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史前美術淺析
導讀:功用性是藝術存在和發展的根本。這一點從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序中無數成功的藝術品上可以找到最恰切而有力的證明。
藝術首先是為人類所用才有其生存發展的價值,藝術的藝術性只有更成功、更恰切地表達其本身的功用目的才真正是一種成功。這種功用一是精神感受上的,一是實際應用上的,不論前者或後者,都實際上促發了人類藝術的誕生和發展。我不反對和否認藝術的品格與個性,但我強調的是,藝術的品格和個性除了凸現了藝術門類作為人類活動的一種形式的存在以外,仍然是附著於實際功用上。
一、勞動創造了藝術—
地球上的人類,迄今已知至少有四、五百萬年的歷史了。那麼,人類創造的藝術,起源於何時呢?藝術又是在什麼動因下產生的呢?對這個問題,近一百年來,經各國藝術史家的考察和研究,證明人類的藝術,至少也有三萬年的歷史。產生藝術,首先得有兩個前題:一是人類應能克服生存的困難,為自己的存在創造穩定的生活條件;二是人類的智慧必須發展到一定水平。這樣,作為社會現象的藝術,才有可能從他們手中產生。
據史前考古學的研究,在歐洲舊石器時代的晚期,已經出現了許多藝術品。西方學者根據放射性同位素碳的測定,把這個時期文化的分期,劃分成莫斯特期***約公元前46000-前27000年***、帕裡果特期***約公元前43000-前30000年***、格拉維特期***約公元前25000-前20000***、奧瑞納期***約公元前35000-前17000年***、馬格德林期***約公元前18000-前11000年***、梭魯特累期***約公元前20000-前15000年***。這些分期的名稱,是以第一次發現這一時期的美術文物的地址或洞窟名稱命名的。"威冷道夫的維納斯"即屬於奧瑞納時期的作品。它被發現於奧地利摩拉維亞的威冷道夫洞中,距今已有三萬多年的時間了。
這尊小圓雕是以軟質石灰石刻成的,她的頭部與四肢雕鑿得十分籠統,臉部特徵沒有刻出來,但頭髮卻被均勻地成卷狀地排列在整個頭部。雕像高約10釐米,寬5釐米。胸部突出,腹部寬大,腰腿粗壯,女性特徵被強調得極其誇張。它正是舊石器時代母權制社會觀念的反映。在那個時期,婦女是領導著集體生活的。另一方面,這種小雕像或許與當時的巫術活動有一定關係。西方美術考古家風趣地把這尊婦女小圓雕稱之為"威冷道夫的維納斯"。
考古學家們認為,人類最早的藝術痕跡是雕塑,這種藝術的出現甚至比洞穴壁畫還要早些。“威冷道夫的維納斯”以及後篇將要列舉的“持角杯的女巫”浮雕像,都說明了製作女子雕像是原始藝術的發端。這些雕像,有的很小,可以隨身攜帶,通常沒有腳,下肢呈一錐形。據美國考古學家判斷,這樣製作雕像,是為了便於往地上插;又一說,這樣做還具有一種巫術意義,乃是為了怕她們從自己身邊跑掉。
法國上加羅納的萊斯皮格***Lespuque***裸體女像就是一例。它高約15釐米,屬於帕裡果特文化,但也有人考證它應屬於奧瑞納文化期。質地為象牙,雕像的乳房與臀部比"威冷道夫"的更加肥大,頭部呈現出一個小圓球形,雖有鼻子和眉弓,但很不清楚。細弱的手臂搭在胸前。一雙大腿卻很粗,至小腿部位則合併在一起,變成了一個尖尖的楔子,沒有刻出足來,可以插在地上或擱在一種底座上。關於這些可隨身帶的小型女雕像的製作意圖,現在仍然眾說紛紜。有的學者曾斷定它是一種愛情的副產品;但另一些學者在對這些最早的藝術品的研究中,則認為幾乎沒有發現有性愛的傾向。
從19世紀末起,西方有些學者對藝術起源的理論,提出了一種新的看法,認為巫術是誕生藝術的最初動機,而對起源於摹仿生活的理論,許多研究者採取了否定的態度。事實上,在史前洞穴壁畫未發現以前,已經有人注意到巫術信仰與藝術活動的關係。
