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理想優美散文
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針能夠給人指明前進的方向理想,是人生中永不枯竭的能源,理想,能夠給人不斷向前的動力。今天小編就為大家整理了,希望對你有用!
篇1:理想
電影《飛》男女
主人翁一段對白劉百剛:我的理想在瓦藍瓦藍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純潔的白雲,在白雲和藍天之間,飛著幾架銀白色的飛機。我的理想
就是要駕著一架飛機,飛翔在藍天和白雲之間,飛也,飛也,飛到哪算哪。飛到哪算哪。小猜“你的心太大,想法太多”劉柏剛“一個縣城比我們十個村大”。小猜“我只想要一個家”最後劉百剛“飛”了。是第一次“飛”,也是唯一的一次“飛”。也是最後一次“飛”,這時小猜早己成了別人的媳婦。劉百剛這不切實際理想,脫離現實的理想最終粉身碎骨。
古人有燕雀安知鴻雁之志之嗟嘆,對未來事物充滿理想與希望,是人類發展的根本。事物的發展,臻於至善,臻於至美。追求理想是最崇高的思想境界。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點燃熄滅的燈;
理想是燈,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向黎明。
理想,是人生的指南針能夠給人指明前進的方向理想,是人生中永不枯竭的能源,理想,能夠給人不斷向前的動力。理想,在人生中舉足輕重!一個人沒有理想就好像沒有了翅膀的小鳥,永遠無法在蔚藍的天空中展翅翱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著他的努力前行的方向。
人生中沒有理想的人,是盲目可憐的。理想,包含著我們對未來的嚮往,
對未來的期望,對未來的憧憬。然而,違背自然規律的理想,最終會成為空想妄想,只能耗費時間浪費資源,最終使人毫無建樹。
只有走正確的理想道路,理想才能夠發揮它的作用,才能事半功倍獲得成功。一個不切合實際的理想,就有如要建一座“空中樓閣”那樣可笑。
牛頓發現和建立了經典力學,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科學家。然而,他晚年卻研究起虛無飄渺的上帝,結果以失敗告終,成為人生的一大敗筆。有些科學家,企圖發明永動機,因為這是與能量守恆定律相背離的,註定以失敗告終。
所以,樹立理想要切合實際。只有切合實際的理想,才能使你經受得起人生的風浪,到達成功的彼岸。
篇2:理想
年輕時的夢想,年輕時的追求。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經歷,不同的追求。不同的理想,不同的追求。今天我在人生路上不斷奮勇向前,無論成功或失敗,我都會輕聲的對著鏡中的我說“我努力過,所以我無悔”。
悔恨是痛苦,過去已經過去,未來未曾到來,現在是最重要的。不管發生的,還是未發生,還是即將要發生的,不論挫折還是挑戰,都在激勵我前進。與其悔恨往事,不如追求夢想,夢想使我的人生充滿著精彩,充滿著對美的追求。走在前進的路上,後退是允許的,但絕不。只因那代表著放棄,放棄該放棄,但不能放棄追求。
在人生的路途上,理想是路標,指引你前進的方向。沒有路標,將會迷失方向。追隨理想前進,永不迷失。
在理想的路途上,勇敢是道路,擊退你內心的懦弱。沒有勇敢,將會放棄方向。相伴勇敢前進,勇不放棄
即使山崩地裂,天翻地覆。依舊能在高山頂峰笑看風雲無常。只因理想與我相伴,我便無所畏懼。
即使六月寒雪,一月酷烈。依舊能在小河湖畔享受清風拂面。只因理想與我相伴,我便勇往直前。
即使世間滄桑,命運坎坷。依舊能在院落樹下欣賞蟬聲之樂。只因理想與我相伴,我便享受人生。
即使花凋月缺,葉落枝殘。依舊能在花間河畔觀賞花凋花落。只因理想與我相伴,我便淡然面對。
即使毀謗讚譽,辱罵頌揚。依舊能在林間小屋安靜愜意入睡。只因理想與我相伴,我便坦然相對。
只因理想與我相伴,我便無所謂懼,勇往直前,追求夢想,享受人生,笑看痴心絕情,坦然面對榮辱,只因與你為伴,一切都是這麼的美好。
今天我要放飛理想,我要隨著理想遨遊天涯海角,我要追隨著理想在前進,放飛我的理想,讓理想與我相伴在夢中,與我一同追求著明天的美好。
放飛理想,放飛心情,不要讓理想成為負擔,而是理想成為你人生的伴侶與你一同攜手前進。
放飛理想,放下該放下的,不要沉浸在過去的輝煌或者是挫折,而是追求更加有意義的人生。
放飛理想,不要害怕道路的險阻,彩虹永遠在風雨之後。不經歷風雨,永遠見不到你人生中最美的彩虹。
