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2日

  聰明的家長毫不費勁就可以知道孩子到底喜歡什麼,但是怎樣如何更瞭解孩子心理呢?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

  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的技巧

  1、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徵

  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常有這樣的體會,我們不瞭解這件事情,我們就不知道怎麼做?所以,我們要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個大概的瞭解。教育才能深入。

  比如:上述一些青少年的表現,發生在我們成人身上就是不正常的,反而在青少年身上卻是正常的。所以,家長在與孩子交往過程中,不要輕易用成人的觀念來理解孩子的行為。

  2、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把溝通就是你說一句我說一句。比如:他們講最近家裡母女之間的交流的一件事,母女之間你批評我,我指責你,後來終於孩子不說話了,家長又接著說,你說呀,你說呀,緊接著反過來對我說,你看看,就這樣,在家裡就這樣,要麼說就不好好說,要麼就不說。我當時的感受是家長的強勢,家庭關係張力大,正確的道理都在家長那裡,那麼孩子就會處在沒有道理的位置,這樣的溝通是無效的。家長為孩子好,希望他們能為自己的未來擔負起自己的責任。家長的教育沒有錯,但是如果家長的教育不能對孩子有積極的效果,也就是家長在做無用功,那麼這樣的教育就是不可取的。所以說,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強調的不是正確而是有效。孩子說,我感覺沒人能夠理解我。孩子在說的過程中眼淚流了下來,我感覺孩子內心是孤獨的。

  這個時候我們做家長的怎麼辦?當孩子否定你的建議的時候,家長不妨用好奇的心態來了解孩子,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他不贊成你的做法。也就是學習傾聽孩子的心聲,傾聽孩子,也就能夠了解孩子是怎麼看待問題,怎麼處理問題,你才會知道孩子的心在哪裡?你才知道怎樣來幫助他。

  比如:在上中學的時候,有一階段脾氣特別大,特別反常,當她提出的要求我感覺不合理時,我不想答應她的請求。這個時候她會說:“你隨便吧,”然後就氣呼呼地離開飯桌或者就不再跟我交流了,我女兒有午睡的習慣。我不讓她看電視。有一天,中午放學回來,進屋就把電視開啟。這是以前從沒有的情況。我當時很莫名其妙,但我內心會有一個疑問?這孩子是怎麼了?我把孩子對我的態度放在心裡,不說她,只是每天有時間的時候問她在學校是怎麼過的,有什麼好玩兒的事情發生嗎?在那段時間裡,女兒經常說,“沒什麼,還那樣”的話。在這期間,女兒跟我發脾氣的時候,我就不說話了,我轉移了矛盾的焦點,過了有半個多月,我在與女兒聊她在學校發生的事情的時候,她長出了一口氣說:“倒黴的日子終於過去了。”我假裝好奇地問她發生了什麼倒黴的事呢?這時候,她才原原本本把她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老師誤解她了,不是她說話,老師批評了她,她無法解釋。還有,跟同學發生了矛盾,男同學罵她了,把她氣哭了,有的女生背後講究她,說她如何不好,另外一個女生告訴她的。”這些都是在這個時期青少年非常看重的事情,同時,在這個時期也是學習解決矛盾的關鍵時期。是成長必然經歷的階段。這些問題在她的心裡過去之後,她才能跟你講出來。後來孩子的問題解決了,她告訴我,媽媽我開學不看電視了,放寒暑假的時候看一會。

  有的時候,家長的理解,會讓孩子更聽你講的話,家長的價值觀也就能夠影響到孩子。

  家長是非常愛孩子的,只是我們的表達有問題。孩子遇到了困難,發生了錯誤,要給指出來,同時還要了解孩子有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在哪裡。這個過程就要運用溝通技巧,我簡單說一下溝通技巧。

  良好的溝通首先要傾聽,聽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上面我們講到,同樣的問題,成人的想法與孩子想法是不一樣的。所以,要先站在孩子的立場先理解孩子的想法和做法。然後再進一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也許父母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要表達接納他們的感受。