當史前藝術品被大量發現之後,這種"巫術論"就更為人們所注意,他們肯定史前洞穴壁畫創作的動因是來源於巫術,其論據是:一、許多洞穴壁畫總是被畫在洞穴的最深部,選擇這樣黑暗的地方作畫,很難說是為了供人欣賞,即便在不穩定的油脂燈或火把照明下,也難以看清;二、在某些發掘地見到的巖壁畫,往往一畫再畫,似乎不管形象的輪廓已被重疊,這可能是第一幅畫被認為已發生了預期效果,於是在同一地方再畫一次,以期達到巫術的靈驗;三、不少動物形象身上有長矛或棍棒戳刺的痕跡,證明了"畫家"的功利目的。
在法國勞塞爾巖廊裡,集中著好幾個形狀不同的裸體浮雕人像,大約有四個女像,一個男像。“持角杯的女巫”上面刻的是一位右手託著一隻牛角、左手搭在稍微隆起的腹部的女人形象。披肩的長髮繞在她的左肩,乳房與臀部被刻得很肥大,面部沒有刻出來,足部也含混不清。按照上述藝術起源論的解釋,她顯然是在主持一種巫術儀式,也許在祈禱本族人狩獵滿載而歸,或在祝願氏族昌盛。但從其餘幾個類似的雕像上來判斷,又象與巫術活動無關,可能還有更深一層的觀念,或者表現一個早已被歷史遺忘掉的某種更古老的傳說。這件浮雕是屬於奧瑞納文化期的作品,距今約有二至三年萬年了。
不管考古學家們對史前藝術的起源問題持何種不同的看法,但藝術活動與人類生存鬥爭的功利性相聯絡這一點,是無可懷疑的。
建築,作為滿足原始人抵抗嚴酷的自然力的一種最好屏障,早就屬於藝術的範疇了。對於原始人來說,把自己與廣闊的自然空間隔開,以避免不斷遭到的潛在威脅,有利於生存發展,首先要利用建築來為自己服務。
最新考古學認為,人類最古老的建築物,是1960年在坦尚尼亞奧杜韋峽谷發現的,屬於舊石器時代最低文化層的一個"圍牆",距今可能有175萬年。舊石器時代建屋,除了用樹木、草和石塊外,以巨石作"石屋"也是一種建築樣式。但這種"石屋"最初恐怕與原始人對巨石的崇拜有密切關係。歐洲所謂"史前巨石"***學名為Menhir***,即被認為是人類最早的一種紀念性藝術。它往往以數塊以至數十塊,排成十幾行。如法國布列塔尼的卡爾納克地區的"巨石群",每塊巨石有24米多高,排列的長度達三公里以上。英國南部威爾特群的索爾茲伯裡發現的一種稱之為"石桌"***Dolmen***的、圓形排列的巨石藝術,佔地約十一公頃。所?quot;石桌",是在兩塊直立的粗石塊的上面,呈水平地放上一塊楣石板。這種形式也稱三石塔***Trilith***,大石臺呈連續環狀放置,距今至少也有五千多年。問題是建築這種大石臺,迄今沒有人弄清它的真正目的。要把這麼大的石塊豎立起來,是需要運用槓桿原理的。對在史前生產力尚處於原始狀態的條件下的原始人的能力,考古學家只能作許多不可思議的猜想。然而有一點可以肯定,這些巨石藝術與史前的巨石崇拜有一定關係。非洲奈及利亞農村的居民至今還在崇拜巨石,他們給神石供獻食物以求治病。富有幻想能力的原始人利用巨石進行巫術活動卻是十分可能的。類似這種呈環狀的巨石臺,在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德國,以及近來在義大利等地都有發現。
二、冰原上萌生的生存藝術—
大約在二萬五千年前,克羅馬儂人經歷了武姆冰河期中最後一次冰期,生活在冰原的邊緣地帶的一部史前人集居到今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巖洞裡以避寒。他們學會用陷阱來捕獲野牛,用打製的石斧石矛去刺殺山羊和馴鹿。在終年拼捕的狩獵生活中,刺激了他們創造藝術的才能。他們的審美意識也就在這種長期勞動實踐中產生和成熟。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山洞頂上和洞穴四壁的動物壁畫,正是這種史前藝術的最好物證。
