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直系後代姓什麼?
姜子牙的後代,那幾個姓氏分別是什麼?
還有呂、許、謝、紀、齊、強、尚、封、左貳薄、賴、逄、申、向、文、駱、充、連、國、饒、蓋、丁、闞、易、崔、高、章、賀、柯、盧、井、富、欒、厲、桓、景、柴、聶、查、慶、樑丘、戎、酈、暢、谷、浦、移、麻、孝、懿、靈晏、平、檀、閭、即、棠、竹、淳于、東郭、太公、將具、丁若、樂利、申屠、高堂、東宮、強、仲孫、齊季、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門、閭邱、盧蒲、盧門、翰公、公牛、公牽、臼季、左丘 、閭公、公紀、餘丘、車門、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汲 、年、邱、甫、芮、楂,這些姓氏是他的後代。
姜子牙的後人都有那些姓氏
姜姓分成齊、許、申、甫四國,子孫分散各地,以姜、賀、邱、許、呂、崔、高、盧……姓為多。其中賀姓在當今姓氏排列中位居九十七位,佔全國漢族人幾口0.18%。賀姓是從慶氏改過來的,慶氏原先是周朝齊國的公候,齊桓公後代,其始祖當然是姜子牙。
姜子牙後代姓氏姜子牙為什麼姓高
高姓出自姜姓,出自炎帝之後,是西周時齊太公姜子牙的後代。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姜子牙後人輩分怎麼排的
丁(ding) 出自姜姓,起源濟陽,祖宗丁公 。 《通志·氏族略》記載:“丁氏,姜姓,齊太公生丁公 ,支孫以丁為氏。”《三國志·吳志孫匡傳注》記載:“孫權因孫匡燒損茅芒,以乏軍用,別其族為丁氏。”《東里文集》記載:“丁鶴年,其先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國,引以為姓。”望族居濟陽郡(今山東定陶縣一帶)。 秦末有都將丁固。西漢有郎騎將、宣典候丁義;大司馬、陽都候丁復;樑孝王將軍丁寬;大司馬驃騎將軍丁明。後漢有孝子丁密。三國時魏有名將丁儀;吳有丁固,大將軍丁奉。唐代有丁公著。清代有山東巡撫丁寶楨,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
闞(kan) 出自姜姓,起源山東,祖宗闞止。 《尚友錄》記載:“齊卿闞止之後,望出會稽。”《姓氏考略》記載:“齊邑,魯昭公在乾候取闞是也,齊大夫食採者氏焉。”闞是春秋時代魯國的一個地名,故地在今山東省汶上縣西南的南旺湖中,這地方正是我國闞氏家族的發源地,他們的祖先“以地為氏”而姓了闞。 春秋時齊有闞止。三國時吳有闞責。北魏有學者闞駰。唐代有將領闞稜。元代建康人有萬戶府知事闞文興。
易(yi) 出自姜姓,起源河北,祖宗姜太公。 《姓氏考略》記載:“以地為氏。”《盧若虛集》記載:“太公後有易氏。”姓源之一是以地為氏。周朝姜子牙(太公)的後世子孫受封於易(今河北易縣),其後代子孫易受封地為姓,稱為易氏。 以父王字為氏。即《尚友錄》記載的:“齊大父易牙之後,即雍巫也,善知味,有望出濟陽,今江東多此姓。”易牙的子孫以易為姓,亦稱易氏。望族居濟陽郡(今山東的菏澤、定陶、濮城、武曹、鉅野諸縣一帶)、太原郡(今山西太原縣)。 春秋時齊有易牙。晉代有舂春陵令易雄。宋代有畫家易元吉、將領易清、大理丞易延慶、吏部尚書易祓。明代有學者易翼之。清代龍陽人有江蘇布政使易佩紳;湘鄉人有學者易正言,著有《周易講義》、《家訓》等書;龍陽人易煩鼎是清代著名文學家之一,著有《詩集》、《詞集》、《四魂集》、《經史雜著》等。
崔(cui) 出自姜姓,起源山東,祖宗姜太公。 《元和姓纂》及《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姜姓,齊太公生字公 ,生嫡子叔乙,讓國,食採於崔,遂為崔氏。”由此說來,崔姓中國人是出自齊太公姜子牙的直系後代,他們是上古時期炎帝神農氏的子孫。當初崔氏始祖所居以得姓的崔邑,根據後世考證,就是現在山東章立西北的崔氏城。《左傳》上所記載的“襄二十七年,崔城請老於崔,”指的正是這個地方,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很有淵源的古老地區。 春秋時齊有大夫崔杼。東漢時有儒生崔駰。三國時魏有司空崔林。南北朝時北魏有大將軍崔浩、著名學者崔俊。唐代有詩人崔護、崔顥。宋代有名畫家崔白。明代有吏部右侍郎崔恭、安慶衛指揮使崔文、畫家崔子忠。
