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中丞是幾品?
清朝的中丞和中堂是什麼關係
一般叫總督為中堂,巡撫為中丞。
中國明清地方軍政大員。又稱總制。明代始設,分專務和地方兩種。專務總督以所轄專務為職,提督軍務為輔。地方總督多因防邊或鎮壓人民而設,以所轄地區軍務為主。正統六年(1441)正月,首次以總督軍務入銜。正統末至景泰初,地方亦多派總督。這些總督因事而設,事畢即撤。自成化五年(1469)兩廣再設總督後,其職始專,近於定製。總督與巡撫皆為地方軍政大員,合稱督撫。但總督權力較巡撫大,多數地區巡撫位於總督之下,亦有總督兼巡撫者;總督轄區較巡撫廣,一般都在一省以上,明末時有管轄五省、七省者 ;總督級別較巡撫高 ,地方總督多由部 院正官中推選。在明代政治中,總督舉足輕重,入則為朝廷顯官,出則為一方軍政之首,故時人稱文帥第一重任。總督的作用是,以文臣鉗制武臣 ;協調各省 、各鎮關係 ;統一事權 ,防止各省、各鎮互不相屬,互相推諉。體現了中央對地方軍事控制權的加強 。總督在清代為地方最高 級長官 ,總管一省或二三省,位在巡撫之上,正二品。清初總督額數及轄區並不固定,乾隆以後成為定製,全國設有八個總督 :直隸 、兩江 、陝叮、閩浙、兩湖(即湖廣)、兩廣、四川、雲貴。總督一般均帶兵部侍郎 (或尚書) 、右都御史銜 , 其職掌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為一方面軍民高級長官世稱封疆大吏。另有漕運及東河、南河總督三員 。 光緒三十二年 (1906),東北奉天、吉林、黑龍江建行省,改將軍為總督,名曰東三省總督。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巡撫
中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臺。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設巡撫 。永樂十九年(1421),蹇義等26人分巡各省,產生巡撫制度。宣德五年(1430) ,于謙 、周忱等6人分撫南北直隸等處 ,從此各省常設巡撫官漸成制度。巡撫初設,僅為督理稅糧 ,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後遂偏重軍事。明代巡撫多進士出身。其初,內地巡撫由吏部會同戶部推舉,邊地巡撫由吏部會同兵部推舉;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內地、邊地,由九卿廷推。也有總督兼巡撫者,合稱為督撫。明代,巡撫雖非地方正式軍政長官,但因出撫地方,節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實際掌握著地方軍政大權。同時,巡撫每年要赴京師議事,也體現了朝廷對地方統轄權的加強。明後期巡撫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門戶左右,而最後點定之權又重歸權閹。清因明制,在各省設置巡撫。清代巡撫是一省最高軍政長官具有處理全省民政 、司法、監察及指揮軍事大權。
清朝官階的中丞與部堂那個大。
中丞相當於檢察官,御史中丞相當於最高檢察院院長,部堂即尚書、侍郎相當於部長,兩者雖然沒有隸屬關係,但是中丞的任務就是監督部堂的工作。
請問清朝的道臺和藩臺還有府臺都是個什麼官呢?是幾品呢?
一、官員的品級
清時官階分為九品,每品裡又有正、從之分,所謂“九品十八級”。不能列入九品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末入流”。列表如下: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右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右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遊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省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侍講,各部院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禦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衛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修編,各部院七品筆貼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知縣,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遊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貼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貼式,縣主簿。(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待詔,刑都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末入流——(文)京、外縣典吏,驛丞,河泊所所官。(武)無末入流。
二、官員的服飾
品級 頂 戴 蟒 袍 補服
一品 珊瑚 九蟒五爪 仙鶴
二品 起花珊瑚 九蟒五爪 錦雞
三品 藍寶石及藍色明玻璃 九蟒五爪 孔雀
四品 青金石及藍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雪雁
五品 水晶及白色明玻璃 八蟒五爪 白鷳
六品 硨磲及白色涅玻璃 八蟒五爪 鷺鷥
七品 素金頂 五蟒四爪 (打不出)是溪旁加一個鳥和涑鳥 旁加一個鳥
八品 起花金頂 五蟒四爪 鵪鶉
九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練雀
末入流 鏤花金頂 五蟒四爪 黃鸝
三、官員的稱呼
大學士——中堂。
太子少保——宮保。
吏部尚書——天官、冢宰。
禮譁尚書——大宗伯。
戶部尚書——大司徒、大司農。
刑部尚書——大司寇。
兵部尚書——大司馬。
工部尚書——大司空。
左都御史——總憲。
左副都御史——副憲。
通政使——銀臺。
御史——侍御、都老爺。
郎中、員外郎——部郎、郎官。
主事——主政。
總督——制軍、制臺、制憲、督憲、部堂。
巡撫——中丞、撫軍、撫臺、撫院、撫憲、部院。
河道總督——河臺、河帥。
漕運總督——漕臺、漕帥。
學政——學臺、學院、學憲。
布政使——藩臺、藩司、方伯、東司。
按察使——臬臺、臬司、廉訪、西司。
鹽運使——鹽司。
道員——道臺、觀察。
知府——太守、太尊、黃......
