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關羽嗎?
歷史上真的有關羽這個人物嗎?
樓主,關羽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蜀漢皇帝劉備部將,死於公元219年,生前被東漢封為漢壽亭侯,劉備之子劉禪在位時追封壯繆侯,關羽子孫承襲爵位。大約60年後,蜀漢滅亡,三國歸晉,原蜀漢的官員陳壽奉晉皇帝之命編寫三國曆史,於是撰出《三國志》,關羽生平在其中的《蜀志.關張馬黃趙傳》中。注意,《三國志》成書於公元3世紀的史書,是要獻給皇帝過目的,不可能造假;《三國演義》是14世紀羅貫中的小說,與三國時期相距一千多年,又為了文學娛樂性,虛假成份不少,但大框架還是按照三國志真實歷史來寫的。
歷史上真有關羽這人嗎?
關 羽 生 平
關羽,字雲長,原字長生,公元161年生,河東解良人,在三國演義裡提到他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關羽殺之後逃難江湖,於184年黃巾起義時逃至涿郡(河北涿縣)遇到劉備在召集人馬,便跟張飛一起追隨劉備,當時他只有23歲。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羽是身長九尺(漢尺一尺是現在的23.4公分),髯長二尺,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大家都知道關羽所用的武器是青龍偃月刀,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82斤。劉關張三人是三國中乃至歷史上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隨同劉備,八方征戰,不畏艱險。關羽是三國時代中武力數一數二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側重刻畫他神威勇武的一面,初對付黃巾軍時先斬程遠志,後在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這都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單挑戰鬥,公元200年劉備偷襲徐州,殺死徐州刺使車胄,關羽駐守下邳,這是三國演義裡描寫的“關公賺城殺車胄”。同年曹操東征,擊敗劉備,關羽被俘,曹操待他禮遇十分周到,拜他為偏將軍。公元201年,袁紹進軍黎陽,派顏良在白馬攻打劉延,曹操派關羽張遼迎擊顏良,關羽於萬眾之中斬殺顏良,取下他的首級回到陣中,袁紹諸將無一人敢阻攔。這可以說是歷史上關羽的成名戰,而在三國演義裡關羽早因“斬華雄戰呂布”聞名於諸侯,小說裡斬顏良誅文丑的不過是給關羽的勇武錦上添花而已,但歷史上關羽在斬顏良後被封為漢壽亭侯,而且離開曹操到袁紹軍中投奔劉備去了,小說中添加的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並不是真實的情況。關羽曾被流箭射中,因箭頭有毒,每逢陰雨天骨頭便疼痛,關羽接受醫生的建議刮骨療毒,並在動手術時舉杯暢飲,談笑自若。小說中提到的是公元219年他攻打樊城時中曹仁軍毒箭,得華佗進行醫療。公元219年,劉備自立漢中王,封關羽前將軍,在小說中也是那時封關羽為五虎上將之首,命其攻打曹仁守衛的樊城(湖北襄樊),曹操派于禁、龐德率領七軍援助曹仁,結果在樊城北十里罾口川處被關羽水淹七軍(罾口,網者也,“魚”入“罾口”豈能久乎?此乃小說一戲劇性解釋),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自此關羽威震華夏。曹操曾因欲避關羽鋒芒而從許昌遷都(樊城乃魏都城許昌最後屏障),後因司馬懿、蔣濟力阻並建言鼓動孫權襲擊關羽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處,希望娶關羽之女為子媳,而關羽沒有遵照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之言,侮辱來使,惹孫權大怒。同時,南郡太守糜芳,將軍傅士仁屯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輕視而造成忌恨,不盡力供應軍需,在聽聞關羽“還當治之”之言後勾結孫權,襲取關羽後路,曹操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失利,引軍退回時江陵已被孫權奪取,關羽軍潰散,關羽及其子關平被孫權斬於臨沮,享年58歲,蜀漢後追諡關羽壯繆侯。縱觀關羽一生,無愧於戎馬生涯,歷經百戰,而最後卻輸在他的弱點“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魯迅曾評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惟於關羽,特多好語”。宋、元時期關羽被尊為“真君”、“武安王”,至明、清時期被尊為“大帝”,四處立廟。關羽有三子一女,一義子關平,關平原是汝南關定莊上關定次子,有兄關寧,學文。次子關興,字安國,受諸葛亮器重,北伐時任龍驤將軍,關興有子關統、關彝。關羽三子關索,諸葛亮平定南蠻時曾用其做先鋒,水滸傳裡楊雄名號“病關索”我想應該就是指他,另有一女關鳳,孫權為其子求婚未果。關於關羽的武力是無可非議的,他溫酒斬華雄,僅一合斬顏良,戰不二合斬文丑,五關六將等無名下將則必說了,他能在老年勇戰龐德也可以看出他過人的武力,但虎牢關前他與張飛二人合戰呂布卻不能勝,可見呂布之勇武要略勝一籌,而關羽與張飛誰更強呢?我不好下定論,但在看他們二人......