高(gao) 出自姜姓,起源渤海,祖宗公子高。 以邑為氏,據《廣韻》所載:“姜太公六世孫文公有個兒子受封於高邑(今河南省禹縣)稱為公子高。其孫名 ,以祖父封邑為氏,稱為高 ,其後遂為高氏。” 以父王字為氏。據《通志·氏族略》所載:“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後亦稱高氏。蓋春秋以後之高氏出於齊國。《左傳》記載:“國子、高子、天子所命,為齊守臣,皆為上卿也。” 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高克。東漢上古太守高詡;著名學者高誘,著有《戰國策注》。宋代有名將高懷德,太尉高俅。元代邢部尚書高克蓁。明代有起義軍領袖高迎祥。清代有詩人兼畫家高其佩。
章(zhang) 出自姜姓,起源鄣國,祖宗姜太公。 《古今姓氏辯證》記載:“系出姜氏,齊太公支孫封國於鄣,後為齊所滅,子孫去邑為章氏。”《通志·氏族略》記載:“章氏即鄣國之後也。姜姓,齊太公子孫封於鄣,......
姓姜的是姜子牙的後代嗎?
姜姓與姬姓、媙姓等二十個古姓均起源於公元前兩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會,至今近5000年,是中國最古早的姓氏之一,是中國四大古姓之一。
姜姓源自炎帝神農氏,因炎帝生於姜水(今寶雞市境內),故以姜為姓。因此,炎帝的出生地就是姜氏的發源地。姜姓族人共尊炎帝為得姓始祖。
姜姓是中國呂姓、丘姓、許姓、章姓、謝姓、齊姓、高姓、蘆姓、盧姓、崔姓、甫申氏、紀姓、向姓等102個氏的重要起源之一。姜姓在中國分佈廣泛,中國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尤以山東省為多,約佔全國姜姓人口的10%以上。姜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2位,在2007年中國百家姓氏排行第26位。
是不是所有姓易的都是姜子牙的後代
不是,姜太公後裔只是源流之一,並非全部。
易姓源流一
戰國時期中山國被滅以後,其王室後代後來被秦國遷至太原,再逐漸南遷,分散於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地,並改姓易。
易姓源流二
易姓乃黃帝后裔,黃帝象日月之形以作《易》,徵日月之兆以為姓,易者,日月為之也(象形文字,上日,下月);開物成務,生生不息之意也;《易》者,自天佑之,吉無不利。《周易彖辭上》[1] ,詳見《周易譯註》,黃壽祺、張善文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版,538—563頁。[2]
易姓源流三
源於姜姓,出自姜太公後裔,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作者在陝西黃帝陵,見館藏百家源流紀念館中,所記如此,並有盾章作為紀念。[3]
據史籍《姓氏考略》所載,春秋時期,姜太公的後裔中有人被封於易州(今河北易縣),他便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北易氏。
易姓來源四
源於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十五子畢公高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該支易氏源出姬姓。周文王姬昌之十五子畢公高,其後代畢萬在晉獻公屬下為大夫。在畢萬的後裔子孫中,有人食採於冀州東境的易水流域,其子孫遂以水名為姓氏,稱易氏,世代相傳至今。
易姓來源五
源於韓信後裔,呂后殺韓信一門,韓信一幼子得太尉陳平幫助,由乳母帶出,遠遁江南,改姓為易以自保。故今廣東鶴山坡山易姓一族,逢農曆四月初二,必紀念陳平陳太尉生日,至今兩千多年,不曾中斷,太尉恩典,永誌不忘。