  其次,情緒要平靜,不要帶有情緒色彩與孩子溝通,其實不論成年人之間的交往還是教育子女,態度很重要,假如你辦錯了一件事,你的領導不問青紅皁白,劈頭蓋臉地批評你,你的心情是什麼樣的?憤怒?緊張?以後,你再見到領導,你還敢跟他說你心裡話嗎?或者你再去找領導時,內心會不會是緊張的?在心理學裡,“領導”的象徵意義是“父母”。所以,我們成人都會產生憤怒恐懼緊張的心理,何況是心智發育不完善的孩子。帶有情緒的教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家長最關注的就是孩子的學習,當看到孩子作業不是因為不會而是馬虎出現的錯誤時,家長一定會很氣憤。在與孩子交流時會帶有情緒。“這麼簡單的錯誤你也犯?會的錯!不會的還錯!你的腦袋想啥了?就你這樣幹啥能行呀?”一連串的指責都指向了孩子。大家想想,如果你是這個孩子,會有怎樣的反應?我在諮詢中感受到會有以下幾種情形,認為是自己不應該犯這樣的錯誤的人就會感覺到後悔,內疚,自責。認為錯了就錯了,這麼點小錯誤說說就行了唄,幹嘛還喊呀?下次記住就行了唄,這些人會感覺到很氣憤。認為我一定不讓這個錯誤再發生的人,內心就會感覺到緊張,害怕,因為他知道,自己在內心裡下了N次這樣的決心,而還是繼續犯類似的錯誤。孩子犯錯是一個成長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他經過這個犯錯過程,他才能夠知道怎樣改進。他的這個改變不是因為家長對他的指責,而是他對自己的責任,是成長的責任。

  最後是提出建議,建議不是指導,指導帶有強制色彩,沒有哪個人願意被別人強迫,建議是在其原有的理解上又有一種新的理解含義。跟孩子交流時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感受, 比如:“你的理解很對,如果能補充我的建議就更好了”。或者“你考慮過這個方法嗎﹖”“如果使用這個方法,你認為如何呢?”只有和孩子站在一起,有效的溝通才能進行。要讓孩子在家裡做一個真正快樂的兒子女兒,在學校才能是個優秀的學生。

  3、要有相信我們的孩子是好的信念

  家長總是很容易發現自己孩子的缺點,而對孩子的優點卻視而不見。這在這點上,班主任老師做的最好,他能觀察到每位學生的優缺點,而對學生的優點及時提醒,學生在這個班級裡有被尊重的感覺,我在諮詢時經常有這樣的學生,他們告訴我,“老師,聽班主任老師的課,或者說,老師,我什麼也聽不進去,在科任課上我氣老師,可是在我們班主任老師的課堂上,我聽不進去課時,我就看其它書。”我問他們,為什麼只聽班主任老師的課呢?他說,班主任老師拿我們當人看,不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前批評我,批評我的時候把我叫到外面沒人的地方說。這就是說他們在班主任老師那裡獲得的是尊重,反過來他才聽班主任老師的話。心理學有個名詞叫正強化和負強化。正強化就是關注正面積極的資訊,那麼這個人就會朝向正面積極方向發展。負強化就是關注其負面的,不好的資訊,那麼這個人就會在他的關注下成為這樣的人。在孩子的生活中,如果只有批評,缺少表揚,會使孩子變得自卑,缺乏自信心,有時甚至自暴自棄,任何意見也聽不進去。當孩子有好的行為在家長那裡無反應,而做不好的事情卻能引起家長的注意,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經常做些“壞”事情,來讓家長注意。這也是上面我們講到的青少年需要情感關注。哪怕是被“罵”,至少他感覺到這個家裡還有他的存在。

  那麼我們家長怎樣表揚孩子呢?

