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也退什麼意思?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什麼意思
求也“退”:動詞活用為形容詞,可譯為“退縮,不敢急進”
故“進”之:使動用法,即“使之進”,可譯為“使...去實踐、去力行”
由也“兼”人:兼字的本意我不清楚,所以不知道什麼用法
反正意思是形容子路“精力、氣魄超過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前進”
故“退”之:使動用法,即“使之退”,可譯為“讓他變得謙退”
出自《論語·先進第十一·兼人章》
求也退,故進之的之什麼意思
“求也退”的“退”:退:畏縮不前。 “故進之”的“進” :進取 求:“冉求為人退縮,所以鼓勵他進取。孔子因材施教的一個例子。冉求由於個性謙退,遇事往往畏縮,因此孔子要他在聽到一件該做的事後立刻去做。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是啥意思
求也“退”:動詞活用為形容詞,可譯為“退縮,不敢急進” 故“進”之:使動用法,即“使之進”,可譯為“使...去實踐、去力行” 由也“兼”人:兼字的本意我不清楚,所以不知道什麼用法 反正意思是形容子路“精力、氣魄超過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前進” 故“退”之:使動用法,即“使之退”,可譯為“讓他變得謙退” 出自《論語·先進第十一·兼人章》
求也退 故進之 由也兼人 故退之 求翻譯
這個是論語裡面的,孔子評論他的兩個學生,翻譯如下:
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若滿意請及時採納。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監兼人,故退之。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什麼意思?
1.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冉求做事畏縮不前,所以要鼓勵他大膽進一步;仲由敢作敢為有時不夠慎重,所以要抑制約束他慎重地退後一步。
2.柴也愚,參也魯,師也闢,由也喭:這是對四個人的評價。意思是:高柴愚直,曾參遲鈍,顓孫師偏激,仲由魯莽。
若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一下,謝謝
在論語中的子曰“求也退,故進之。”是什麼意思?
“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子路問:“聞斯行諸(1)?”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2),故退之。”
【註釋】
(1)諸:“之乎”二字的合音。
(2)兼人:好勇過人。
【譯文】
子路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聽到就行動起來呢?”冉有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說‘有父兄健在’,冉求問‘聽到了就行動起來嗎?’你回答‘聽到了就行動起來’。我被弄糊塗了,敢再問個明白。”孔子說:“冉求總是退縮,所以我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所以我約束他。”
【評析】
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貫穿於教育實踐中的一個具體事例。在這裡,他要自己的學生不要退縮,也不要過頭冒進,要進退適中。所以,對於同一個問題,孔子針對子路與冉求的不同情況作了不同回答。同時也生動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個特點,即因材施教。
讀著兩千多年前的《論語》,感慨於孔子對“因材施教”一詞的詮釋,也更明白了孔子教育思想經久不衰的緣由和在全世界廣為流傳的根源。早在讀師範的時候,我就知道了因材施教是教育原則之一,是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教學的深度、廣度、進度既適合大多數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又照顧到所教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性差異,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育行政領導、學校領導也大會小會要求教師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各種相關文件也條文清晰地規定教師要因材施教,家長也渴望因材施教能給予自己的孩子更恰當的教育……然後實際情況並不理想?原因很簡單——用來考量教育教學質量的標準是劃一的。這就從本質上徹底扼殺了教師因材施教的可能,再加上本來的班級授課制帶來的因材施教的不易,於是,因材施教成了領導、教師、家長和孩子共同的痛。 很多的教育者也論過“因材施教”,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只是搖了多年的船唯獨沒有解開“考量標準”這根纜繩。記得02年帶團赴美國學習旅行,對方接團的馮老師親訴了她兒子的一件事情:馮老師的兒子隨父母定居美國,入學當地的一所學校。學期結束,兒子捧回了一個“A”級的成績單,父母很納悶:兒子天資並不聰穎,又是才移居異國他鄉,無論如何也不可能達到A級的。於是,馮老師來到學校向老師提出了質疑。結果老師的答覆,讓馮老師非常的意外,因為老師說這個“A”就是綜合考慮了孩子的資質、跨國移居文化的差異和孩子實際的表現及最終考試的成績打出來的。說者感慨,聽者同樣感慨。這才是因材施教啊! 而令人感慨之至的還並非如此,其實孔子兩千多年前就具體地提出過因材施教的做法:“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論語??雍也》)可見,那時的孔子就已經主張針對不同學生智力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