哪個姓是姜子牙最正統的後代 20分
姜子牙其實是叫呂尚,所以是呂。齊國的王開始都是姓呂的,後來被姓田的篡國了
姜太公後裔多少個姓氏 後裔大概多少一直不知道具體答案 懇請大家幫幫忙
姜太公後裔姓氏:
丘、呂、許、謝、紀、齊、強、尚、封、左、薄、賴、逄、申、向、文、駱、充、連、國、饒、蓋、丁、闞、易、崔、高、章、賀、柯、盧、井、富、欒、厲、桓、景、柴、聶、查、慶、樑丘、戎、酈、暢、谷、浦、移、麻、孝、懿、靈晏、平、檀、閭、即、棠、竹、淳于、東郭、太公、將具、丁若、樂利、申屠、高堂、東宮、強、仲孫、齊季、襄、子雅、公旗、子尾、子乾、子工、子夏、雍門、閭邱、盧蒲、盧門、翰公、公牛、公牽、臼季、左丘 、閭公、公紀、餘丘、車門、虞丘、南郭、北郭、於陵、章仇、三苗、汲 、年、邱、甫、芮、楂
姜太公後裔常見姓氏人口統計及排名
多人口數量排在全國各姓氏前100名的9個姓氏
1、高姓
據2007年最新統計數,高姓排名第15位,人口近1600萬,約佔總人口的1.21%。高姓人口第一大省是山東,聚居了14.6%的高姓族人,安徽和江蘇兩省則佔15.4%,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和廣東約佔31%。形成了渤海灣和東部沿海地區兩大密集地帶。
2、盧姓
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現今盧姓人口約為650萬。其中,廣東、河北、廣西三省區盧姓人口約佔全國漢族盧姓的近一半。在當今百家姓中,盧姓排在第42位,約佔全國漢族總人口的0.48%。
3、呂姓
呂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五十個姓之一,人口約611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7%。按人口數量排名居第47位,主要分佈在安徽、河南、山西、山東、浙江、福建等省,其中尤以山東、河南二省為最。兩省共佔漢族呂姓人口的3l%。4、丁姓
在2007年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公佈的姓氏人口統計結果中,丁姓位列第48位,人口約為550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44%。從綜合結果看,丁姓在全國各省區均有分佈,範圍極廣,其中又以江蘇、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東、江西、浙江、貴州、吉林、遼寧等十一省較為集中,此十一省的丁姓人口約佔丁姓總人口的72%,其中,江蘇為丁姓人口大省。
5、姜姓
姜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3位的大姓,人口約450萬左右,佔全國人口的0.34%。姜姓在全國分佈廣泛,北方為其主要分佈地,春秋時期,河南境內已有姜姓,在西漢以前已經發展成關東大族,至今,河南是姜姓分佈的密集地。
6、崔姓
新近統計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崔姓人口約有445萬,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據2007年公安部最新統計,在全國姓氏人口排名中,崔姓位列第54位。
7、丘(邱)姓
全國丘(邱)姓人口約350萬,在全國各姓氏中排在第77位。
8、賀姓
賀姓是當今常見姓氏,為中國人口最多的一百個大姓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18%,居第97位。賀姓分佈很廣,湖南、山西較為集中,二省賀姓約佔全國漢族賀姓人口的31%。
9、文姓
全國文姓人口約204萬,在全國各姓氏排在第100位。
其他
章姓,第118位。駱姓,第132位。齊姓,第134位。尚姓,第135位。大約1億2千萬人
姜子牙後代姓呂還是姜
姜子牙是姓呂的,而不是姓姜的!
