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孩子如何教育?
怎麼管住小班孩子
一、從生活常規來講:
幼兒教師應該學會將常規教育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中:
1、早上入園時,幼兒能主動向老師問好,給家長說再見。能自己放書包,並擺放到固定的位置。
2、晨間接待幼兒玩玩具時,幼兒要學會謙讓,玩具要學會分享,大家一起玩。收玩具時能將玩具收拾整齊。
3、喝牛奶時,幼兒能認識自己的水杯,並學習排隊拿。在排隊期間不打鬧、不玩水杯。
4、上廁所,能有秩序進廁所,不推擠,不打鬧,做到便後洗手。
5、做早操時,幼兒能聽老師的指令,自覺排隊,不推不擠,合上節拍。
6、上集體教學活動時,能認真聽講,不東張西望,不隨意打斷老師說話,和小朋友打鬧,認真聽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大膽發言。
7、 進餐時,教師指導幼兒獨立進餐,做到不和其他小朋友說話、不東張西望,幼兒能完自己的一份飯菜,不挑食。飯後能搬上小椅子在指定位置休息。
8、午睡時,幼兒要自己將脫下來的衣物放整齊。學會獨立安靜入睡並能保持正確的睡姿。午睡期間不隨意講話,上廁所要輕輕悄悄的,不打擾到別的小朋友睡覺。起床後,學著自己穿外套和褲子,穿不好的請老師幫忙。
9、戶外活動時,幼兒要先排好隊,上下樓時能扶著欄杆從右側走、不推也不擠、積極參與各種遊戲活動。活動時能聽懂老師的指令和信號,要學會遵守遊戲規則。
10、離園時 ,教師組織幼兒不吵鬧,安安靜靜等父母來接。幼兒離開之前主動給老師說再見。
二、從教育常規來講:
小班的幼兒對於上課還沒有一定的認識,以致他們表現得自由散漫,無拘無束。在他們的意識裡,沒有上課要怎樣做才好的概念,此時此刻,他們的注意力總是集中在牆飾和教室裡面擺放的玩具上。所以,在上課的時候,他們不會有意識的去管住自己,專心致志。上小班課經常會遇到:有的孩子做兩分鐘就坐不住了,要麼找旁邊的小朋友說話,要麼自己玩什麼小玩意兒,要麼就趴在桌子上,更有膽大的孩子會自由下位,在教室隨心所欲……因此,要想有好的教育常規,首先必須要建立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教師上課時要想方設法引起孩子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能集中到自己的身上。
當然這就要求老師能有一定的手段和方法:
1、情感誘導法
情感誘導法是利用幼兒的心理、情感的變化,採用的一種方法。在小班,我們可以利用故事、圖書等文藝作品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喚起幼兒良好的情感,幫助幼兒記住常規的要求。例如,這學期,我們小班有一本教材叫做《小烏龜上幼兒園》,講的是同班上孩子一樣的情形:小烏龜去上幼兒園,剛開始誰都不認識,他害怕極了。可是,沒多久,他和夥伴們熟悉了,便慢慢去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最後還和小雞小鴨他們組成了一個樂隊。利用這個故事,我積極鼓勵班上上學要哭的孩子像小烏龜學習。果然,第二天早上,我見到了成效——其中一些孩子對送他來的家長說:“小烏龜上幼兒園都沒有哭,那我也不哭了。”
2、感受體驗法
感受體驗是讓幼兒去親身感受、親身體驗後建立的一種方法。用這種方法建立的常規,是建立在孩子願意的基礎上、建立在孩子嚮往的基礎上,成為幼兒的一種自發的需要,被他主體所接受。舉個例子,每次幼兒在教室玩擺在桌子上的玩具的時候,總會掉落一些在地上。到收玩具的時候,我就會對幼兒說:“有些玩具寶寶被我們的小朋友遺忘在桌子下面了,他們都找不到回家的路,小朋友們該不該幫助他們一下,把他們送回家啊?”這時,幼兒就會主動把地上的玩具撿起來放到指定的位置。
3、遊戲激趣法
遊戲激趣法是指老師採用遊戲形式培養、建立幼兒的常規。小班幼兒的認知水平低,理解能力差,對小班幼兒我們不是單一的讓幼兒遵守活動常規,而是採用遊戲的方法,比如每次讓我們班的孩子走出教室做操,為了讓......