我們要放飛我們的理想,只因道路雖險阻,但我心卻跟隨著飛往幸福的天堂,理想伴我行。
我有一個簡單的理想,我願我愛的和愛我的幸福快樂。
我有一個自私的理想,我願我每天都遠離憂鬱煩惱。
我有一個高尚的理想,我願所有人都美滿幸福。
我有一個巨集大的理想,我願我能登上人生的高峰笑看風雲。
我還有一些幼稚的理想………………。
如果天上的星星是我,我願做那最閃亮的一顆。
如果險峻的山峰是我,我願做那最陡峭的一座。
不管我是什麼,我都願做那最完美的。
理想與我一同成長,陪我經歷了風風雨雨,只因有你相伴,即使我是那朝生暮死的螻蟻,我要在人生的盡頭燃燒我的靈魂,釋放我的激情,我要諸神也要在那神祕的遠方用刻骨的羨慕望著我,羨慕我瞬間的光輝。
篇3:理想
一個作為奴隸的中間物的行走與觀望
————超越魯迅與馬克思主義
獻給一切人又不獻給任何人……
一切都起於對《心中的美好》的向望。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話是不錯的,所不同的是各各自以為美的物件。但人們究竟又是“性相近”的,所以審美情趣也不會太相異。一位年輕靚麗,身材勻稱而又善良溫和的女性,在哪裡都會被認作是美的。其實最主要的是對美的態度,這是一般美學中很少言說的問題。但“態度決定一切”,也就可以見得這問題的重要。
其實這也是關於“人生觀”的問題。所謂人生觀,就是“指人們對人生的根本態度和看法,包括對人生價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義的基本看法和態度。”而“美好”作為一個我們人人所向往的物件,對它的態度在我們的“人生觀”裡就佔據著很重要的地位。你的態度就直接影響你的言行,對於“美好”是保護還是佔有,是欣賞還是掠奪,是崇拜還是褻瀆……
我因為常見些但願不如所料,以為未畢竟如所料的事,卻每每恰如所料的起來,而許多我“心中的美好”的境遇也一律。她們最易於受傷害,也最易於成為別人傷害的物件。但她們的經遇又讓我反省,她們真的就如我“心中的美好”一般麼?還是這本來就是我的一個幻像?
我在迷茫中漫走,至於連先前“心中的美好”也全遺失了。但我又不甘於沉淪,因為這樣於我太苦痛。我還是要去找尋,找尋那些《遺失的美好》,為我自己,為曾經心中的那些美好。或許,有一天,我終於能看到《美好的迴歸》。
然而,哪裡去找呢?我不能超脫一個這世界,到所謂的天堂裡去。然而,漫漫長夜中,我看不見。我於是訓練自己,使有看夜的眼睛與聽夜的耳朵,“自在暗中看一切暗”。但是,當你把這世界看得越清楚,就越會感到迷茫,然而我又不能總閉著眼睛。
孔夫子曾經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我想,所謂的“而立”倒是先要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體系”。於是,很有幾年,我就一直在追尋這個東西,但一直也不很瞭然這到底是個怎樣的東西。我曾經想把這體系比作樹、比作建築物,然而不成功。後來有一次同朋友談閒天,忽而悟到:所謂的“思想體系”無非是“世界觀和方法論”。
“哲學就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關於這世界“是怎樣”和我們“怎麼辦”的學問。那麼,就從這裡開始罷。但我還先需要知道這《哲學是什麼》,它到得現在已經怎樣了?忽然,有一天我聽到有人說:《哲學死了》。真的麼?我自己卻並沒有看到那屍骸,那麼,還是親自去探望罷。
據說,偉大的哲學家是要能給哲學指明新的方向的,我的理解卻是重新考量甚至另定哲學的“基本問題”。但那只是我自己的《哲學的方向》,毫沒有指使“哲學本身”的意思。
我在我的“哲學體系”之中觀望著這世界,迷亂中卻似乎看到《兩個世界》,怎麼會這樣?但是,不管怎樣,我還是想讓這兩個世界在我的醉眼朦朧中合併起來,這樣的一個實實在在的世界,我們才能感到平安。但這兩個世界又偏偏不肯靠攏,各各的離散開來,最後我才分明看清,一個是現實中我們所居的《平安的世界》,另一個卻是我們心中的《理想國》。
我看清世界了麼?連我自己也不很知道。但我的眼力就如此,倘還要深看,終於不過模模糊糊的一大片,分不清真假虛實。但即便這樣,我卻分明看到了我們的責任:我們的《原罪》和《我們的責任》。讓每個人都看清它們並且正視、擔負它們,才是我們改變世界的方法,也是我的“方法論”。而這些,也是我們《作為人的責任》。
我一面宣佈著我們的責任,一面又在想:我是仗著什麼來認定我們就有這些所謂的責任?我於是從生命發生之初到未來不知幾多年的一路觀望過去,看看生命的進化過程。所看到的是恐龍們最初是憑藉《體力》取勝,人類卻以《智力》取勝,但最終,我以為還是要靠《智慧》共存。是智慧讓我們看到我們的“原罪”,擔負起我們應負的責任。***其實哲學也是“愛智慧”***。
