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小兒厭食症臨床體會
General 更新 2025年01月22日
小兒厭食症目前是兒科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尤其近20年來尤為突出,由於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由過去的五穀雜糧,麵食、蔬菜為主,而變成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雞、鴨、魚、肉、蝦、煎炸、烤炙為主,加之年輕父母對餵養小兒經驗不足,不能夠使小兒胃腸功能循序漸進的轉化,久而久之造成腸胃功能的損傷,形成厭食症。本文從臨床實際出發揭示中醫小兒厭食症的病因病機、辨證分型、方藥選用、食療等方面的規律,以指導臨床治療厭食症取得更好的效果。
究其原因臨床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餵養不當、先天不足、他病傷脾、情志失調等等。而通過臨床中大量的觀察和研究,我們認為造成小兒厭食症的主要原因是餵養不當、飲食不節。最常見的就是長期過食肥甘厚味及高營養的滋補食物,新增輔食不當,零食水果飲料等雜食亂投等等。中醫學認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為主運化,運者運其水谷,化者化其精微,脾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則得以敷布全身,濡養臟腑,滿足小兒生長髮育的需要;而小兒脾常不足,脾胃發育未完善,運化功能不健全,一旦飲食不節、餵養不當,則容易造成脾胃不和,運化失健,久而久之發生厭食症。
厭食症的主要臨床表現:患兒長期食慾不振,厭惡進食,食量明顯少於同齡正常兒童,並伴面色萎黃少華,形體偏瘦,但患兒精神尚好,活動如常;詢問家長有明顯的餵養不當情況,並排除其他外感、內傷慢性病史,此病一般病程較長,多在2個月以上,才可診斷為厭食症。
臨床治則治法的確立:目前由於厭食症的病因多為飲食不節、餵養失當所傷,造成的病症主要為脾胃運化功能失健為多,故治以運脾開胃為主,兼有他症者,隨證治之。
基本方藥:蒼朮,陳皮,厚朴,藿香,雞內金,焦山楂;本方以蒼朮為主藥燥溼運脾,張隱庵《本草崇原》曰“凡欲運脾,則用蒼朮”,蒼朮味微苦,氣芳香性溫燥,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運,開鬱寬中,疏化水溼,而脾性“喜燥而惡溼,喜運而惡滯,喜疏而惡鬱”,蒼朮正合脾性,用之使脾氣舒展自如,運化機能恢復健旺,用為主藥;陳皮、厚朴、藿香理氣醒脾,和中助運;脾運失健則有積滯存在,故用雞內金,焦山楂消食導滯。
臨床上最常見的有兩種型別:①脾運失健伴脾氣虧虛:臨床表現為長期厭食,沒有食慾,伴面色少華,毛髮不澤,形體消瘦,精神不振,大便不調,每每食後作瀉,乏力易汗,容易感冒,舌淡苔薄,脈緩無力。故在主方的基礎上加用補益脾氣之藥,如黨蔘、白朮、茯苓、山藥、白扁豆等;②脾運失健伴胃陰不足:臨床表現為長期厭食,伴口乾多飲,大便乾結,小便黃,手足心熱,夜臥不安,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數,多由於素體胃陰不足,過食煎炸食物傷陰,胃失濡潤,不能受納和腐熟水谷,在主方基礎之上,加用滋養胃陰的藥物,如沙蔘、麥冬、玉竹、白芍、石斛等。
