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孔子的故事成語故事
孔子對我國的文化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信大家都對這位聖人都十分了解!那麼你想知道有關孔子的一些成語故事嗎?如果想知道可別錯過了這篇文章,趕緊和小編我一起來了解吧!
成語故事
1、自強不息
孔子離開曹國到宋國後,就和弟子們在大樹下練習禮儀。
宋國的司馬桓魋想要殺掉孔子,就把大樹給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說:“咱們快點走吧。”
孔子說:“上天既然使我具備聖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樣呢?”
順境不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練自己的機會,心存正義、自強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對手。
2、善與人交
晏嬰是與孔子同時代的政治家,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嬰的車伕回家後,他的妻子要求離婚,車伕不解。
其妻說,“我今天在門縫中看到你駕車經過門口,晏嬰那麼矮,做了宰相,名震諸侯,還是那麼樸實無華、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僕役,卻意氣揚揚、傲氣沖天,你這樣沒有出息,所以我要離婚。”
車伕聽了這番話,就謙虛謹慎、發奮圖強。
晏嬰知道後,也努力培養他,後來車伕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禮,別人也越尊重他,從而能做到全始全終,所以孔子由衷地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3、君子之態
孔子弟子公孫赤出使齊國,冉求替他的母親,向孔子請求補助一些穀米。
孔子說:“給她六鬥四升。”
冉求請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說:“再給她二斗四升。”
冉求認為太少,給了公孫赤母親更多。
孔子說:“公孫赤到齊國去,肥馬輕裘,威風凜凜。我聽說過,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
幫助他人周急不濟富,對年輕人救急不救窮,這是君子的態度。
4、滿而不覆
孔子到廟堂參觀,看到一種傾斜易覆的器皿,守廟的人說是宥坐之器。
孔子說:“我聽說宥坐之器,虛則欹***傾斜***,中則正,滿則覆。明君常將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讓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嘆道:一切事物哪有滿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問:“敢問有保持滿而不覆的辦法嗎?”
子曰:“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道也。”
教育思想
孔子在中國歷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個性差異主要是因為後天教育與社會環境影響***“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提倡“有教無類”,創辦私學,廣招學生,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範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養從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須具有較高的道德品質修養,所以孔子強調學校教育必須將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複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範,“仁”為最高道德準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學而知之”是孔子教學思想的主導思想。在主張不恥下問、虛心好學的同時,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在此基礎上,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他愛護學生,學生也很尊敬他,師生關係非常融洽。他是中國古代教師的光輝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動不但培養了眾多學生,而且他在實踐基礎上提出的教育學說,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由於孔子保守的政治態度,因此對待經濟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魯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實行“初稅畝”,從法律上承認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時代的重大經濟改革;但是據《左傳》說,孔子修《春秋》時記載“初稅畝”,目的是批評其“非禮也”。而民眾不富足,國君沒有富足的。在《論語·堯曰》中還記載,孔子主張“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對民眾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張賦稅要輕一些,徭役的攤派不要耽誤農時。《論語·述而》記載,孔子還對當時的為政者進行說教,要求為政者不要過於奢侈,要注意節儉。他說:“奢則不遜,儉則固。與其不遜也,寧固。”同時,還主張“節用而愛人”。這裡麵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運用於經濟領域。
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慄邑***今河南夏邑***,魯國陬邑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關於孔子的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