真實歷史上的關羽什麼樣?
關羽一直是三國中被神話的人物,而且民間的傳說總是非常離譜。封建統治階級又故意擡高他,來愚弄人民。其實正史裡對他的評價雖然很高,不過也只是一個凡人,凡人總有人格上的缺陷,總有打敗仗的時候~~大敗仗也不僅僅是因為天時不與~~~
下文參考了《後漢書》《三國志》《魏略》《典略》等史書和引用了一些非天工作室的資料。寫了以下的文字。希望喜歡關羽的可以看看~~沒有貶低他的意思,只是想讓有興趣瞭解正史的朋友知道,無論王侯將相其實也只是普通一個人而已。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希望被神話~~
真相一:青龍偃月刀不存在
首先,不能不承認,關羽的武力應該是很高的,是否力敵萬人無法考證。但是在冶鐵技術還沒有達到條件,馬鈞的水排還沒有發明的漢代冶鐵的溫度達不到可以鑄造出厚重的大刀.據考證根本就沒有長柄刀,所以青龍偃月那種東西,是後世杜撰的可能性極大。姑且就算他存在吧.
真相二:武將單挑的軍事作用在漢代已經減弱
其次,武力高並不象演義中所描繪的,對戰爭勝負能夠起到很大作用。演義中往往是兩陣對開,各出一將單挑,贏方揮旗掩殺,先勝一陣。這只是民間故事和張回體小說的一貫描寫方法.事實上,到了東漢末年的軍事戰爭單挑早已經不是戰爭獲勝的有效手段了,演義中幾乎每仗必有單挑,而《三國志》上所記載的可以確定的單挑,總數目也不過三五回,還基本上都是和參與者個人英雄主義傾向分不開的。將領憑藉較量個人武力來推動戰鬥的勝利,這是野蠻時代的戰爭方式。而中國自從車戰退離了歷史舞臺,孫武、吳起等軍事家開始驅動步兵方陣,通過詭道來奪取勝利以後,單挑的舊俗就已經只存在部分莽夫的意識中了。到了漢末三國時代,將領個人的好武力,在戰場上只可能起到兩種作用:一,是率先衝入敵陣,砍翻大纛幾面,奪槊數條,以振奮本軍的士氣;二,是訓練並統領一支禁衛部隊,來保護主君家族或者中軍大帳——典韋、許褚,就是做的這份很有前途的職業。關羽和張飛都是從起兵就跟著劉備的心腹將領,但是並沒有桃園結義這種浪漫主義故事發生.正史上在關羽傳記中第一次提到的大事,是劉備和曹操合力圍呂布於下邳前後發生的。可以說,在這以前,關羽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可資記錄。什麼“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全都無法考證。華雄,正史書上記載是被孫堅在陽人聚幹掉的。當然也未必是單挑.而著名的三人圍毆呂布的案發現場~~~~虎牢關,在今天的河南滎陽西汜水鎮,漢代叫虎牢,唐代改名汜水關,可見汜水關和虎牢關根本就是一個去處,演義裡不止一次的提到這兩個地方實際上是很荒謬的.在正史上,只有王匡,孫堅,曹操的部隊和董卓交過戰.
