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膳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正確的養生方法有哪些?
養生方法還有,理療。早睡早起,有規律的起居,適當的運動鍛鍊保持良好的心態,排出體內毒素。實際上,傳統養生就在日常的飲食起居中,只要掌握了正確的方法,飲食起居無處不養生。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鍊,正確使用藥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髮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藥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鍼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藥文化。
養生的方式有哪些
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順其自然: 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在養生的過程中,既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性。正如《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形神兼養: 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的調攝,正所謂“形神兼養”、“ 辟穀養生指導師證書樣本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動靜結合: 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但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 審因施養: 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正所謂“審因施養”和“辨證施養”。
日常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動形養生 :中醫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因此,古人在醫療及生活實踐中摸索形成了諸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當然,人若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中醫養生理論認為,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修身養生:中醫養生理論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如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從而維持身心健康。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中醫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會導致情志內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7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中醫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飲食調護與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飲食調護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一)飲食有節,按時定時。
(二)調和四氣,謹和五味。
(三)食宜清淡,吃忌厚味。
(四)衛生清潔。習慣良好。
(五)辯證施食,相因相宜。
有助於養生的滋補藥膳有哪些
1、參苓健脾補益湯
成份:黨蔘8.3g,雲苓19.2g,炒薏米3g 甘草2.4g,芸豆19.3g,白朮15g,枸杞9.7g等。
功效:參苓健脾補益湯補氣健脾養顏,補腎護肝,抗疲勞,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的功效。
配搭材料:瘦肉/雞肉/豬肚,蜜棗等。
方法:肉類洗乾淨焯水後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
2、雪梨滋陰潤肺湯
成份:雪梨乾28.3g,百合16.7g,沙蔘14.9g,玉竹8.5g,天冬10.7g,麥冬8.2g等。
功效:滋陰清熱,潤肺止咳,常飲有助增強肺腑免疫能力。
搭配材料:250克瘦肉,生薑。
方法:肉類洗乾淨焯水後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亦可直接煲水當日常飲品飲用。
3、天麻八珍湯
成份:天麻10.6g,黨蔘10g,白朮9.5g 茯苓19.9,甘草3.2g,當歸7.4g,白芍10.7g 等。
功效:天麻八珍湯補氣益血,調理身體。宜氣血兩虛的人士,外感人忌服。
搭配材料:雞,魚頭,羊肉,生薑。
方法:肉類洗乾淨焯水後,魚頭可先用油煎至金黃,與其它材料及清水加入湯鍋中大火煮開後轉小火煲約2小時,食用前加鹽調味。
傳統飲食養生的補養方法有哪些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藥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藥時,如系入肺藥,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藥,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佈人體全身的一個“網絡”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鍼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裡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裡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道家養生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溼、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藥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人們常將養生保健活動稱為“養生之道”或“養生之術”。“道”指法則、原則;“術”則指具體方法、手段。其特點是蘊育在日常諸多行為之中。 中國傳統的“延年益壽”之法稱為“衛生”、“養生”、“厚生”或“道生”。“衛生”是保衛生命之義;“養生”是養護生命之義;“厚生”是厚待生命之義;而“道生”則是要求以上諸法皆要遵守一定的法度。《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告誡人們要遵循自然界和宇宙的規律。 所謂“養生”就是根據生命規律,採用養護身心,保持或增進健康,減少疾病,以延年益壽的一種措施,也就是相當於現代醫學中所謂的“保健”活動。養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是中華民族在維護人類健康和種族延續的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傳統性和延續性。 由於養生活動涉及到研究人的生命現象,其內容自然會貫徹到日常生活諸多方面,這就必然涉及到各種文化現象,因此古代養生的內容多分散在許多文化範疇之中,如醫藥文化、食文化、茶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武學文化等。 歷代養生家由於各自的實踐和體驗的角度不同,他們的養生活動在調節飲食起居、服用藥物、採用醫術(鍼灸、按摩、推拿等)、練習武術氣功、修養精神、節制慾望、修養品德等方面各有側重,也各有所長,各有所用。 中醫養生的基本內容與特色 中華民族養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幾千年來醫藥、飲食、宗教、民俗、武術等文化方面的養生理論。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藥……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髮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鍊,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製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藥、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範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藥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藥劑的選配調製。其製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藥;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藥膳”、“法膳”之稱。其應用範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藥、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