食治與藥治相結合:由於小兒厭食症很大部分是由於飲食不當所引起,故飲食調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調節飲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的基礎上的用藥治療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故在臨床治療時要時時告知家屬,大力提倡母乳餵養;按時新增輔食,糾正偏食;不吃零食,不過食冷飲、肥膩、黏膩食物,更不要亂服滋補之品;鼓勵小兒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小兒拒食時,不必持續勸誘,更不可強迫進食,引起小兒反感,可待其飢餓引起食慾再吃;平素可增加食物品種和花樣,從色香味各方面引起小兒的食慾;中醫有“胃以喜為補”的理論,生活中可先從小兒喜歡的食品入手,誘導開胃,待小兒食慾增加後,再慢慢增加其他的食品,最後達到改善小兒食慾,飲食全面平衡的正常狀態。
病歷資料
例1:患者,男,5歲,納呆厭食4年,家屬述自1歲斷奶後,由於餵養失調而致患兒長期納呆無食慾,1天3餐正常飲食無興趣,只是平素吃些膨化食品,觀其精神可,活動正常,唯體形偏瘦,面色萎黃無華,自汗容易感冒,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紅苔白,脈緩無力,中醫臨床辨證為脾氣虧虛脾失健運,組方如下:蒼朮12g,陳皮10g,厚朴9g,藿香9g,黨蔘10g,茯苓12g,白朮10g,甘草4g,黃芪10g,防風4g。方中蒼朮、陳皮、厚朴、藿香醒脾助運,理氣和中;參、苓、術、芪健脾益氣;防風合芪、術益氣固表,又具“風勝溼”之意。以上方劑一診10劑,日1劑,水煎服,同時囑其家屬,每日熬製山藥薏米山楂羹服用,以健脾益氣利溼開胃。10天后複診,患兒食慾明顯改善,知飢欲食,囑其家屬要掌握飲食的數量和調節花樣,勿飲食過量,以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上方改為三九中藥顆粒,沖服,日1劑,再服10天,病症痊癒。
例2:患者,女,4歲,納呆厭食3年半,因母無奶水,全為人工餵養,6個月以前,身體狀況基本正常,以後由於新增食物不慎,過多食用煎炸炙烤之品,而引起食慾不振,長期納呆,不欲飲食,並出現手足心熱,大便燥結5日1行,夜臥不安,心煩性急等症狀,查其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臨床辨證為胃陰不足脾失健運。處方如下:蒼朮10g,陳皮9g,厚朴9g,沙蔘12g,麥冬12g,生地9g,玉竹9g,石斛9g,甘草4g,杭芍10g。日1劑,水煎服,連用2周,並輔以百合銀耳蓮子羹服用,二診家屬述患兒食慾大開,大便已2日1行,為香蕉便,囑其注意勿過食,食量要循序漸進,以上方劑改為三九中藥顆粒沖服,日1劑,再服1周,病症痊癒。
討論
小兒厭食症臨床多見長期餵養不當使脾失健運而致,又由於小兒體質的不同,在臨床中常出現脾氣虧虛和胃陰不足兩種情況,故總的治則為運脾開胃為大法,蒼朮為主藥,合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益胃湯滋養胃陰,分證而治之,則效如桴鼓,臨床取得滿意效果。
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治療進展
從中醫理論悟語文教與學之道
究其原因臨床中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餵養不當、先天不足、他病傷脾、情志失調等等。而通過臨床中大量的觀察和研究,我們認為造成小兒厭食症的主要原因是餵養不當、飲食不節。最常見的就是長期過食肥甘厚味及高營養的滋補食物,新增輔食不當,零食水果飲料等雜食亂投等等。中醫學認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為主運化,運者運其水谷,化者化其精微,脾能正常運化,水谷精微則得以敷布全身,濡養臟腑,滿足小兒生長髮育的需要;而小兒脾常不足,脾胃發育未完善,運化功能不健全,一旦飲食不節、餵養不當,則容易造成脾胃不和,運化失健,久而久之發生厭食症。
