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扁食是什麼意思?
“扁肉”的其它稱呼是什麼,且說明來由?
扁肉,一種源於閩西北沙縣的餛飩。由此,餛飩有了北京的餛飩,廣州的雲吞,成都的抄手,武漢的清湯之後,又增加了一個名字。扁肉所以稱之為扁肉,蓋因沙縣扁肉的肉餡製作區別於其他的餛飩,扁肉餡製作不用刀,早晨買來鮮肉,用特製的木棒敲打,一直敲打成細膩的肉泥,包制扁肉的麵皮也薄,約合餃子皮的四分之一厚度.
扁肉湯煮,湯中有淡淡的中藥味道,這是沙縣小吃的味覺符碼,除蒸餃,拌麵之外,沙縣的燉罐都是藥膳。扁肉吃起來,浮餡嫩、鮮、脆、爽,湯有淡淡的當歸氣息,特別是肉餡的脆爽勁,咀嚼起來讓人感覺到一種源於南國的享受。通常一碗扁肉,一籠蒸餃,便吃得心滿意足。設若是非進餐時間有了餓感,吃上一碗2元的扁肉,也可以暫時慰安飢腸。
餛飩,扁食,扁肉 都是餃子嗎? 那麼我們說的"扁食"到底叫什麼
餛飩是餛飩,正方形麵皮包餡,餡兒少。扁食屬於餃子,圓麵皮包餡,餡比混沌多,形狀是半月牙狀。扁肉沒聽說過。。。
全國的餛飩都怎麼叫法?
抄手!紅油抄手!四川哪裡。
餛飩在各地都怎麼稱呼?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包面。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點葷油跟味精。 江西俗稱清湯。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以餛飩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餛飩的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廣東餛飩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摺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 福建俗稱扁食、扁肉、肉燕,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 臺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雲吞、扁食、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臺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臺北市溫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里餛飩(蔣經國總統常光顧),及南部屏東里港餛飩;內餡飽滿,清香可口,現已有真空包裝,行銷各地市場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湯、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餛飩據說由趙姓福州師傅在里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做餛飩的竅門: 1、調餡:肉餡要沿一個方向攪打上勁兒,這樣調出的肉餡才好吃; 2、煮餛飩:煮餛飩的方法應該都知道吧?就是水沸後放入餛飩,水再次沸騰時加入一碗涼水,如此三次,煮出的餛飩才好吃; 3、盛餛飩:盛餛飩你會嗎?
餛飩還叫什麼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另有一種說法:冬至之日,京師各大道觀有盛大法會。道士唪經、上表,慶賀元始天尊誕辰。道教認為,元始天尊象徵混沌未分,道氣未顯的第一大世紀。故民間有吃餛飩的習俗。《燕京歲時記》雲:“夫餛飩之形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實際上“餛飩”與“混沌”諧音,故民間將吃餛飩引伸為,打破混沌,開闢天地。後世不再解釋其原義,只流傳所謂“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諺語,把它單純看做是節令飲食而已。
吃餛飩我國許多地方有冬至吃餛飩的風俗。南宋時,當時臨安(今杭州)也有每逢冬至這一天吃餛飩的風俗。宋朝人周密說,臨安人在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祭祀祖先。只是到了南宋,我國才開始盛行冬至食餛飩祭祖的風俗。
餛飩發展至今,更成為名號繁多,製作各異,鮮香味美,遍佈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的著名小吃。餛飩名號繁多,江浙等大多數地方稱餛飩,而廣東則稱雲吞,湖北稱包面,江西稱清湯,四川稱抄手,新疆稱曲曲等等。各地有不少特色的,深受食客好評的餛飩,著名的有成都市龍抄手飲食店的抄手,其品種多種,皮薄餡嫩,味美湯鮮;重慶市的過橋抄手,包捏講究,調料多種,蘸調料食;上海市老城隍廟鬆運樓三鮮餛飩,餡料講究,薄皮包餡,味色鮮美;新疆烏魯木齊市的曲曲,羊肉為餡,皮薄餡嫩,湯清味鮮等等
餛飩是什麼
倒。。就是用餛飩皮(麵粉做的)裡面包進肉類。。
雲吞和混沌有什麼區別
雲吞是廣東小吃的一種,源於北方的“餛飩”,初期被歸類為餅的一種。傳入南方時因“餛飩”與“雲吞”的粵語發音相近,又取其“一口一顆”的意思,於是南方人逐漸把“餛飩”稱為“雲吞”。再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南方的“雲吞”亦有了自己獨立的風格,跟目前北方的餛飩有一定區別。 雲吞與四川人叫的“抄手”相類似,不過用料、外形略有不同。雲吞與蛋面一起煮成的雲吞麵是地道的廣東小吃之一。 雲吞的製法是以雲吞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雲吞的雲吞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常見為豬肉、菜(如香菜、芹菜)和蔥花混合剁碎並調味而成,也有加入蝦仁、大地魚碎、蛋黃、香菇、馬碲製作的雲吞餡。廣東雲吞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摺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雲吞多數是以開水灼熟,加入面和湯成為雲吞麵。亦有隻吃淨雲吞。在香港,亦有部份餐館把雲吞放在熱油內炸至金黃香脆奉客,是為“炸雲吞”,此做法亦在外國流行。
抄手是什麼啊?
