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視中醫怎麼治療
斜視治療的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斜視手術不僅為了矯正眼位、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建立雙眼視功能。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斜視中醫治療的方法。
斜視中醫治療的方法
鍼灸治療目偏視,在中醫古籍文獻中,未查閱到有關記載。現代用鍼灸治療斜視的早期臨床文章,見於1958年。但到60年代末,資料仍不多,且以治麻痺性斜視為主。自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開始,病的治療得到了鍼灸界的關注。尤其是共同性斜視,在幼兒中發病率較高,而現代醫學又缺乏有效的措施,故成為針治重點。治療方法上,以鍼灸為主。近年用梅花針按辨證分型叩刺治療,取得較好的經驗。此外,用電針、頭針、穴位貼敷、穴位注射、磁電療法以及傳統的隔核桃殼灸等,都有一定療效。
鍼灸對麻痺性斜視和共同性斜視都有效果,其有效率均在80~90%左右。
面板針
1、取穴
主穴:正光1、正光2、風池。
配穴:據辨證分型取穴。
肝血不足型:眼斜,發病與高熱抽搐有關,目幹畏光、急躁頭痛、口苦多夢,脈細稍弦或小數,苔薄白。
肝俞、膽俞、內關、百會。
脾氣虛弱型:眼斜,視物不清,面色***白光***白,神倦納少,頭暈體瘦,時有便溏,脈細弱或緩,苔薄白。
脾俞、胃俞、中脘、百會、內關、足三裡。
腎虛型:眼斜,多自幼發病,屈光度較薄,視力較差,頭暈發枯,面色欠華,常有遺尿,苔薄或淨,舌質淡或尖紅。
腎俞、肝俞、膽俞、大椎、腰椎兩側、內關。
調理鞏固:眼位已正或基本恢復,視力未達到正常:
胸椎8~12,腰椎兩側,百會、大椎、肝俞、膽俞、脾俞、腎俞、中脘。
2、治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據證型酌加。在具體選穴時,則分三階段,第一階段為有屈光不正者,先增進視力,配穴之內關必加;第二階段是在上述基礎上糾正斜視,則百會或肝俞、膽俞每次必加;第三階段為鞏固階段,則均酌取最後一組配穴。
採用普通面板針或電梅花針叩刺。如為電梅花針,則將特製的電梅 針針具接通電晶體治療儀,用直流電,電壓9伏,電流以強度小於5毫安,以病人耐受為度。然後在每一穴區之0.5~1.5釐米直徑內作均勻叩打,計20~50下。胸腰椎兩側,由上至下各叩打3行。第1行距脊椎1釐米,第2行距脊椎2釐米,第3行距脊椎3~4釐米。如用普通面板針,叩打方式同上,力求用腕力彈刺,力量以中等強度為宜,至區域性出現明顯潮紅為度。隔日1次,15次為一療程。,停針半月後,繼續下一療程。患者在治療期間堅持自我按摩兩側之正光1和正光2,每次50~100周,每日早晚2次。
3、療效評價
本法主要用於治療共同性斜視,物件以20歲下的青少年為宜。
療效判別標準:痊癒:眼位復正,視力增加到1.0以上。顯效:眼位復正或基本復正,視力增加3行,但未到1.0;或斜視程度減少一半,視力增加到1.0以上。有效:眼位基本復正,視力增加1~2行;或斜視程度減少不到一半,但視力增加2行以上。無效:無改善或改善未達到有效標準。
共治共同性斜視103例,共180隻眼。以上述標準評定,痊癒57只***31.0%***,顯效101只***55.5%***,有效21只***11.5%***,無效3只***1.7%***,總有效率為98.3%。內斜視比外斜視療效好,斜視程度在15度效果較好。
體針加穴位貼敷
5、其他
4、取穴
主穴:四白、合谷、球后。
配穴:內斜肌麻痺:陽白透魚腰、瞳子{1}透絲竹空;外斜肌麻痺:攢竹透睛明、四白透承泣。
斜視西醫怎麼治療
手術治療
分為保守方法和手術,要根據具體情況經正規醫院專科醫生檢查確定。
斜視治療的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斜視手術不僅為了矯正眼位、改善外觀,更重要的是建立雙眼視功能。
手術時機以7歲前為最佳。當兒童視覺發育終止***約7歲至10歲***後,手術僅能改善患兒外觀,雙眼視功能將很難提高。目前斜視手術作為一項眼科常規手術,方法成熟,成功率達90%以上,主要是對附著在眼球表面的眼外肌施行手術,不進入眼球內部,一般對視力沒有明顯影響。年幼患兒接受手術時需全身麻醉,但不會影響其智力和發育。值得注意的是:手術後眼位的矯正,僅僅是治療的第一步,手術後立體視和弱視的訓練是不可缺的治療。
猜您感興趣:
過敏性鼻炎中醫怎麼治療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