明朝的中丞是什麼官,劉伯溫當時是什麼官,大不大啊?
中丞就是御史中丞,是言官之首。好像只是個五品官(具體記不清了)吧!反正跟丞相李善長是沒得比。
明朝御史中丞是幾品 御史中丞在明朝算大嗎
御史中丞(正二品);
明朝的中丞,即御史中丞,官名,秦始置。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稱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時置時廢、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實為御史臺長官無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這是因為避諱的緣故。唐、五代、宋均大夫與中丞並置,唯大夫極少除授,仍以中丞為長官。 明朝廢御史臺、改設都察院,遂廢。 清朝,督撫常帶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時以為副都御史可比前代御史中丞,故習稱督撫為中丞。
御史中丞官拜幾品?
這個官職是秦朝時候設立的,漢朝沿襲,到後來就沒有這個官了.
而你說的官員品級,在那時候壓根就沒有實行~漢朝時官職的大小都是以食秩多少石來分大小.
秦始置。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掌蘭臺圖籍祕書事,綜領十三州刺史和侍御史,指揮他們監察天下郡國官吏、審計上報的各類骸件帳簿等,對三公、九卿有彈劾之權。
御史中丞在明朝算大嗎?
秦始置。漢朝為御史大夫的次官,或稱御史中執法,秩千石。漢哀帝廢御史大夫,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後歷代相沿,唯官名時有變動:曹操曾改御史中丞為宮正,取其糾彈百官朝儀的職掌而言;北魏亦曾改稱中尉。 南北朝,御史大夫時置時廢、即令置大夫亦往往缺位。故中丞實為御史臺長官無疑。隋置御史大夫,不置御史中丞,這是因為避諱的緣故。唐朝、五代、宋均大夫與中丞並置,唯大夫極少除授,仍以中丞為長官。
明朝廢御史臺、改設都察院,御史中丞遂廢。
所攻,你的提問是不對的。至於這個官大不大,你可以參照前幾朝的介紹,我個人分析應該在從二品至二品之間。
清朝的大臣於世龍是幾品官?什麼職位?
於世龍是電視劇裡編出來的人物,不是真實存在的。
清朝只有一個叫于成龍的官員,名氣比較大。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清山西永寧州(分離石縣)人。生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終年67歲,諡“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各個朝代要求幾品以上的官員上早朝?
《唐會要》引《儀制令》:"諸在京文武官員職事九品以上,朔望日朝;其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朝參。
【這句話意思是,在京文武含九品及以上每月初一和十五上朝(朔望日朝),其他文武官五品以上及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每日上朝,除了休息日】
宋神宗元豐改制後,門下省起居郎以上,中書省起居舍人以上,尚書省侍郎以上,御史臺中丞以上,每日參見皇帝,為“常參官”,亦稱“朝官”。
明朝是四品以上(含四品),且是職務。六部尚書(正二品)、侍郎(正三品)、都御史(從二品)等。很多職權很重的職務是沒資格上朝的,比如內閣大學士,僅是正五品,沒有上朝資格。當然,成祖之後的大學生都加有高級官銜,那就可以上朝站班了。再比如御史,給事中,這些監察官職權很重,但僅是六七品小官,沒資格上朝。
明朝級別最高的職務就是六部尚書,正二品,高於正二品的就沒有職務了,是爵位和官銜。
清朝的規定是:一品(包括正、從,下同)官可以站在殿內(應該是太和殿)朝見皇帝,二品官站在殿門口外面,三品官在更外面。三品以下沒資格。
古時候幾品官可以上朝?
在京的正六品以上都可以,還有就是皇帝特許的就沒有品級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