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指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合縱連橫: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齊、秦兩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秦或齊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另外一些國家。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展土地的目的。
合縱連橫 是什麼意思?
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合縱
秦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連橫
參考資料:書上
“合縱”,“連橫”分別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 - 簡介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中國傳統上有“三教九流”之說,九流之中有一派叫做“縱橫家”。戰國時期,所謂的“縱橫家”,不外乎兩個人,即蘇秦、張儀。二人皆為“鬼谷子先生”的門生,施展“合縱”、“連橫”之術,將戰國晚期各諸侯及天下形勢掌握於股掌之中。
合縱連橫 - 歷史背景
一、 系出名門 張儀,蘇秦的同窗好友,據傳說,是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之後。與蘇秦一同拜於鬼谷子先生門下。蘇秦創合縱之法,遊說六國合縱抗秦之後,張儀則施以連橫之術,遊說六國親秦,拆散合縱。與張儀一同演繹戰國末期,群雄“混亂”的場面。
二、 出試鋒芒 張儀出道較蘇秦稍晚,也沒有象蘇秦那樣先“碰釘子”,相對來說,仕途比較順利。傳說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去見蘇秦,要求與之共事。蘇秦言到,你我才能相當,現在我以掛六國相印,你來投靠,必然不會受到重用,再說,我二人若是幫助六國滅秦,必將因為功勞太大而被別人嫉妒。現在你應當去投靠秦國,與我的“合縱”相對。當然傳說並不可信,但我們從中也可以看出蘇、張二人的影響有多大。 在蘇秦掛六國相印之後,張儀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頗有政績。公元前328年,張儀正式出任秦相,並開始實行“連橫”的戰略。他與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國任相,設法使魏國首先背離合縱之約,與秦國結好。到魏國之後,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親兄弟,也尚且會爭奪財產,更何況六國各有“計謀”,同盟不可能長久。魏國處於各國包圍之中,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只有依靠秦國,才能保證安全。但是魏王並沒有採納他的建議,於是張儀暗告秦王發兵攻魏。在他軟硬兼施、打拉結合的策略下,魏王終於背棄合縱之約,轉與秦國結盟。
三、 以“橫”破“縱” 張儀回到秦國之後,又主動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國,以拆散齊、楚聯盟。晉見楚王時,他說道,當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齊最為強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國最強,齊、楚兩國相當。如果楚國與秦國聯盟,則楚國就比齊國強大;反之,如果齊國先與秦國聯盟,則齊國就比楚國強大。所以,楚國最好的出路就是與秦聯盟。他又許諾在楚國與齊國斷交,同秦國結盟之後,秦國會把商、於之地六百餘里歸還楚國。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動,不顧眾大臣的反對,受張儀相印,與齊國斷交,並且派一名將軍隨張儀回秦國取回商、於之地。誰知張儀回秦之後,佯裝摔傷腳,三個月不露面。楚王得知之後,竟以為是因為自己與齊國絕交不夠,於是又派人到齊國大罵齊王,齊王大怒遂決定與秦結盟。這是,張儀告訴隨行的楚國將領,自己答應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於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裡。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萬攻秦,卻被齊、秦聯軍擊敗,折兵八萬!並被秦國奪走丹陽、漢中之地。
楚王不甘失敗,又調舉國之兵攻秦,再次大敗,只好再割兩座城池與秦國講和。秦王提出用商於之地換取楚國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覆,只要得到張儀並親自誅之,願將黔中之地奉送。張儀不顧個人安危,隻身付楚,買通寵臣靳尚和夫人鄭袖,使楚王改變了對自己的態度。之後,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議不要黔中之地,兩國太子互為人質,永結親盟。楚王對此十分高興。於是,就這樣,齊楚兩國也背離了“合縱”與秦國結盟。 張儀回秦之後,馬上又出使其餘幾國,使他們紛紛由合縱抗秦轉變為連橫親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為武信君。秦......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合縱連橫( hézòng lián héng)合縱連橫簡稱縱橫,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
