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名人讀書經驗和方法

培根

讀書可供消遣,可供裝飾,也可以增長才幹。為消遣而讀書,常見於獨處退居之時,為裝飾而讀書,多用於高談闊論之中;為增長才幹而讀書,主要在於對事物的判斷和處理。

讀書費時太多是怠惰,過分的藻飾裝璜是矯情,全按書本條文而斷事是十足的學究氣。讀書使天然得以完善,又需靠經驗以補其不足,因為天生的才能猶如天然的樹木,要靠後來的學習來修剪整枝,而書本上的道理如不用經驗加以制約,往往是泛泛而不著邊際的。

讀書不可專為反駁作者而爭辯,也不可輕易相信書中所言,以為當然如此,也不是為了尋找談話資料。而應當權衡輕重,認真思考。有些書淺嘗即可,另一些不妨吞嚥,少數書則須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可以大致瀏覽,少數則須通讀,讀時要全神貫注,勤奮不懈。有些書也可請人代讀,取其所需作摘要,但這隻限於題材不大重要和質量不高的作品。

葉聖陶

小孩進學校,都稱為讀書。國語科本來還有訓練思想和語言的目標,但究竟是工具科目,光是捧著一本書來讀,姑且不說它。而自然科、社會科的功課也只是捧著一本書來讀,這算什麼呢?一隻貓,一個蒼蠅,一處古蹟,一所公安局,都是實際的東西,可以直接接觸的。為什麼不讓小孩直接接觸,卻把這些東西寫在書上,使他們只接觸一些文字呢?這樣地利用文字,文字就成為閉塞智慧的阻障。然而頗有一些教師在那裡說:“如果不用書,這些科目怎麼能教呢?”而切望子女的父母也說: “ 進學校就為讀這幾本書!”他們完全忘了文字只是一種工具,竟承認讀書是最後的目的了。

葉靈鳳

學問家的讀書,抱著“開卷有益”的野心,估量著書中每了個字的價值而定取捨,這是在購物,不是讀書。暴發戶和大腹賈,為了裝點門面,在日夕之間便坐擁書城,那更是書的敵人。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為了學問。他是將書當作了友人,將讀書當作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

鄭板橋

鄭板橋是清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畫家。他說:“凡吾畫竹,無所師承,多得於紙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是說學習必須“略其跡”,而“取其意”。強調讀書重在求意。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 倡導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為我所用。

朱 熹

朱熹是南宋時期理學大家,又是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讀書和教書,提出過許多精闢的見解。他死後不久,弟子們將他的讀書經驗歸納為 “朱子讀書法”

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就是說,讀書要有個先後順序,讀通一書,再讀一書。就讀一書而言,則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順序讀,先讀的未弄通,就不能讀後面的。這樣才不會生吞活剝或雜亂無章。朱熹還進一步指出,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急不得,也慢不得。“所謂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這是在告被讀書人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

第二,熟讀精恩。他認為有些人讀書收效不大,是由於在“熟”和“精”二字上下功夫不夠。他還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第三,虛心涵泳。朱熹曾批評當時普遍存在的兩種毛病:一是“主私意”,就是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來意思。二是“舊有先人之說”,就是先前接受的觀點不肯放棄,從而排斥接受新的觀點。

為了糾正以上這兩種不好的毛病,朱熹主張讀書必須虛懷若谷,靜心思慮,悉心體會作者本意。朱熹強調讀書要耐心“涵泳”,就是要反覆咀嚼,深刻體會行中的旨......

名人的讀書方法有哪些? 簡要

淺談曾國藩讀書方法之速讀

我們說曾國藩之所以能成為曾國藩,是和他以儒學作為畢生的信仰和信念分不開的。所以一個人只有精神世界強大,才能在現實世界強大。

事實上曾國藩原來也只是一個資質很普通的孩子,當然後來有很多人傳說他少年時怎麼聰穎、聰慧。事實上人出了名都這樣,名人出名之後,大家就會傳說他怎麼天資聰穎,怎麼小時候就是個天才。哪兒有那麼多天才啊?一般孩子資質差別不大,都不大,但是為什麼非常平常的曾國藩就能培養出自己堅定的人生信念和信仰來呢?這就要從曾國藩的科舉說起了。我們知道明、清兩朝的科舉非常難考,所以最有名的范進中舉大家都知道,考了多少年一直考到50多歲,都考瘋了,才考上了一個舉人,最低級的鄉試才算過關。

但是有一個人比范進中舉還不容易呢,誰呢?就是曾國藩他爹,叫曾麟書。別看這名字起得很雅,麟書,看上去很有學問,但是這個科舉考試可要了他的命。不說鄉試,考秀才這一級他整整考了16次都沒考上,好不容易考到17次,大概17是他的幸運數字,總算考上了。這時候他已經40多歲了,曾國藩都20多歲了。所以實在是考不動了,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不考了,然後把希望都寄託在他兒子身上,就回家了。

曾國藩比他爹強,為什麼他爹把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因為他明顯比他爹強。23歲就考中了秀才,比他爹提早了20年。然後考這個鄉試,也不知道他運氣怎麼那麼好,第一次就過關了,一考就考了個舉人。這時候以前學習不好我們說過的笨小孩,以前老被人罵,結果平常考試不咋的,一大考考得特別好。曾國藩信心大增,背起行囊,入京參加第二年的會試考試。備足盤纏提前半年就到了北京了。當時找了特便宜的地方,湖南的駐京辦,與現在不一樣,是由當地的商會或者在京的名人出資建的。當時叫會館,他就住在長沙會館。當時重鄉誼,但凡有老鄉來,收費低。曾住進長沙會館,可是沒有料到的是,勢在必得的會試考試給了他當頭一棒,他沒考上。沒考上就該回家,因為輪好幾年才有一次。要說曾國藩運氣好,第二年皇太后60大壽,為了慶賀照例增加恩科一次,那不得了,多了一次機會了,是不是?曾國藩一看,不回家了,我在北京努力一年、溫習一年,我還不相信第二年我還考不上。所以本來只帶了半年的錢住北京,這一下節衣縮食又住了一年半。要不是勤儉節約的孩子,那真做不到。曾國藩在北京人生地不熟地又住了一年,第二年的恩科覺得勢在必得了,想想自己苦也吃過了,難也受過了,是不是?會試再一開,好事自然來。要不然老天爺幹嘛又把我留在北京一年呢?他覺得這次肯定沒問題。結果這次又跟上次一樣落榜了。

