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普世價值?
什麼是普世價值
?民主、自由、平等、博愛、和平、正義、人權、法治、科學皆屬之。它是舉世公認的、符合人類整體利益的道德規範,是最高層面的道德範疇。 普世價值的具有普世性,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人類本性所具有;二是現代文明所必需。全世界的人,無論什麼國家、民族、宗教、階級等,全都屬於人類。人類是動物界中最高等的物種。既然來自同一物種,就必然有該物種的共同特性。 普世價值體現了人的基本權利,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存需要。中國傳統的政治、道德觀念中,有‘以民為本’一說,但這種民本思想,只是體現了某些明智的君主,認識到要穩定其統治地位,必須對黎民百姓有所體恤和倚重。它並不承認民權是人的天賦權利,不是任何人所恩賜的。這種觀念延續到當代,仍有人要求人民高唱: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爹親孃親不如領袖親,等等。完全把本末倒置了。在歷史上,儒家推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剝奪了民眾的知情權。可惜,時至21世紀,這種公然違背法律、道德準則的行為,在某些當權者中,依然照行不悖。
中國不能拒絕擔當普世價值,這是大國的世界歷史責任。有關中國是否需要普世價值的論爭,本身就有問題。當今時代,有誰會說自由、平等、博愛,民主、法制、人權,都是壞東西?既然是普遍好的或善的東西,誰又能拒絕呢?恐怕爭論在起點上就有誤解,這種誤解不僅是對對方的,也是對自己的。中國需要普世價值,這裡只有是,沒有非,是不容也不用爭辯的。問題在於,我們需要誰的普世價值?那些拒絕普世價值的人,實際上反對的不是普世價值,而是普世價值的話語主體——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的人,有時候也分不清自己是認同普世價值還是認同普世價值的特定表述主體——西方。
有關普世價值的論爭,問題不在普世價值本身,而在普世價值的話語權。西方現代文化最偉大的功績,就是為西方建構起普世價值的話語權。這種話語權的塑造包括一個三段論證:首先,自由存在於人的天性,具有絕對價值的意義,構成普世價值的前提;其次,自由是在西方歷史中生長的,西方文明是自由的文明,自由是西方的價值;最後,西方對自由擁有文化主權,自由是普世的價值,西方自然擁有普世價值的話語權。西方在現代化歷史上自覺地構建普世價值,意義不僅是追求實現普世價值,還有謀取普世價值的主體權利。從古希臘希波戰爭到當代反恐,西方所有的暴力都是受自由主導的普世價值話語保護的。
西方現代自覺構建普世價值的方式,造成世界現代化或全球化歷史中的一種文化幻覺或文化錯覺。後發現代化國家,總是不知不覺把普世價值等同於西方的普世價值話語權。他們對普世價值的態度,取決於他們對西方的態度;或者因為認同西方而認同普世價值;或者因為反抗西方而拒絕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而否定普世價值本身。這兩種選擇,無一不使自身落入後殖民主義文化霸權的陷阱。
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是危險的。認同西方的普世價值同時也認同了西方普世價值的話語權,喪失“思想主權”,使自身淪陷於後殖民主義的文化矇昧中,這樣不但談不上對世界歷史負責,甚至談不上對中國歷史負責;拒絕西方的普世價值進而否定普世價值本身更危險。在思想競爭的世界歷史中,陷自身文化於地方知識與地方價值,將普世價值的話語權拱手相讓,無異於為西方文化霸權“臥底”。
任何一個有世界歷史擔當的民族或國家,都應該具有自覺的普世價值使命。抗議西方普世價值話語權的唯一方式是:構建中國立場的普世價值,這是大國崛起義不容辭的文化責任。否則,突然吃飽了志滿意得的“崛起”,只落得爆發戶的淺薄。中國文化為什麼不能建構普世價值呢?是沒有這種能力、還是沒有這種權利,或者根本沒有這種意願?
首先是意願問題。中華文化包含著強烈博大的普世價值關懷,天......
普世價值是什麼意思?請解釋的通俗一點啊!
簡單的說就是適合全人類的價值觀,好比生命的權利。目前人類的共同價值觀主要就是尊重生命、自由、民主、法琺、人權等。
精忠報國是好;但是容易走上狹義的民族主義,所以過分強調愛國主義本身就是一種愚昧、專制集權的表現。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wtp=wk
普世價值是什麼?為什麼要反對普世價值?
