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
為什麼古代重陽節要插茱萸?
每到重陽節,無論男女老少,都會在頭上、帽子上插上茱萸和菊花 ,是為了避邪求吉的 茱萸是一種中草藥,茱萸香味濃,有驅蟲祛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 除了插茱萸,簪菊花也是重陽節十分盛行的風俗。民俗專家介紹說,菊花也被看做重陽避邪的物品之一。由於菊花具有藥用功能,古人就聯想到菊花的避邪功能,於是人們在重陽節除了插茱萸外,還有簪菊花的習俗。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在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 參考資料: http:/....shtml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一、重陽節登高的由來: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二、重陽節插茱萸的由來: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
九九重陽節插茱萸,那茱萸指的是什麼?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撫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為什麼要登高插茱萸
農曆九月初九,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易經》中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這一天各地活動豐富:出遊、登高、賞菊、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等,並不侷限於老人。
在南京,登高、賞菊、吃重陽糕,這些都是老南京過重陽節的必備“節目”。而這些活動都來源於重陽節的傳說。
重陽最重要的節日活動之一,即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時候登高望遠有健身祛病的功效,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登高的風俗始於東漢,從魏晉南北朝至明清,南京的登高風俗尤為盛行。當時居城南登雨花臺;城中登北極閣;城北登幕府山。
關於登高習俗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一說可能源於古代對山神的崇拜,以為山神能使人免除災害。所以人們在“陽極必變”的重陽日子裡,要前往山上游玩,以避災禍。或許最初還要祭拜山神以求吉祥,後來才逐漸轉化成為一種娛樂活動了。
一說重陽時節,秋收已經完畢,農事相對比較空閒。這時山野裡的野果、藥材之類又正是成熟的季節,農民紛紛上山採集野果、藥材和供副業用的植物原料。登高的風俗最初可能就是從此演變而來的。至於集中到重陽這一天則是後來的事。那意思是以此作為一種象徵,起提倡作用,正像春天宜於植樹,人們就定個植樹節的道理一樣。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就描畫了重陽節登高、佩茱萸的習俗。專家告訴我們,佩茱萸其實有它的科學依據。
重陽節有佩茱萸的風俗,因此又被稱為“茱萸節”。茱萸是一種茴香科植物,因為出產於吳地的茱萸質量最好,因而又叫吳茱萸。《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
重陽茱萸其實也和端午節的雄黃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
我國是菊花的故鄉,自古培種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長壽之花,又為文人們讚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徵,所以人們愛它、贊它。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賞菊也就成了重陽節習俗的組成部分。重陽又稱菊花節,而菊花又稱九花。
南京的風俗重陽節除登高、佩茱萸、賞菊花之外,還要吃重陽糕。“糕”與高諧音,吃糕是為了取其吉祥之意。
不過,我們的記者發現,照著老傳統做重陽糕的店家屈指可數,可滿城尋找的市民卻多過往年。很多人特地從城北跑到夫子廟買重陽糕,就是想回味一下童年。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舊時南京人還用彩色小三角旗插在糕上,藉以表示登高(糕)之意,這類彩色小三角旗又叫“重陽旗”。
在民俗觀念中,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包含有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寓意。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農曆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因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層新含義。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為什麼九月九日要插茱萸登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節為什麼要插茱萸草 表達的願望是什麼
茱萸香味濃,有驅蟲去溼、逐風邪的作用,並能消積食,治寒熱。民間認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災多難,所以在重陽節人們喜歡佩帶茱萸以辟邪求吉。
重陽節插茱萸為何能辟邪?
這個習俗來源於《續齊諧記》一書的記載。汝南人桓景跟隨費長房學仙。一天,費長房說,九月九日,汝南當有大災,通知你的家人,在布囊中裝上茱萸,系在胳膊上,登上高山,喝菊花酒,可以避開災難。桓景按費長房說的去辦,全家在九月九日登山躲避。晚上回家發現家中的雞犬牛羊全部死去。費長房說,家畜代人受災了。此後,人們就在重陽節這一天,帶上茱萸、菊花酒,登上高山,慶祝重陽節日。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重要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茱萸是一味中藥,有奇特香味,菊花也是藥材,古人此類藥物預防瘟疫。認為茱萸可以避邪。)
重陽節插茱萸,指的是哪種茱萸? 20分
茱萸:又名越椒,一種香氣濃烈的植物,重陽節時有佩戴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是插茱萸的,還是端午插茱萸
逼龍,,,,,,,,,,,重陽節是插茱萸的
插茱萸的目的是什麼?
茱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山茱萸科的山茱萸,一種是茴香科植物吳茱萸,因為產於吳地(今江浙一帶)質量最好,因而得名,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種常綠小喬木,樹幾乎可以長到一丈多高,葉為羽狀複葉,初夏開綠白色的小花,結實似椒子;秋後成熟。果實嫩時呈黃色,成熟後變成紫紅色,有溫中、止痛、理氣等功效。果實成小粒裂狀,味極辛香,可食用,莖、葉可入藥,功能暖胃燥溼,為“十全大補丸”、“六味地黃丸”的重要成分之一。茱萸葉還可治霍亂,根可以殺蟲。《本草綱目》說它氣味辛辣芳香,性溫熱,可以治寒驅毒。古人認為佩帶茱萸,可以辟邪去災。《風土記》記載:“九月九日折茱萸以插頭上,闢除惡氣而御初寒。”
重陽這一天,採摘它的枝葉.連果實用紅布縫成一小囊,佩帶身上,可用來闢除邪惡之氣,是古來常用作防疫的民間藥。重陽節插榮英之風,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至於儲光羲在《登戲馬臺作》一首詩中所云:“天門神武樹元勳,九日茱萸饗六軍。”寫南朝宋武帝劉裕在重陽節宴群僚於戲馬臺,更把茱萸當作犒賞全軍的獎品了。
茱萸雅號“辟邪翁”,重陽佩茱萸的習俗在唐代很盛行,人們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稱為茱萸囊,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綵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重陽茱萸的目的在於除蟲防蛀。因為過了重陽節,就是十月小陽春,天氣有一段時間回暖;而在重陽以前的一段時間內,秋雨潮溼,秋熱也尚未退盡,衣物容易黴變。這段時間又是桂花盛開之時,所以民間稱之為“桂花蒸”,這時必須防蟲。茱萸有小毒,有除蟲作用,制茱萸囊的風俗正是這樣來的?
但是在宋元之後,佩茱萸的習俗逐漸稀見了。其變化的因由大概要從重陽節俗的重心的潛移中去理。重陽在早期民眾的時間生活中強調的是避邪消災,隨著人們生活狀態的改善,人們不僅關注目前的現實生活,而且對未來生活給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長生與延壽。所以“延壽客”(菊花)的地位最終蓋過了“避邪翁”(茱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