幼兒園小班的小孩子應該怎樣教呢
不知道各個地方是不是不同,我們這裡的小班孩子標準是3歲。
教學要根據小孩的智力和愛好決定。
戶外可以帶他在附近走走,看看冬天的落葉,雪,讓他找找有沒有螞蟻,看到什麼都可以跟他講,講他喜歡的才會有興趣聽,育教於樂嘛。注意安全就是了。
在家裡可以講將故事,小孩最喜歡聽故事了,如果你可以講他自己的故事,作為故事的主人公,他肯定會更愛聽。
教點簡單的古詩,注意要講解意思,不要只會背,問意思什麼都不知道。
英語是現在家長很重視的,但個人認為如果你發音不標準還是讓他停卡帶或者買VCD之類的讓他跟著學,你旁邊講解就是了。
再講些生活常識,怎麼過馬路,遇見陌生人敲門怎麼辦?當作小故事來講,孩子會很有興趣的。
其餘的學科還有體育,科學,計算,手工,畫畫,自然……
你可以根據時間來安排,因為不瞭解你的具體情況,你自己考慮,反正每天講的內容不宜過多,注意第二天要複習,要不然很快就忘記了。
文科和理科要搭配著學習,動的和靜的要交替安排,孩子老是坐也不行。
建議去買一套幼兒園的教學材料,上面都寫好了哪一天上什麼課,什麼內容,教師備課的書也有。不貴的。幾十塊而已。
順便問一下,你是幼師嗎?
幼兒園小班怎樣管理啊
班級是一個小社會,它包含著教學和教學以外方方面面的內容。而一個優秀班集體的建立更是來之不易,因為它需要班主任運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去精心管理。幼兒園班級組織肩負著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任務,擔負著保育和教育雙重任務,它是幼兒園管理的一個基層組織,而小班班級又是這個基層組織的基層組織。既是組織便離不開管理,那麼作為小班班級的管理者,該如何對小班幼兒實施行之有效的管理呢?一、教師的民主角色意識。幼兒經歷了從家庭到幼兒園環境的變遷,從一個熟悉的環境到完全陌生的環境,無論從生理還是從心理的角度都會產生本能的不安全感和不適應感。要使他們能儘快地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教師的平等民主角色意識就非常重要。1、象母親般的關懷。幼兒在剛入園時,情緒不穩定,常常哭泣不止。有的幼兒一走進教室大門就哭,有的抓住大人不放,有的緊緊跟著第一位接待他的老師,這位老師一離開就哭,有的一直要老師抱……針對這種情況,老師應熱情主動地接近孩子,就象一位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抱抱他,摸摸他,溫柔地同孩子交談。在孩子流眼淚、鼻涕的時候,為他擦一把,大小便弄在身上,教師象母親一樣,不厭其臭地為他擦乾淨身體,只有用母親般全身心的愛,才能使這些孩子儘快脫離對親人的依戀,早日適應幼兒園的生活。2、象朋友般的交流。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在父母爺爺奶奶的寵愛中長大,他們在生活中缺少和同伴長時期交往、遊戲的機會。進入幼兒園之後,只願意一個人玩玩具、獨處,不願和其他小朋友遊戲,那麼走出這一步,關鍵在於教師如何過渡好他們之間的溝通。用“夥伴”的角色進行溝通是有效的途徑。如教師和他們一起在操場上奔跑、嬉戲,一起扮演小青蛙和小兔子,感受跳躍的快樂,一起在教室裡繪畫、搭積木,飯後和小朋友一起談談大家熟悉的動畫片裡的角色,如葫蘆娃、奧特曼。在共同的生活遊戲中逐步拉近了和孩子的距離,也縮短了幼兒與幼兒之間的距離。3、師生共同遵守的班規。活動的管理和師生互動,一個班級混亂的原因,往往是因為幼兒不知道該做什麼,教師的期望是什麼。教師應和幼兒共同討論:哪些行為是班級所接受和讚賞的,哪些行為是班級所不允許、應該被禁止的,違反班規的結果將會如何,教師要儘量讓每一個幼兒都有參與討論、表達意見的機會,然後根據討論的結果,師生共同規劃、訂立全班遵守的班級常規。班規一經訂立就要共同遵守,教師也不例外,若班規改變也需要徵求大家的同意。由於幼兒大腦皮層抑制機能的發育尚未完善,在規定幼兒遵守班規時可由枯燥、單調的語言提示轉化為隱性的環境提示。如:在樓梯上貼上小腳印,提醒幼兒順一邊上下樓梯;洗手處貼上洗手順序圖;班級內用圖畫標明各個活動區域;遊戲場景上貼上行車路線、斑馬線,提示幼兒遵守交通規則。對於小年齡幼兒,用標記告訴他們坐半圓的位置等,這種方法可避免幼兒因無事可幹而吵鬧,也可避免教師的過多指揮和干預,讓幼兒明白在什麼地方幹什麼事,使各項活動互不干擾、有序地進行。二、靈活多樣的管理手段。幼兒也是一個社會的人,他生來就具有人的尊嚴和價值,每個幼兒又各具有自己的特點和需要,他們有自主性、獨立性、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他們是發展著的,能動的個體。因此在班級管理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多種角度地去評價每一位幼兒,採用靈活多樣的管理手段。1、運用創新的理念進行班級管理。我們的對象是一群只有3--4歲的孩子,他們天真活潑、聰明可愛。在傳統的幼兒園班級治理中,有些教師認為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一味地進行“填鴨式”教育和班級制度的強制執行,這樣雖然有短時的成效但孩子們總是被動地執行,他們並不理解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則。我認為班級的治理應該提倡民......