真相三:關羽的人格形象被無限制的誇大
其實,關羽也算有點好色~~(當然也可能是痴情漢子).眾所周知劉備和曹操曾經合力圍攻在下邳的呂布,那時候關羽曾經向曹操要求破城之後將呂布手下將領秦宜祿的老婆賞賜給她。但是下邳城破以後,曹操命令捉了秦宜祿的老婆先送來讓他自己瞧瞧,這一瞧曹操立馬全部忘記了對關羽的承諾,把這婦人自己留下了.自此之後關羽和曹操就有間隙了。
而秦宜祿的兒子由曹操撫養長大,就是後來的魏國驍騎將軍秦郎。其實歷史上的秦朗,一度征討過來犯的鮮卑,又和燕王曹宇等共同執政,在曹爽和司馬懿輔政前,可謂是魏國最炙手可熱的人物之一。(並非像演義所寫那麼窩囊)
真相四:沒有屯土山約三事
劉備逃出許昌以後,襲殺車胄,佔嶺徐州繼續成為割據的軍閥,那時他派關羽守下邳城,代理太守職務。不久之後,曹操大軍來攻,劉備敗走,關羽被抓獲了。這裡沒有什麼屯土山約三事,什麼忠義護嫂的感人事蹟,史書上很簡單的一句話——“曹公禽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
歷史上的關羽厲害嗎?歷史上真正的關羽是什麼樣的
轉一篇文章,供參考
世人皆知關羽,從“溫酒斬華雄”的英邁到“千里走單騎”的忠義,從遍佈世界的關帝廟到香港影視劇裡警察局供奉的香案,不知不覺中,我們已經把關羽當成神去看待。關羽的尊號一封再封,從關公、關二爺到關帝,直至清朝取代岳飛成為與孔子並列的“武聖”,他終於走上神壇,名垂千古。
一介武夫
因《三國志》作者陳壽“尊曹抑劉”的傾向,關羽的傳記不足千字,可以確定的是,關羽是一員勇猛非凡的虎將,但也不過一介有勇無謀的武夫。關羽的身世一直不詳,到清代康熙年間才出土了他家族的墓碑,他其實出自一個經學世家,至少在他父輩時還以學問為業。(《關侯祖墓碑記》:“(羽祖關審)衝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訓其子。”)但沒有更多證據顯示關羽本人飽讀詩書,後世廣為流傳關羽“夜讀《春秋》”的形象,恐怕還是受羅貫中的影響。
關羽確實武藝高強,顏良就是被他“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三國志·關羽傳》: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不過接下來的“誅文丑”則又屬《三國演義》的發揮。“誅文丑”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關雲長掛印封金”,為製造氣氛鋪墊關羽出場,作者先交代了曹操帳下名將張遼、徐晃等都拿文丑莫奈何,等關羽出馬,三兩下就把文丑搞定。文丑是袁紹手下名將,本事也著實了得,他就這般“冤死”了。按史載,文丑命喪於著名的官渡之戰,而且很可能死在亂軍之中(《三國志·袁紹傳》:紹渡河,壁延津南,使劉備、文丑挑戰。太祖擊破之,斬醜。),和關羽搭不上干係。
鮮為人知的是,羅貫中是山西太原人(另有山西祁縣、清源人說),他在小說中把老鄉山西解縣人關羽當作儒家學說“仁義禮智信”的典型代表,大書特書關羽的豐功偉績。和誅文丑一樣,華雄本為孫堅所殺,蔡陽實為劉備所斬,羅貫中把別人的戰績,硬塞到關羽的“功勞薄”上。歷史上確有其事而誇大其詞的更是多見,如為護劉備家眷“千里走單騎”屬實,但中途添加“過五關斬六將”則是子虛烏有;還有“水淹七軍”的神機妙算,實際上是天降暴雨所致,關羽撿老天爺的功勞而已。為突出關羽“高大全”式的形象,羅貫中把這些驕人戰績,張冠李戴,移花接木,全部轉到關羽名下,以彰顯其驍勇機智。
細讀《關羽傳》更可發現,歷史上的關羽極度缺少政治頭腦。他不懂得聯吳抗曹的重要性,拒絕孫權的聯姻,態度很不友好,辱罵求婚的使者:“犬子怎能配上虎女?”得罪了東吳。這之後的故事人們都熟悉了,孫權謀取荊州後,將關羽父子斬殺於臨沮,孫劉聯盟也徹底破裂。
剛愎自負
如果說缺少政治頭腦葬送了蜀漢的前程,那麼“頗自負,好凌人”就是關羽個人最大的性格缺陷。
建安十九年(214年)馬超來降,關羽致信諸葛亮探問虛實,虧得諸葛亮知道他的那點“小算盤”,說馬超雖與張飛棋逢對手,卻難與關羽為敵,因為有孔明的表態,關羽才放下心來,並沾沾自喜。(《關羽傳》:(諸葛亮)乃答之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益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之絕倫逸群也。”羽美鬚髯,故亮謂之髯。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陳壽的《三國志》記載這個事情本很簡單,但到了《三國演義》那裡,因為羅貫中把關羽的驕傲自大、目中無人也當成是優點(至少是特點)來寫,甚至出現了關羽不顧駐守荊州的軍職,一心要入川與馬超決鬥的情節。
關羽對馬超尚且如此,年邁的黃忠就更不放在眼裡了。《三國志》裡記載有關羽對黃忠的態度。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在漢中歸降,劉備、諸葛亮有意將他和其他幾人封為“五虎將”,卻擔心關羽恥與黃忠同列。(《三國志·黃忠傳》:諸葛亮說先主曰:“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
歷史上真的有劉備,關羽張飛嗎?
