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General 更新 2024-12-24

請問大學生作業紀錄片的導演闡述怎麼寫 呀

推薦QQ閱讀裡面的一本書,裡面的一些文字也許對你有用。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這個你得問幹這一行的

求一篇紀錄片導演闡述

我們的論文話題為《商業電影為什麼這憨受歡迎》,要求論文1000字,最好星期一晚上前得到答案。拜託大家大腦轉得快的人幫忙了

“導演”一詞的由來?

導演1,電影藝術創作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把電影文學劇本搬上銀幕的總負責人。作為電影創作中各種藝術元素的綜合者,導演組織和團結攝製組內所有的創作人員和技術人員,發揮他們的才能,使攝製組人員的創造性勞動溶為一體。導演的再創作以電影文學劇本為基礎,運用蒙太奇思維進行藝術構思,編寫分鏡頭劇本和“導演闡述”,包括對未來影片主題意念的把握,人物的描寫,場面的調度,以及時空結構、聲畫造型和藝術樣式的確定等。然後物色和確定演員,並根據總體構思,對攝影、演員、美術設計、錄音、作曲等創作部門提出要求,組織主要創作人員研究有關資料,分析劇本,集中和統一創作意圖,確定影片總的創作計劃。導演還要按照製片部門安排的攝製計劃,領導現場拍攝和各項後期工作,直到影片全部攝製完成為止。一部影片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導演的素質與修養;一部影片的風格,也往往體現了導演的藝術風格。 2,好的電影和好的導演是分不開的。下面的幾位,都可稱得上是電影界的“大腕” 張藝謀 1982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最初擔任攝影。他在《一個和八個》、《黃土地》、《大閱兵》中的攝影,以追求畫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徵性,而廣受讚譽。1981年獨立執導《紅高梁》,之後連續導演了《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搖啊搖,搖到外婆橋》、《有話好好說》等作品。幾乎所有作品都入圍國際重要電影節,有的獲大獎。張藝謀的作品的突出特點,是那種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張藝謀電影在風格和語言上不斷探索、創新,代表了新的電影潮流的崛起。 斯蒂芬·斯皮爾伯格 1947年誕生於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其父是個電子計算機專家,其母是位頗有造諧的古典樂典演奏家。斯皮爾伯格自小便喜歡冒險與幻想,又勤于思考。1971年,初出茅廬的斯皮爾伯格僅用十天就導演了他的第一部電視片《決鬥》(《Duel》)。這部成本僅為30萬美元的片子在歐洲上映時竟為環球公司賺了幾百萬美元,令圈內人士刮目相看。 不久,他又指揮著一支龐大的攝製隊伍和一條任性的機器鯊魚拍攝了他的首部鉅製《大白鯊》(《Jaws》1975)。從1977年開始, 陸續執導了和製作了《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Kind》1977)、《外星人》(《Gremlins》1984)、《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1985)和《印第安納·瓊斯》系列(《Indiana Jones and the Temple of Moon》1984、《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1989)等諸多巨片。這些影片都以充滿幻想的故事情節給觀眾以前所未有的離奇感受,引起了極大的反響。令斯皮爾伯格在美國幾乎家喻戶曉。同時,他也被提名為奧斯卡獎最佳導演。進入90年代,他更是馬不停蹄,舉措驚人。拍攝了影片《胡克船長》(《Hook》1991)、《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1993)。之後他又推出一部與《侏羅紀公園》風格迦異的寫實抒情的人文黑白片《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1993)。在該片中,流淌著尤太血液的斯皮爾伯格用史詩般的鏡頭把五十年前二次大戰中德國納粹屠殺六百萬猶太人的慘劇搬上了銀幕。斯皮爾伯格明知冷肅的題材、沉重的主題不被票房看好,但敢於冒險的他卻拋棄了最拿手的玩意兒——電影特技,而採用了黑白底片與手提式攝影機。終於,斯皮爾伯格戰勝了挑戰,他以深沉的激情拍出了......

紀錄片專業影評怎麼寫 為了藝考! 急啊!!

