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包括什麼?
心理因素包括哪些內容
心理因素包括心理過程與個性兩個方面。心理過程是由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所構成。個性包括個性傾向性與個性心理特徵。 認識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例如,當一個人在接觸外界時,通過眼、耳、鼻、舌、皮膚等器官反映外界事物的個別屬性,如顏色、聲音、氣味。..等。感覺可以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反映外界事物個別屬性的感覺,例如視感覺、聽感覺、嗅感覺、味感覺、膚感覺等。另一類是反映人體自身各個部分的內在現象的感覺,例如運動感覺、平衡感覺、機體感覺等。知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屬性的整體反映或關係反映。如人從顏色、氣味、形狀等認識一個蘋果,就是知覺過程。人腦對物體在空間內形狀、大小、遠近、深度和方位的反映稱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是認識外界物體時間特性(延續、順序)的知覺。運動知覺是認識外界物體移動的知覺。記憶是對感知過或思維過的事物能夠記住,並能在以後再現,或在它重新呈現時能再認識的過程。現代心理學引用信息論的概念;認為記億是信息的輸入和加工、信息的儲存以及在需要時信息的提取和輸出的過程。思維是人的高級認識過程,它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與概括性反映。想象是人腦對過去感知過的形象進行加工,產生一種新的形象。想象是人所特有的對客觀事物的一種反映形式。想象能夠衝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 人在認識客觀事物的時候,總帶有一定的態度,心理學把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稱為情緒。情緒雖然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反映形式,但它不同於認識過程。認識過程是反映客觀現實本身,而情緒是反映客觀現實與人的需要之間的關係。這種態度的體驗可以分為兩類,即根據客觀事物是否符合主體的需要分為滿意與不滿意的情緒,或肯定的情緒與否定的情緒。狹義的情緒是指比較低級的、與機體的生物需要相聯繫的態度體驗。廣義的情緒包括情感。情感是與高級的、社會的與行為的社會評價相聯繫的態度體驗,例如義務感、責任感、同志感、愛國主義情感等。一般說來,可以把情感分理智感、道德感、美感。心理因素對人的身心健康與疾病的作用主要是通過人的情緒而發揮作用的。 意志是人自覺地確定某種目的並支配其行動以實現預定的心理過程。意志行動的心理過程分為兩個相互聯接的階段:採取決定階段和執行決定階段。 個性傾向性指的是人與客觀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對事物的態度與趨向。一個人在生活實踐中形成的需要、興趣、信念、理想與世界觀,反映出個性的傾向性。個性傾向性不僅對改造客觀世界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活動,人的身心健康也有很大的影響。需要是人對一定的客觀事物的需求。動機是激發人去行動的主觀動因,動機是個體發動和維持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動機產生於需要。需要與動機對人的行為與身心健康有很大影響。興趣是人積極探索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理想是人為之奮鬥目標相聯繫的一種積極想象。信念是人從事活動的精神支柱,是人對事物確信的看法。信念的動搖與瓦解,可造成人的精神崩潰。世界觀是人對整個世界總的態度與看法,它是人的個性與行為的最高調節者。信念與世界觀對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調節作用。 個性心理特徵包括人的氣質、能力與性格等。氣質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性情、脾氣。心理學認為氣質是人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性。心理把人們能夠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的心理特徵稱做能力。性格是人對客觀現實的穩固的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的行為方式。人的氣質與人的性格對人的健康與疾病也發生一定的影響。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把心理學的理論、方法與技術應用到醫療實踐中的產物。醫學心理學是心理......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哪些
