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迪在中國發展的歷史介紹
奧迪在國內的歷史幾乎就是中國高檔車市場的發展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奧迪汽車進入中國。它選擇的合資企業不是上汽,也不是廣汽,而是一汽,這或許也就預示了其成為中國官車的命運。或許,這裡我們不能說是奧迪選擇了一汽,而是該說是一汽選擇了奧迪。
1983年,奧迪汽車推出了奧迪100***當時是第三代C3平臺***。這款車創下了當時汽車造型的先河,極富空氣動力學的外觀在吸引眼球和獲取0.3的風阻係數之間取得完美平衡,燃油經濟性廣受好評,並於1984年獲得了“全球年度最佳車型”的稱號。正是這款被全球稱譽的車型讓中國的汽車業看到了曙光。
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的轎車年產量只有區區7.7萬輛,每千人汽車擁有量僅為0.7輛,比非洲最窮的衣索比亞的1.3輛還要低,在世界140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倒數第一,高檔車市場更無從談起!因此,在1985年,由於國內巨大的需求導致進口轎車急劇膨脹,進口汽車達到創紀錄的34.5萬輛,消耗了大量在當時最為寶貴的外匯資源。
為“擋住進口”,並復興中國紅旗品牌,一汽廠長耿昭傑開始醞釀一汽在改革開放新時代的發展戰略。於是他決定:引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高檔車技術,通過組裝生產,將其消化吸收,一方面可以擋住部分中高檔轎車的進口,另一方面也為復興紅旗提供了必要的整車技術,達到以“轎”養“轎”的效果。於是,奧迪100成了耿昭傑廠長最好的選擇。
而作為在80年代極為罕見地看好中國汽車市場未來的國際汽車業戰略家,德國大眾汽車公司董事長卡爾?哈恩博士也非常想在中國尋找更大的機會。
於是在1988年5月17日,一汽與奧迪於長春簽署“關於一汽生產奧迪的技術轉讓許可證合同”。這是中國汽車工業史上第一個標準的高檔車技術轉讓合同。中國一汽開始生產奧迪100,並於當年組裝499輛汽車。
而其實,當時中國組裝的奧迪100配置非常簡陋,沒有安全氣囊和ABS、內部裝飾陳舊、電動裝置少、沒有天窗,但由於它是第一款在國內組裝的豪華車型,加之當時處於計劃經濟時期,汽車流通仍以物資局等國營單位統購統銷為主,因此,這批車輛未能面世,就被政府部門搶購一空。
按照當時紅標頭檔案規定的官員出行乘座標準,奧迪100成為“高階官車”的唯一指定座駕。1999年在長春下線的“加長版”奧迪A6也明確地找準了消費群體——官員,此後奧迪幾乎成為政府高檔用車的代名詞。當然,除了這些歷史原因,社會心態也是成就奧迪的另一項重要因素。
此後,奧迪100的生產與一汽3萬輛轎車“先導工程”建設同時進行。截至1997年底,十年間,累計生產了95,502輛奧迪100,在奧迪100基礎上自主開發的紅旗品牌轎車27,792輛,利稅總和為總投資的10倍,不僅基本滿足了國內高檔公務用車的需要,擋住了部分進口,為國家節省了大量外匯,同時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也為1991年開始的一汽-大眾15萬輛轎車專案做出了貢獻。
1991年2月6日,一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成立,可奧迪既不是股東,奧迪產品也沒有列入規劃,所以當時的奧迪還是採用原裝進口的方式來引進奧迪100車型。
但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變化和奧迪100的一車難求,一汽和奧迪很快意識到了中國高檔車市場的巨大潛力。於是在1995年12月18日,一汽和德國大眾及奧迪公司三方共同修改並簽署了合資合同,改變股比結構為:一汽60%、大眾30%、奧迪10%。同日,公司同奧迪公司簽署了《技術轉讓協議》,奧迪系列產品作為合同產品正式納入公司生產。
1996年,一汽-大眾生產出第一輛專門為中國開發的奧迪200-V6,並於同年5月20日正式在總裝車間下線。同年,一汽結束生產奧迪100。
仍是在1996年,奧迪在北京設立了售後服務部。奧迪的技術人員常駐在一汽的一號服務站,除提供技術支援外還對中國員工進行在職培訓。同年,奧迪在北京建立了一支由汽車銷售、市場開發、公關和售後服務等專業人員組成的團隊,以促進奧迪在中國市場的發展。
1998年6月,一汽-大眾又推出了奧迪200 1.8T轎車,首次在國產轎車上使用了國際領先的渦輪增壓發動機,其特點是排量小功率大、燃油經濟性強,代表了當時中國轎車工業的最高水平。
奧迪200共生產了9761輛,數量雖小,但一汽-大眾通過生產奧迪200,找到了差距,認識了不足,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人才,為後來生產具有當時世界頂尖水平的奧迪A6 C5做好了準備。
1999年,第一輛國產奧迪A6在一汽-大眾下線。奧迪A6添補了中國高檔轎車市場的空白。當年,奧迪在中國銷售6,911輛轎車。
北京城的歷史變遷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