一切從人的自覺開始……
魯迅在20世紀初中國“救亡圖存”的大背景下,大聲呼喚“精神界之戰士”,提出“立人”主張。他畢生所致力的,就是對中國人精神的反思,啟悟中國人“悟己之為奴”,改造自己的國民性,從“奴性”狀態上升到“悟性”境界。而這種反思的目的,就是為了人們此後能夠“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人有三性:奴性、悟性、理性。所謂奴性,並不是“奴在身者”,真的給別人做奴僕,而是‘奴在心者’,精神上處於奴隸狀態,依賴於外在的某種力量或者自身虛構的某種東西,受其精神奴役,缺乏精神之獨立,思想之自由,屬於盲目的本能的人。”
“一個人的精神發展要經過奴性、悟性、理性這三個階段,一個民族直至整個人類同樣也要經過這三個階段。而民族和人類的精神自覺就需要本民族和全人類的思想家、文學家,對本民族的精神以至整個人類的人性進行內審與反省,並以文學為途徑把自己反思的結晶傳達給人民,以啟悟人們為改造自身和本民族的精神以及整個人類的人性而努力。”
以上的這些,就都是魯迅研究家的對魯迅的“悟己之為奴”的理解,但“為奴”的物件是誰呢?似乎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東西擺在那裡。是我們自身的“奴性”麼?倘是,那麼我們就是奴於我們自身的“奴性”了。但我們自身的“奴性”又是怎樣來的?
在我看來,魯迅自己的“悟”主要見於《燈下漫筆》和《狂人日記》兩篇文字中。
《燈下漫筆》——任憑你愛排場的學者們怎樣鋪張,修史時候設些什麼“漢族發祥時代”“漢族發達時代”“漢族中興時代”的好題目,好意誠然是可感的,但措辭太繞灣子了。有更其直捷了當的說法在這裡:
一,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
二,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所謂中國的文明者,其實不過是安排給闊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所謂中國者,其實不過是安排這人肉的筵宴的廚房。
這人肉的筵宴現在還排著,有許多人還想一直排下去。掃蕩這些食人者,掀掉這筵席,毀壞這廚房,則是現在的青年的使命!
《狂人日記》——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古來時常吃人,我也還記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吃人”兩個字!
四千年來時時吃人的地方,今天才明白,我也在其中混了多年……有了四千年吃人履歷的我,當初雖然不知道,現在明白,難見真的人!
從這些的文字中間,可以隱隱約約的看到魯迅“悟”出了我們的“求生”與“吃”的本性,但他也還沒有明明白白的表示我們到底被“奴”於哪個。那麼,現在我在這裡給他說明白罷,就是我們自始至終都被“奴”於“自私的基因”,因為我們是它們的“生存機器”。這其實是一個很“悖論”又“終極”的問題,我們自身是生物,而我們就被“奴”於我們的生物性,被“奴”於我們的“求生存”的“吃”。
這些,就都是我自己作為“一個作為奴隸的中間物的行走與觀望”。而我的“悟己之為奴”,大抵是在上面所說過的“責任三部曲”的裡面,走到了生命發生之初,魯迅的“悟”處之前所發見的。
魯迅自己就說過:在進化的途路中,一切都是中間物。那麼,一切也都是可以超越、必須超越的。那麼,就從《自覺》開始罷。一個真正的人的發展,總是在自覺之後,就要《自治》,而最終要得到的是《自由》,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理想。
馬克思主義雖然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並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所謂“階級性”,是“在有階級的社會裡,反映一定階級的利益和要求的最本質的社會特性”。“人的階級性是由人們長期處於不同的階級地位,長期以不同的方式生活和鬥爭所形成的。”
我前面所看到的是人的作為生物的“生物本性”,還沒有從社會性方面去考察“人的本性”,但真的就如馬克思主義所斷言的“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麼?可是我以為,倘真要劃分階級,一切所謂的階級不過是“已得勢階級”和“未得勢階級”,一切階級、一切人的終極目標不過是要“更好的生存”。於是,我看到了我們人的本性,它以生存這一主線貫穿始終,也存在於社會與“階級”之中,劃分起來,或大致可以分為這樣三個階段:《更安穩的生存》、《更快樂的生存》、《更自由的生存》。
