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來做什麼讀後感?
20歲30歲,我拿十年做什麼 讀後感
20歲30歲,我拿十年做什麼 讀後感
人不過是茫茫宇宙中一個小小的地球上的生物中的一種罷了,是宇宙的物質際會而成的一種特殊的物質形態。只不過這種物質構成有了生命,有了較高級的思想。人類和其他物質有一樣的特徵,產生、滅亡、轉化等。他的意義就是體現了宇宙之中物質的一種轉化和存在。他不可能影響宇宙的根本。而且將來消滅或轉化為其他物質形態後,人類也就消失了。(不排除其他星球上有類似人的動物,但那和我們無關。)
有了思想的人們面對這茫無邊際的宇宙和自己“可悲”的命運,十分不甘心,極力想找到自己生存的“偉大意義”,以區別於其他的物質其他的生物。但是理智告訴我們:人和其他的物質其他的生物有本質的相同點,只不過思維稍微高級一點,但卻無法跳出、擺脫宇宙。所以“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命題,如果想針對宇宙、自然,就只能是妄想。如果把這個命題相對化,不是針對宇宙,而只是針對人類自己(包括“我”)的生存延續問題,這個命題才具有意義。
再說,一個人的出生並不是“我”自己的意志,是人類、父母把“我”生下來的,所以“我”的臨世不可能有“我”自己的出生目的。“我”的出生“目的”是大自然、人類、父母“強加”給“我”的。所以個人的人生觀必然和人類、父母的“目的”有共同的切合點,形成個人人生觀當中的“社會意識”(後邊將談及)部分—延續人類。所以,不管“我”意識到沒意識到,人活著的目的只能是:如何使人類自己(包括“我”)在宇宙中存活的相對長一些,好一些。
人類包括整個人類社會(大我)和“我”自己(小我)這樣兩個端點。儘管因為個人的生物本能—個人的生存需求和享受需求使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自我性,從而形成了個人人生觀中的“小我”部分。但社會意識(“大我”)一定會通過社會、環境的影響注入個人的人生觀中,只是程度不同罷了。所以,人的人生觀必然會包含著“大我”和“小我”這樣兩個端點。不同的個人的人生觀也就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徘徊、選擇著:
1、以自己個人為中心,為標準。活著就是一切,一切都是為了我活著。我的慾望第一。(可以“小我”代稱)
2、以社會為己任。我是人群、氏族、父母生養的,所以我同樣是他們中的一分子,沒有他們就沒有我。所以我要講回報講責任。也要為人群社會及親友盡責盡力。(暫以“大我”代稱)
實際上兩種絕對極端的人是很少很少的。個人世間處事時,總是在小我、大我兩者之間權衡的(儘管有時是下意識的),只因個人的條件不同,認識不同,就有人側重於自我,有人側重於社會。目前流行的人生答案中有所謂“價值”說、所謂“心理平衡”說,也無非是在這兩極之中找“平衡”和“價值”罷了。譬如,“活著只要自己快樂滿足就是了”的說法。似乎以個人為標準,但其中也有人為別人為社會服務感到了愉悅,所以持這種論點的人也存在那兩個極端的差異。
“延續人類” 是每個人的與生俱來的責任義務,每個人的社會價值也就在對“人類的延續事業”的貢獻大小上面。對社會、他人損害多於貢獻的人,是壞人,其社會價值是負數。對社會、他人貢獻多於損害的人則是高價值之人。人的價值問題就是這麼簡單。
積極的人生觀中,目前最流行的“追求人生自我價值的實現”之說,象常見的“爭口氣”、“轟轟烈烈”之說一樣,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精神。但是,他們在“自我價值”的判斷上,也同樣存在為小我還是為大我的選擇。如果是極端小我主義者,這種人有時將十分可怕,他有時為了“自我價值”的實現不擇手段,不惜犧牲其他人甚至是整個人類社會的利益;而如果是大我主義者,他的價值觀和社會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往往會為公益事業鞠躬盡瘁、甚至捨己為人,將是難得的好人。 ......
《經營未來》讀後感
[《經營未來》讀後感]
打算每個星期看一本書,今天趕緊把這本快超了一星期的《經營未來》看完了,有必要寫些感想,希望以後能堅持
李明博,作為韓國的總統,居然是從那麼貧窮過來的,讓我難以置信,他年輕時的經歷奇特,一個連高中都沒錢讀下去的孩子居然靠自己完成了大學,這是一般人無法做到的,《經營未來》讀後感。李明博三年夜校是靠每門課成績都是第一名而免學費的,他不僅在學習上那麼突出,還同時隨著季節變化做買賣,他賣過麥芽糖,賣過冰棍,賣過爆米花,賣過水果......就是在這種既不耽誤學業又賺錢的艱苦生活中完成了高中。他的大學之路更令我敬佩,他只是一個突發的念頭去考一次試試,如果考取了大學,就算是大學中退了,比高中畢業證強些。他拼命複習,在離考試一個月時還開始熬夜複習,終於他的大學夢實現了,但是光是考試合格,沒註冊是不能算大學中退的,於是他靠清理垃圾賣苦力交了他大學的學費。他說他從一個清理垃圾賣苦力的工讀學生,到敢於迎接挑戰的學生會主席,到軍事政權的反抗者,到打工者,到職業經理人,到首爾市長,到當選總統,是貧困教會了他善於學習,教會了他冷靜地思考人生和社會的意義,迫使他執意進取,直面挑戰,勇於變革,使他懂得了把握未來,經營未來,讀後感《《經營未來》讀後感》。這也讓我想到了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李明博就是乘著貧窮的翅膀騰飛的。
李明博在“現代”的經歷是常人無法完成的,在現代工作了27年,從一個普通的打工者,20多歲當代表理事,35歲當社長,40多歲當會長,人們稱他為“工薪族的神話”,他靠得是一種信念和精神,一種懷揣志向和夢想,遇到挫折不放棄的精神,一種在困境中總是拼盡全力去挑戰,去奮鬥的精神。
下面是他的一些名言,一起共勉。
年輕人一定要勇於挑戰,無論陷於何種絕境,都要勇敢地挑戰!