紀錄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紀實性,紀錄片的本性應當是客觀物質現實的復原。在紀錄片的創作中,集中反映不經人為控制的敘事結構,堅持紀錄片的紀實本性,並不排斥可以擁有其他屬性,如藝術性 政論性 文學性 哲理性等,但他們都服從於紀實性,而且通過紀實性來表現。通俗點說,紀錄片就是一部人物形象 環境 事件真實 真實反映生活的新片種,客觀反映 極少有編導主觀色彩。但是無論這部電影反映的一系列屬性,前提必須真實。

那麼該怎麼評紀錄片吶?在這裡向大家講一個固定格式套路:結構——真實性——畫面——色彩,如果你按這個套路走的話,即使你語言不夠華麗,分數也差不到哪去,不會看著很亂,沒有條理。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在紀錄片的分析中,把握長鏡頭是非常重要的,長鏡頭伴隨紀錄片至始至終,通過長鏡頭記錄特寫畫面,用中景全景對人物的表情,景物的描述,反映人物內心世界 烘托氣氛,從而闡述現實意義,比較成功之處。

而藝術片因為不是重點(不是重點不代表不會考)在這裡不多說了。但在大致套路跟記錄片差不多:結構——畫面特點——色彩,唯一不同的地方少一個真實性。除了上述,藝術片需語言優美,詞彙華麗才能體現其藝術性。

1.評主題。力求有獨到見解,深入挖掘。《秋收起義》一片多數文章都認為這部影片反映了秋收起義歷史,成功地刻畫了毛澤東的形象,將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為中國革命找到了鬥爭方向。而我根據列寧關於領袖的論述和中央關於毛澤東思想的界定中認識到,影片反映了毛澤東作為一個傑出的革命領袖在鬥爭中成長的歷程,也揭示了毛澤東思想形成與發展的歷史原因與過程,從這一新的視角展開評論。

2.評現實意義。也與主題有關,但更側重於現實作用,現實題材的影片如《孔繁森,我對你說》的評論重在黨員幹部的廉政愛民方面,評《離開雷鋒的日子》的《大寫的人》重在新時期學雷鋒的積極意義。歷史影片的評論也要觀照現實。

3.寫觀後感。要聯繫現實,融進自我,或是褒揚先進,批語落後,針貶時弊;或是進行自我觀照,尋找差距,激勵鞭策。中小學生的影評文章多屬此類。要注意的一是不能寫成"故事簡介+自我對照",二是要緊扣影片,而不是從影片中抽出一個話題,離開對影片的評論。如評《甲午風雲》的《透過甲午的硝煙》不是泛泛而談"落後捱打",而是扣緊影片中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聯繫歷史事礎,結合世界著名海戰,對比聯想,針對當前社會不良風氣發出呼籲。評《南京大屠殺》的評論《城的斷想》圍繞"城"字做文章,從"屠城"、"紙城"、"不設防的城"、"鋼鐵長城"和"國防之城",扣得緊、放得開、收得攏。

(二)人物評論。

這是較為普遍的評論樣式,可分為單一人物評論、同一類人物評論、不同人物的對比評論。收錄在《銀海珠光》中的評《背起爸爸上學》的4篇人物評論各有特色。《細節描寫與宏偉意象》展開了毛澤東與蔣介石的對比評論。《在炮火中升騰的雪蓮》對《紅河谷》中丹珠的形象把握個性特點,作出由表及裡、逐層深化的評析。在人物評論寫作中,最好力求不僅評析人物形象的意義,而且要結合人物塑造的方法,把握人物獨有的個性,如人物特有的行為、動作、理想、志趣、才幹,從中更深地挖掘出人物形象意義,如評《炮兵少校》的《一團寂寞的火》改變了單純著眼於對英雄人物的熱情讚頌,而更多地溶進了新時期知識分子命運的感慨和思考。

(三)美學評論(樣式、風格、審美特性等)......

