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異的意思及出處?
求同存異的成語出處
1965年3月23日《人民日報》:“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1955年,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是周恩來的創新,萬隆會議的精神最終導致了1961年不結盟運動的興起。求同存異不是目的,而是為大家的共同目標服務的,求同存異之後要做什麼是最重要的。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指出,亞非地區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殖民主義在這個地區的統治並沒有結束,經濟上還很落後,因此這一地區的國家不僅要求政治上的獨立,同時還要求經濟上的獨立,改變經濟落後面貌,爭取完全獨立。為此就要保障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而要實現這個目標,亞非國家之間就應該求同存異,不要因意識形態和國家制度的不同而造成分裂是新中國第一次參加國際的會議。求同存異 - 周恩來“求同存異”的思想周恩來善於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對紛繁複雜的問題作出精闢的分析和果斷的決定,被公認是駕馭複雜局勢和處理危急事件的能手。他經常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客觀規律,更好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作為辯證思維方法的經典範例,周恩來創造性地提出了“求同存異”思想,並在實踐中歸納出眾多“求同”和“存異”的具體路徑。透過“求同存異”思想的形成過程及其運用,我們不難發現,唯物辯證法的哲學思維已經成為周恩來思維方法的核心。 一、周恩來“求同存異”思想對傳統的繼承與發展 周恩來的“求同存異”思想無疑是一種創新,而創新是繼承與發展的辯證統一。從“求同存異”思想形成的歷史脈絡來看,周恩來將傳統和諧思想的精華與馬克思主義辯證法思想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了繼承基礎上的創新發展。 周恩來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致力於“從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和世界文明中吸取智慧”,其“求同存異”思想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和合思想”的歷史傳承。“和諧”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國語·鄭語》強調“和實生物,同則不繼”,將矛盾對立雙方的和諧相處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道德經》認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將矛盾對立雙方互相沖突交和作為達到和諧狀態的必要條件;《論語·子路》則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著名論斷,將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建立在個性差別的基礎之上。“和而不同”的實質是追求內在的和諧統一:和諧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衝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 在處理矛盾時堅持尋求共同基礎、保留意見分歧、原則性和靈活性相結合,是周恩來“求同存異”思想和傳統“和而不同”思想的共通之處。周恩來總是緊緊圍繞當時的歷史需要,通過尋求“共同點”來消除分歧,通過接納“不同點”來擱置爭議,最終爭取到一切可以爭取的因素,團結到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錢其琛評價說:“周恩來同志善於在尖銳的矛盾中求同,善於在適當的條件下存異,他因這種高超的外交藝術被譽為處理外交難題的能手。”周恩來自己也曾頗有感慨地說:“鋼鐵和水泥是性質不同的物質,把它們結合起來,就變成鋼骨水泥那樣強有力的東西。科學家能把自然界不同的物質組合、統一起來,難道不能把有不同見解和脾氣的人統一起來嗎?”他進而指出:“我們不可能設想,人民民主統一戰線是鐵板一塊,大家都是一個想法,對任何問題的看法都一樣。如果我們的統一戰線是這樣,它就不能發展,就會停止不前,甚至要後退。” 周恩來“求同存異”思想並不是對傳統“和而不同”思想的簡單借用,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揚棄,二者之間存在著諸多差別。其一,被動與主動之分——“和而不同”雖然也提及人為因素,但更為提倡“師法自然”的思想觀念,主張迴歸到無人力強加妄為的自然而然的和......
求同存異最早出自那
“求同存異”出自《論語》,原話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求同存異意為,尋求共同處,保存爭議點,秉承寬容開放、兼收幷蓄的學術精神,推動學術的交流和發展,是一種科學的學習和思維方法,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求同存異是不是成語
是求同存異 [qiú tóng cún yì]
基本釋義
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褒義
出 處
《人民日報》1965.3.23:“共同點是基本的,分歧是局部的,可以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同義詞
大同小異 [dà tóng xiǎo yì]
生詞本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大體相同,略有差異。
出 處
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聞義裡》:“惠生在烏場國二年;西胡風俗;大同小異;不能具錄。”
唯有用爰包容,方能求同存異。出自哪
天空包容每一朵雲彩,無論其厚薄,因而天空廣闊無垠;大海包容每一朵浪花,無論其清濁,因而大海浩瀚無邊。
然而,當層雲疊嶂,閃電交加,天空的包容成了負罪;當波濤澎湃,狂瀾萬丈,大海的包容成了禍首。
自然這個偉大的造物主造就了天空大海,而自然的主宰者也在用愛書寫著一部宏篇鉅製。
母親經歷分娩的痛苦,將一個個生命帶到世上。因為來之不易,所以特別疼惜。每一位母親的愛都是難以言語的,因為她愛得深沉,愛得投入,以致忘身於外,將愛傾注於我們。她們的愛可謂包羅萬象,將你我的天真善良於自私狡猾統統包容。然而此時,母親的包容讓年輕的生命開始輕狂,他們開始“變質”,開始發生化學反應,將原有的童真置換成了世俗的汙穢之物;他們開始像市井地痞般苟且地笑,惡習之爪開始伸向他們尚淺的意志。假如此刻母親仍然以包容的心態來對待他們的心頭肉,那就要下暴雨了。此刻的包容成了不必要的多餘,成了孩子健康成長的阻礙,是他們發生化學變化的催化劑!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歷盡心血,為學生的前途無盡地估算著,無私地用白色的粉塵染著自己烏黑的頭髮與活力四射的青春,包容地收留著每一位學生,無論其出身貴賤、家境貧富。在老師的慧眼中,每一位學生都可能是未來的棟樑之才。但若過度地放縱乃至於讓學生劃出軌道,那就同父母的溺愛沒有區別了。此刻的包容就成了阻礙學生踏上光明前途的巨石,成了全心全意地付出而得不到絲毫回報的“好心人”。
生活需要包容,因為人無完人。但我們不能包容那些將要蛀蝕我們靈魂的哪怕是細小的微生物。因為它們會像癌細胞隱藏在身體一角,到了發現它們的時候,它們早已經繁殖聚集,招兵買馬,武裝十足地向你全身發起最致命的一擊!