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1、遺傳因素的影響 :
一般說來,人的心理活動是不能遺傳的,主要是後天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但人作為一個整體(身體、心理)與遺傳因素的關係就十分密切,尤其是人的體形,氣質、神經結構的活動特點、能力與性格的某些成分都受到遺傳因素的明顯影響。比如說精神病患者家族中,的確有遺傳基因。
2、心理因素的影響
(1) 心理衝突
在我們生活中會面臨很多的機會,但面臨的機會選擇卻不止一個,我們每天都面臨很多的選擇,在眾多選擇中作出某一選擇時,往往有得有失,做出某一選擇,同時會丟掉另一個機會,因此,做出選擇是很困難的,是兩難或者是幾難,在這種情況下,心理衝突就發生了。比如:有兩個部門你都可以去工作,到哪個部門工作都有利弊,你總要選擇一個部門去工作,心理衝突就產生了,就要權衡利弊作出選擇。又不如:一個人對某人不滿,但又不想得罪對方,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想換工作,又怕失去目前的穩定,心理衝突就產生了。心理衝突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反或者是相互排斥的動機所產生的一種矛盾的心理狀態.心理衝突時,很快就解決了選擇,心理衝突就消除了。但要選擇對自己影響很大,而且自己又缺乏主見時,要作出選擇就比較困難,就會因此產生不良的軀體和心理反應,從而對心理健康產生有害的影響。起碼錶現為茶不思飯不想,夜不能寐,心煩意亂。
(2) 挫折
有句話:“人生逆境十之八、九,順境十之一、二”人生的道路上隨時都會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比如:不能晉職;沒有如意的工作;沒有住房;受到批評;親人去世等,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反應(焦慮、緊張、失望、沮喪、悲哀、憤怒等),即遇到了挫折。
一般說來,挫折的壓力如果沒有超過個體的承受力,在某種程度上具有積極作用,“焦慮也是一種生產力”,“失敗是成功之母”壓力會成為一種動力,挫折就會成為一種磨練,能提高你的創造性,能提高你解決問題的能力,能讓你承受力逐漸增強,能讓你逐漸成熟起來。但若挫折過於強烈或承受挫折的能力低,超過了個體的耐受能力,而個體在承受不了的情況下又不能正確對待,就可能引起情緒紊亂,心理失去平衡,出現心理障礙或是心身疾病
(3)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各樣的社會生活的變動,如親人死亡、離婚、刑事處分、失戀、退休等都可以引起心理障礙,即使是中等水平的刺激事件,如果它們連續發生,這種影響可以累加,或者揮之不去,負性情緒長期存在,因而也是很嚴重的,可以導致心身疾病的產生。這是因為每經歷一次生活事件,都要付出精力去調整由於這一事件的發生所帶來的變化,如果生活事件增加,個體適應變化的努力也要相應增加。如果在一段時間內發生太多的生活事件,或者是某個生活事件持續揮之不去,個體的軀體和心理健康狀況就很容易受到影響。
(4) 特殊的人格特徵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這在人是千差萬別的。個性沒有不好、壞之分,不同的個性都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但有共同的一點:人格特徵是影響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現代研究證明,很多疾病發生與人的某些心理類型密切相關。
影響消費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仿效性重複性盲目性)
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標新立異)
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誇耀性盲目性)
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符合實際講究實惠)
引起心身疾病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目前對其發病的理論主要有兩派:心理動力學理論和心理生理學理論 。
一、心理動力學理論
這一理論始終重視潛意識心理衝突在各種心身疾病發生中的作用。代表者Alexander 認為未解決的潛意識的衝突是導致心身疾病的主要原因。目前認為,潛意識心理衝突是通過自主神經系統功能活動的變化,作用在相應的特殊器官和具有易患素質的患者而致病的。例如,哮喘的喘息發作和咳嗽症狀被認為是“被壓抑的哭喊”,目的在於得到他人的幫助;生活環境中對愛情的強烈而矛盾的渴望,可伴隨胃的過度活動,具易患素質者就可能引起胃潰瘍。因而他們主張對心身疾病的治療,只是查明並解決所謂致病的情緒因素和心理矛盾。