有。
根據現在的說法,這三個人是盟兄弟,根據古代的說法他們是結拜兄弟,有關的解釋如下:
一、解釋結拜兄弟這個概念:
舊時漢族社會交際習俗,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結為兄弟姐妹,基於共同利益的個人或集團,以磕頭換帖、同飲血酒、對天盟誓的方式結為兄弟姐妹,以共同的信仰和誓言來約束和維護共同的利益關係。
非親屬關係的人因感情深厚或有共同目的而相約為平輩兄弟姐妹,稱為"義兄"、"義弟"、"義姐"、"義妹,如今北方地區則大多稱為"乾哥哥"、"乾弟弟"、"乾姐姐"、"乾妹妹";晚輩為"義子"、"義女",如今北方地區則大多稱為"乾兒子"、"乾女兒";長輩為"義父"、"義母",如今北方地區則大多稱為"乾爹"、"乾孃",屬乾親。
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3回:"你說起結拜,我說個笑話給你聽。" 示例:清·曾樸《孽海花》第19回:"我們老人家給總管連公公是~,是他通的信。" 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交往等 近義詞:義結金蘭引 反義詞:絕交。
二、說明這三者的具體關係:
桃園三結義最初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記載的故事,述說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位仁人志士,為了共同幹一番大事業的目標,意氣相投,言行相依,選在一個桃花盛開的季節、選在一個桃花絢爛的園林,舉酒結義,對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難同當,有福同享,共同實現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歷史上真實的關羽 歷史上真有關羽嗎
確實關羽是存在,三國時期蜀漢名將,經歷基本和三國演義相同,早期追隨劉備,和張飛都是劉備最信任的屬下,但是沒有和劉備結拜過兄弟。
歷史上真正的關羽是個怎樣的人?
關羽是三國時期我最崇拜的人,我所信奉的第一武將。
我理解關羽:為人高傲,不喜結交,善待士卒,能征善戰。
三國時期的武將威望,不是以打了多少勝仗衡量的,夏侯惇一直打敗仗,光輸給高順就不下3次,左眼還讓人給射瞎了,但是人家照樣做大將軍,如果說夏侯惇是裙帶關係,那張郃基本一輩子敗仗,照樣封侯.......
我認為武將厲害應該是以斬首或者俘獲對方武將的數量和質量來衡量
曆書上明確記載的栽在關羽手上的有3個人,顏良,龐德,于禁,名氣一個比一個大
顏良,袁紹的大將,袁紹手握4個州(一共13州,其他主公一人一州,有些是幾個人主公一個州),顏良文丑等是麾下大將,顏良最猛,有人說最猛的是張郃,反正我不信,張郃投降曹操後開始發跡的,曹操的謀士們荀彧程昱等,分析袁紹實力的時候對張郃隻字未提,但多次提顏良文丑,可見顏良的威望確實了得。史書上沒寫文丑是誰殺的,只說曹操和文丑遭遇了,惡仗下來文丑死了,我想關羽作為當時曹操的隨將,文丑的死跟他脫不了干係.....
