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農村社會交換模式和結果的倫理思考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5日
    【論文摘要】社會交換是理性人為了滿足自身的基本需求而同他人進行互惠的、交換性的互動.農村社會交換是研究農村社會關係的一個視角,應該說農村交換中會涉及一些倫理問題,主要是農村社會交換的模式、結果中涉及的倫理問題,對農村社會交換模式應進行倫理選擇,對農村社會交換結果應進行互惠考量,以求得對農村社會交換中存在的倫理問題進行思考.
    【論文關鍵詞】農村;社會交換;模式;互惠
  農村社會交換是研究農村社會關係的一個視角,“社會交換,,是當別人作出報答性反應就發生,當別人不再作出報答性反應就停止的行動。這裡我們從農村社會交換的模式、結果方面探討農村交換中涉及的倫理問題。
  一、農村社會交換模式的倫理選擇
  交換行為的發生和實現是通過交換模式來實現的,因此農村社會交換模式的理性選擇就很自然地構成了對交換行為的正義性評價和規範的內容。交換模式的倫理性選擇是農村社會交換的重要維度。我們根據中國鄉村社會交換的範圍,將鄉村社會交換分為網路性交換和非網路性交換。網路性社會交換指的是發生在社會關係網路內部的交換,這種社會關係網路包括血緣關係、親緣關係、地緣關係等,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這些關係是按照“差序格局”構成一個同心圓式的網路。非網路性社會交換是指發生於上述“差序格局”網路內部與外部之間的交換,即陌生人之間的交換。這兩種交換由於交換雙方的關係不同,具有不同的交換模式和倫理意義。
  1.網路性交換的特殊主義與非網路性交換的普遍主義。網路性交換基本特徵就是建立在熟人之間相互信任的基礎上,正如費先生所言,“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鄉土社會中的信任是“差序”的,在同心圓式的網路中,每個人的位置是固定的,相應地具有不同的信任程度。網路性交換正是依據信任程度具有個別性、選擇性和特殊性。對於不同的物件或者買賣公平或者給多取少甚至分文不取。可見,網路性交換是特殊主義的交換模式:非網路性交換則突破了鄉土社會中“差序格局”的網路範圍,因而交換不存在“熟人之間的信任”基礎,可見,非網路性交換是普遍主義的交換模式。
  2.網路性交換的人情原則與非網路性交換的經濟原則。在網路性交換這種交換模式中,賒欠是常有的事,往往是何時有何時再還上,也就是說,網路性交換不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終極動因,而是表現為儒家文化中的“重義輕利”取向和費孝通概括的“人情”原則,或者說感性原則。人與人之間進行交換不是為了獲得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也不是某種權力,往往只是為了維持自己已有的社會關係網。對於一個祖祖輩輩都生活在鄉土社會中的人來說,關係往往要比金錢更重要。在非網路性交換模式中,不存在賒欠,奉行的是“一次交清”,在這種模式中,取而代之的是理性選擇和價格機制的結合。因此,經濟原則而不是人情原則成為非網路性交換的基本原則。非網路性交換是一種理性工具,它追求的是貨幣,不是社會關係,它關心的是權利和利益,而不是交換的物件。
  3.網路性交換模式與非網路性交換模式的倫理選擇。因為農民***尤其是現代農民***對市場訊號的心理反應過程是相當複雜的,其相應所表現出來的“理性選擇”行為也是多元的,且受制於許多非經濟因素影響。正如科爾曼.S.Coleman***所說:“理性行動是為達到一定目的而通過人際交往或社會交換所表現出來的社會性行動,這種行動需要理性地考慮***或計算***對其目的有影響的各種因素。但是判斷理性’與‘非理性’不能以局外人的標準,要用行動者的眼光來衡量”只要是有利於新農村建設,有利於農村社會關係和諧的模式選擇應都是合符倫理的。中國傳統的“重義輕利”的網路性交換不利於資本的積累和投資,限制了經濟的發展。網路性交換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特殊主義的交換模式“並不具備交易擴充套件的潛能”,由於網路性交換以“熟悉社會”中的信任為基礎,生活上被土地所束縛的鄉土社會的陌生人之間是難以信任的,也就難以發生經濟性的交換,限制了資本的流動範圍,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總之,網路性交換是一種人情模式的交換,可以說中國的鄉村工業化帶有先天的血緣和親緣特性,選擇網路性交換可以增強親緣關係,保持中國的傳統美德,符合倫理德性原則,但不利於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的提高。
  非網路性交換是一種理性工具,它追求的是資本的流動與兌換,不是社會關係;它關心的是權利和利益,而不是交換的物件。非網路性交換是通過對社會成員資本組合比例及積累量的調整而實現的社會整合,如前所言,這是一種較高階形式的關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效率,優化資源配置。而且它具有普遍性和擴充套件性,是一種普遍主義的交換模式。普遍主義意味著對交換的另一方沒有了解,也沒有既存社會關係的束縛,只能以統一的交換規則相對待,可以通過協議、契約進行合作,有利於市場秩序的規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逐步建立的一種倫理規範,既實現社會資本的交換,也實現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的交換。

  鄉村的社會交換並不是簡單地選擇一種交換模式,有可能存在兩方面的趨勢:一是網路性交換的非網路化;二是非網路性交換的網路化。農村社會交換中既體現倫理關聯***社會關聯依靠的是一種宗法的、親情的倫理來維繫***,又體現契約關聯;既體現人情倫理,又追求利益倫理。使非網路性關係獲得了網路性特徵,人們由原來單純追求經濟資本轉變為既追求經濟資本又注重社會關係的建構以獲得社會資本,不難理解這主要是由於倫理型關聯的依然存在,以及社會資本節約交易費用決定的不可或缺性造成的。這兩種變遷在農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的表現是“讓正式關係帶上了更多的人情味,也使非正式關係具有更多的理性”。綜上所述,網路性交換具有傳統性和地方性,非網路性交換具有現代性和全球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上述兩種變遷的社會後果是使社會成員通過“人情+利益”的機制整合在了一起。

淺析促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對策研究
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探索
相關知識
試論農村社會交換模式和結果的倫理思考
試析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完善
試論農村傳統倫理道德在和諧社會中的重要意義
農村社會學課程的論文範文
有關農村社會實踐論文
寒假農村社會實踐論文
淺談加強農村社會管理論文
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論文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論文
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