普世價值,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價值觀,即人類共同的價值觀;內容包含:“民主、自由、法制、人權”等等。普世價值的核心是人權至上,國家有義務捍衛國民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表達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一, 精英們鼓吹的“平等”。精英們都大談特談平等了,處於社會底層的屁民百姓焉有不想與精英平等之理?但是屁民太天真了。平等,首先要經濟上的平等,才能有政治上的平等。屁民弱弱的問一句:咱們共同富裕行嗎?就像重慶現在做的那樣?精英們立刻露出了真面目跳了起來:那是倒退!那是平均主義!難道你想回到大鍋飯的年代去嗎?屁民們辯解:我們不想平均主義,古今中外,歷朝歷代,也沒有過平均主義。毛澤東上世紀二十年代就批判過絕對平均主義。建國後也不是平均主義,也有十倍的差別。現在差別再大一些,幾十倍,一百倍可以了吧?總不能六千萬比六千的相差一萬倍吧?可是,屁民百姓的共富要求精英答應嗎?根本不答應,而是對重慶的做法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聲討和圍剿!精英們及其主子貪得無厭的本性,決定了他們所攫取的財富決不能讓出一絲一毫,而且還要大撈特撈。不是有精英說嗎:以老百姓不造反為底線。這話說到家了。魯迅對中國幾千年封建社會批判時說過,做奴隸的時代和做奴隸而不可得的時代。精英們聰明,他可以讓屁民做奴隸,而且忽悠他們死心塌地的做奴隸。免得屁民連奴隸也做不成而造反,攪了他們騎在人民頭上的清秋大夢。
二, 精英們鼓吹的“自由”。誰不向往自由?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話何其經典!屁民比精英更向往自由。問題是二者的自由又是矛盾的,精英的自由往往以屁民失去自由為代價,而精英是必保他們的自由的。否則他們這麼賣力鼓吹“自由”豈不是吃飽了撐的?精英有了壓迫屁民的自由,屁民就沒有了不受壓迫的自由。(這種事例比比皆是)精英有賣國的自由,屁民就沒有了愛國的自由。(精英稱之為愛國賊)精英有了沒有底線非法撈取不義之財的自由,屁民就沒有共同富裕的自由。(圍剿重慶可見一斑)總之一句話,精英越鼓吹所謂自由,百姓就越沒有自由,一旦精英高度自由了,百姓也就剩死路一條了。
三, 精英們鼓吹的“民主”。民主民主,其真諦是人民當家作主。不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都是假民主。精英們是讓人民當家做主嗎?不是。他們要的是精英治國,軍警維穩。他們要的是他們作主。看一看過去作為主人翁的千萬工人淪為弱勢群體,看一看農民工的境遇,看一看被強拆,看一看十三跳,還不明白他們鼓吹的民主是什麼貨色嗎?精英們還拿選票忽悠人,似乎一有了選票馬上就民主了似地。美國有選票,它有真正的民主嗎?沒有!美國的歷屆總統,哪個不是大財團扶上去的?哪個不是為大財團服務的?哪個不是上臺前忽悠老百姓,上了臺就扔了老百姓?哪個是真心為了老百姓的?要不然怎麼美國的老百姓有了佔領華爾街的行動?精英會說:人家可以罵總統,這不是民主嗎?這就是西方民主虛偽的地方:你罵我可以,(反正我不要臉,無所謂)但你不能觸及我的利益,否則絕不客氣。(這可是真金白銀)你一罵我,宣洩了,出氣了,也就不造反了。這也就是精英所說的不造反的底線。(精英學習西方普世價值學到了精髓)
四, 精英們鼓吹的法制。法律是越出越多,可老百姓的利益越來越沒有保障。為什麼?因為任何法律都是有階級性,為一定階級服務的。比如,西方的保護個人財產不受侵犯的法律,在比爾。蓋茨和乞丐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是乞丐有什麼財產需要保護的嗎?沒有。其實這條法律 保護的還是比爾。蓋茨。精英修的法,也往往保護不了老百姓,這就是人們所詬病......
西方的普世價值具體是什麼含義?