心理動力學理論發病機制的不足是片面誇大了潛意識的作用,把軀體疾病的許多症狀都解釋為潛意識中情緒反應的象徵,影響了對其他病因的研究和全面治療。
二、心理生物學理論
這一理論以Cannon的情緒生理學和巴甫洛夫高級神經活動類型學說為基礎。採用量化研究方法來研究有意識的心理因素,如情緒,與可測量到的生理、生化變化之間的關係。他們認為,情緒對一些軀體疾病的影響很大,對自主神經系統支配的某一器官和某一系統影響更為明顯。此外,他們還探索了心理社會刺激引起的情緒是通過什麼途徑引起生理生化變化而致病的。在研究過程中,他們不僅重視對心理生理障礙的發生發展機制的研究,而且把心理因素擴大為心理社會因素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強調了人們對環境刺激的心理生理反應,即強調了心理社會的緊張刺激對人體的影響以及機體對疾病的易感性、適應性和對抗性等概念在疾病過程中的作用。
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親人分離和憂鬱與各種疾病的關係。他發現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訴述(真實的或想象的),並在疾病的症狀出現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幫助。與此相似的報告,有配偶死亡後,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國內康文娥的研究揭示,在一組95例老年高血壓患者中生活事件發生的頻率和強度要明顯高於對照組。由此說明應激生活事件對心身疾病的影響。
2、精神應激和情緒反應
精神應激可以導致或加重高血壓、冠心病、消化性潰瘍、皮膚病等心身疾病。應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實際上是以情緒反應作為中介來實現的。情緒分為正性情緒(即愉快、積極的情緒)和負性情緒(即不愉快、消極的情緒)。正性情緒有益身心。負性情緒一方面是個體適應環境的一種必然反應,對機體有保護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強度過大或持續時間過久,則可能導致機體功能失調而致病。Cannon研究認為胃是最能表現情緒的器官之一;並發現焦慮、抑鬱、憤怒等情緒都可使消化活動受到抑制,同時情緒對心血管、肌肉、呼吸、內分泌等功能也存在類似的影響;而情緒的改善則有利於胃潰瘍等心身疾病的康復。因此情緒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過程。
3、個體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應激背景下,並非每個人都會患心身疾病,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一般認為與個體的素質和生理特點,即個體易感性有關。Mirsky曾對加拿大傘兵進行了一項前瞻性的潰瘍病發病研究,探討情緒、個體易感性與潰瘍病的關係,發現緊張訓練課增加潰瘍病的發病率;另外發現,63例具有高蛋白酶原者中有5人患潰瘍病,而低蛋白酶原者則無一人患潰瘍病。因此認為高蛋白酶原是消化性潰瘍的易感因素之一。
4、行為模式
人類的性格特點與軀體疾病的關係,在醫學發展史上已經有很多研究。A型行為模式特徵是: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勝,另一方面表現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滿敵意,患冠心病以及激發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較大;B型行為......
影響消費者行為的心理因素有哪些?
消費心理面面觀:1從眾心理引發的消費(仿效性重複性盲目性)2求異心理引發的消費(標新立異)3攀比心理引發的消費(誇耀性盲目性)4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符合實際講究實惠)
因此,我們應該做理智的消費者:1量入為出,適度消費。既要反對超前消費,又要反對抑制消費;
2避免盲從,理性消費3保護環境,綠色消費綠色消費是一種求實心理引發的消費,符合實際,有利於提高個人生活的質量,有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推廣和提倡
。4勤儉節約,艱苦奮鬥。要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方式、觀念,提高消費合理性,避免盲從,理性消費。
常見的心裡問題有哪些