餛飩(漢語拼音:hún tún 或者hún tun 輕聲;粵語:wɐn3 tɐn1,音同“雲吞”;山東話:hún dùn;英文名:wonton)是中國漢族傳統麵食之一,用薄面皮包餡兒,通常為煮熟後帶湯食用。源於中國北方。
【北京】中國北方等地通常稱為餛飩。
【四川】俗稱抄手,川人嗜辣,有道名菜叫做“紅油抄手”。(“抄手”有“牽起你的手”之意)
【湖北】有人也稱為水餃(武漢地區稱呼)、包面(湖北其他地區稱呼)。
【安徽】皖南稱為“包袱”。
【江南】上海、蘇南、浙江等地的吳方言“餛飩”,與粵語發音頗為近似。上海餛飩一般用白開水煮熟,隨後放入雞湯、肉湯或者骨頭湯做成的湯料中,食用時還會根據個人喜好滴入香油或者醬油。在上海餛飩中有時還會裹入香菜或者芹菜。
【江西】俗稱清湯,也有地方稱為包面和雲吞。
【廣東】因“餛飩”二字較為少見,從前的人知識水平又有限,故俗寫作同音的“雲吞”(粵語),英語“wonton”即源自廣東話。
以餛飩皮包裹著剁碎的餡料。廣東餛飩的皮以雞蛋及麵粉製成,切成約8cm乘8cm的正方形。餡料則以肥、瘦豬肉、鮮蝦仁,加入大地魚碎及蛋黃、調味混成。廣東餛飩的包法一般講求快速,不一定要逐步整齊摺合起來。大小則以能一口吞下一顆為標準。
【福建】俗稱扁食、扁肉,肉餡一般是用槌敲打而成,皮是麵皮。
建郡扁肉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與北方餛沌和其它地方的扁肉口味大不相同,其原因就在餡上。“建郡扁肉”製作過程主要特點是“打肉”,與其他地方的“切肉”不同。肉質純淨,新鮮脆嫩。一般取凌晨宰的生豬新鮮腿純瘦肉,不得下水,製作不過午,將腿肉去除筋膜,順肉纖維橫切成較大塊狀或條狀,放在木墩上用木錘敲打,敲打時要掌握關鍵技巧,即將瘦肉豎打,這樣可保留肉纖維中水份,直至爛如綿、粘如糊,然後加適時小蘇打水、鹽、味精,用筷子攪成糊狀。包扁食的皮用麵粉和少許鹼水,打成薄皮,每張切成邊長7公分左右方塊,每個扁肉僅桂圓大小,包成精巧的蝴蝶狀。扁肉湯以豬骨頭在溫火中熬出清湯,將扁肉放入清水鍋中煮開,待扁肉浮起,用小笊籬撈起,放入有醬油、新鮮豬油、味精和其它佐料的碗中,衝入沸清湯,撒上香蔥即可食用。其味脆、嫩、香、甜,入口爽脆。
扁肉
【貴州】俗稱“餛飩”讀KúEN TUEN,白開水煮熟之後,沾辣椒水(辣椒,醬油,蒜,醋,香油,黃豆等)
【臺灣】閩南語稱扁食。1949年前後,來自中國各地的移民把家鄉的叫法帶到臺灣,因此在臺灣餛飩、雲吞、扁食耿或是抄手的說法都很常見。臺灣餛飩有三大著名地區:臺北市溫州大餛飩、東部花蓮玉里餛飩(蔣經國常光顧),及南部屏東里港餛飩;內餡飽滿,清香可口,現已有真空包裝,行銷各地市場或是宅配送到家;煮湯、油炸、糖醋皆宜。里港餛飩據說由趙文富在里港最先販售,口碑載道。民國30年,趙文富由從同鄉人學到餛飩做法。
【日本】隨著廣東廚師,傳自中國廣東,沿廣州話發音稱“ワンタン(wantan)”,寫作“雲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