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
一般人都認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但事實上,蘇秦比張儀小,是張儀的政敵,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這麼說。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卻死於公元前310年,蘇比張遲死26年。當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是個年輕的遊說者,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說的倡始者。
簡單來說連橫合縱什麼意思
連橫合縱的實質就是戰國時期各大國為拉攏他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用於阻止強國對弱國的兼併,近現代歐洲所奉行的“大陸均勢”有著相似之處。就是南北縱列的國家聯合起來共同對付強國,阻止秦國和齊國兼併弱國;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即為隨從強國進攻其他弱國。就是秦國或齊國拉攏一些國家,共同進攻其他的一些弱國。
最初,合縱是弱國聯合抗秦,即當時的韓、趙、魏、齊、楚、燕。連橫是秦拉攏弱國中的一部分去攻打其他弱國。另有說法是,南北聯合為縱,東西為橫。
合縱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強國兼併,連橫目的在於侍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其他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大土地的目的,當時著名的縱橫家包括蘇秦、張儀和公孫衍。
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併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公孫衍:戰國時魏國陰晉(今陝西華陰東)人。號犀首。曾入秦為大良造。後為魏將,首倡合縱抗秦。公元前323年發起燕、趙、韓、魏、中山“五國相王”。公元前319年任魏相。 一般人都認為:蘇秦、張儀同為鬼谷子的學生,是合縱、連橫的倡始者。但事實上,蘇秦比張儀大,是張儀的政敵,司馬遷《史記?蘇秦列傳》和《張儀列傳》中這麼說。1973年長河子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戰國縱橫家書》,記載蘇秦死於公元前284年,張儀卻死於公元前310年,蘇比張遲死26年。當張儀在秦國為相時,蘇是個年輕的遊說者,根本沒有和張儀打過交道。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張儀的對手是公孫衍,公孫衍才是合縱說的倡始者。 戰國後期,秦國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公孫衍與洛陽人蘇秦,先後遊說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秦國用魏國人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叫做“連橫”。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加入“合縱”,時而加入“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在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開展激烈的鬥爭中,外交和軍事上就產生了合縱、連橫的活動。 “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韓非子五蠢篇》),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這時各大國之間,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展的策略問題,有縱和橫兩種不同的主張。所謂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鬥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或者建成“王業”。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韓非子五蠢篇》)還宣傳:“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韓非子忠孝篇》)縱橫家的缺點是,他們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誇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併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李斯語)。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鬥諸侯......
連橫和合縱是怎麼回事
合縱——戰國時以蘇秦為代表的遊說六國諸侯實行縱向聯合與秦國對抗的政策。
連橫——戰國時張儀等遊說六國諸侯實行與秦國橫向聯合對抗其他國家的政策。
南北為縱,東西為橫。當時七國大致的位置分佈是秦在西,其餘六國在東,且由北向南基本成縱向分佈,因此六國聯合叫合縱;而六國中的諸侯國與秦國攻合稱連橫。
連橫合縱各有成果,但最後還是連橫贏了(因為最後秦統一了其餘六國)。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03892.html?fr=qrl
合縱是什麼意思?