導演個人經歷是如何影響其個人風格的 100分

詩意的女性視角與人文情懷

——談楊陽導演的風格

“風格即人。”不同的導演有著不同的風格,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差異與特點。從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導演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對社會、人生、藝術的思考和態度,他

的審美意識和表現手法。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的格調、品質與風格,成為導演思想與人格的體現。女導演楊陽的《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牽手》等作品不僅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而且吸引了觀眾的目光,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她始終深切地關注現代中國轉型期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依靠自身細膩、敏感的女性特質和女性意識,真實深刻地揭示當代中國普通家庭夫妻之間精神形式及物質形態的愛情生

活,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理想與現實中的矛盾。她的作品富有時代感、歷史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作品中滲透並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

一、深切地關注當代中國的現實人生,用嚴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藝術地反映當代中國普通家庭的生活無論是《牛玉琴的樹》、《午夜有軌電車》,還是《牽手》,我們都可以看到導演楊陽對中國當代人們現實生活的密切關注和她的現實主義的創作態度,以及她對生活的熱愛。在《牛玉琴的樹》創作體會中,楊陽說她被在西北沙漠中種下2萬多畝綠樹的牛玉琴深深感動,她與編劇一起來到荒涼的毛烏素大沙漠,找到牛玉琴的家,與牛玉琴整整談了三天三夜,楊陽說:“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時候,我怔住了。我握著她的手,心裡有一種強烈的震顫,那不是一雙女人的手,它甚至比男人的手更硬、更粗糙,我握著它好像抓著一根木棍。那一瞬間,那種陌生感、那種仰視的感覺頓時消失。我們面對面地交談,心與心地交流。”站在這片廣袤的沙漠上,看到牛玉琴和她的一家種下的萬畝綠樹,楊陽淚如泉湧,這些生———落在沙子上,死———埋進沙子下的人創造的人間奇蹟,使她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生命的堅韌和壯烈。此時她終於找到了多年來期待的一個故事:將生命的輝煌昇華到悲劇性的程度。於是她用一種介乎於紀錄片和故事片之間的手法,去講述牛玉琴這個人和她一家的故事,這就有了《牛玉

琴的樹》。楊陽認為對劇本所描寫的生活的深入瞭解和感受是拍好一部戲的關鍵。楊陽與《牽手》作者磨劇本長達4年之久。她與編劇一起深入到中關村,採訪高科技領域的成功人士,又參加婦聯主持的“婚姻與家庭”討論會,瞭解當代年輕人的婚戀態度,由此確立了男主人公事業上和情感上的位置,以及對第三者身份內涵的重新界定,從只講女人受感情傷害的故事,擴展到探尋當代人心靈深處那隱祕的傷痛。楊陽認為“在人們不再為衣食溫飽奮鬥的年代,豐衣足食後的人們是可以為情而死的,這是一種絢麗的殘酷,一種無奈而深刻的悲傷”。正因為楊陽在劇本階段的深入參與,才使該劇有了一個新的飛躍,為日後《牽手》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楊陽的作品中流露著強烈的女性意識和人文關懷,解構以男權為中心的傳統文化觀念體驗,探索女性意識,找尋屬於女性的生命視野。其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和人生,詩意而藝術地再現了生活“在文藝作品中,藝術家們對構成作品各種因素的處理方式,他用各種可能的媒介因素來表現他所認為重要的問題的獨特表達法,就形成了他自己的風格。”①楊陽通過塑造當代生動鮮活的女性形象,描述她們平凡的生活,她們的痛苦、歡樂、幸福、不幸,對理想的追求,對生活和愛情的態度,女性自尊、自立、自強的意識,其作品有著強烈的女性主義精神和女權主義色彩。

作為女性導演,拍女性題材,強調女性意識,為女性去仗義執言是無可厚非的,可楊陽在女性視野下,客觀公正地理解男性,從人性的角度去評判男性過......

一部環保主題紀錄片的策劃案

《電線的災難》

——地球二十年後會升高三度溫度,人類將在再二十年後全人類滅絕。——詩人村子

不是嚇你

地球的黑夜在白天出沒

地球的七月將替換春季

到底喜馬拉雅聖山上的水何時流乾

乾枯的長江上豎立著幾座發電站

用於乞丐們逃荒作用

我坐在家裡電腦前

看著這吞人的機器手

卻停不下來

停不下來的死亡

從身後一步一步逼迫

一步一步逼迫我們講出真心的話

一步一步緊逼我們將來滅絕的事蹟

一片沙漠上

哪片從你身上掉下來的骨頭

拿給小孩子們充飢

電線你不如此刻殺死我

省的地球去動手

省的他自己都要疼痛老半天呢

媽媽

媽媽

媽媽

救我

救起一個孩子

救起就算一個孩子

(還未受到汙染)

