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系必讀書目
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您整理的,希望您喜歡!
哲學系必讀入門書目
1. 《哲學的故事》 威爾·杜蘭特
《哲學的故事》是普利策獎和自由勳章獲得者,美國哲學家威爾·杜蘭特的經典力作。自問世以來,經久暢銷不衰。用講故事的方法,介紹了有史以來的主要哲學家的生平及其觀點。這些故事本身奇巧而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動聽的敘述,使它變成了一部極富魅力的人文經典。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用最有趣的方法讀懂漫長的哲學發展和艱深的哲學精髓。
2.《你的第一本哲學書》 托馬斯・內格爾
《你的第一本哲學書》在美國與羅素的《西方哲學史》齊名,是哲學入門的必讀書目,已被譯成二十種語言出版。在這本小書中,當代西方哲學界的領軍人物內格爾用生動的語言,高超的分析技巧,以及深刻而冷靜的洞察力向我們充分展現了哲學思考的真正旨趣。他告訴我們如何知道外部世界的存在;如何知道他人心靈的存在;如何判斷行為的對與錯;如何面對死亡的恐懼;又如何尋找到生活的意義。
3.《哲學與人生》 傅佩榮
哲學課可以是最令人生厭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勝的,就看誰來上這門課了。在哲學課上,首要目標是點燃對智慧的愛,引導學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問題。要達到這個目標,哲學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有著活潑心智的愛智者。傅佩榮先生就是這樣一位教師,他開設的這門《哲學與人生》課程在臺灣大學受到熱烈歡迎,被學生評為“最佳通識課程”。
4.《西方哲學史:從古希臘到二十世紀》 G・希爾貝克,N・伊耶
本書通過對諸多哲學傳統的比較來顯示西方哲學的特點,通過對哲學歷史的敘述來揭示哲學思維的特點,結合社會政治和科學人文背景來展開各個哲學學派的發展脈絡,尤其是結合人類的現代處境來討論一些重大的哲學問題。全書內容覆蓋像羅爾斯、羅蒂和哈貝馬斯這樣的當代哲學大師的哲學討論,其風格既具有可讀性又具有學術性。
5.《大問題》 羅伯特·所羅門
這是一本哲學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大學本科哲學導論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它最大的優點是敘述生動,很吸引人,特別是能夠吸引那些非專業人士的注意力。作者不是按照一般哲學導論著作那樣按照事件發生的順序羅列哲學史上的一些說法,而是完全把讀者當成一點都不瞭解哲學,按照一些大問題來組織材料的。也就是說,隨著討論的不斷深入,自然而然地把讀者引入哲學的殿堂。讀者可以在不知不覺中熟悉哲學史上的一些最重要的觀點,而且很可能會對許多問題重新進行審視,真正享受到思考的樂趣。
6.《哲學的邀請》費爾南多.薩瓦特爾
本書揭示了哲學中的問題如何與當下日常生活緊密相關,闡述了我們自身必須面對的問題:我認為理所當然的“我”到底是誰?對我來說活在世上意味著什麼?我在什麼意義上是自由的?死的想法是如何影響我的生活的?……本書並不打算一勞永逸地回答所有這些問題,而是希望以一種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意義的方式繼續將它們提出,同時也嘗試性地做出一些回答,以幫助我們理性地與這些問題共同生活。
7.《蘇菲的世界》喬斯坦·賈德
《蘇菲的世界》是公認的哲學入門書籍,用小說的方式,引起讀者的興趣。本書講的是14歲的少女蘇菲某天放學回家,發現了神祕的一封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裡來?就這樣,在某個神祕導師的指引下,蘇菲開始思索,從古希臘到康德、從祁克果到佛洛佛德等各位大師所思考的根本問題。
8.《織夢人》 傑克•鮑溫
這也是一本小說體哲學入門書,與《蘇菲的世界》不同的是,《蘇》是從哲學史的角度展開的,而《織夢人》是從一個個單獨而又互相聯絡的哲學問題角度進行展開。在這本書裡,與14歲男孩伊恩一起,進行一系列奇特的遊歷。你會了解150多位哲學家的觀點——從蘇格拉底、孔子到諾曼•喬姆斯基。
9.《哲學的慰藉》 阿蘭·德波頓
針對六個不同的人生問題──不受歡迎、缺錢、遭遇挫折、被認為有缺陷、心碎、困頓──德波頓分別向蘇格拉底、伊比鳩魯、塞內卡、蒙田、叔本華、尼采這六位哲學家取經,希望這些哲學家的個人體驗與思想學說能夠在我們飽受痛苦時,舒緩我們的症狀,甚至根治我們的問題。
10.《西方哲學史》趙琳、鄧曉芒合著
這是一部系統講解西方哲學史的大學教材。與國內現有的同類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章與章之間的承啟轉化都表現出一種邏輯的必然性和歷史的合理性;思路清晰嚴謹,資料豐富翔實,文字順達優美,融深邃的思辨和廣博的知識於一體,是引導大學生和哲學愛好者探究西方哲學堂奧的難得嚮導,適合高等院校哲學專業學生及廣大社會讀者學習使用。
⒈《人生的智慧》
“ 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 完成這本書的時候,叔本華只有28歲,這部後來影響了包括尼采、瓦格納、託瑪斯·曼甚至存在主義的哲學名作,包含了叔本華哲學的一切細節,其後他漫長一生都只不過是在解釋或補充這部著作。這位被稱為極憂傷、極悲觀的哲學家,以他的唯意志論和憂傷語調征服了無數後輩,他認為“人生有如鐘擺,擺動在痛苦與倦怠之間……當人們把一切痛苦歸之於地獄,那麼剩下來屬於天國的只有倦怠。”
⒉《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陳寅恪曾評此書,以為“取材謹嚴,持論精確……今欲求一中國哲學史,能驕傅會之惡**,而具瞭解之同情者,則馮君此作庶幾近之”,“此書作者取西洋哲學觀念,以闡紫陽之學,宜其所繫統而多新解”。
這部哲學史的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故此哲學史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篇,子學時代介紹了孔子、墨子、孟子、戰國、老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介紹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學文化。
⒊《純粹理性批判》