  首先,表揚要具體。上面我提到的母女無法交流的諮詢,媽媽很委曲,她感覺她也經常鼓勵誇獎孩子,可是孩子卻感受不到,而批評孩子的時候,孩子卻記在心裡,我讓她們在諮詢室裡表演母親是怎樣誇獎女兒而女兒不接受的。媽媽說:“我女兒真棒,媽媽相信我女兒將來一定能行,你看她那個氣質,我相信我女兒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行。”當媽媽說到這裡時,女兒當時就皺眉了,沒等媽媽說完,女兒就說:“我最討厭你誇我了,努力就能行啊,多少人努力也沒有成功,你說話咋就那麼準呢。我告訴你,我不用你誇我,我自己啥樣我自己知道。不用你管!”媽媽也生氣了,對我說:“你看你看,就這樣,說好說壞都不行。”接著轉向孩子:“以後你別管我叫媽了,我與你沒關係。”孩子對我說:“老師,你看看,我怎麼跟她溝通啊?我什麼也不跟她說。”這個個案在以後的諮詢我瞭解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並不好,在整個學校屬於下等生。當媽媽用籠統的語言來表揚孩子的時候,孩子感覺到不真實,這讓孩子感覺到的是羞辱。所以溝通無法繼續。在以後幾次的諮詢中,母女間達成共識,孩子要求媽媽具體誇獎自己哪裡好,哪裡不好。這樣,孩子也接受了媽媽的建議。親子關係形成了良性迴圈。

  其次,要表揚孩子的每一個小的進步,家長朋友們常常關注孩子的期中考試,或者關注孩子參加什麼比賽得了幾等獎,卻忽視平時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這樣做的結果會使孩子索性不去嘗試每一個微小的努力,因為他一下子看不到長遠的效果,又缺乏耐心和意志。要看到孩子的改變,把他的進步與他現有能力水平進行比較,要關注他眼前的小變化,小進步。設立長遠目標是必要的,但不要把自己現有的能力水平與最終的實現目標對立起來,那是不公正的比較,那樣會破壞孩子的自信,改變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要高興孩子有太大的變化,一個強烈的變化不會持續太久,只有漸進的變化才能是真正的改變,改變是有一個適應過程的。家長只要用持續的,溫和的力量來引導孩子,記住:一定是“持續的,溫和的”。因為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我們看到孩子有毛病了,我們再來管理,而是我們隨時瞭解孩子,瞭解孩子發生了哪些變化,要多觀察,少說話。對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要鼓勵,使他們的正確行為得到強化。

  4、正面鼓勵而不是指責打壓

  哈爾濱師範大學教授在“百家講壇”講“慈禧”裡的這樣一段, 同治帝死時年僅二十歲,身後無子,慈禧為了能夠達到繼續垂簾聽政的目的,立醇親王的兒子,慈禧太后的外甥,載湉為皇帝,封號為“光緒”。此時載湉才五歲,光緒皇帝的童年成長是在一個缺少愛的環境中長大,慈禧經常不斷的嚴辭訓斥,她對光緒帝的做法是斷親情,立威嚴。經常給小載湉灌輸太后才是他的母親,同時,在載湉童年和少年時候,經常對載湉進行懲罰,或疾聲厲色,或長跪罰站。漸漸讓載湉知道,你即使是天子,你要聽我的。光緒帝見到慈禧就如同見了母老虎,光緒帝在聽到打雷聲,敲鼓聲,只要是聲音大的,這個孩子就嚇的哆嗦亂顫。太后這種威嚴在光緒帝以後的生活裡是如影相隨的。他在慈禧那裡是沒有說話的份,只有唯命適從,大家都知道這個皇帝他每日都是鬱鬱寡歡的,他是一個抑鬱的皇帝。

  但是小載湉很有幸的是,在他四歲入宮以後,慈禧為了斷親情,給他身邊安插的人都是年紀大的人,其中一個人就是他的老師叫翁同龢,這個老師看到這個幼小的小皇帝很疼愛,對他的關愛特別多,這個兒皇帝在老師這裡得到了少有的疼愛,所以老師教他什麼他就學什麼,書讀的特別好。

