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的生平事蹟
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是心學的集大成者,在歷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守仁出身顯赫,其母懷胎超過十月才分娩,因誕生之前其祖母夢見天神抱子而降,雲中鼓吹,故其祖父為其取名“雲”。王守仁五歲便能默記其祖父所讀過的書,卻仍不開口說話,後得一高僧指點,其祖父為其改名守仁,這才說話。王守仁十二歲得時候正式在師塾就讀,十三歲母親去世,這是一個挫折,但王守仁志存高遠,認為最要緊的事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
王守仁二十七歲的時候,參加科舉考試,一舉考得進士,得以入朝為官。在仕途中,王守仁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這一哲學思想,在明代產生了深遠影響。除此之外,王守仁的心學思想還傳入了東南亞、朝鮮半島等地方,併產生了大批的追隨者。
王守仁出生在一個富裕顯赫的家庭,王守仁出生前,他的祖母做了一個很吉祥的夢,意味王守仁一生會有很大的作為。家庭條件的優渥,給王守仁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加上王守仁自幼聰穎,在文學方面有很高的見解。
據說,王守仁成婚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後來問及原因時,才知道王守仁在閒逛中,被道士打坐所吸引,便前去向道士請教。倆人相談甚歡,王守仁和道士一起打坐到忘記了時間,第二天家人才找到王守仁。從這個小故事中就可以看出來王守仁對哲學思想非常感興趣,後來,王守仁關於“格物致知”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王守仁進入官場之後,因為不滿宦官劉瑾執政,便上書進行彈劾,遭到劉瑾的報復,王守仁不僅被杖罰,還遭到了貶官。貶官途中,劉瑾派人追殺王守仁,王守仁偽造自殺逃過追殺。王守仁受到父親的點撥後,繼續趕路上任。到貴州龍場時,他用道理教育當地人,並受到尊敬和愛戴。慢慢地,王守仁對思想又有了新的認識,經過不斷地探尋,王守仁提出心學這一哲學思想。
王守仁五十四歲辭官回鄉講學,1527年又被重新起用為總督兩廣平亂,平亂後因病告老還鄉,1529年在江西南安府大庚縣青龍港舟中病逝。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號文成。
王守仁的名言有哪些
明代大儒,被後世尊稱為王文成公的王守仁也為後世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名言,其名言蘊含著深刻的涵義,令後世子弟深思。
其中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一句。這本是時任都察院左僉御史的王守仁在明德十三年間前去江西剿匪時,與其弟子往來書信中所寫的句子。他告訴弟子,他這番前去剿匪,要鎮壓當地的強匪是容易的,但要從根本上糾正強匪和當地百姓的思想認知確實非常的困難,他們的認知已經形成,社會不安穩的根源還是難以根除。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要改變一個人,一定要從他的內心開始改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改變。在明代這個大歷史的舞臺上,王守仁其深刻的認知,更是走在時代的前列。
“心即理也”這句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是指物我一體,是不相互獨立的一個存在。認識外物是一個人的本能,心是一個人判斷世事的存在,如果能夠將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做到物我合一,那麼這個人將能夠洞察一切事物。在現今社會裡,這也有重要的引申意義,一個人單靠自己的感性去判斷事物是不行的,需要理性與感性的相結合。
博文多識的王守仁除去以上這兩句名言,還流傳下其他許許多多的名言警句,需要我們更進一步的挖掘。從其名言中,我們可窺王守仁的氣度以及自身的抱負,醉心政治。
王守仁心學的觀點
明代大儒,心學的集大成者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繼承了前人學者關於心學的精華思想,又從禪學中吸收養分,從而形成了明代獨樹一幟的心學。但從王守仁心學的體系上來講又比前兩者的學說更為細緻且學說內容也更加完整,其觀點依據也更為充分合理。
王守仁的主要觀點有:“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等等一系列心學觀點。
那麼何謂“心即理也”呢?簡單來說就是要遵從自己的內心,將自己的內心與認知想結合,在真正的意義上達到物我的一體,兩者相互依存。他認為一個人的能夠認識外物那是一種本能的存在,而心的作用就是用來判斷事物的。如果一個人能將他心的作用發揮到極致,那麼他就能從真正的達到物我合一的境界,洞察一切事物。
而“知行合一”的前提條件是“致良知”。在這裡“致良知”是致一個人的內心的思想道德認知,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遵從自我。而“知行合一”則是指一個的認知與行動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分離獨立,兩者缺一不可。假如一個人在自己的內心存在關於某件事物的認知,那麼他就會採取一定的行動來完成這一認知,將心中的認知付諸實踐。正是王守仁這樣獨到而又深刻的觀點,使得心學成為明代的主流思想之一。
除卻以上三點基本的心學觀點外,博文多識的陽明先生還有其他許多關於心學的觀點等著我們前去挖掘和品讀。
宋代詩人蘇軾的詩句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