包容是一把雙刃劍,說得一點也沒有錯。
唯有用爰包容,方能求同存異。出自哪篇文章
古人有“天圓地方”之說,天空包容著地面,大海包容著湖泊……這無數的“包容”,組成了這個世界,也才會有“你包容著我”,“我包容著你”。
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所大房子,心越寬,房子就越大,容納的也就越多。然而真正寬廣的胸襟是永遠不會滿的,因為每當容納下一件事,即會更增加一份廣。人生在世,有太多的辛酸與無奈,假如一個人要將它們一一詳解而銘記在心,此生無意。也許生活本身就不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有著太多的傷感和痛苦,人往往也就只有在遭受失敗和挫折之後才能看到自己的缺點和不足。人與人之間其實並不存在些什麼,而更需要的是一種心與心的交融——理解和包容。
理解是春的溫柔,是秋的收穫,讓你陽光,讓你更加憧憬;而包容是夏的激情,是冬的神韻,讓你奔放,讓你更加繽紛。
我常常問自己,我能理解大海的博大、草原的無盡嗎?我能包容時刻發生在周圍頭疼的生活瑣事嗎?
可以說,每個成功的人都為理解放棄了很多,都為包容忍耐了很多,然而這理解、包容之後,是成功的喜悅,是眾人仰慕的目光和讚譽的口碑。
生活中有的人沒有包容的心態,只因一陣他人無意踩腳的疼痛,一句無意冒犯的話,一次朋友無意犯下的錯而冷眼相待,甚至大發雷霆,從而失去了認識一個朋友的機會,拆掉了一架心靈溝通的橋樑。其損失是無法彌補的,你並不是只有一個人,你不得不在乎別人的目光。
如果我能包容一切,我會將這裡的天,這裡的地,這裡無邊無際的大海,這裡成群的湖泊,這裡的你和他,都裝到心裡去。一起看歲月的流失、世間的輪迴。到那時,人人收起煩惱煩怒與不滿,用天真、純潔的笑顏迎接明日的陽光,磕碰之後,不再是心中懷恨,而是充滿了包容、理解。
“退一步,海闊天空。”願我們能夠包容一切,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以和為貴”一詞出自哪裡?
“和為貴”暢
詞出自《論語》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人與人和睦相處,待人誠懇寬
厚,互相關心理解,與人為善、推己及人,團結、互助、
友愛、求同存異,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和為貴”一
詞出自《論語》:“禮之用,和為貴。”禮之運用,貴在能
和,就是主張借禮的作用來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
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把
“人和”置於天時地利之上,更集中表達了對人與人和諧
關係的追求。
追求人與人關係的和諧是所有民族和文化的共同理
想,但中國傳統和諧處世思想又有其獨特之處。一方面,
中國和諧處世觀特別重視人與人關係的處理;另一方面,
對人與人關係的和諧有著獨特的理解。
求同存異對應的成語
【讀 音】qiú tóng cún yì
【英 文】To put aside minor differences so as to seek common ground;To seek common ground while reserving differences
【釋 義】求:尋求;存:保留;異:不同的。找出共同點,保留不同意見。
【用 法】聯合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近義詞】大同小異
【反義詞】求全責備 、固執己見、強求一律
怎樣描寫激烈的爭論,怎麼求同存異
求同存異的意思
[釋義] 尋求彼此的共同處;保留彼此的分歧處。
[正音] 異;不能讀作“yí”。
[辨形] 異;不能寫作“棄”。
[近義] 大同小異
[反義] 求全責備
[用法] 用作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用求同存異造句
1) 沿風明白這種問題確鑿沒有求同存異可言,趕緊謝過,上前用手撕開兩人的爭執,從中間取道而過,走往第二個十字路口。
2) 布什說:過去幾年來,我們十分努力地尋找雙方可以合作的領域,尋找求同存異的途徑。
3) 這並不難,首先需要統一思想,聖門雖然是百家爭鳴,但在遭受壓制排擠的今天,只要求同存異,要做到這點並不難,對此我已有全盤的計劃。
4) 陛下,千萬不能衝動啊,二世陛下說過現在這個階段要和諧發展,求同存異的。
求同存異方針中的異有講到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等差異,不明白意識形態是什麼意思 10分
這裡的意識形態多指國家間思想上的差異,比如就兩國間社會主義國家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而資本主義國家則偏向自由民主等…。
(但這些終究存在於思維屬於思想上的範疇有別於實實在在的經濟政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