  指責打壓這種交流的方式會造成兩種情況,孩子要麼是極度反叛,我稱之為陽性逆返,就像我一開始講的那位高三學生。父子之爭一直持續到高三還沒有結束。要麼就是退縮,我稱之為陰性逆返這種孩子就是什麼也不跟你說,你問什麼,他都會回答,“沒什麼”,你批評他,他一聲都不吭,就像在跟一個木頭在說話。

  有的人可能有這樣的感覺,說,老師,我們家的孩子就是打出來的,我把我的孩子硬是給打過來了。我說,你是對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一個人如果在他成長過程中,犯了錯誤,他心目中最重要的人就用“打”來管理,那麼這個人在他的心裡會認為自己是不好的,所以家長才打我,因而產生自卑心裡。同時在他的心裡還會有一個認知。認為“打”是最親近的人的採取最關心的行動。就是“打我是為我好”這個認知只能夠起到暫時的作用,可能他會因為自卑而努力學習,最後考上大學。但長期被打罵的孩子長大以後,人格上一定是有缺陷的。這個人在以後與親密的人相處的時候,當對方有缺點毛病的時候,他就會採取兩種方法來解決,一是內化了家長的行為,用“打”來解決,因為,他從小經歷的就是爸爸關心我,為我好,就打我。所以,我愛你,為你好,我也打你。二是,過度補償心理,過度補償是從小我的經歷是捱打,那麼,我再教育我的孩子的時候,我決不打,我要“慣著”,就是我們說的“溺愛”。棒棍底下出孝子,這是上個世紀的產物,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孩子由多變成少,如果還是一味地停留在上一輩的教育理念裡,是不會進步的。

  也有不少這樣的家庭,家長為了教育孩子,也採取了不同的辦法,剛開始打,後來也聽了不少專家、朋友的意見,不打了。可是孩子變的越來越糟糕了。也就是說服教育在這個孩子身上不起作用。這裡我要說明的是,不是不起作用,當你不再打這個孩子的時候,孩子內心分裂了,此時在孩子的心理的觀念是,打我是愛我,現在不打我了,是不是不愛我了?他不相信家長的變化的,他還會用一些糟糕的行為來試探家長,來考驗家長是不是真正地愛他,最後在孩子的心裡再重新整合愛的含義。所以,對待這樣的學生,家長一定的要有忍耐力,家長要徹底的改變。這樣,孩子才能改變。改變需要一定的時間,因為他還在考驗你,還在內心進行重新調整。

  鼓勵孩子,讓孩子敢於自說出自己的缺點,平靜地跟孩子交談,告訴他“你能認識到錯誤就是你的收穫”,同時也要告訴他,怎樣做是對的。而不要帶著情緒說:“這麼幼稚的錯誤你也犯”教育是持續的過程,不是什麼時候想起來,什麼時候再來管理孩子。

  5、觀察孩子不是做了什麼,而是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觀察行為背後的問題。

  舉個例子:一個初三的學生,考試如果發揮的好,就可能考取重點高中,成績是在邊緣狀態。中考前一個月,突然不學習了。家長是某學校的領導,各科老師都來找這位家長談話,要家長回家好好收拾這個孩子。家長找到我,讓我給他的孩子做個諮詢,瞭解一下孩子怎麼了。諮詢結束後,我告訴家長,孩子是考試焦慮,這個時候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減壓,孩子英語成績不太好,因為高焦慮導致許多原來會做的題,現在都不會做了,而且感覺有許多知識要補充,中考臨近,壓力增大。不知道從哪入手了,表現的是什麼也不學了。這個孩子因為家長及時減壓,幫助孩子走出困境。後來,這位同學考取重點高中狀元班。所以,我們在觀察孩子行為的時候,一定要思考行為背後的意義是什麼。

  6、少說話多觀察。多看少說

  你在說話的時候,要想想,為什麼我要說。說話是不是為了緩解我們自己的焦慮?當我們把內心的焦慮傳遞給孩子時,孩子就變得焦慮的,高焦慮是會影響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心理學實驗研究,中等焦慮是最適合的。