本義
普世一詞源於希臘文oikoumene,意為“整個有人居住的世界”。中文裡的“普世價值”在拉丁文中對應Oecumenical value和Universal value。
1) “普世的”是拉丁文oecumenicus的意譯,這個詞來源於希臘文,除“普遍”之義外,還含有“根”的意味,是一個富含價值意義的詞。中世紀以來被基督教會用來自稱“普世教會“,該組織興起於19~20世紀間,其目的是為了協調世界各地基督教內部各派別的關係,形成統一的傳教活動,該運動鼓吹教會的普世性,主張“教會一家”,終止基督教各大教派及各大宗教的對立,提倡相互間的對話,建設“以自由、和平、正義為基礎”的“大社會”。
2)Universal value是一個哲學或心理學上的概念,是指人類對自身價值的最基本的評判標準。包括人的需求(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能否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社會道德、人的價值觀等等。因此,Universal Value更好的翻譯應當是“普適價值”。
3)中國討論:中國普遍討論的“普世價值”的“普世”二字,應該是對Oecumenical的解讀,源於基督教。“普世價值”也應翻譯成Oecumenical value。而大家經常提及的Universal Value,翻譯成“普適價值”較為妥當。“普世價值”一詞在中國受到關注,則源於2008年5月23日《南方週末》刊登的文章《汶川震痛,痛出一個新中國》,該文並無具體作者,署名“南方週末編輯部”,其中提到“國家正以這樣切實的行動,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兌現自己對於普世價值的承諾。”並由此引發了對“普世價值”一詞含義的爭論。
4)維基釋義:值得一提的是,在維基百科上,中文的“普世價值”這一詞條創建於2006年8月16日,從內容上是對應英文Universal Value詞條(直到現在,維基百科的“普世價值”也是對應Universal Value,並無Oecumenical value一詞),但自2008年6月27日開始,該詞條突然被頻繁修改,逐步增加了人權、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對遊行集會的態度、政治評價標準、對東方文化中“相對普世價值”的批判等內容。至2010年,該詞條的解釋又逐漸歸結於對自由主義思想的一種解讀,在政治學與法學上僅以一種“思考”存在,同時聲稱自由主義思想家Isaiah Berlin(賽亞.柏林)曾對該詞進行過解釋,但未提供原文,也未提供任何有效鏈接。
引申義
1)代詞
在哲學和社會學上,普世價值是一些數量有限的,所有人都應認同的觀念的集合,一般內容包括:
天賦人權: “人”的位階在“國家”之上;“人”才是國家存在之目的,而非“人”是為了國家而存在。因此,國家有義務捍衛人人與生俱來的權利,如生存的權利、免於恐懼的權利、生育的權利、知的權利、免於匱乏的權利、思想的自由、表達的自由、集會遊行的自由。這是國家存在的目的。若做不到的政府,人民得以隨時更換或推翻。
2)爭論
例:如果民主自由等觀念是普世價值,那麼中國早就應該是贊成並實踐了的,怎麼會“自外於”這種價值觀念呢? 根據討論普世價值的立場不同,普世價值可以分為“客觀主義與相對主義”兩個不同的類別。
客觀主義
客觀主義認為,普世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人類共同價值觀,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們必須認識、接受和實踐這種價值觀,而不能隨心所欲地挑挑揀揀,對客觀普世價值的拒斥和反對,是一種落後和不開化的表現。
相對主義
相對主義則認為,人類沒有絕對的普世價值,所謂普世價值也是相對的,每個民族和文明都有自己的普世價值觀念。堅持價值觀念的相對性和多樣化,本身就是普......
普世價值的主要內容
人類應追求長遠和短期兼顧的安全、進步、快樂、自由、民主、法治、公正、人權、合法地新建和發展黨派團體和宗教組織、合法適度地方自治、高效率和效果、節約、環境保護、適度博愛和互助、合作、善良、仁慈、寬容、和平、講信用、對話講邏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道德),防止不顧他人和整體利益的極端自私行為。西方社會學者試圖用普世價值觀保持人類各宗教、組織、國家、地區、意識形態、政治黨派之間在道德底線上的統一,以提前避免人類過度分裂、鬥爭。
普世價值是什麼意思,怎麼理解
普適(世)價值:已經存在的,並不具有廣泛爭議的公共秩序以及風俗習慣。“普世價值”是英文“universal value”的意譯,其實譯為“普適價值”更為準確。
在哲學等人文科學上,普世價值(英語:universal value)泛指那些不分領域,超越宗教、國家、民族,出於人類的良知與理性之價值觀念。普世價值與絕對真理是兩個不同領域的概念,易被混淆。
中國人知道什麼是普世價值嗎
普世價值就是拿來騙小白的
西方世界一貫擅長忽悠欺騙屠殺,誰信誰2B
這狗屁思想美國弄出來的,然而美國自己都一團糟還騙發展中國家信這個。最近特朗普在墨西哥邊境修隔離牆呢,真信普世價值修那個幹什麼???!!!
