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是什麼家?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家()家和()家
我會填寫 歷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這是季羨林老師最尊敬的三個身份。他不是明星,是一個堪稱活國寶老人(已經去世)
季羨林是什麼?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很厲害的一個人哦。
關於季羨林的資料
季羨林(1911- )
北京大學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語言學家、文學翻譯家,梵文、巴利文專家。
山東清平(今臨清)縣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系。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文。194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建國後,歷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兼外國語言文學評議組負責人,第二屆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外國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會名譽會長,北京大學東文語言文學系教授、主任,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
國大百科全書》總編委會委員、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顧問,亞非學會會長,語言學會會長。1978年任北京大學副校長。1993年3月當選為澳門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是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二至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語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出重要貢獻。在印度中世語言形態學方面,全面而系統地總結了小乘佛教大眾部說出世部律典《大事〉偈頌所用混合梵語中動詞的各種形態特徵,著《〈大事〉偈頌中限定動詞的變位》(1941)一文。在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方面,論證了原始佛典的存在是無可置疑的,它所使用的語言是中世印度東部方言古代半摩揭陀語。主要譯著有《原始佛教的語言
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潤集》、《季羨林散文集》等,翻譯了:《沙恭達羅》、《優哩婆溼》、《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卷書》等,散文集有:《賦得永久的悔》。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1995年11月,“北京大學季羨林海外基會”成立。
夫人:彭德華。
季羨林的主要資料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齊奘。中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國語言。曾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病逝,享年98歲。
中文名: 季羨林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臨清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6日
逝世日期: 2009年7月11日
職業: 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代表作品: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集》;《印度簡史》;《佛教與中印文化交流》
季羨林1911年8月6日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臨清市)康莊鎮,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趙氏,農民。叔季嗣誠。幼時隨馬景恭識字。6歲,到濟南,投奔叔父季嗣誠。入私塾讀書。 7歲後,在山東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附設新育小學讀書。10歲,開始學英文。12 歲,考入正誼中學,半年後轉入山東大學附設高中。 在高中開始學德文,並對外國文學發生興趣。18歲,轉入省立濟南高中,國文老師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譯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來舞筆弄墨不輟,至今將過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筆,全出於董老師之賜,我畢生難忘。” 關於季羨林的生日,這裡順便作一點說明。幾十年來,大家都知道季羨林的生日是8月6日。每逢這一天,他的親朋好友,學生晚輩,各級領導,甚至外國大使,都會向他祝壽,這已經成了慣例。可是,2001年八月,聊城和臨清市的市政領導邀請他回故鄉,慶祝他的九十歲生日。在祝壽大會後,他在寫《故鄉行》一文時,卻寫了下面一段文字:“八月六日——我在這裡順便說明一件事情:我的生日從舊曆摺合成公曆是八月二日。由於一次偶然的筆誤,改成了六日,讓我少活四天——算是我的生日。“這件事也算得上季羨林生平中的一件趣聞。不過,這麼多年來,他對自己生辰的訛誤,聽之任之,將錯就錯,不置一詞,也頗耐人尋味。 青年季羨林
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業方向德文。從師吳宓、葉公超學東西詩比較、英文、梵文,並選修陳寅恪教授的佛經翻譯文學、朱光潛的文藝心理學、俞平伯的唐宋詩詞、朱自清的陶淵明詩。與同學吳組緗、林庚、李長之結為好友,稱為“四劍客”。同學中還有胡喬木。喜歡"純詩",如法國魏爾蘭、馬拉梅。比利時維爾哈倫,以及六朝駢文,李義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譯德萊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學期間,以成績優異,獲得家鄉清平縣政府所頒獎學金。 1935年9月,根據清華大學文學院與德國交換研究生協定,清華招收赴德研究生,為期3年 。季羨林被錄取,隨即到德國。在柏林和美國與喬冠華同遊。10月,抵達哥廷根,結識留學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學,“我夢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讀一點書,讀點古代有過光榮而這光榮將永遠不會消滅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這個夢。”[1] 年輕時候的季羨林
1936年春,季羨林選擇了梵文。他認為“中國文化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太大了,我要對中印文化關係徹底研究一下,或許能有所發現”。因此,“非讀梵文不行”。“我畢生要走的道路終於找到了,我沿著這一條道路一走走了半個多世紀,一直走到現在,而且還要走下去。”“命運允許我堅定了我的信念。”[1] 季羨林在哥廷根大學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學,學梵文、巴利文。選英國語言學、斯拉夫語言學為副系,並加學南斯拉夫文。季羨林師從"梵文講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學者瓦爾德施米特教授,成為他唯一的聽課者。一個......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家翻譯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為什麼
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這是對季羨林的最高榮譽
季羨林的美稱是什麼?
姓名:季羨林
生卒:1911年8月6日(辛亥年)-2009年7月11日(己丑年)
簡介:季羨林(1911.8.6~2009.7.11):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
季羨林的原名是什麼
季羨林(1911.8.6~2009.7.11),山東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科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惟一的終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其精於吐火羅文,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已彙編成24卷的《季羨林文集》。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