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路徑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7日
內容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創新發展之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鄉村治理機制;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政府機構、社會事業與財政金融體制改革;全面落實農村免費義務教育、新型合作醫療、新型養老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及"綠箱補貼"體系。在以上五大對策中,"一路"是根本,"兩制"是基礎,"三化"是途徑,"四項改革"是動力,"五大工程"是階段性目標。它們有機統一於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對策

 
  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穩步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也是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確定的今後一個時期內帶全域性意義的重大戰略任務。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體上可按照“一路”、“兩制”、“三化”、“四項改革”、“五大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多層次予以推進。

  一、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創新發展之路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三農”為物件,進行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與思想觀念的創新,實現以創新促進“三農”問題的解決,以創新引領農村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農”創新發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和標誌是:發展現代農業、培養新型農民、建設現代農村。

  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引導農業走上“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發展的新路子。其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是現代農業生產力的主要標誌;而“產業化、市場化和社會化”則是現代農業生產關係的基本要求。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運用現代物質條件和科學技術裝備和改造傳統農業,大力提高農業科技水平及其向現實生產的轉化能力;必須注重運用現代經營形式發展農業,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發展農村現代物流業,培育和發展農村經紀人隊伍,加快農業標準化建設及健全農產品檢驗檢測體系;必須更新發展觀念,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建立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與農戶有機結合”的組織形式,鼓勵發展“訂單農業”。

  培養新型農民,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民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使他們成為“懂技術、會經營、能管理、有文化、有組織、守紀律”的社會主義新農民,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生力軍。培養新型農民的關鍵是加強農村義務教育和對農民的專業技能培訓,使作為富餘勞動力轉移出農村的農民具有較強的務工技能和就業創業能力;使留在農村的勞動者能夠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基本要求。

  建設現代農村,就是要徹底改變我國農村的貧窮、落後、保守及髒、亂、差的面貌,並在那裡真正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就具體內涵和要求而言,生產發展,就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在優化結構和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和農村非農經濟的蓬勃發展。生活寬裕,就是要使全社會共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並在生產不斷髮展和城鄉差距逐步縮小的前提下,促使廣大農民享有更加豐富的物質文化生活。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就是要使全社會共同文明進步,並在不斷克服傳統生活陋習、加強精神文明建立和基礎設施建設基礎上,使我國廣大農村更加宜居。管理民主,就是要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領導、落實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基礎上,確實保障農民的知情權、參與權、管理權和監督權。

  二、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和鄉村治理機制

  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基石,也是農村改革發展穩定的基礎,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實踐中必須毫不動搖。在長期穩定這一基本經營制度條件下,必須切實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應鼓勵和支援有條件的地方按“ 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逐步發展規模經營。要充分發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作用,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要科學總結農村基層和廣大農民創造的新經驗,通過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逐步破除不適應農村生產力發展的種種障礙,激發農村發展的活力。

  黨的領導和村民自治相結合,是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必須長期堅持的農村基層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治理機制的基本原則和要求。它客觀要求在廣大農村,既要不斷增強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力、凝聚力和創造力,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也要注重發揮共產黨員和其他先進分子的示範帶頭作用,還必須確保村民依法自治,讓農民群眾當家作主,使村民自治機構履行自治事務管理、組織和服務的職能。此二者的有機結合和相互促進與不斷完善,不僅能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的政治和組織保證,也必將使廣大農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權益得到根本保障。在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的實踐中,要進一步健全和落實村務公開、民主議事及一事一議制度;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和普法教育,提高農民的民主參與能力,增強農民的法制觀念;妥善處理農村各種社會矛盾,建立農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三、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

  黨的十六大提出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不僅適用於城市和現代工業發展,也適用於農村和現代農業發展。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程序中,必須大力發展新型工業,走出一條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資訊化的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農村新型工業化路子。農村經濟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工業化。在農村發展新型工業,應以發揮農村資源優勢為基礎;以構建和延伸農副產品產業鏈為方向;以農副產品深加工、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為重點;以就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和農民穩定增收為目標;以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及體制創新為根本動力。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應借鑑二三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注重培育具有競爭力和帶動力的龍頭企業和企業叢集,推廣“龍頭帶基地”、“公司連農戶”、“產銷一條龍”等多種先進經營模式,並進一步完善企業和農民利益的聯結機制。要充分發揮資本、技術、資訊等生產要素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積極作用,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以造福於廣大農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經營必須面向市場,必須著力構建城鄉一體、國內外銜接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並不斷增強農業的抗風險能力。

  農村城市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環節,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表徵。農村城市化的本質不是將農村發展為大中城市,而是要不斷推進城鎮化,大力發展中小城市和農村集鎮。根本上講,城鎮化是人類生產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程序,也是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髮展完善的歷史程序。城鎮化的發展,不僅可以承接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的轉移,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而且可以減少農業人口,增加農村人均資源佔有量,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並大大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素質。在推進農村城市化的程序中,必須堅持“規劃先行、量力而行、突出特色、引導扶持”的原則;不搞形式主義與政績工程,不搞強求一律和包辦代替。

  總之,以新型工業化帶動農業產業化,以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城市化,以農村城市化推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這是根本解決“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

四、積極推進農村產業結構、政府機構、社會事業與財稅金融體制改革

  第一,加快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調整優化農村產業結構的主要目標,是使新型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在我國農村相互支撐、互動發展。其基本要求是使我國農業步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良性發展道路。其工作重點,是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培育和壯大農副產品知名品牌。其指導原則是“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大力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乃至“一縣***市***一品”,形成特色經濟,實現增值增效。