那麼再次落榜的曾國藩該怎麼辦呢?又是什麼事情讓曾國藩下定決心從此堅持無一日不讀書的呢?

身上沒錢了,別人肯定痛苦,但是曾國藩痛並快樂著,收拾行李。按理應該回家,結果他雲遊去了,從天津山東順運河到江浙,再到湖南。奔著東南去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走了一半,一分錢都沒有了。過了徐州,他到睢寧,借錢。知縣是易作梅,和曾國藩的父親有交情。曾國藩到那兒,易作梅留他下來,看出將來有出息,主動借了一百兩銀子。當時易作梅只是知縣,年薪四十兩白銀。這不是小數目。曾國藩高興,立刻富了。心中底氣足了,打算好好遊歷一下,到南京去了。遊山玩水,花完了。曾國藩一生勤儉,為什麼花得那麼快呢?唯獨一件事上肯花錢,儒生最愛買書,笑稱自己是書痴。讀到眼睛讀瞎的地步。左眼瞎了。準備自殺時還要帶著書走。(在)南京(錢)花得快就是因為這個。有錢就喜歡買書。二十三史,非常喜歡。這套精刻本的剛好一百兩銀子。這麼貴,還是借的,居然就買了。

他回到家,父親一定生氣,應該好好教訓他,可是從此養成無一日不讀書的好習慣......

名人讀書故事有哪些,還有讀書方法

1.毛澤東的讀書法

毛澤東畢生珍惜時間,博覽群書.其中“三複四溫”式閱讀和“不動筆墨不讀書”是他主要的讀書方法.他在青年時期就熟讀了《史記》、《漢書》等古籍,並且不斷地重溫;就是到了晚年,對他喜愛的同一本史書,也是反覆研讀,並有讀過一遍書在封面劃上一個圈作記號的習慣,所以,在他讀過的許多書籍中,均留下了他讀過二遍、三遍的圈記.毛澤東在青年時代讀書時即有“讀得多,想得多,寫得多,問得多”的習慣.他的寫作多表現在作內容摘錄,在重要的地方劃上圈、槓、點等符號,作批註以及寫讀書日記、在原書上改錯糾謬.

2.魯迅的讀書法

魯迅在博覽群籍的基礎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讀書方法.一是泛覽,他提倡博採眾家,取其所長,主張在消閒的時候,要“隨便翻翻”.二是硬看.對較難懂的必讀書,硬著頭皮讀下去,直到讀懂鑽透為止.三是專精.他提倡以“泛覽”為基礎,然後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門或幾門,深入地研究下去.否則,讀書雖多,終究還是一事無成.四是活讀.魯迅主張讀書要獨立思考,注意觀察並重視實踐.他說:“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和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他還主張用“自己的眼睛去讀世間這一部活書”.五是參讀.魯迅讀書不但讀選本,還參讀作者傳記、專集,以便了解其所處的時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對作品的理解.

3.蘇步青的讀書法

著名數學家蘇步青主張讀書要多讀、精讀、他讀書時,第一遍一般先讀個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這樣來讀《紅樓夢》、《西遊記》、《三國演義》的.他最喜歡《聊齋》,不知反覆讀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無處查,他就讀下去再說,以後再讀就逐步加深理解.蘇步青讀數學書也是這樣的,他總是邊讀邊想,邊做習題,到讀最後一遍,題目全部做完.他認為,讀書不必太多,要讀的精,要讀到你知道這本書的優點、缺點和錯誤了,這才算讀好、讀精了.

4.華羅庚的讀書法

華羅庚是靠刻苦自學成長的數學家,他的讀書方法有獨到之處.用慢功夫打基礎.華羅庚初中畢業後自學高中內容,先用慢功夫打好基礎,再逐步加快進度,他用五六年的時間才自學完高中內容.由於學得紮實,到清華大學沒多久,他就聽起了研究主課程.

“厚薄”法.華羅庚把讀書過程歸結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兩個階段.當你對書的內容真正有了透徹的瞭解,抓住了全書的要點,掌握了全書的精神實質後,讀書就由厚變薄了,愈是懂得透徹,就愈有薄的感覺.如果在讀書過程中,你對各章節又作深入的探討,在每頁上加添註解,補充參考資料,那麼,書又會愈讀愈厚.因此,讀書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雙向過程.

推想法.一本書拿到手後,華羅庚先對著書名思考片刻,然後開始閉目推想:這個題目如果自己來做,該怎麼做.待一切全部想好後,再開始閱讀.凡是已經知曉的內容,很快瀏覽而過,專門去讀書中那些新的獨到的觀點,這樣,華羅庚博採眾長,得益很多.

相關問題答案
名人讀書的方法有哪些?
治失眠的方法有哪些?
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哪些?
昆蟲避暑的方法有哪些?
實體建模的方法有哪些?
驗槽的方法有哪些?
實證研究的方法有哪些?
節約糧食的方法有哪些?
火災的方法有哪些?
定性決策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