1875年,一位名馬塞利諾·德·梭杜烏爾***M·D·Sautuoal***的西班牙工程師,來到距桑坦德***Santander***約30公里的阿爾塔米拉洞穴附近收集化石,發現那裡有一些動物的骨胳和燧石工具,初步斷定是史前人活動頻繁的地方。四年以後,他再度來到這裡,並把他四歲的小女兒瑪麗亞也帶在身邊。這個女孩離開父親自己去尋找可玩的地方,偶然爬進了一個低矮的洞口。洞內一片漆黑,她點燃了蠟燭。當她抬起頭時,突然發現一隻直瞪著的公牛眼睛,她嚇的大叫起來,於是,舉世聞名的史前洞穴壁畫被發現了。但梭杜烏爾對舊石器時代藝術的這一大發現,並沒有引起西班牙有關方面的重視。有人認為它至多是古羅馬時代的過路的士兵隨便塗上去的;還有人竟反誣梭杜烏爾,說他僱用了馬德里畫家畫上去的,指控他為了沽名釣譽而弄虛作假。
這幅畫蒙冤了二十年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壁畫上野牛畫得太生動了,人們認為史前人類不可能有如此熟練的造型能力。直到1902年,經過法國教士布呂葉審定以後才逐漸為人們所承認。後經同位素碳十四測定法,確信這個深達三百多米的阿爾塔米拉大洞穴,"儲存"了二十多隻舊石器時代的動物形象,包括十五頭野牛、三隻野豬、三隻母鹿、兩匹馬和一隻狼。人們這裡欣賞到的,即是其中的一頭野牛形象,也是最早被發現的一頭,它被畫在主洞的窟頂上。
這頭野牛顯然是先勾線後塗色的,色彩以赭紅與黑為主,還帶有黃和紫,有的是天然礦物顏料。在繪製前,顏料是用動物的脂肪和血調和過的。當時所用的"畫筆"可能是苔鮮類植物,或者是獸毛。這些野牛形象充分顯示出史前獵人對於動物所具有的精熟的解剖學知識。這幅畫從簡單的輪廓到多種色調的運用,在繪畫技巧上是一大進步***據考古發現,那時的"畫家"已學會用鳥的骨管把顏料粉末吹到巖壁上去的吹畫法***。這幅《野牛》的製作時間,距今至少有二萬年以上了,它屬於舊石器時代的晚期階段,即馬格德林文化期的中期。
史前考古學家們經過長期考察,發現史前洞穴壁畫大多集中在法國南部和西班牙北部,一少部分鄰近義大利。1940年發現的拉斯科洞穴壁畫,也是出於一次偶然事件:四個來自蒙蒂尼***Montignec***的法國少年外出郊遊時,想去探求三十多年前因一棵大樹連根拔起而遺留下來的洞穴的祕密。這個洞穴的通道把他們引向拉斯科山坡附近的另一個洞穴。孩子們的好奇心,終於使他們發現了洞穴內從洞頂到洞壁四周佈滿的絢麗的繪畫。西方學者們風趣地說這是"史前的西斯庭教堂"。就其史前藝術的考古價值來看,可以認為是又一次的"地理大發現"。
拉斯科洞穴壁畫裡還有一些非人非獸和似人似獸的形象,有些動物身上帶著箭傷。這個洞穴的歷史年代屬於奧瑞納文化期。
拉斯科洞穴壁畫的動物形象大多被畫在洞頂和主要洞道兩側,在洞頂上的動物形象,往往沒有固定的方位。這一幅《野牛》,描繪的是它正在逃跑的情景。牡牛的奔跑姿勢栩栩如生,多層次的色彩,勾勒出野牛的體積感。你若稍加註意,還會發現圖象上有著重疊的影子,好像各種動物被畫了幾次,或者是一前一後,有好幾只。看來,史前狩獵者並不注重構圖的效果,這一定是和他們特定的功利目的有關係。這頭野牛除了表現力極強的柔和輪廓線外,還曾運用"噴色法"。
拉斯科動物壁畫之豐富,超過了同一時期任何其他洞穴的壁畫,因而被判定為舊石器時代藝術的頂峰。
為什麼人類這些原始的藝術品幾乎共有同一類題材內容?為什麼這些題材又幾乎都在複述和再現著人類生存的活動?為什麼畫中的動物身帶箭傷?諸如此類的問題,我們都可以從人類表現生存狀態、生存勞動、征服物件和征服活動等等由精神意念到物質獲取的實際功用目的上找到最合理的解釋。
世界遺址簡介之河姆渡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