姜尚,名望,呂氏,字子牙,或單呼牙,也稱呂尚.漢族,生於公元前1156,死於公元前1017年,壽至139歲,先後輔佐了六位周王,因是齊國始祖而稱“太公望”,俗稱姜太公。東海海濱人。西周初年,被周文王封為“太師”(武官名),被尊為“師尚父”,輔佐文王,與謀“翦商”。後輔佐周武王滅商。因功封於齊,成為周代齊國的始祖。他是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姜太公,即呂尚(史稱太公望;史書皆稱呂尚、呂望;俗稱姜太公、姜子牙),為炎帝之後本為姜姓,因其先祖伯夷為堯帝四嶽,在舜帝時為秩宗,典朕三禮,佐大禹平水土功勞很大,為禹帝的股肱重臣,受封為呂侯,封地為呂國,被賜姓姜,封於呂地(現在的臥龍區王村鄉董營村建立了呂國,姜子牙就出生在董營村)。為呂氏始祖,後世從其封姓(根據先秦及之前胙土命氏男子稱氏的規定),故曰呂尚。享齊國祀者必呂氏,故史記雲:蓋太公之卒百有餘年子丁公呂伋立;-----二十六年康公卒,呂氏遂絕其祀。 相傳姜尚的先世為貴族,故為呂氏,名呂尚。 姜子牙家道中落,至姜尚時已淪為貧民。為維持生計,姜尚年輕時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宰牛賣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做過賣酒生意。他雖貧寒,但胸懷大志,勤苦學習,始終不倦地研究、探討治國興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夠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直到暮年,終於遇到了施展才華之機。當時,正是東方大國殷商王朝走向衰亡的時期。殷紂王暴虐無道,荒淫無度,朝政腐敗,社會黑暗,經濟崩潰,民不聊生,怨聲載道。而西部的周國由於西伯姬昌(後為周文王)倡行仁政,發展經濟,實行勤儉立國和裕民政策,社會清明,人心安定,國勢日強,天下民眾傾心於周,四邊諸侯望風依附。壯心不已的姜尚,獲悉姬昌為了治國興邦,正在廣求天下賢能之士,便毅然離開商朝,來到渭水之濱的西周領地,棲身於磻溪,終日以垂釣為事,以靜觀世態的變化,待機出山。一天,姜尚在磻溪垂釣時,恰遇到此遊獵的西伯姬昌,二人不期而遇,談得十分投機。姬昌見姜尚學識淵博,通曉歷史和時勢,便向他請教治國興邦的良策,姜尚當即提出了“三常”之說:“一曰君以舉賢為常,二曰官以任賢為常,三曰士以敬賢為常。”意思是,要治國興邦,必須以賢為本,重視發掘、使用人才。姬昌聽後甚喜,說道:“我先君太公預言;‘當有聖人至周,周才得以興盛。’您就是那位聖人吧?我太公望子(盼望先生)久矣!”於是,姬昌親自把姜尚扶上車輦,一起回宮,拜為太師,稱“太公望”。從此,英雄有了用武之地。
注:傳說姜尚本是處士,為逃避殷紂的暴政,隱海濱。又說他曾事紂,因紂無道而離去,遊說諸侯,無所遇而卒歸周文王。還有的說他曾屠牛於朝歌(殷都,今河南淇縣),賣飲於孟津(今河南盂津以北);或說他年老窮困,隱於渭濱,以漁釣於周文王,文王載與俱歸,立以為師。以上所說歸周的途徑雖不同,但歸周大事的核心人物則是肯定的。 姜子牙不久,商紂王懷疑周文王欲圖謀商之天下。遂將周文王拘捕在都城的監獄裡。於是姜尚、散宜生廣求天下美女和奇玩珍寶,獻給紂王,贖出了文王。文王歸國,便與姜尚暗地裡謀劃如何傾覆商朝政權。為此,姜尚策劃出許多兵家謀略,由於這個原因,後人言及兵家權謀都首推姜尚,他便成了兵家的始祖,或稱鼻祖。
姜尚在輔佐周文王期間,為強周滅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內外政策。對內,實行農人助耕公田納九分之一的租稅,八家各分私田百畝,大小官吏都有分地,子孫承襲,作為俸祿等經濟政策,促進了生產的發展,打下了滅商的經濟基礎。對外,表面上堅持恭順事殷,以麻痺紂王,暗中實行爭取鄰國、逐步拉攏、瓦解殷商王朝的盟邦,以翦商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