論述第五代導演的藝術風格

“第五代導演”是指1982年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的導演系學生(後來擴展到攝影系、美術系),包括張軍釗、陳凱歌、田壯壯、張藝謀、張建亞、黃建新等。其中張軍釗1983年的《一個和八個》在廣西廠率先舉起大旗,一發沖天。而後陳凱歌接連拍出《黃土地》(1984年)、《大閱兵》(1986年)、《孩子王》(1987年),田壯壯拍出《獵場扎撒》(1985年)、《盜馬賊》(1986年),吳子牛呈上了《喋血黑谷》(1984年)、《晚鐘》(1988年),

1989年張藝謀捧出了讓國內外觀眾、評論界集體大驚失色的處女作《紅高粱》,至此,第五代的影片告一段落。

“第五代導演”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陳凱歌、張藝謀、吳子牛、田壯壯、黃建新。

電影導演

張藝謀 陳凱歌 黃健中 黃建新 馮小寧 馮小剛 陳國星 賽夫 麥麗斯 陳家林

電視劇導演

張紹林 潘霞宋 昭楊陽

紀錄片導演

蕭同慶 嚴冬 陳曉卿 吳文光 洪宇魏 斌童寧 徐小惠

電視專題導演

吳小中 張濤 李卓玉 徐小惠 張越 洪眉 柯偉兵

短片導演

鄭浩 李耕 耿英傑 吳爾善

車徑行的主要作品

導演作品 時間  劇名主要演員備註1997年《話說香港基本法》/5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1999年《吃葡萄不吐葡萄皮》  賀歲劇/《中國海疆萬里行》/30集大型電視系列片2000年《紅色跑車》/電視連續劇2001年《城市獵人》/ 20集電視劇/《李雙雙》/多媒體劇/《一江春水向東流》/多媒體劇2005年《土地和農民的故事》/電影2005年《下一站是幸福》劉濤,吳曉敏,王姬,萬美汐24集言情倫理劇2006年《定軍山》  多媒體劇2007年《殺出絕地》又名《紅星1935》王亞楠,郭金,杜雨露,蓋麗麗22集歷史戰爭劇2008年《白雪皚皚》藍燕,劉濤,史蘭芽,張巖28集警匪動作劇2008年《三個女人的祕密》伊能靜、王亞楠、葉青青、鄭雅文22集愛情懸疑劇2009年《念恩橋》劉濤,佟瑞欣,賈雨萌,張彤31集戰爭情感劇2010年《一諾千金》  電視連續劇2011年《夢的密碼》徐鼕鼕、孫榮參電影短片2012年《族魂》黃海冰,戴嬌倩,小李琳,葉鵬23集主旋律勵志電視劇2012年《國寶疑雲》 顏丙燕、李菁、田亮懸疑動作電影2013年《我想結婚的時候你在哪》 郭品超,周秀娜,周韋彤,瞿穎都市情感電影 2013年《唐代詩詞故事108部系列微電影》程媛媛、顏丹晨、周韋彤、王茜、鄒兆龍、鄒黎霞、楊欣、盧金聰微電影2013年《走向法治國家》  大型政論紀錄片2014年《時間都去哪了》 郭品超、楊紫、焦恩俊、高雅軒青春愛情影片作品 時間名稱2012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一卷2013年主編《中國電視劇導演闡述》第二卷2014年出版《中國電影備忘錄》

