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心致志的作者是誰?
《偽君子》的作者是誰?
名著《偽君子》---作者莫里哀(1622——1673),法國古典主義時期最著名的喜劇作家,也是世界戲劇史上與莎士比亞共同彪炳千秋的偉大戲劇家。他出生在宮廷裱糊師家庭,從小酷愛戲劇。一生共完成喜劇37部。《可笑的女才子》、《丈夫學堂》、《太太學堂》等早期作品,著重諷刺貴族階級,提出婦女社會地位等問題,初露創作才華;中期的《偽君子》、《唐磺》、《吝嗇鬼》等劇作,對貴族、僧侶和資產階級的吝嗇、自私、偽善等醜惡本性,作了辛辣的諷刺,代表其創作的主要成就;晚年的主要劇作有《貴人迷》、《司卡班的詭計》等。代表作《偽君子》寫偽裝聖潔的教會騙子答爾丟夫混進商人奧爾恭家,圖謀勾引其妻子並奪取其家財,最後真相敗露,鋃鏜入獄。劇作深刻揭露了教會的虛偽和醜惡,答爾丟夫也成為“偽君子”的代名詞。
《偽君子》寫偽裝聖潔的教會騙子答爾丟夫混進商人奧爾恭家,圖謀勾引其妻子並奪取其家財,最後真相敗露,鋃鏜入獄。劇作深刻揭露了教會的虛偽和醜惡,答爾丟夫也成為“偽君子”的代名詞。其劇作在許多方面突破古典主義的陳規舊套,結構嚴謹,人物性格和矛盾衝突鮮明突出,語言機智生動,手法誇張滑稽,風格潑辣尖利,對世界喜劇藝術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偽君子》前後寫作五年,修改三遍,藝術上可謂爐火純青。其藝術特色可概括為以下四點:
1.成功的間接描寫。
《偽君子》共五幕,但中心人物答爾丟夫直到第三幕第二場才出場。喜劇的前半部分答爾丟夫雖末出場,但事事與他有關。如奧爾恭家的爭吵,嫁女引起的混亂,都是圍繞他進行的。作者運用種種方式,多側面地勾劃出答爾丟夫的基本輪廓,刻畫了他的偽善,並初步揭示其危害性,使之人未露面,性格卻已突現在觀眾面前,呼之欲出,栩栩如生。
2.結構嚴謹,情節曲折,層次分明
《偽君子》出場人物較多,作者巧妙地以答爾丟夫作為喜劇結構中心,通過他的偽善行徑,把全劇的內容貫穿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推遲主人公出場時間,便會劇內容安排更為合理,矛盾衝突更為尖銳集中,結構嚴謹精巧。
3.人物塑造集中誇張,具有高度概括性。
莫里哀充分運用誇張與對比手法,著重刻畫了答爾丟夫的偽善性格。如答爾丟夫標榜不近女色,見到桃麗娜袒露的胸脯、就叫嚷要用手帕遮起來。但一聽到歐米爾想見他,就立刻 "溫柔"起來,迫不及待地問間道:"她就來嗎?"他把自己打扮成一心向善、慈悲為懷的信士,但對自己的恩人,卻既想霸佔妻女,又想謀財害命。
4.表現手法既嚴謹又靈活。
作者嚴格遵守古曲主義戲劇 "三一"律法則,在有限的時空內展開情節,塑造人物,表達主題,充分顯示了其高超的藝術技巧。但同時,又在喜劇中摻入悲劇因素,還大量吸收了民間鬧劇的表現手法,如家人爭吵,桌下藏人等。這樣全劇就顯得妙趣橫生,富於生活氣息。
《偽君子》在藝術上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結尾比較勉強,不是情節發展的必然結果;二是人物刻畫的不夠平衡。如歐米爾在喜劇前半部分無足輕重,但在後半部分卻成為揭露答爾丟夫真面貌的關鍵人物
哪些作家或名人專心致志,矢志不渝,克服重重困難從事文學創作的故事
史學家談遷 ,曾兩次編寫《國榷》,經歷重重災難,歷時幾十年;海倫.凱勒。
四大名著分別是什麼?作者又是誰?
四大名著及作者:1.《紅樓夢》 (曹雪芹) 2.《西遊記》(吳承恩 )
3.《三國演義》(羅貫中)
4. 《水滸傳》(施耐庵)
專心致志的意思是什麼?
專心致志的中文解釋 以下結果由漢典提供詞典解釋【解釋】:致:盡,極;志:意志。把心思全放在上面。形容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出自】:《孟子·告子上》:“夫今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示例】:不由我不~搞這一套。 ◎葉聖陶《招魂》
【近義詞】:聚精會神、專心一志、一心一意
【反義詞】:心不在焉、心猿意馬、魂不守舍
【語法】:聯合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專心致志的英文翻譯 以下結果由譯典通提供詞典解釋 1. to be deeply absorbed in; to devote oneself to; to concentrate one's energy on; to keep one's mind on
弈秋敗弈原作者是誰
孟子《弈秋敗弈》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守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去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我國古代四大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
水滸傳 施耐庵
紅樓夢 曹雪芹
西遊記 吳承恩
三國演義 羅貫中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專注》的作者是誰
巴菲特: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專注
半個多世紀以來,沃倫·巴菲特一直都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時機。對於這位傳奇投資家,他的長期投資取得了驚人的回報,甚至有些學者都不敢相信,認為這只是僥倖成功。
巴菲特自己把他的成功歸結為“專注”。施羅德寫道:“他除了關注商業活動外,幾乎對其他一切如藝術、文學、科學、旅行、建築等全都充耳不聞——因此他能夠專心致志追尋自己的激情。”施羅德說,在小時候,沃倫就隨身攜帶著自己最珍貴的財產,自動換幣器。而10歲時,父親提出帶他旅行,他要求去紐約證券交易所。不久之後,巴菲特讀到了一本名為《賺1000美元的1000招》的書,他對朋友說要在35歲前成為百萬富翁。“在1941年的世界大蕭條中,一個孩子敢說出這樣的話,可真是膽大包天,聽上去有點傻得透頂了,”施羅德寫道。“但是……他很肯定自己能夠實現這一夢想。”
《高山流水》的作者是誰
俞伯牙 《高山流水》
有題詩:高山流水遇知音,知音不在誰堪聽?焦尾聲斷斜陽裡,尋遍人間已無琴?
俞伯牙從小就酷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領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讚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有一年,俞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俞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俞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絃被撥斷了一根.俞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裡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裡聽了起來.”
俞伯牙藉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俞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俞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俞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裡相會.
和鍾子期灑淚而別後第二年中秋,俞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麼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後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築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後人有詩讚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紅樓夢真正的作者是誰?
1、《紅樓夢》的作者是曹雪芹。
2、《紅樓夢》,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創作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又名《石頭記》《金玉緣》《脂硯齋重評石頭記》。此書有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兩種版本系統。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據脂本匯校,後四十回據程本匯校,署名“曹雪芹著,無名氏續,程偉元、高鶚整理“。
3、曹雪芹(約1715-約1763),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作者,籍貫瀋陽(一說遼陽),生於南京,約十四歲時遷回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內務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寧織造曹寅之孫,曹顒之子(一說曹頫之子)。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貴風流的生活。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 。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於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