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發明家是誰?

General 更新 2025-01-11

中國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但自從1933年,已故考古學家黃文弼在新疆羅布淖爾地區發現了一片西漢中葉古紙後,對造紙術的發明問題產生了不同的看法。1957年5月8日,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古墓中又發現了成疊的古紙殘片88片。這成疊古紙墊在三面銅鏡下面,墊得很厚,雖然已成碎片,但邊沒有完全腐爛。這一發現,更引起了研究者的興趣。經考古學家考證,認為這一墓葬不會晚於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因此灞橋紙的年代也可大致確定在公元前118年以前。這個時間比蔡倫造紙的年代要早200多年。另外,1973年至1974年,在甘肅漢居延遺址又發掘出兩張西漢後期的麻紙。這裡特別需要指出的是,1986年6月至9月,甘肅省考古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在天水馬灘西漢墓內發掘了一張地質地圖,此紙長5.5釐米,寬2.6釐米。這個最新發現的西漢紙質地圖是目前所街道的最早的紙張實物。這些都有力地證明了中國古代在西漢初期就發明了可用於書寫和繪畫的紙。

除此以外,在史籍裡,早在蔡倫以前,也有一些關於紙的記載。如《三輔舊事》上曾說:衛太子劉據鼻子很大,漢武帝不喜歡他。江充給他出了個主意,教他再去見武帝時“當持紙蔽其鼻”。太子聽從了江充的話,用紙將鼻子掩蓋住,進宮去見壏帝。漢武帝大怒。此畫發生在公元前91年。又如《漢書·趙皇后傳》記載:漢武寵妃趙飛燕的妹妹趙昭儀要害死後宮女官曹偉能,就派人送去毒藥和一封“赫蹄書”,逼曹偉能自殺。據東漢人應劭解釋,“赫蹄”即“薄小紙也”(後來稱為絲棉紙)。再如《後漢書·賈逵傳》說,公元76年漢章帝令賈逵選二十人教以《左氏傳》,並“給簡、紙經傳各一通“。以上有關紙的文獻記載,都早於公元105年,即蔡倫向漢和帝獻紙那一年。

持否定造紙術是蔡倫發明的同志認為,”發明造紙術的是西漢勞動人民。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至和帝時,尚方令(職掌管理皇室工場、負責監造各種器械)蔡倫組織少府尚方作坊充足的人力、物力,監製出一批精工於前世的良紙,於元興元年奏上,經推廣後,‘自是天下莫不從用焉’。”這是爭論中的一種意見。

另一種意見則堅持認為,蔡倫是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理由是“根據漢代許慎《說文解字》中有關紙的解釋,在蔡倫之前古代文獻中所提到的紙,都是絲質纖維所造的,實際上不是紙,只是漂絲的副產品,自古至今要造成一張中國式的植物纖維紙,一般都要經過剪切、漚煮、打漿、懸浮、抄造、定型乾燥等基本操作。而灞橋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理由是”從外觀看,其紙腩鬆弛,紙面粗糙,厚薄相差懸殊。經過實體顯微鏡和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發現絕大多數纖維和纖維束都較長,說明它的切斷程度較差,是由纖維自然堆積而成,沒有經過剪切、打漿等造紙的基本操作過程,不能算真正的紙。或許只是漚過的紡織品下腳料,如亂麻。線頭等 纖維的堆積物,由於長年墊襯在古墓的銅鏡之下,受鏡身重量的壓力而形成的片狀。此外,其餘幾種所謂西漢古紙,也都是十分粗糙,充其量不過是約紙的雛形。蔡倫及其工匠們在前人漂絮和製造雛形紙的基礎上總結提......

誰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1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東漢的許慎在他編寫中國第一部條理清楚、體系分明的字典《說文解字》裡談到“紙”的來源。他說:‘“紙”從系旁,也就是“絲”旁。’。這句說話見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類物品製成,與現在意義上的紙是完全不同的。紙的發明、發展及傳播也是經過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其他文字載體

主條目:文獻

在紙尚未問世之前,古代中國的文字資料有許多不同的載體。

甲骨,指龜甲與獸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積大而平整,利於刻劃),主要應用於於商代,作為占卜之用。據學者郭沫若研究,認為甲骨文從初創到成熟,起碼要經歷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約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種金屬器具,應用得最多的為青銅,即銅與錫的合金,也有少量鐵、金、銀等,流傳於先秦時期。當時文字多銘刻於鍾、鼎等典禮儀式用品,故稱為金文或鐘鼎文。