年輕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即使失敗,也隨時可以再挑戰!
與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間猶豫不定,浪費時間,還不如想想【我現在能做什麼】
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事,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諸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經營未來》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親子共讀《長大以後做什麼》讀後感
作者小時候想長大,他就盼望早一點進中學,早一點成人。他考上中學後就帶著一份喜悅對自己的父母說:“爸、媽,我長大了,我進中學了。”父母卻說:“不孩子你還沒長大。”作者又繼續等待長大的來臨。有一次在照鏡子的時候作者看見自己臉上長了一顆青春痘,就又對父母說:“爸、媽,我長大了。”父母還是說:“不孩子你還沒長大。”
一個清晨,陰雨濛濛,霧也很重,路上很滑。鄰居家的小孩不小心騎自行車撞到了人。作者也摔到了地上。鄰居家的小孩也跑了。作者終於意識到了發生了什麼事情,鄰居家的小孩撞到了一個老太太。
有很多人為了過來。作者突然在人群中發現了父親,就馬上低頭幫老太太撿菜。把老太太送回家才知道她是一個人住在家裡,老太太叫我經常去看她。
這件事讓父母知道了後他們才說我長大了
讀完這篇課文後我知道了:長大是可以承受自己該承受的事情,犯了錯誤就應該自己去承受自己犯的錯誤,不應該像作者鄰居一樣逃跑,應該承擔責任。
《20-30歲應該做什麼》讀後感
[《20-30歲應該做什麼》讀後感]讀後感——擇自《20-30歲應該做什麼》 一、沒有方向感是最要命的 因為年輕,我們沒有錢、沒有經驗、沒有閱歷、沒有社會關係,但這些都不可怕,《20-30歲應該做什麼》讀後感。因為沒有錢,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去賺;沒有經驗,我們可以通過實踐去總結;沒有閱歷、沒有社會關係,我們可以一步步去積累。但是,沒有方向感,這才是最要命的! 沒有方向感,我們就不知道自己該走向哪裡。沒有方向感,我們所有的努力就缺乏一個標準,我們每時每刻所有的努力都處在一種混沌與盲目的狀態之中:沒有對錯、沒有進退、沒有成敗得失。我們很難判斷哪些對未來而言是有意義的事情,更別說掌控自己的命運。這樣的人生,對我們只能是一場噩夢! 二、不管起點有多低都要坦然接受 知恥而後勇。坦然接受自己的起點,就是要放下心裡的那個並不存在的包袱,從現在開始奮起直追。坦然接受自己的今天,就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通過個人的努力一定可以使自己的明天更好。 正因為起點很低,所以我們才敢拼搏,大不了再回到原點,從頭開始。事實上,起點只代表我們的過去,並不代表我們的未來。一個起點很高的人,未來可能走得很低;而一個起點很低的人,將來卻可能走得很高。 三、圍繞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職業 擇我所愛,愛我所擇。只有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我們才能發自內心地投入熱情,才能不惜代價、不計回報,把它做得出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偏愛,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展開,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是我們走向成功的一條捷徑。 四、做自己最擅長的事 認識你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特有的天賦與專長,從某種意義上說,每一個人都可以稱為天才。但只有少數人發現了自己的天賦,並把它充分發揮了出來,他們獲得了成功,成為真正的天才。而大多數人直到垂垂暮年也沒有發現自己真正適合做些什麼。不難想象,每天有多少天才帶著他們尚未演奏的人生樂章進入了墳墓! 在自己最擅長的領域,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充分發揮自己所長,堅持不懈做下去,我們就一定能夠有所突破、有所成就! 五、從最容易實現的目標開始做起 我們不僅要有高遠的夢想,更要有切實可行的規劃、觸手可及的目標。只有這樣,我們的每一步才能走到心中有數,從而步步為營、堅實有力地向自己的目標不停邁進。不必設立太高太大的人生目標,一個人能設定好兩三年內的目標該怎麼做就足夠了! 六、把話說到點子上 揮灑自如,如沐春風。只有擁有了良好的口才,我們才能充分地拓展自己的學識才華,使個人的魅力爍爍生輝,從而事半功倍,業績卓著。真正懂得說話藝術的人,總是當言則言,當止則止,即使得理,也要饒人,只有這樣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七、抓住問題的關鍵 只有擁有了一種對繁冗事務的透視力、一種一針見血的洞察力,我們才能透過種種的假象,抓住問題的關鍵,從源頭上、根本上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一種更加遊刃有餘、從容不迫的姿態來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 八、不放棄不拋棄 很多事情不是不可能成功,而是我們總是淺嘗輒止,嘗試了也等於沒有嘗試。很多夢想不是不可能實現,而是看我們有多大的決心去做。我們必須有破釜沉舟、志在必得的決心,鍥而不捨、百折不饒地去追求,才有成功的希望。當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的時候,我們要告訴自己:再堅持一下、再嘗試一次。也許下一次,就是成功! 不拋棄、不放棄,不僅表現在對夢想長久執著地追求,而且還表現在對每一件事情都言必行、行必果,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九、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為了自己的未來,有些氣我們必須要去忍,有些不平我們必須學著去面對。與此同時,面對大......
