的表述。例如,具有左右對稱顯著特徵的動物、建築物、傢俱或用品就是常用於啟蒙認識對稱形象的實物。
小學一年級學生還不能夠獨立概括這類現象或事實,僅處於“認得”或“識得”的水平,認為“對稱”就是這樣子的,尚無意觸及對稱的本質。
小學二年級數學課本對“對稱”的解釋為“將一個圖形對摺以後,兩邊的圖形完全重合”,對摺產生的摺痕叫做“對稱軸”。這個解釋較狹隘,但易理解、好掌握。教師在使學生認識對稱的過程中,一般輔以“折、畫、剪”等操作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對稱圖形兩邊對摺後,折線兩邊能夠完全重合在一起。
將“左右相同”歸結為“左右重合”,或反之,這種“認得對稱”的水平是普遍的,大多數人對“對稱”的認知一輩子都維持在這一水平。許多人在中學或大學學過幾何學之後,對“對稱”的認知也基本處於“左右全等”、“對摺重合”的水平,並且習慣於藉助直觀手段的輔助。但是,假如把呈“左右對稱”的畫面豎放或斜放,或者把一座呈軸對稱形狀的物品豎立或斜置,再提問是否對稱時,習慣於“對稱”的左右水平呈現形態的多數人會因有悖習慣而不能馬上做答。這就是人們面對各種對稱現象時的最樸素、最直接的反應。
實際上,對“對稱”的認識最早是從幼兒園或父母那裡開始的,左右手、左右腳、左右腿、左邊和右邊等概念是幼兒階段形成的經驗性或習慣性認識,這是對“對稱”的幼兒期認識。待到讀小學時,則進一步學習了左右概念及其應用,這時,學生自己的左右手起到了關鍵性的位置參照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與人體有關的前後對稱性也是常用的,但卻經常被忽略,教師與家長均未注意提煉出“左右”和“前後”是地位相等的對稱現象。“對稱”概念的形成初期就是這樣的。
被忽視的“對稱”現象還挺多,以“觀察者視角”為例,觀察者若從某個角度觀察某物是不對稱的,還不能馬上下“不對稱”的結論,要多換些角度觀察再說。現實生活中常用的自行車、汽車從側面看顯然不對稱,但從正面看則顯現出對稱性。這僅僅是看得到的對稱性,還有看不到的對稱性,例如汽車的動平衡性,需要儀器測試才能得到確認。這說明觀察方法是多樣的,不僅是用眼。現在的數學課經常要求學生學會觀察,但教師很少注意講授觀察方法,作為觀察方法之一的“觀察者視角”是很常用的數學方法,也是觀察能力的集中體現,可以作為重要的數學教學內容講授給學生。現在小學階段數學課程安排了“三檢視”內容,其意義如何,尚待確證,但若通過“三檢視”來教學“觀察者視角”,並進一步提煉出觀察方法,這就是極有意義的事啦。
設計圖
資料2:“對稱”與數學教學
如何從理性上、用數學方法去精準把握“對稱”這個一直在發展著的概念(幾百年來,數學、物理學、化學經常產出與“對稱”相關的重大進展或發現),使之在人的智慧或思維水平的提高上產出顯著效益,這值得中小學數學教師認真研究。筆者曾經撰文強調,有三個重要的概念及相關的思想、方法是貫穿於數學科學的,是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到上大學、讀研究生、做科研都離不開的,這就是“對稱、對應、比”。這是三個相互之間有多層次聯絡的最重要的數學思想,三個在數學發展歷程中不斷髮生互動作用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數學方法,在他們身上體現出無可限量的力量,是應該在數學教學中經常滲透的,絕非可有可無。同時,如果教師能夠從小學算術中挖掘出對稱、對應、比的思想方法,這無疑會提高小學數學的育人價值。做到這一點並不難,只須教師對其有基本認識,知識上有一些儲備;教學中不刻意增加課時和作業,卻能發揮四兩撥千斤之效。這方面的教學行為可透射出教師對數學的認識以及專業能力。小學階段,算術在解釋和運用對稱意義上有許多便利性,植樹問題、找規律、雞兔同籠、數字謎、九宮格都是運用對稱思想或方法的現成問題。
從教學角度研究數學定義不是“咬文嚼字”,而是從中提取思想和方法的營養或力量,能做到這一點除需要些數學功夫外,也需要教師對整個數學中的少數核心思想或方法有基本的、清晰的認識,當然,還要有深度的教學思考,這樣才能從數學中挖掘出積極的思想和力量,惟如此才能教給學生活的知識、聰慧的知識,才能從數學寶庫中提取真正的、高效的營養以哺育學生。
關於數學對稱圖形為題的手抄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