(1) 適應性障礙。 由環境的原因造成的心理和行為失調,表現為不能正常地適應工作、生活和學習,不能正常地發揮自己的能力,不能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等。
(2)焦慮性障礙。 焦慮是一種不明原因的害怕,是不能達到目標和不能克服障礙時表現的緊張不安,心煩意亂,憂心忡忡;並伴有身體不適感,如出汗、口乾、心悸、嗓子有堵塞感、失眠等。
(3)抑鬱性障礙。 主要表現是情緒持續低落,悲觀,心理功能下降,自我評價降低,自罪自責,內心體驗多不幸、苦悶、無助、無望,總感到活著沒有意思。
(4)恐怖性障礙。 對事實上對人沒有多大威脅的事物產生強制性的迴避意願和緊張、焦慮、眩暈等心理反應。如恐高症、利器恐怖、動物恐怖、廣場恐怖及社交恐怖等,其中社交恐怖較為常見。
(5)強迫性障礙。 做事反覆思考,猶豫不決,自知不必想的事仍反覆想,不該做的事仍反覆做,因而感到緊張、痛苦。強迫性症狀中常見的有:①強迫觀念,如強迫回憶、強迫懷疑等;②強迫意向或強迫衝動等;③強迫動作,如反覆檢查門鎖等。強迫症狀幾乎每個人都曾出現過,但只要不成為他們的精神負擔,不妨礙正常的工作、生活,就不應算作強迫性障礙。
(6)疑病性障礙。 主要表現為對自己健康狀態過分關注,深信自己患了某種疾病,經常訴述不適,頑固地懷疑、擔心自己有病,經實驗室檢查和醫生的多次解釋後仍不能接受,反覆就醫,甚至影響其社會功能。這種對自身健康過度擔憂的心理傾向就是疑病性障礙的表現。
審美心理結構中有哪些主要心理因素
審美心理學是研究和闡釋人類在審美過程中心理活動規律的心理學分支。所謂審美主要是指美感的產生和體驗,而心理活動則指人的知、情、意。因此審美心理學也可以說是一門研究和闡釋人們美感的產生和體驗中的知、情、丹的活動過程,以及個性傾向規律的學科。
審美心理學也是美學與心理學之間的邊緣學科。有人把審美心理學作廣義的理解,使它等同於心理美學、文藝心理學等。按照這種廣義的理解,審美心理學還要研究和說明人類從事各種文學藝術活動時的心理活動和特徵。 闡述審美心理過程的理論觀點有多種,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有:
審美經驗就是形相的直覺。所謂直覺是指直接的感受,不是間接的、抽象的和概念的思維。所謂形相是指審美對象在審美主體大腦中所呈現出來的形相,它既是審美對象本身的形狀和現象,也要受到審美主體的性格和情趣的影響而發生變化。這個理論的代表人物是意大利美學家克羅齊以及德國心理學家閔斯特伯格和叔本華等;
審美者與審美對象之間要保持一定的心理距離才能產生美感體驗。所謂心理距離是指審美者不要去注意和思考與審美對象的美學價值無關的事情,例如對象的科學性質或經濟價值等,也不要抱有功利的和實用的打算 ,亦即把主客體之間的種種其他現實的關係,在心理上拉開距離。要防止或削弱這些方面的活動進入審美意識。這個理論是由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提出的;
審美的心理過程是移情或外射。在審美或欣賞時,人們把自己的主觀感情轉移或外射到審美對象的身上,然後再對之進行欣賞和體驗。例如詩人把自己的不畏強暴的風格和情感投射到菊花身上,然後再謳歌菊花的不畏嚴寒和美麗,這就是中國詩壇上對菊花的“千古高風說到今”的心理機制。
當審美者把自己的情趣外射到欣賞對象又把對象的形象情趣吸收到自身時,就出現了審美中的“物我同一”的境界。此時,主客體之間的心理距離已被取消。這是個與“距離說”相反的過程。前者縮短或消除了審美關係的心理距離,或者拉開了非審美關係的心理距離。移情論的倡導者是德國美學家菲捨爾和李普斯。
審美的生理基礎和過程對於審美對象的內模仿。例如審美者以自己的身體內肌肉的緊張收縮來模擬審美對象的動作或姿態——奔跑、飛翔或拔地而起。模仿常常是一種比較輕微地對局部細節的模仿,因而主要是一種象徵性的模仿。此說的倡導者是德國心理學家格羅斯;
弗洛伊德認為,美感產生於性慾的替代性滿足,藝術活動是人類性慾的昇華行為。性慾常常是被壓抑在個人的無意識之中的一種本能。由於涉及個人的深層的無意識心理,因而審美者本人並不知道自己的美感與性慾之間的關係。這點常常是引人注目和引起爭論的一個原因;
榮格提出審美經驗和藝術創造取決於人類的集體無意識,美感來源於藝術幻想,幻想來源於集體無意識中的神話原型和意象,來自人類心靈深處的某些陌生的東西,它們象是來自人類史前時代和原始經驗,通過遺傳存在於個人的無意識的最深層。當審美對象能夠喚醒、觸發或符合了審美主體中深藏的集體無意識的原始經驗或意象時,社會即可得到強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學效果。
布洛通過實驗把人對顏色的審美心理特徵和個性傾向分為四類:客觀類。這一類型的人對顏色的審美態度是隻進行客觀的理智的分析和評論;生理類。這一類型的人注重顏色所引起的生理感覺,如冷、暖或輕重的感覺;聯想類。這一類型的人在對顏色的審美過程中常常產生豐富的聯想。例如從藍色聯想到天空或海洋;性格類。這一類型的人認為顏色像人一樣是有性格的。如認為紅色本身具有熱情的性格。
布洛認為屬於性格類的人們在對顏色的審美體驗中水平最高。因為性格類的人賦予每種顏色以擬人的性格,對顏色能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