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讀後感
《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讀後感
法國曆史學家布羅代爾提出了講述歷史的三種時間尺度,其中最長的是關注一個地區的地理和氣候環境,中等時間長度是關注社會和文化層面的因素,短時間尺度才是傳統的歷史學所關注的具體歷史事件。
年少時喜歡關注具體歷史事件,最多對社會和文化層面因素有所瞭解,近幾年才得知很多真知灼見隱藏在地理和氣候層面,這個就不難理解解釋系主任準備寫這方面的文章。短時間的歷史事件隨機比重大,這個也讓我想起了統計學中的樣本量不夠充足。
從追求即時興奮模式轉化到追求長久收益模式,就不難把那些噪音辨析出來,你就越有富餘的時間去尋找和領會那些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人的消費慾望被無孔不入的廣告和形形色色的營銷拉動著,人們變得無法滿足於已經擁有的東西,而是不斷地想要更多。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人就會陷入慾望的泥潭,反反覆覆的折騰,過了許久之後回頭一看,人生就這麼過去了。
這段看完特別有感,個人喜好消費,喜好追求有質感的生活,容易被物慾牽著鼻子走,馬上卸載掉手機淘寶,其實比起穿用的,寫出有質感的文字,清醒的思考更加重要。
工業革命中最關鍵的機器不是蒸汽機,而是時鐘。
能把時間清晰界定的工具就是改善效率的核心,可以是規則,可以是應急預覽,就是工作中可以明晰邊界的工具。
讀 我想未來的模樣 讀後感
今天看了李開復在2011級大學新生學習規劃講座上的一個演講—《給未來的你》,看後覺得感觸還是挺深的。雖然這個演講是給大一的新生講的,但是我覺得對於我來說有些部分還是受用的。
李開復從“尋找興趣和天賦,避免成為迷茫、困惑的人”,“學會學習和思考,避免成為應試機器”,“培養情商,避免成為孤獨、被動的人”,“腳踏實地,避免成為浮躁、貪婪的人”四個方面談了他對於大學新生的學習規劃的建議。看了這個演講之後,我一直在想經過大學三年的學習生活,未來的我可能成為什麼樣子?未來的我會做著什麼事情?又會找到什麼工作?
看完這個演講有一些話讓我印象深刻:“大學四年,必須要認清你自己,弄清楚自己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特別要知道,自己的興趣在哪裡,天賦在哪裡: 自己想要成為什
麼樣的人,這件事跟別人認為你是誰,或別人想要你成為誰,絲毫沒有關係。他們都不能決定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或者,他們想要你成為的人,很可能根本不是你自己真正想要成為的人。”我突然發現我或許有了該做的事,我該思考一下我的興趣、我的天賦在哪裡?回想之前已經經
歷過的那兩年大學生活,我突然發現之前有許多時間都在不知所措,有許多時間都在宿舍的床上度過,有許多時間都在電視劇裡神遊……我不敢相信,我已度過一學期、一年、甚至兩年。突然發現自己沒仔細讀過幾本書,雖然圖書館裡有許多免費資源:突然發現自己沒有學到什麼東西,雖然大學裡有數不盡的東西可以學:突然發現到現在為止沒有幾本證書,雖然有很多時間很多機會可以拿到……我不知道我到底要做什麼,在不知不覺中,我失去了該有的目標……
我記得李開復曾經說過“一個人失去一次機會並不算什麼,可是就是在這一次一次的失去中,有許多人就失去了成功的人生”。大學的生活只剩下短短的一年了,但我想現在發現或
許還不太晚,我想只要努力想盡辦法抓住機會,花一些時間去努力嘗試、體驗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我不想錯過我心中真正喜愛的事,不想當我大學畢業以後要權力沒權力,要關係沒關係,要鈔票沒鈔票,除了只拿到張大學文憑,卻什麼都沒有。
希望現在尋找興趣和天賦,嘗試自己可能有興趣的東西,培養自己的情商還不太晚。我想在以後在未來,找到自己心裡最喜歡的,做自己心裡最喜歡的,學自己心中最感興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