臨床治則治法的確立:目前由於厭食症的病因多為飲食不節、餵養失當所傷,造成的病症主要為脾胃運化功能失健為多,故治以運脾開胃為主,兼有他症者,隨證治之。
基本方藥:蒼朮,陳皮,厚朴,藿香,雞內金,焦山楂;本方以蒼朮為主藥燥溼運脾,張隱庵《本草崇原》曰“凡欲運脾,則用蒼朮”,蒼朮味微苦,氣芳香性溫燥,其性走而不守,功能醒脾助運,開鬱寬中,疏化水溼,而脾性“喜燥而惡溼,喜運而惡滯,喜疏而惡鬱”,蒼朮正合脾性,用之使脾氣舒展自如,運化機能恢復健旺,用為主藥;陳皮、厚朴、藿香理氣醒脾,和中助運;脾運失健則有積滯存在,故用雞內金,焦山楂消食導滯。
食治與藥治相結合:由於小兒厭食症很大部分是由於飲食不當所引起,故飲食調理就顯得十分重要,在調節飲食、糾正不良飲食習慣的基礎上的用藥治療才能收到好的治療效果。故在臨床治療時要時時告知家屬,大力提倡母乳餵養;按時新增輔食,糾正偏食;不吃零食,不過食冷飲、肥膩、黏膩食物,更不要亂服滋補之品;鼓勵小兒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糧;小兒拒食時,不必持續勸誘,更不可強迫進食,引起小兒反感,可待其飢餓引起食慾再吃;平素可增加食物品種和花樣,從色香味各方面引起小兒的食慾;中醫有“胃以喜為補”的理論,生活中可先從小兒喜歡的食品入手,誘導開胃,待小兒食慾增加後,再慢慢增加其他的食品,最後達到改善小兒食慾,飲食全面平衡的正常狀態。
病歷資料
例1:患者,男,5歲,納呆厭食4年,家屬述自1歲斷奶後,由於餵養失調而致患兒長期納呆無食慾,1天3餐正常飲食無興趣,只是平素吃些膨化食品,觀其精神可,活動正常,唯體形偏瘦,面色萎黃無華,自汗容易感冒,大便偏稀不成形,舌淡紅苔白,脈緩無力,中醫臨床辨證為脾氣虧虛脾失健運,組方如下:蒼朮12g,陳皮10g,厚朴9g,藿香9g,黨蔘10g,茯苓12g,白朮10g,甘草4g,黃芪10g,防風4g。方中蒼朮、陳皮、厚朴、藿香醒脾助運,理氣和中;參、苓、術、芪健脾益氣;防風合芪、術益氣固表,又具“風勝溼”之意。以上方劑一診10劑,日1劑,水煎服,同時囑其家屬,每日熬製山藥薏米山楂羹服用,以健脾益氣利溼開胃。10天后複診,患兒食慾明顯改善,知飢欲食,囑其家屬要掌握飲食的數量和調節花樣,勿飲食過量,以防“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上方改為三九中藥顆粒,沖服,日1劑,再服10天,病症痊癒。
例2:患者,女,4歲,納呆厭食3年半,因母無奶水,全為人工餵養,6個月以前,身體狀況基本正常,以後由於新增食物不慎,過多食用煎炸炙烤之品,而引起食慾不振,長期納呆,不欲飲食,並出現手足心熱,大便燥結5日1行,夜臥不安,心煩性急等症狀,查其舌質紅苔少,脈細數。臨床辨證為胃陰不足脾失健運。處方如下:蒼朮10g,陳皮9g,厚朴9g,沙蔘12g,麥冬12g,生地9g,玉竹9g,石斛9g,甘草4g,杭芍10g。日1劑,水煎服,連用2周,並輔以百合銀耳蓮子羹服用,二診家屬述患兒食慾大開,大便已2日1行,為香蕉便,囑其注意勿過食,食量要循序漸進,以上方劑改為三九中藥顆粒沖服,日1劑,再服1周,病症痊癒。
討論
小兒厭食症臨床多見長期餵養不當使脾失健運而致,又由於小兒體質的不同,在臨床中常出現脾氣虧虛和胃陰不足兩種情況,故總的治則為運脾開胃為大法,蒼朮為主藥,合四君子湯益氣健脾、益胃湯滋養胃陰,分證而治之,則效如桴鼓,臨床取得滿意效果。
從中醫理論悟語文教與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