石:以石為載體的文獻包括碣、碑、崖刻等,從秦朝到現代都有應用。

竹、木:將竹或木頭劈成長而窄的竹片(木片),稱為竹簡(木簡),可用來記錄文字,廣泛應用於先秦至三國兩晉時期。此外,還有以寬木板作為書寫載體的,稱為牘。

帛,是古代高貴的紡織品,由蠶絲製成,質輕、柔軟而堅韌,是很理想的書寫用品。但是產量少、價錢昻貴,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馬王堆漢墓,年代約在西元前193年,內有帛書多卷,內容包含歷史(如《春秋》)、哲學(如《老子》)、醫學(經絡、養生)等,是一筆珍貴的人類遺產。

[編輯] 紙的發展史

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古紙,世稱灞橋紙。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發明的紙。經鑑定,該紙是以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為原料製成的。製作技術較原始,質地粗糙,還不便於書寫。

造紙技術改良者蔡倫蔡倫於漢明帝永平末年入宮,漢章帝建初年間,擔任小黃門(較低品級的太監職位)。漢和帝即位之後,升任中常侍,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的謀劃。蔡倫有真才實學,為官盡忠職守,多次不惜觸犯皇帝的威嚴,進諫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後來,蔡倫擔任尚方令,監督宮廷物品的製作。人們認為就是從這個時候,蔡倫開始接觸東漢最好的手工工藝,並改進當時的造紙技術。據《後漢書·宦者列傳》記載,自古以來,書籍文檔都是用竹簡來做書寫載體的,後來出現了質地輕柔的縑帛,但是用縑帛製紙的費用很高昂,而竹簡又笨重,於是蔡倫想進行技術創新,改用樹皮、破布、麻頭和魚網等廉價之物造紙,大大降低了造紙的成本,為紙的普及準備了條件。漢和帝元興元年(105年),蔡倫把改進造紙術的成果報告給皇帝,皇帝對蔡倫的才能非常讚賞,並把改進過的造紙技術向各地推廣,漢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倫為龍亭侯,所以後來人們都把紙稱為“蔡侯紙”。

[編輯] 材料

[編輯] 古代材料

Image:蔡侯紙.jpg 蔡侯紙 [編輯] 原料

使用了桑皮、楮皮、三椏、蕘花等植物做為原料。

[編輯] 助料

在造紙的過程中,使用的助料有很多,最基本的為蒸煮與漂白兩種。蒸煮助料的作用為去除原料中的雜質,以便取得纖維;漂白助料的作用為去除其中的色素。

[編輯] 現代材料

造紙的纖維來源於:麻、棉、藤、桑皮、檀皮、芙蓉皮、稻杆、麥杆、竹等。

[編輯] 過程

[編輯] 古代

參照右上方圖片,有五個主要的步驟。從圖中可知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每道工序的專家各司其職,並且已開發出一些造紙專用的設備......

你知道造紙術的三大發明家是誰

西漢勞動人民、東漢勞動人民在繼承西漢造紙技術後,又有所改進、發展和提高。還有,不會是劉珍、延篤吧?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造紙術相傳是由中國東漢時代的蔡倫(63-12禒年)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早就存在,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在中國,造紙術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古代造紙技術發明家是誰

造紙術

造紙技術的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出貢獻之一。大約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就有了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到了春秋時,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龜甲和獸骨,稱為竹簡和木牘。甲骨和簡牘都很笨重,戰國時思想家惠施外出講學,帶的書簡就裝了五車,所以有學富五車的典故。西漢時在宮廷貴族中又用縑帛或綿紙寫字。縑是細絹、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吏一方縑帛上寫字時,便於書寫,不但比簡牘寫得多,而且還可以在上面作畫,但是價格昂貴,只能供少數王宮貴族使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期已經有了紙。

發明人

東漢和帝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在總結前人制造絲織晶的經驗的基礎上,發明了用樹皮、破漁網、破布、麻頭等作原料,製造成了適合書寫的植物纖維紙,才使紙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被稱為“蔡侯紙”。 蔡倫只是改進造紙術,而不是紙的發明人。 造紙術在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8世紀中葉傳到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到12世紀,歐洲才仿效中國的方法開始設廠造紙。

發明地點

洛陽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是蔡倫嗎?

蔡倫不是造紙術發明人,他只是改進而已。

多年以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東漢時期蔡倫開始造紙。而二十世紀以來幾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引起了學術界40多年的爭論。日前,敦煌出土的大批古紙提供了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紙。

“蔡倫發明造紙術”的根據來源於《後漢書》。由於《後漢書》作者對這一事件的紀錄非常明確,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和地位,所以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為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是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

1957年,陝西出土了西漢晚期的灞橋紙,1974年,甘肅居延金關漢代亭燧故址出土了金關紙,1978年,陝西扶風中顏村西漢窯藏出土了中顏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學術界對蔡倫造紙的觀點提出了異議。一派專家認為,經過考證,這些紙的年代都比東漢早,因此可以說,在蔡倫之前中國就有紙,蔡倫不應是造紙術的發明人。另一派專家則對出土這些紙的古墓或遺址的年代以及出土的是不是真正的紙提出質疑,他們認為,雖然在西漢時期中國已造出了植物纖維紙,但紙質地較粗糙,結構也比較鬆散,造紙技術處於初級階段,而蔡倫對造紙術進行了重大的革新,才使紙的質量和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成為今天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紙。因此,部分專家指出,蔡倫對紙向中國、向世界的推廣普及做出了重大貢獻,即使不是最早造出紙的人,也可以算作“造紙術”的發明人。