龐德也是虎將,封侯的人物,甘肅天水人,按一般的規律,能打仗的都是邊疆的人多,像呂布是陝西榆林人,當時靠近鮮卑,馬超是陝西興平人,漢羌混血......龐德就是個典型代表,為曹操開疆擴土,平定叛亂立下汗馬功勞
于禁,這個不用多說了,五子良將,如果說三國時期有五虎上將的話,那麼就是曹操的五子良將,劉備那個是五虎是羅貫中羅半仙自己封的,歷史上根本就沒有.....于禁的帶兵能力在整個三國都是很出名的,可能是僅次於徐晃的。
斬龐德降於禁水淹七軍後,陳壽用了《三國志》上唯一的詞來形容他:威震華夏!
作為我所崇拜的歷史人物,關羽也有汙點,徐州之戰中關羽選擇了投降曹操,而不是成仁(可能是跟大哥久了,也學會了點忍辱負重)。其實關羽當時的處境比後來的投降他的于禁強多了,于禁那是叫絕望,關羽頂多算有點壓力,完全可以撤逃或者突圍。不過正是這次的寄人籬下,成就了關羽的人生第一次輝煌。其實在整個歷史上,一股軍閥勢力被消滅,兄弟兩個分別投到兩個敵對的集團,而後又各自叛變走人,真的很少見,更奇怪的是後人居然沒有對其詬病。
反正我認為這一點很不光彩,劉備也是。如果有五姓家奴的話,那絕對指劉備!
可能有了投降曹操的前車之鑑,在襄陽戰役後,同樣的絕望之中,關羽沒有再次選擇投降,而且不屈被殺。
關羽一生不喜歡和士大夫打交道,換今天說,他官場里人緣不怎麼好,他跟張飛恰恰相反,張飛跟士族關係很好,但對手下的兵要求很苛刻,而關羽對士兵很體貼。說關羽為人高傲,他看不起黃忠,劉備自封漢中王的時候,關羽封前將軍,黃忠後將軍。關羽不樂意,以黃忠不夠資格,最後劉備親自給做思想工作。馬超來投劉備的時候,劉備接待規格很高(馬超的確是虎將,而且在胡人中的威望極高),關羽又不樂意了,寫信給諸葛亮,表示對馬超的蔑視。最後還是諸葛亮出面擺平了。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孫權想跟關羽攀個親家,給兒子娶關羽的女兒(據推斷,孫權的兒子是後來的吳主孫亮),關羽不肯暢還辱罵了孫權,孫權倒是大度,沒跟關羽計較,不過有句熟話:咬人的狗不叫。估計後來孫權殺關羽肯定摻雜了個人感情........
不管怎麼說,關羽是我最喜歡的三國人物。
歷史上是否真的存在關羽這個人?請詳解
沒有,虛構人物。
關羽最為特殊之處是其倍受中華文化歷代推崇,由於其忠義和勇武的形象,多被民眾尊稱為關公、關老爺、關大爺、關爺爺,又多次被後代帝王褒封,直至武聖,關聖帝君,故也俗稱為、關聖帝、關帝君、關帝爺、關帝、聖帝,聖帝君等而流傳至今。道教尊為協天大帝、伏魔大帝、翊漢天尊等,中國佛教界奉其為護法神之一,稱為“伽藍菩薩”。其中儒宗神教奉為五文昌之一而扶鸞信仰者則奉為恩主,故又稱關帝為山西夫子、文衡聖帝。
你看看現在泛濫的抗戰劇,就知道關羽是羅貫中等人為達到一定的目的虛構的了。
請問真實歷史上的關羽是怎麼死的?