永遠的影片簡介

拉雪茲神父公墓是世界上最美麗、最知名的公墓之一,此處是一批來自世界各地且在不同時期極富才華的藝術家的安葬地,如女歌手伊迪絲·琵雅芙, 作家馬塞爾·普羅斯特、 搖滾歌手吉姆·莫里森、作曲家肖邦至今仍受到世人的景仰。另外還有一些已經淡出人們視線的藝術家,偶爾也有少數仰慕者前來拜祭。在《永遠》中,從人們的眼中我們看到的是神祕、平靜而又美麗的墓地。很多人都與自己的愛人一起前來膜拜死去的藝術家,有的人在所崇拜的藝術家的墓前留下自己的書信,有的則獻上一朵花。敬慕者們在一起談論藝術和生命中的美麗,墓地也反饋給他們生活的靈感。獎項:2007年HOTDOCS導演傑出成就獎2007年HOTDOCS觀眾票選TOP102007年美國Full Frame紀錄片節靈感大獎2006年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節評委會大獎2006年荷蘭烏特勒支紀錄片節最佳紀錄長片、最佳剪輯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局水晶電影獎(荷蘭電影基金會為鼓勵荷蘭紀錄片行業的發展以及普通民眾關注紀錄片而頒發給那些發行後在院線售票超過 1 萬張的荷蘭紀錄片的獎項)提名:2006年荷蘭電影節最佳剪輯獎2007金玫瑰蒙特勒藝術獎導演闡述每一次,偶爾回首,一個畫面,一次邂逅或是一個電影場景都會非常的感動我,而且它們總是會永遠停駐在我的記憶裡,然後便成為了一個拍電影的催化劑。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一個村子的墓地,帶著壁龕的牆,花兒,陽光,在凳子旁的一個轉角,壁龕的對過:70多歲的露西亞,她正抽著煙,一邊哼唱著。當她打算要離開時,我向她走過去。“不,我通常都不抽菸的——只是在這裡,跟我丈夫在一起的時候才抽點”,她哼唱的歌是根據詩人加西亞洛卡寫給德洛麗斯的“La Parrala”,一個非常有名的“ cante jondo ”歌者。在一個小本子上我不停地記下這樣一些特別的邂逅,我寫下我們會面的日期:1996年10月,“在一個黑暗的舞臺上,La Parrala和死亡對話”,露西亞小聲地說,“當我吟唱時,我是為我的丈夫而歌。。。如此精彩的抒情詩,如此有震撼力的音樂” 。和露西亞的這個場景一直縈繞著我,也可能是因為和那樣一些永恆的主題緊緊相連,並讓我沉醉其中:關於愛和死亡的無解之謎。當我98年去巴黎參觀拉雪茲公墓,我看到一個年輕的女人是如何把一束紅白相間的花兒放在肖邦的墓前。在喬治·梅里斯的墓前是一個女孩的護照照片,照片背面寫著:謝謝!佩爾·拉雪茲,這些也同樣寫進了記錄了我的無數次邂逅的小本里。當想起死亡這個話題,在我心裡的露西亞,還有拉雪茲公墓那些留存內心的寧靜和美,便有一些小小的慰藉。我只是想去做這樣一個影片稱頌愛以及對死亡呈現一個寧靜的視角。這個影片是關於“美如何讓我們永得安慰”。一個人的《永遠》郭小聰剛剛看完“永遠”,這部片子不僅需要靜下心看,而且最好一個人靜靜地看,猶如在墓地裡獨自徘徊,才能品出雋永的味道,如果從中國觀眾的角度看,也許有以下幾點不同之處:1. “永遠”的品味格調太優雅精美了,不要說中國普通觀眾,即使知識分子階層能夠欣賞的也不會多,因為他們或者沉迷於“宏大敘事”,或者一心“為稻樑謀”,不可能像普魯斯特那樣從氣味中也能進入似水流年的沉思,所以,這部片子讓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差距,文化心態和藝術品味的明顯差距。2. 假如讓中國導演拍類似題材,他可能會注意抓拍“名死人”,因而每一個墓碑後面都會帶出一個不會短的故事,或者名人或者奇人,結果變成一個個斷片般的“樹碑立傳”。但“永遠”這部片子,由於深沉的立意,導演真正注意到了作品格調的統一性,因此,無論是已故歌手還是魔術師,他們的回憶畫面都不長,都服從於統一的情......

相關問題答案
紀錄片導演闡述怎麼寫?
導演闡述怎麼寫?
公司自我闡述怎麼寫?
導演闡述是什麼?
導購員工作描述怎麼寫?
導購工作描述怎麼寫?
貼吧名片描述怎麼寫?
管理專業描述怎麼寫?
亞馬遜產品描述怎麼寫?
向領導請假條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