這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鉅著,它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向和程序。康德花了11年的時間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全書約有40餘萬字,除了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為“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中譯本是直接從德文原本由鄧曉芒翻譯、楊祖陶校訂,其譯文精良,堪稱佳作。書後還附有德漢術語索引、漢德術語對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⒋《理想國》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是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存在於天上的模範國家。
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國家最高理念的認《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裡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裡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於國家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⒌《形而上學》
《形而上學》敘述了亞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許多西方哲學家獲取靈感的源泉之一。重點闡述了存在論目的論的宇宙體系等。亞里士多德首先是圍繞”存在“問題來展開自己的論述的,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存在分層和分類。亞里士多德認為,事物被稱為“存在”有四種意義:偶然的屬性;必然的本質,既範疇,如實體,以及性質數量關係主動被動處所時間等,這些都是任何一個事物身上的必然的存在;確實性;潛在性。有些東西雖然還不是現實的存在,但卻是潛在的存在。這裡最重要的還是前兩種存在的分別,特別是第二種存在內部的區分,其中主要是“實體”的存在和其他範疇的存在的區分。由這裡就引出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核心的核心,既作為存在學說的核心的實體學說,因為在他看來,實體是一切的中心。
⒍《社會契約論》
《社會契約論》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彙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於目前印製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種,兩年累計可達一百種。今後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於採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⒎《悲劇的誕生》
希臘藝術歷來引起美學家們的極大興趣。在尼采之前,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均以人與自然、感情與理性的和諧來說明希臘藝術繁榮的原因。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一反傳統,認為希臘藝術的繁榮不是源於希臘人內心的和諧,而是源於他們內心的痛苦和衝突:因為過於看清人生的悲劇性質,所以產生日神和酒神兩種藝術衝動,要用藝術來拯救人生。尼采的美學觀影響了一大批作家、藝術家的人生觀及其作品的思想內容。
⒏《西方哲學史》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於理性而不是權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別在於羅素訴之於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效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麼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傢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麼活著?”。
⒐《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於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麼只是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並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絡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註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物件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
⒑《人性論》
全書分三卷,分別是“論知性”、“論情感”和“論道德 ”。正文前有一篇簡短的“引論”,主要說明了人性科學的重要性和意義。第一卷“論知性”的主題是認識論,主要說明了知識的起源、分類和範圍,人的認識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質和作用等認識論的內容。第一卷是《人性論》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礎,包含了休謨對哲學的主要貢獻。
第二卷“論情感”是第一卷的繼續,其主題是情感的起源、性質和活動,併為下一卷關於道德問題的討論打下基礎。其中對意志和自由的討論有相對的獨立性。
第三卷“論道德”是在前兩卷基礎上對道德問題的全面闡述。其中第一章論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屬於倫理學的內容;第二章討論“人為的德 ”——既是倫理學的內容,也是政治學的內容;第三章討論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論》是休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對於人類思想史具有獨創性的理論貢獻。
哲學專業必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