倘我所找見的是真的,或許我可以藉此開始超越馬克思主義了。然而這一切的意義又在哪裡呢?在這樣的追問之下,我就又被驅使去找尋我們的“人生意義”。但看來看去,所看到的卻多是《生存無意義》,因為我們不過是“自私基因”的“生存機器”,而基因從來不關心道德,我們本來就只是它們的“工具”。
很多人以為進化的故事讓人絕望,那些“自私的基因”讓我們絕望,他們因為假想的世界被生物學的進展碾碎而過分傷心。但我們不能將事物“是怎樣”和“應該怎樣”混為一談。我們本來是“自私”的、殘酷“佔有”的,不等於我們就一定要一直“自私”、一直殘酷“佔有”下去;人生沒有意義,不等於我們不能去追求意義。事實上,現代生物學最重要的教益就是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生活的意義仰賴於我們自己的追尋。
於是,我似乎又看到了《人生的意義》了,而這意義最終指向的是自由,也就是我們所一直追求的《自由的意義》。
其實,到現在我也不很能知道我的這“體系”到底是什麼樣子,所以現在只能用一些凌亂的詞句連串起來,我也仍然不能將它如樹、如建築物一般的畫出來,把它們跟樹的根、幹、枝、葉,建築的地基、牆架、屋頂之類的東西對等起來,使觀者能“一目瞭然”的就知道哪一部分在哪個位置,哪一部分起什麼作用。但我自己以為,我的這所謂體系倒以“本性”為基礎,因為我是把它放在了更廣闊的歷史中,“早到人類之初,晚到未來不知幾多年”。而我也藉此走到了“魯迅之前”。還有就是,我也藉此能開始對馬克思主義有所非議了。
但馬克思主義無疑是超前的。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將其所有理論、實踐活動的最高目標確定為謀求人的自由、解放和發展,明確提出未來新社會應該是每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社會形式。倘使我真的想要能“超越”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要走到“馬克思主義之後”,也就是想清楚“自由之後怎樣”,但這個現在還不清楚,所以這個“自由三部曲”的三篇的題目也還沒有想定。
我不知道我的這樣一個所謂的理想會不會有“希望”,希望便是你所想、你所想的,還有就是可能性,是個不大靠得住的東西。但我還是要走下去,因為我已然看到《我的所希望》以及《我所希望的》東西,並且,我也分明看到了我的《希望的希望》。
其實,希望像一盞明燈,只要不打碎,它永遠會在前面指引我們的方向。
附記——
因為前面寫的太凌亂,所以在這裡再簡單些的紹介我的所謂的“思想體系”,以便於有意的觀者能看得明白些。這“思想體系”分為十個“三部曲”,但它們之間具體的關係,我自己現在還不很知道。
“美好三部曲”:《心中的美好》、《遺失的美好》、《美好的迴歸》;
“哲學三部曲”:《哲學是什麼》、《哲學死了?》、《哲學的方向》;
“世界三部曲”:《兩個世界》、《平安的世界》、《理想國》;
“責任三部曲”:《原罪》、《我們的責任》、《作為人的責任》;
“進化三部曲”:《體力取勝》、《智力取勝》、《智慧、共存》;
“發展三部曲”:《自覺》、《自治》、《自由》;
“本性三部曲”:《安穩的生存》、《快樂的生存》、《自由的生存》;
“意義三部曲”:《生存無意義》、《人生的意義》、《自由的意義》;
“自由三部曲”:題目還未想定;
“希望三部曲”:《我的所希望》、《我所希望的》、《希望的希望》。
這些,便是我獻給一切人又不獻給任何人的東西,倘有要在這途路上走一走的朋友,不妨可以將這些作為一個參考,如果只是覺得無聊,甚或於還要發兩聲嗤笑,那麼,就請全然不必放在心上,只一笑而過就可以了。
而“我終於彷徨於明暗之間,我不知道是黃昏還是黎明。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你還想我的贈品。我能獻你甚麼呢?無已,則仍是黑暗和虛空而已。但是,我願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於你的白天;我願意只是虛空,決不佔你的心地。
“我願意這樣,朋友——我獨自遠行,不但沒有你,並且再沒有別的影在黑暗裡。只有我被黑暗沉沒,那世界全屬於我自己。”
12月19日
肖復
關於霧霾的散文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