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之母女登
編者按:女登姑娘病好後,就把披燈草,編滑席的手藝傳給了全村婦女。後來,會澤魯機村的滑席,燈芯暢銷滇東北,繼而又傳到迤西、迤南,遍及全省,遠銷四川、貴州,甚至傳入京城。
任姒,在漢族傳說中為炎帝之母。《史記·五帝本紀第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原始社會在這個時期,“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所以,關於炎帝的出生有好幾種說法。最通常的說法是:有熊國的國君少典娶了有蟜氏的兩個女兒作妃子,長妃叫女登***任姒***。
有一天,女登在華亭遊玩時,忽然有一神龍來伴。女登因此懷孕,生下炎帝,取名榆岡。傳說他生下來三天能言,五天能走,七天就長全了牙齒,五歲便學會了許多種莊稼的知識。但是,因為他相貌長得很醜,“牛首人身,脾氣又暴”,所以少典不大喜愛,就把他和女登母子倆養在姜水河畔。所以,炎帝長大後就以‘姜’為姓。
《太平御覽》卷七八引《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於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
帝姜榆岡長大之後,剽悍勇武,智慧過人,便做了部落的首領,以“牛”為圖騰,標記於旗幟之上。巫師說他以火德旺,所以稱作炎帝。據說炎帝有一條神鞭,名叫“赭鞭”,用它抽打各種野草,野草便顯出藥性,炎帝為了驗證這些藥草有毒無毒,是熱性還是寒性,到底能治啥病,就親自嘗百草,試其效用,為氏族百姓防病治病。因而炎帝氏族的人,個個身強力壯,迅速繁衍壯大,炎帝便率領他的部族沿渭水,黃河東遷,經河北、河南、湖北,還到過山東曲阜,打敗了不少弱小部落,最後“定都於陳”,即今河南省淮陽縣。
心靈手巧的農婦
傳說 明朝年間,隨沐英征討雲南後遷移到會澤的客戶,有位名叫女登的婦女,住在會澤縣魯機村,乃是沐國公的後代,丈夫姓李,是個強幹的農人,夫妻二人雖然勤勞,但租稅太重,生活也不怎麼好過。間或年景稍好,後而谷傷農,一樣貧困。
女登姑娘生性聰敏,智慧過人,處人耿直,做事細心,實在是個巧媳婦。她心靈手巧,無論拿什麼東西,總要翻來覆去。橫一下,直弄一下,仔細琢磨推敲。辦理一件事情,總要想出幾種做法來。掃地拿掃帚,左手拿,右手拿,正拿倒拿都行,別人掃不乾淨的地,只要到她手裡,什麼坑坑凹凹,眨眼功夫,便掃得乾乾淨淨。大家都說:“女登姐姐掃的地,睡下去打個滾爬起來,身上都不會沾點灰”。
女登姑娘平時喜歡到田邊地角,河畔溝埂摘些狗尾草、蚊子草、小青藤等,回家披開來,紡織一些花藍、提兜、小燈籠等給孩子們玩。一天,她摘了一些圓莖杆細長的多年水生野草編了個小繡球,水草披開以後,發覺裡面有一股柔軟細白的草芯,她想,這白生生、軟乎乎的東西,用來裝枕心一定很好,在她靈巧的手裡果然從這圓直的野花水草裡披出了一根根細柔雪白的草芯來。這東西最易燃燒,可放在燈盞裡作燈芯,比用棉線條點燈還要好得多,輕便、省油、燈光明亮,油煙又小,把它叫做燈草,那是再恰當不過的了。於是,女登姑娘把這種不知名的草根據其用途取名為"燈草",披出來的芯叫“燈芯”。
她和丈夫商量以後,把家裡盤著的秧田騰了一丘出來,專門移栽這種野生水草。經過她勤勤懇懇的培育後,這種水草長得更為肥實,梢子也更長了,披出來的燈芯又長又白又粗實。餘下的草殼,還可以用來紡織草帽、甑蓋、鍋蓋、籮筐、提籃、盆罐之類的小手工藝品。後來,她又用燈草做原料,編織燈草滑席,墊在床上墊睡用,非常柔軟,也可作為包裝和晒糧食之用。這些手工織品拿到市場上出售,價廉物美,輕便耐用,受到人們的歡迎,小倆口計算了一下,種一畝燈草比種十畝穀子的收入還要大得多。於是,他們把這一野生水草變為了家種,逐年發展,越種越多,生活也越來越好過。同村鄉鄰看到女登家的變化人人羨慕,個個垂涎,也偷偷地學種燈草,但是始終找不到披燈草及紡織滑席的竅門,找女登姑娘求教者日漸增多,但女登夫婦十分保守,不原傳授。
有一年,因積勞成疾,女登全家男女老少都病倒了。村裡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姚大媽,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看到女登家的窘況,便邀約了村裡的一、二十個婦女,送糧送藥,幫助她料理生活。女登夫婦觀此情景深受感動,十分內疚說道:"鄉親們真好,我對不起大家"。女登姑娘病好後,就把披燈草,編滑席的手藝傳給了全村婦女。後來,會澤魯機村的滑席,燈芯暢銷滇東北,繼而又傳到迤西、迤南,遍及全省,遠銷四川、貴州,甚至傳入京城。
百家姓賈氏圖騰是怎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