  有位校長是一位很好的教育者和管理者。他的孩子在初中階段時,他每天都觀察他的孩子,當發現孩子有缺點的時候,先放在那,然後觀察孩子是否改變,定期與孩子交流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讓孩子自己說出來自己的問題。

  7、不要讓家庭成為愛的交換的發源地。

  例如:孩子在家裡,得到應有盡有,比如,零花錢,購物,不尊重父母,在家裡不勞動,這些家長都認為無所謂,一句話,只要是孩子學習好,其它任何條件都可以答應。家長或許認為,只要滿足了孩子的物質生活,孩子就要聽家長的話,或者是我的責任就是為了給你提供物質生活,其他的我都管不了,這兩種思想,都是在扼殺孩子的成長。只要是孩子學習,其它任何條件都可以答應,這句話的背後的潛臺詞是我拿你沒辦法,我只有通過給你的物質來交換你的學習。另外,如果你學習不好,你就對不起我給你的物質條件。家長通過物質和孩子學習來進行交換。也就是我對你的好,是有條件的,是你要對得起我。其後面的寓意是,我愛你,是你要學習好。你學習不好,我就不愛你。孩子在這樣的家庭裡是不會有好的學習成績的。這種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是很常見的。許多家長會很感覺到委曲,我拿出那麼多錢來培養孩子,怎麼會說我的愛是要交換呢。通過奢侈的物質條件來換孩子的學習成績,這不是愛,是交換。因為愛是無條件的接納。

  理解兒童心理妙招

  一、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

  要想幫助孩子克服壓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麼壓力、壓力是從哪裡來的。所以,必須聽聽孩子的傾訴,要抽出時間和孩子面對面地交談,專心地看著孩子,認真地聽他說話。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給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給父母。這樣,你才能瞭解孩子心理壓力的真實情況,才能夠針對問題幫助他們。

  二、幫助孩子面對恐懼

  有時候孩子會因為自己和別人不一樣,比如不跟別人一起逃學、不跟著別人作弊、抽菸、抄作業等等,就因此而受到嘲笑,甚至會受到孤立,感到恐懼、不知所措。這時,父母應當教導孩子要堅持原則,不對的事一定不能做,讓孩子知道,能夠做到不隨波逐流是很不容易的,這正是一個人成熟勇敢的表現,也是有主見、有頭腦的表現。

  三、和孩子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當父母親的小時候肯定也會遇到和孩子相同的事情,可是當時作為孩子的你是怎麼想的呢?當時你又是怎麼處理的呢?但是現在自己的孩子遇到了同樣的問題,這些是可以拿出來和孩子一起分享的。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爸爸媽媽也曾經有面對煩惱和壓力的時候,這樣爸爸媽媽說的話他們就會比較聽得進去,也會特別的乖巧。

  四、培養孩子的自尊

  培養孩子的自尊可以加強他們抗拒各種不良誘惑的能力,比如讓孩子發表一些建議,把一些適合孩子年齡的事情交給他自己去做,並且重視孩子的想法和言行。這是培養孩子自尊的好方法。孩子有較強的自尊就會有勇氣、膽量和辨別力,不會同流合汙。

  五、關心孩子的成長

  鼓勵孩子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這對舒解孩子的心理壓力是大有裨益的。最好不要強迫孩子去學這個、學那個,應該多聽聽孩子自己的意願。父母要付出愛心,多關心孩子的成長光心孩子交的朋友,多關心孩子的所想所做。在大多數情況下,只要你能夠及早發現並且加以恰當的引導,孩子就不會產生沉重的心理壓力,輕鬆愉快地度過少年時光。

猜您感興趣:

家長會教育孩子心得體會
教育孩子方法有哪些
相關知識
家長了解孩子心理的方法
瞭解孩子心理的方法
家長教育孩子做人的方法有哪些
家長教育孩子學習的方法有哪些
家長引導孩子學習的方法介紹
家長輔導孩子學習的方法
瞭解孩子心理的有效方法
小學家長教育孩子有什麼方法
小學家長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
優秀家長教育孩子有哪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