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痧怎麼治?

General 更新 2025-01-25

為什麼會發痧?發痧了怎麼辦?如何防止發痧?

天氣越來越熱,經常會遇見學生髮痧的現象,所以在網上找來一篇防止“發痧”的小常識,發在這裡,希望能幫助大家及時應對學生髮痧。 “刮痧”的痧指痧病。在炎熱季節,冒暑遠行,貪涼,大量飲冷水,或者淋了雨,或是暴食暴飲,接觸了穢物臭氣等,都會發痧。它使人一時氣血阻滯,發病猛烈,必須急救。

刮痧歷史久遠,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當時人們患病時,不經意地用手或石片在身上撫摩、捶擊某一部位,有時競使病得到緩解。時間一長,自然形成.砭石治病法,就是“刮痧”的雛型。

中醫先輩認為人體與自然近似,軀體如大地,血管神經如水道。當水道瘀塞時,土地無法灌溉,當血管神經不暢通,就會產生疾病。“百病皆起於瘀”。經過刮痧,暢通血脈,輔以拔罐,使瘀塞直接拔除,就達到了整體療效。

刮痧是治中暑的傳統民間療法,其適應範圍廣,僅據古籍記載即有一百多種:感冒、發熱咳嗽、風熱喉痛、急性腸胃炎、風溼病症、急性穿症、墜腸痧(小腸痧氣)等。

治療痧症也並非刮痧一種,還有抓痧、撮痧、扯痧、挑痧、薰痧、浴痧等方法。

輕度發痧,常見頭暈、頭悶脹痛、兩目發花、周身不適、胸中鬱悶、四肢發涼、脈遲治緩等。要馬上用瓷調羹蘸清水在兩肘窩或兩(月國)窩,或在脊椎、頸部兩側,由上而下地刮,使皮膚變紅,出現紫點為止。也可以用食指和中指蘸清水輕輕捏提上述皮肉,使之產生痧點。同時服用仁丹或金靈丹。 當痧病發作重時,有腹部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頭汗較多、煩躁悶亂、面白肢冷、脈沉伏等。要先用三稜針或空針頭,常規消毒後,在(月國)窩部表淺發紫的小脈管上刺入放血。同時口服十滴水或玉樞丹、無極丹等。

痧病極重症時,病人已經昏迷,要送醫院搶救。

發痧怎麼辦?

痧症是(大熱證中暑病)特別是廈季大熱暑天,在太陽強照下作工作勞累的勞動,縮汗堵塞毛孔形成淤痧症,加上衝洗冷水變為痧大風痧減水症,全身無力,手痠腳軟,周身骨肉疼痛形成淤痧(血滯)。發熱,惡寒,盛袌起伏,外邪傳裡,熱不清退,身熱無汗出,寒熱往來,惡風惡寒風溫頭痛。也就是一般常說的「血路不通」;民間偏門之病,重者若醫冶不良,生命危在旦夕,西醫也有類似的症狀探討,但西醫無法解救,若到醫院吊打大針,葡萄糖或安基酸,速性頸硬眼定非死莫屬。痧症中醫怕(柴胡)入肝,西醫怕(吊打大針,葡萄糖或安基酸),死人更快。

發痧是人人熟悉的「痧」(大熱證中暑病)病重縮汗,堵塞毛孔形成淤痧症,皮層「凝血塊」,痧及全身重者皮層都是黑紫色的淤痧包,手脂甲發黑,若因血液內雜質過多或其它因素而使得血管壁附著大量凝血塊;造成血管通道變窄(即血路不通),弗血液流量相同的前提之下,勢必造成血管的膨脹,血管膨到輕微壓迫到臨近的神經時,該部位會感覺酸;再壓多一點便逐漸產生疼痛,一直到神經被完全壓迫住就比較沒有感覺了,所以痠痛的症狀都有類似的發病——酸、抽、痛、麻、腰痠腿痛身軟無力,患者痛苦難受,無胃口進食。