如何對小班幼兒進行品德教育
一、採用遊戲、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幼兒的全部生活內容只有一項:遊戲。遊戲是幼兒喜愛的活動之一,他們通過遊戲認識世界,認識生活準則,形成道德規範。教師將幼兒日常品德行為習慣的培養融入遊戲之中,使幼兒在玩中不知不覺的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並利用遊戲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首先教師要選擇健康、有趣、有吸引力的遊戲內容。遊戲中的主人翁應是好人,即正直的人,善良的人,助人為樂的人。如果遊戲中有壞人,最後一定要讓這些壞人受到處罰。例如,“醫生看病”遊戲,“醫生”一定要是個關心病人,時時為病人著想,醫術高明的好醫生。“警察抓壞蛋”遊戲,一定要“民警叔叔”獲勝。“媽媽和孩子”遊戲,應讓“孩子”在“媽媽”面前說實話,不撒謊……。其次,教師應在一日生活利用遊戲、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剛入小班的幼兒不懂得歸放玩具,我就教他們玩“我把玩具寶寶送回家”的遊戲,幼兒通過反覆玩遊戲,知道了把不同種類的玩具送到相應的“家”中,這樣幼兒逐漸養成了玩完玩具後把玩具擺回原處的習慣。小班幼兒經常將玩具、積木掉在地上自己卻渾然不知,這時我們就會玩“誰在哭?”的遊戲,當我一問:“我們聽聽誰在哭呀?”他們就會安靜下來,用眼睛找,找到後將積木送回家。又如玩“找我們的國旗”的遊戲來培養他們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
二、利用故事、兒歌達到教育目的
幼兒愛聽故事,針對幼兒的某些不良行為自編故事講給他們聽會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孩子經常把饅頭、油條扔掉,經過多次批評仍然改不了,這時我利用故事。《簸箕裡的哭泣》,這個故事的大意是被扔在簸箕裡的饅頭、油條向他的主人哭訴自己的出生是多麼的艱難:先由農民伯伯把麥種種在地裡,然後施肥除草。麥粒成熟後,經過割麥揚場、去皮,再經電磨磨成粉。最後將麵粉加工,製作成饅頭、油條等。它們多麼希望被人珍惜啊,可是現在卻只能在垃圾堆裡哭泣。通過這個小故事,讓孩子懂得愛惜糧食,並改掉浪費的壞習慣。當我發現幼兒在戶外活動時為爭搶一個比較新的皮球而大打出手時,我為幼兒講述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說一說孔融為什麼不挑大梨,並以這個故事教育幼兒
對人要謙讓。從分享食物、玩具到分享愛、分享快樂。讓每個幼兒懂得在集體
活動中與其他幼兒建立平等親密的關係,這直接影響幼兒的分享行為。並開展“大家一起玩”“好書大家看”“分享玩具”等活動,讓幼兒輪流分享,體驗與別人分享的快樂。
也可提出問題:“我想玩的玩具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怎麼辦?”“兩個小朋友想玩同一個玩具,怎麼辦?” 等等,讓幼兒充分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漸達成共識。
在一日生活中我經常利用兒歌對幼兒進行教育,兒歌讀起來朗朗上口,幼兒也非常喜歡它,我利用這一特點,將一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編成兒歌,幼兒邊念兒歌邊做動作,兒歌唸完了一些自理的事情也同時做完了。如:兒歌:
“疊衣服”關關小門,拉拉小手,點點頭,彎彎腰。 “開火車”小小褲子兩山洞,嗚——一列火車鑽進去;嗚——兩列火車鑽進去,露出腳丫笑呵呵。
三、開展情景表演豐富幼兒的感性認識
幼兒喜歡看錶演,也喜歡參加表演,因此,在情景表演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如通過故事表演《李小多分果果》教育幼兒互相謙讓,通過歌表演《我的好媽媽》,教育幼兒尊敬家人,通過舞蹈《拾豆豆》教育幼兒愛勞動等。,再如通過即興表演“我扶小弟弟爬起來”讓幼兒學會關心人,
幫助人,看到別人跌跤,不應不理不睬,而應該把他扶起來,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在獲得別人幫助和幫
助別人的時候學會說“謝謝”“不客氣”等。同時,利用表演“學做小客人”,讓幼兒學說“請”“你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