1、“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
2、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
3、代表人物: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雒陽(今河南洛陽)人,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
蘇秦師從鬼谷子,學成後,外出遊歷多年,潦倒而歸。隨後刻苦攻讀《陰符》,一年後遊說列國,被燕文公賞識,出使趙國。蘇秦到趙國後,提出合縱六國以抗秦的戰略思想,並最終組建合縱聯盟,任"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使秦十五年不敢出函谷關。聯盟解散後,齊國攻打燕國,蘇秦說齊歸還燕國城池。後自燕至齊,從事反間活動,被齊國任為客卿,齊國眾大夫因爭寵派人刺殺,蘇秦死前獻策誅殺了刺客。
戰國後期的"合縱"和"連橫"分別指什麼
合縱連橫(hezong lianheng) 戰國時期縱橫家所宣揚並推行的外交和軍事政策。蘇秦曾經聯合“天下之士合縱相聚於趙而欲攻秦”(《戰國策·秦策》三),他遊說六國諸侯,要六國聯合起來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國土地南北相連,故稱合縱。與合縱政策針鋒相對的是連橫。張儀曾經遊說六國,讓六國共同事奉秦國。秦在西方,六國在東方,東西相連,故稱連橫。
合縱連橫的實質是戰國時期的各大國為拉攏與國而進行的外交、軍事鬥爭。合縱的目的在於聯合許多弱國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的目的在於事奉一個強國以為靠山從而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和擴展土地的目的。當時的最著名的縱橫家除了蘇秦、張儀之外,還有公孫衍。公孫衍曾於前318年聯合魏、趙、韓、燕、楚五國攻秦。時人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後來蘇秦和趙的奉陽君李兌也曾於前287年聯合五國攻秦,使秦被迫廢除帝號,產生了很大影響。然而,張儀在秦推行的連橫策略取得了更大的成功,使秦惠王“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史記·李斯列傳》),真正達到了通過連橫政策的推行而兼併土地的目的。合縱連橫的鬥爭適應了戰國形勢發展的需要,對各國政治產生了很大影響,其歷史作用應當引起人們重視。
天才戰略家 張儀 的典故
張儀拆散聯盟 合縱
自從孫臏打敗魏軍,魏國失了勢,秦國卻越來越強大。秦孝公死後,他兒子秦惠文王掌了權,不斷擴張勢力,引起了其他六國的恐慌。怎樣對付秦國的進攻呢?有一些政客幫六國出主意,主張六國結成聯盟,聯合抗秦。這種政策叫做“合縱”。還有一些政客幫助秦國到各國遊說,要他們靠攏秦國,去攻擊別的國家。這種政策叫做“連橫”。其實這些政客並沒有固定的政治主張,不過憑他們能說會道的嘴皮子混飯吃。不管哪國諸侯,不管哪種主張,只要誰能給他做大官就行。
在這些政客中,最出名的要數張儀。張儀是魏國人,在魏國窮困潦倒,跑到楚國去遊說,楚王沒接見他。楚國的令尹把他留在家裡作門客。有一次,令尹家裡丟失了一塊名貴的璧。令尹家看張儀窮,懷疑璧是被張儀偷去的,把張儀抓起來打個半死。
張儀垂頭喪氣回到家裡,他妻子撫摸著張儀滿身傷痕,心疼地說:“你要是不讀書,不出去謀官做,哪會受這樣的委屈!”
張儀張開嘴,問妻子說:“我的舌頭還在嗎?”
妻子說:“舌頭當然還長著。”
張儀說:“只要舌頭在,就不愁沒有出路。”
後來,張儀到了秦國,憑他的口才,果然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當上了秦國的相國。這時候,六國正在組織合縱。公元前318年,楚、趙、魏、韓、燕五國組成一支聯軍,攻打秦國的函谷關。其實,五國之間內部也有矛盾,不肯齊心協力。經不起秦軍一反擊,五國聯軍就失敗了。
在六國之中,齊、楚兩國是大國。張儀認為要實行“連橫”,非把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獻了個計策,就被派到楚國去了。
張儀到了楚國,先拿貴重的禮物送給楚懷王手下的寵臣靳尚(靳音jìn),求見楚懷王。
楚懷王聽到張儀的名聲很大,認真地接待他,並且向張儀請教。
張儀說:“秦王特地派我來跟貴國交好。要是大王下決心跟齊國斷交,秦王不但情願跟貴國永遠和好,還願意把商於(今河南淅川縣西南)一帶六百里的土地獻給貴國。這樣一來,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得了秦國的信任,豈不是兩全其美。”
楚懷王是個糊塗蟲,經張儀一遊說,就挺高興地說:“秦國要是真能這麼辦,我何必非要拉著齊國不撒手呢?”
楚國的大臣們聽說有這樣便宜事兒,都向楚懷王慶賀。只有陳軫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