痧症又稱(中暑病大熱症)、縮汗沖洗冷水堵塞毛孔變為(大風痧減水症)。頭暈,頭痛,脘腹脹悶、絞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四肢攣急,甚至昏厥,脣甲青紫,或於肘窩、□窩、頸前兩旁常見青紫痧筋為特徵。常見於夏暑季節,其他季節少有此病。如證病情嚴重,必須及時救治。治療宜以解暑祛表、排痧解毒為原則。

發痧子怎麼治,具體點

您好!痧子即使現在我們稱的風疹。發是發生的意思。風疹的症狀是這樣:突然的感覺全身無力,四肢懶怠,或者還全身或局部關節酸楚,噁心,不想吃飯,頭痛頭暈,等等種種症狀。 中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於外感風熱時邪,由口鼻而人,鬱於肺衛,蘊於肌腠,與氣直相搏,發於皮膚所致。 (一)普通康復療法 加強護理,室內空氣保持新鮮,加強營養.隔離至出疹後5天. 患者 二)中醫分型與中藥治法 1.邪鬱在表 發熱惡風,噴嚏,流涕,伴有微咳,精神倦怠,胃納欠佳,疹色淺紅,先起於頭面,軀幹,隨後遍及四肢分佈均勻,稀疏細小,2—3天消退,有癢感,耳後及枕部痰核腫大,苔薄白,舌質偏紅。 [治法]疏風清熱 [方藥] 銀翹散加減:金銀花12克,連翹45克,竹葉45克,牛蒡子12克,桔梗12克,荊芥12克,薄荷45克,豆豉12克,辛夷花12克,白前13克,甘草4克. 2.邪毒內盛 高熱,口渴,心煩不寧,疹色鮮紅或紫暗,疹點較密、便黃少,舌質紅,苔黃糙。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 [方藥] 透疹涼解湯加減:桑葉45克,菊花45克,薄荷45克,牛蒡子12克,蟬衣7克,連翹12克,黃連7克,紫花地丁12克,赤芍12克,紅花7克,甘草4克.口渴甚者加天花粉,鮮蘆根,大便乾結加全瓜蔞、郁李仁等. 三)現代西醫西藥治療方法 主要是支持療法,對症治療.可酌情給予退熱劑,止咳劑及鎮痛劑.喉痛用複方硼砂液漱口,皮膚瘙癢可用爐甘石洗劑或生油塗拭,結膜炎用o.25%氧黴素滴眼液或10%醋酸磺胺液滴眼數日。 (四)單味藥與經驗方治法 (1)芫荽(香菜)35克或西河柳1把,煎水服. (2)浮萍、苦蔘各7克,麻黃、蟬蛻、甘草各3克,白蒺藜、地膚子、生苡仁各45克,殭蠶6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治小兒風疹。 (3)花生油50克,煮沸後稍冷加入薄荷葉30克,完全冷卻後過濾去渣,外塗皮膚癢處,有止癢作用. (五)中成藥治療: (1)犀角化毒丸:每次1丸,每日2次,用於邪毒內盛。 (2)板藍根沖劑,每次1包,每日3次:用於邪鬱在表. (3)維C銀翹片:每次2片,每日3次。 (4)了歌王片:每次3片,每日3次。 (六)飲食療法 (1)銀翹解毒粥:金銀花、連翹,淡豆豉、竹葉、荊芥各10克,蘆根15克,牛蒡子、甘草各6克,粳米100克。上8味藥洗淨煎汁,去渣,再煮洗淨的粳米成粥,待粥將熟時,加入上藥汁,煎1—2沸即可.分2次,早晚溫熱服。 本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適用於溫病初起,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汗而不多,口渴,咳嗽咽痛,舌尖虹,舌苔薄黃,脈浮數.注意:外感風寒,惡寒重,發熱輕不宜用. (2)清營粥:生地15~30克,竹葉捲心6克,銀花10克,犀角3克(用水牛角6—10克代),粳米100克。將生地、竹葉捲心、銀花、水牛角洗淨,同入砂鍋煎湯,取汁去渣,再入洗淨的粳米,同煮為稀粥.每日2~3次,溫熱服食. 本粥清營洩熱,兼以透表.適用於營分熱盛。症見身熱,夜間尤甚,煩躁,咽乾但不欲飲,舌質紅絳,無苔,脈細數.注意:脾胃虛寒者忌用. 。謝謝