公元218年10月,南陽百姓因不堪剝削暴動,宛守將侯音乘機叛亂,致函關羽求助;關羽反映遲鈍,侯音為曹仁所擒殺。
219年7月,關羽受劉備取漢中勝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為將,督7軍救曹仁,同時命徐晃率軍進駐宛城。8月,山洪爆發,淹于禁等7軍,關羽乘機攻擊,龐德不降被殺,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馬堅守樊城。關羽以偏將攻襄陽,自己親自攻打樊城,並於樊城北佈下陣地,以防北方曹軍援兵;同時派人向附近郡縣策反,荊州刺吏胡修、南鄉太守傅方投降,許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應關羽;陸渾人孫狼聚眾暴動,響應關羽,鄴城魏諷乘機企圖發動政變;即所謂“威鎮華夏”。
曹操聽取司馬懿、蔣濟等人意見,與孫權結盟,同時命徐晃率軍救曹仁,並命名將張遼火速援曹仁。孫權故意派陸遜代呂蒙,關羽大意,遂抽走荊州部分守軍;閏十月,孫權令呂蒙為大督,率軍襲取江陵,孫皎後繼,另派右護軍蔣欽督水軍進入沔水(漢水),防關羽順流而下。呂蒙至尋陽(今湖北黃梅西南),將戰艦偽裝成商船,兵士扮為商人,晝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將傅士仁歸降,繼用傅士仁勸降了江陵守將糜芳,並厚待關羽將士眷屬,釋放關羽俘獲的魏軍將士,撫慰百姓。同時,令陸遜進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劉備。徐晃到前線後,與曹仁取得聯繫,曹仁軍士氣大增;為離間孫劉,從中漁利,乃令部將將孫權來信射入關羽營中,關羽見後,猶豫不決,軍心動遙徐晃乘機大舉進攻關羽據點,大破關羽,並乘機打通樊城路線。是時,洪水退,曹仁引軍配合徐晃攻擊關羽,文聘從水路短關羽糧道,關羽節節敗退。關羽知荊州已失,急忙退軍,士兵得知家屬獲厚遇,士氣劇降;後關羽敗亡麥城。
關羽之死的另類說法
說關羽是劉備“假手於吳人”殺死的,人們從感情上難以接受,但此說或許有道理。
關羽死之前,已成為蜀漢陣營裡“最不利安定團結”的嚴肅。
關羽拒荊州要地,不貫徹軍師孔明《隆中對》所制定的“東聯孫吳,北拒曹魏”的戰略,與孫吳屢有摩擦。 而劉備、孔明都知道,唯有結好東吳,才有西蜀霸業。不執行這一戰略,主公劉備何談霸業?
得罪孔明事小,若屢屢衝撞主公,關羽的處境就不妙了。
三國之中,劉備兵將最少,這一點劉備自己明白,所以要拔除一副求才若渴之態。
劉備拜馬超為左將軍,關羽不滿;拜黃忠為後將軍,擔心關有意見,派專人通知關,還拜關羽為前將軍,主公如此小心,關羽還是大罵:“大丈夫終不與老兵(黃忠)同列”是誰將黃與關同列?劉備。關怒罵黃,亦是罵主公劉備。
看比小說《三國演義》更真實的史書《三國志》就更明白。
劉備對關羽的“志驕意逸”亦有防備。劉備讓關羽鎮守荊州,為了監視關羽,又派妻弟麋芳為南郡太守,派同鄉士仁為將軍屯駐公安。關羽失荊州,兩人立刻投奔孫權,是妻弟、同鄉畏懼監軍失職,將成為荊州失守的替罪羊。
《三國志·廖立傳》中說“羽怙恃威名,作軍無法,(劉備)直以意突耳”,“使關侯身死無孑遺”。設想:劉備在時,關羽如此驕橫,若劉備死後,如此驕將豈不是蜀漢一患?何況後主阿斗又是個扶不起來的東西。
《三國志》還說:“關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義,必須是在君臣規則裡的義。
當年關羽從家鄉河東解縣投奔涿郡劉備,是在家鄉殺人“亡命”而來。
劉備將關羽匿藏於軍中,“恩猶父子”即是如此。
關羽的悲劇就在於僅僅把劉備訂作義兄,君臣父子之禮全然不顧。而劉備乃一代梟雄,同姓族兄劉表可叛,劉璋的益州之地可奪,你關羽一個異姓兄弟,若是不講君臣之禮,冒犯天顏,能不惹禍嗎?
關羽臨沮兵敗,荊州失守,孔明不以一卒相援,或許孔明早就知道主公的心思,只是不願挑明罷了。
而龐統早就對劉備進言,若得西......