什麼叫普世價值?我們有沒有普世價值?有沒有所謂中國特色的普世價值?謝謝!
普世價值,在哲學上,普世價值指把一些有限的,所有人類都認同的觀念集合在一起。代詞。“民主,自由,法制,人權”的另一種說法。
一、 有沒有普世價值
是否存在普世價值,這本身就是有爭議的問題。從哲學意義上說,沒有隻具有普遍性而無特殊性的絕對概念。長期以來,似乎並沒有人對“普世價值”做出科學而充分的表述。從這個意義上說,普世價值並不是一個嚴謹科學的概念。但我們既然承認事物的普遍性,也就可以從概念上對普世價值加以描述。
要回答和描述什麼是普世價值,就要先弄清什麼是價值。從哲學角度看,所謂價值,是客體與一定主體發生關係時所產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質態。區別這種質態(正負、好壞及其量的等級)的標準並不在於客體,而在於具體的主體。因此,當我們談論任何價值的時候,都不僅要指明是“什麼事物的價值”,尤其要指明“對於誰以及哪一方面的價值”。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準確判斷某一個具體的價值。
從主客體關係角度來說,所謂普世價值,具有永恆的、普世性的價值,是對所有人都普遍適用的價值。這有三層意義:第一,這種價值具有普遍適用性,即不僅適用於個別人、少數人甚至大多數人,而且應適用於所有的人;第二,這種價值具有普遍的永恆性,不僅適用於一時一地,而且適用於所有時間、所有地點,不以任何條件為轉移;第三,這種價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題來表述。可以說,這是關於普世價值的絕對和抽象意義上的定義。
按照這個定義,觀念形態的東西很難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普世性。而且從人類發展史看,幾乎沒有形成從古至今不變的、適用於所有人的“普世價值”。因而,目前,大多數學者並不從絕對和抽象意義上來討論普世價值,而是從相對性或者說現實的角度來理解普世價值:只要具備或者大致具備了上述條件的命題,即可稱普世價值命題。也就是說,這種價值只是具備了在一定範圍內的共同性。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價值原則在今天的人們看來,應該是最具普世性的,而且早在孔子時代就已經提出來了。但是幾千年來,它究竟在何時、何地、被何人真正實行過,又為什麼難以實行,則值得做更深入的探討。
二、 “普世價值”只能是一種有限度的價值統一
從理論上說撫既然價值是客體與一定主體發生關係時所產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質態,因此,我們不可能拋開主體去空談價值特別是普世價值。而人的主體形態又不是抽象單一的,而是具體的、多層次的、多樣化的。每一個個體(包括個人以及團體、民族、國家等共同體),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併成為獨立的主體。這些主體在生存環境、意識形態和文化傳統上存在的差別,以及其生活方式和活動內容的不同,構成了主體多樣化的現實。而尊重、確立多樣化、多層次性的主體的地位,肯定他們的文化傳統與現實利益的差別,承認特色和不同,是文明社會的基本準則。也就是說,這些特定的主體並不能簡單地靠某種強力“統一”、“一致”起來。
從實踐來看,現實中的主體也並非都準備實現“統一”。我們看到,在當今國際社會,在全球化條件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仍然是通行的不容置疑的原則,越是強國,越是毫無顧忌,直言不諱。而弱勢國家也已逐漸覺醒,通過不斷探索實踐,形成自己的發展特色和道路,維護著自己民族、國家的利益,對人類文明做著自己應有的貢獻。民族國家如此,諸如宗教、階級、企業、個人等,立場更是複雜而難以協調,差異和分歧更是多樣而尖銳。
理論上不存在全球統一的主體,現實中不同種群、國家的利益需求,又千差萬別,怎麼可能產生對誰都適用的普遍價值?
因此,正由於普世價值的主體——人、民族、國家,是具體的、歷史的、相對的,那......
中國人的普世價值是什麼?
提問本身是病句,無法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