  第二,進一步推進農村政府機構改革。農村政府機構改革主要指縣鄉***鎮***機構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標,一是有利於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二是有利於形成“行為規範、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三是有利於調動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並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健康發展。改革的基本原則是精簡機構、規範職能,提高效率。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使政府的決策科學、執行規範、監督有力。改革的重點,是強化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實現政府機構及編制法定化;配套推進幹部人事制度和司法體制改革;建立依法行政的保障體制;切實解決政府機構層次過多、職能交叉、人員臃腫、權責脫節、多頭執法及農村基層領導幹部的腐敗等問題。

  第三,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事業體制改革。農村社會事業體制改革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教育、醫療衛生和文化事業,建立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並在農村樹立健康文明的新風尚。要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要使農村社會事業體制由“農民主辦”型儘快轉向“ 政府社會主導”型。這既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現實需要,也是國內部分相對發達地區和西方發達國家為我們提供的可資借鑑的寶貴經驗。這項改革的切入點,是著重和優先解決在農村“上學難”、“上學貴”、“看病難”、“看病貴”及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免費義務教育制度、農村勞動力定向培訓制度、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農村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

  第四,進一步深化農村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個系統工程,而其中的所有環節都需要資金支援。那麼,如何解決如此龐大的資金籌措問題呢?中央制定的“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及“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為此指明瞭出路。就歷史而言,在我國現代化戰略的“前兩步走”實施過程中,農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農民作出了巨大的利益犧牲。可以說,在現有條件下,以工哺農、以城帶鄉不僅必要,而且應該。就“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的內涵和要求而言,“放活”即可通過市場運作和社會機構籌措一部分建設資金;“少取”即可通過農民自身的積累用於新農村的建設和發展;“多予”即必須增加國家和政府的扶持。在此三者中,“放活”是基礎、“少取”是保證、“多予”是關鍵。所以,進一步深化農村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的方向也就明朗了:即在農村實行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大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加強建設資金流向的監管,為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財政保障。

  五、認真落實關乎農民切身利益的五大工程

  這五大工程或五件實事包括:義務教育、合作醫療、養老保障、基礎設施建設及“綠箱補貼”。關於義務教育、合作醫療、養老保障前面已有敘述,且有關目標、原則、措施等,中央檔案中已有明確的規定,重點是一個抓落實的問題。這裡主要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補貼進行一點探討。

  關於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一是要大力加強農田水利、耕地質量和農業生態建設,全方位推進“田間工程”、“沃土工程”和“生態工程”。二是要加快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村村通***公路、水泥路***工程”、“飲水安全工程”、“清潔能源工程”***改圈、改廁、改廚***、“農村電網改造續建配套工程”、“ 農村資訊化建設工程”,以儘快解決農民生活基礎設施短缺的問題。三是要加強村莊規劃和人居環境治理,從解決農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問題入手,把治理重點放在解決村內道路、給排水設施、垃圾處理及人畜混居等實際問題上,逐步改善農村生活環境和村容村貌。

  關於農業補貼。當今發達國家無一例外地實行農業補貼政策,而我國長期走的是一條“以農補工,以鄉助城”的發展道路。我國實行農業補貼還只是近幾年的事,且補貼額度相對較小。WTO《農業協議》規定要限制“黃箱措施”***指成員方政府為保護國內生產而對農產品的生產和貿易進行直接價格干預和財政補貼***;約束“藍箱措施”***指與限產相聯絡的直接財政支付***和“微量支援政策”***指最低減讓標準或合法支援上限***;但許可“綠箱措施”,並規定實施“和平條款”***即不能對“綠箱措施”採取反補貼措施,且在行使反補貼權時保持“應有的剋制”、“損害或喪失利益行動”在一定範圍內適用。***所以,作為WTO正式成員,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不能不對農業實行補貼***否則將使我國農業處於更加不利的競爭劣勢***;又要使補貼符合WTO規則的要求,以避免農產品國際貿易中可能的爭端。具體來看,我們要把握以下三點:其一,用足“藍箱”規則,如在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政策時,直接對農牧民支付“休耕補貼”或“限牧補貼”。其二,用足“合法支援上限”,只要“綜合支援量”不超過補貼產品生產總值的10%即可。其三,擴大“綠箱補貼”,建立中國特色的農業財政支援體系。

  “綠箱補貼”,是指由政府提供,其費用不轉嫁給消費者,且對生產者不具價格支援作用的相關補貼。我國以“綠箱補貼”為重點的農業財政支援體系可包括如下專案:***1***政府一般服務性支出。如用於農業技術研究、病蟲害防治、技術培訓推廣諮詢、相關檢測檢疫、市場促銷及基礎設施建設的支付。***2***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為目的的糧食儲備支付。***3***與生產不掛鉤的直接收入的支付,含社會保障、社會事業支付。***4***國內糧食援助和農業結構調整援助支付。***5***作物保險與收入安全計劃的支付。***6***自然災害救濟、環境保護和區域援助計劃下的直接支付,等等。

  綜上所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是改變我國城鄉二元結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及進一步推進現代化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國保持國民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性和標誌性工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遠目標,是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實現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發展。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中,“一路”是根本,“兩制”是基礎,“三化”是途徑,“四項改革”是動力,“五大工程”是階段性目標。它們有機統一,共同構築著我國21世紀廣闊農村的美好未來。

關於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創新的思考
當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困境與出路
相關知識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本路徑
論農村體育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意義
我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農村人口安全問題研究
現代遠端教育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服務的作用探討套論文
淺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資訊事業之我見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應搞好新農村的林業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問題及對策分析
社會主義新農村下的農村圖書館建設
北師大版初二歷史下冊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試題
高二上冊政治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