歷史上真正的關羽是怎麼樣的
追隨劉備關羽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早年因犯事逃離家鄉至幽州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中平元年(184年),漢室宗親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與張飛同在其中。劉備輾轉擔任許多官職後,投奔昔日同窗公孫瓚,被封為平原相,任關羽、張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三人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當劉備坐下時,關、張二人更不辭辛勞隨身守護。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因曹嵩被殺而遷怒於陶謙,於是發兵攻打徐州。陶謙求救於劉備,劉備和關羽率千餘人前往救援。曹操兵退後,陶謙表劉備為豫州刺史,關羽與劉備屯兵於小沛。而後在陶謙等人的再三相讓下,劉備領徐州牧。
建安元年(196年),劉備被袁術、呂布夾攻,丟失徐州,關羽便跟隨劉備一起投奔曹操。後與曹操許田圍獵時,關羽勸劉備殺掉曹操,但劉備此時認為當時的曹操是要匡扶漢室的,覺得殺了他可惜,於是不從。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與曹操共擒呂布於下邳,奪得徐州,關羽與劉備便跟隨曹操班師回許昌,曹操任車胄為徐州刺史。
後袁術北上投奔袁紹,劉備奉曹操命攔截袁術于徐州,劉備趁機襲殺車胄,命關羽守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古邳鎮),代行太守職務,劉備則返回小沛(今江蘇沛縣)。
關羽陣斬顏良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派劉岱、王忠攻打劉備,卻被劉備擊敗,曹操於是親提大軍出征,劉備敗逃投奔袁紹,關羽戰敗被生擒,不得已而投降,曹操待以厚禮,任命為偏將軍。後袁紹派大將顏良、文丑、郭圖等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操親自率軍救援,並命張遼與關羽為前鋒。關羽望見顏良的麾蓋,策馬衝鋒,斬殺顏良於萬軍之中,梟首而歸,袁軍將領無人能擋,白馬之圍被解,關羽被封為漢壽亭侯。
當時,曹操為知道關羽有沒有久留的心意,叫張遼用人情試探。關羽對張遼嘆息道:“我知道曹公對我的厚愛,但我受劉備將軍的厚恩,發誓共死,不可背棄。我終不會留下,在為曹公立下功勞後我便會離去。”張遼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關羽會離去,反而重加賞賜,想要留住他,但關羽盡封曹操的賞賜,留書告辭,回到劉備身邊。曹操左右欲追殺之,不過曹操認為各為其主而阻止。民間文化把這一段故事叫做“千里走單騎”。
關羽鎮守荊州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率領大軍南下,劉備南逃,另遣關羽乘數百艘船駛向江陵(今湖北荊州)會合,但劉備於途中當陽(今湖北宜昌)長阪坡被曹操軍追至,幸而關羽駛至漢津(今湖北荊門),一同乘船至夏口(今湖北武漢)。
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後,曹操留曹仁等防守荊州,於是劉備又與孫權大將周瑜夾攻曹仁,命關羽絕北道斷曹仁後路。待劉備取得荊南四郡(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拜關羽為元勳,受封襄陽太守、蕩寇將軍,此時襄陽實為曹操勢力範圍,由樂進駐守,所以關羽駐於江北。
在此期間,關羽重修了江陵城。
建安十八年(213年),劉備入蜀助劉璋防禦張魯,張飛、趙雲、諸葛亮與關羽共守荊州。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在攻打雒城(今四川廣漢)時,軍師龐統中流矢身亡,劉備乃召張飛、趙雲、諸葛亮入川支援,荊州只留關羽駐守。劉備平定蜀地後,以關羽董督荊州事,授權掌管荊州地區劉備控制的部分,包括荊州南部四郡和從東吳借來的南郡治所江陵和附近的公安,關羽事實上鎮守荊州五郡(南郡、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
關羽聽說馬超歸降劉備,他過去與馬超毫不相識,於是便寫信給諸葛亮,詢問馬超武藝才幹與誰人可以相比。諸葛亮知道關羽氣傲心高,於是回信答道:“馬孟起兼有文武的資性,凶猛過人,可謂一代俊傑,屬於黥布、彭越一類,可與張益德並駕齊驅,但還不及您美髯公絕倫逸群。”關羽蓄著一副漂亮的長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