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這次出土的古紙質量較好,紙面平整光滑,質地薄而軟,上面還有用細墨線繪製的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經專家考證,這張古紙的“生日”是西漢早期,比東漢蔡倫造紙的歷史早了300多年。所以,這張目前為止世界上所知最早的天水放馬灘紙,當時成為中國在西漢早期就有優秀紙張的惟一物證。

近日,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重大發現,甘肅省考古所研究員何雙全告訴記者,該遺址出土了200多片紙文書殘片和麻紙,成為目前中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紙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簡牘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東漢初到西晉都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非常之多,有黑色厚、黑色薄、褐色厚、白色薄、黃色厚等8種。從殘留在紙面上的殘渣看,這些古紙主要用麻織物和很細的絲織物製作,用於書寫文件、信件及包裹物品。何雙全說,此次敦煌出土古紙的數量之大、品種之繁多、時代跨度之久,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紙的發現不但有力地印證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人,也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實證。

造紙術是由中國的哪位科學家發明的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誰發明的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是東漢宦官蔡倫發明的。主要依據是《後漢書·蔡倫傳》的記載。書上說:“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即按書寫需要裁好的絲織品)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發明、創造)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因此,後來的一些中、外著作,都據以尊東漢時代的蔡倫是紙的發明者,把他向漢和帝劉肇獻紙的公元105年,作為紙的誕生年份。

造紙術是怎樣發明的?

最初的紙是作為新型的書寫記事材料而出現的。在紙沒有發明以前,我國記錄事物多靠龜甲、獸骨、金石、竹簡、木牘、縑帛之類。商代的甲骨文、鐘鼎文實物資料,本世紀以來不斷出土;戰國到秦漢的竹簡、木牘和帛書、帛畫,近年來也有大量出土實物。但是甲骨不易多得,金石笨重,縑帛昂貴,簡牘所佔空間很大,都不便於使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魚網等廢舊麻料製成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過去多是沿用公元五世紀的歷史家范曄(398—445)在《後漢書·蔡倫傳》中的說法,認為紙是東漢的宦官蔡倫(62—121)於漢和帝永元十七年(公元105年)發明的。但是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發明紙的說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烽燧遺址中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比蔡倫早了一個多世紀。1957年西安市東郊的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西漢初期古紙。經筆者對這紙的分析化驗,確認它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的纖維所製成。繼這之後,1973年在甘肅省居延的漢代金關遺址、1978年在陝西省扶風中顏村的漢代窖藏中,也分別出土了西漢時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1986年甘肅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葬中更出土西漢初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到前141年)的繪有地圖的麻紙,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在教煌甜水井西漢郵驛遺址中發掘出三十多張麻紙,其中三張紙上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瞭造紙術,而且當時造出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但是早期的西漢麻紙仍有待進一步改進。到了公元二世紀,在東漢宮廷中任尚方令的蔡倫,憑藉充足的人力和物力,監製並且組織生產了一批良紙,於永元十七年獻給朝廷,從此造紙術在國內推廣起來。同時,東漢還進而用樹皮特別是楮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良紙的監製者和推廣者的身分出現的,這些活動在客觀上對造紙術的發展有利,因此他的作用不應該完全抹殺。

漢代麻紙製造過程,根據我們的實驗研究,大體上是把麻頭、破布等原料先用水浸,使它潤脹,再用斧頭切碎,用水洗滌。然後用弱鹼性草木灰水浸透並且蒸煮,這可以說是後世鹼法化學制漿過程的濫觴。通過鹼液蒸煮,原料中的木素、果膠、色素、油脂等雜質進一步被除去,用清水漂洗後,就加以舂搗。搗碎後的細纖維用水配成懸浮的漿液,再用漏水的紙模撈取紙漿,經脫水、乾燥後就成紙張。如果紙表皺澀,還要砑光,方能書寫。

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製成植物纖維紙,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這裡有兩個技術關鍵。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把大部分水濾出後,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再經乾燥脫水,就構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原始雛型。

造紙術是我國的什麼發明之一,它的發明者是誰。

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它的發明者是東漢的蔡倫

相關問題答案
造紙術的發明家是誰?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誰?
火箭的發明者是誰?
望遠鏡的發明者是誰?
地球儀的發明者是誰?
智能手機的發明者是誰?
中國微信的發明者是誰?
眼鏡的發明人是誰?
自行車的發明者是誰?
交流電的發明者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