麻煩採納,謝謝!

晚上在家發痧怎麼辦

中暑,俗稱發痧,是炎夏易發的疾病。在一般情況下,人體產熱和散熱正好相等,所以,人的體溫總是保持在攝氏37度左右。但在強烈的夏日陽光下照射過久,紅外線能使人大腦喪失調節體溫的能力,所以容易發生中暑。此外,若外界氣溫高,空氣溼度大,無風、汗蒸發困難、體內熱量積蓄過多,也容易中暑。當然,如出汗過多,身體裡水和鹽大量排出,得不到及時補充,水鹽代謝發生障礙,也會中暑。身體過度疲勞,體弱多病也是發生中暑的原因。

根據上述,可制定下列預防中暑的辦法:首先,要合理安排時間,早出工、晚收工,中午多休息,不要長時間在太陽下曝晒,不要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勞動、學習。野外工作時,最好穿淺色或白色的衣服,戴草帽、勞動一段時間時到樹蔭或涼棚下適當休息一會。注意多喝清涼飲料、涼鹽開水、綠豆湯等,或者服些人丹、十滴水,也能起到預防作用。每天要洗澡或擦澡,保持皮膚清潔、汗腺排洩通暢。對老、弱、婦、幼,應給予重點照顧,根據各人身體條件和天氣情況作適當安排。

在臨床上,中暑由於產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狀也差異很大,可分為下列四型:

一是中暑高熱,亦叫熱射病,主要是體溫不能發散引起,為中暑中最嚴重者。可伴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體溫升高(可達42℃),伴有意識模糊、昏睡、呼吸困難、嚴重者昏迷、血壓下降等。

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熱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可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體溫不高,面色蒼白、皮膚多汗、呼吸淺、脈搏弱、血壓下降、意識不清等。

三是中暑痙攣,亦叫熱痙攣,主要是由於過熱,大量出汗,體內過多地丟失氯化鈉而引起肌肉痙攣,常與熱衰竭同時出現。有口渴、乏力、體溫不高、皮膚多汗,突出表現為四肢肌肉痙攣,有抽筋樣疼痛。

四是日射病,是因日光直射頭部而產生的腦部損害。有頭痛、頭暈、噁心、嘔吐等症,重者可昏迷,體溫可升高。

不管上述哪種類型,只要一出現頭暈、頭痛、噁心、嘔吐等感覺的話,就應暫停工作,立即移至陰涼處,解開衣服,頭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淡鹽水或清涼飲料,可服人丹或十滴水等。

有高熱者可給予物理降溫,用冷水或冰袋冷敷、酒精擦澡,風扇吹;可用解熱藥口服或肌肉注射;有呼吸困難者可做人工呼吸。若處理後來見好轉,血壓下降者,應急送搶救。

對於熱衰竭和熱痙攣:主要是補充水分與氯化鈉,重者靜脈輸生理鹽水,或葡萄糖鹽水;病情無好轉者,急送。

相關問題答案
發痧怎麼治?
肛裂反覆發作怎麼治療?
溼疹反覆發作怎麼治療?
雞的雞冠發紫怎麼治療?
水痘發燒怎麼治療方法?
扁桃體發炎怎麼治療?
嘴巴發苦怎麼治療?
口臭舌苔發黃怎麼治療?
腳底板發白怎麼治療?
手心發熱怎麼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