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親訪友是什麼意思?
平常走親訪友不知買些啥?
不論是平常時間,還是逢年過節,走親訪友都是我們經常要做的一件事,走親訪友實際上是聯絡老朋友,結交新朋友的一個常見方式。適當的走親訪友有利於增強我們與老朋友之間的感情。 我們在走親訪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走親訪友的原則: 一、走親訪友不要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走親訪友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拜訪別人,而給別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任何一個有教養的人,不應該因為自己給別人的生活和工作制造了麻煩。如果你去親友家的時候,正趕上人家有重要的事要外出,或是有音樂演出要去觀看,那你的到來勢必給別人造成麻煩的。因為這樣的一個時候,他們只能再留下來陪著你了。 我們身處現代文明的社會,所以要養成一些文明的習慣,登門拜訪之前要有約在先。如果你是一個下級去拜訪上級,一個晚輩去拜訪長輩,一個學生去拜訪老師,你提前一個星期跟他說了,對方也可能會忘了,所以,你在出發前,或者頭天晚上再打個電話跟他說一下。 逢年過節走親訪友的時間一般是越短越好,因為你去拜訪別人也會去,一家房子就那麼大,客廳就那麼幾個位置,客人太多不方便。禮節性拜訪在客人家裡停留的時間一般以十分鐘為宜,不要太長,問候之後,意思到了也就可以,頂多吃兩個瓜子、喝杯茶。要是你在那兒不走,其他的客人怎麼能進來呢? 二、禮輕情義重 拜訪是否帶禮物,這方面中西方的文化觀念差別很大。西方人一般不會請客人到家裡做客,除非是非常親近的朋友,所以西方人是一定要帶禮物的,否則很不禮貌。禮物無須很貴重,一束鮮花、一塊巧克力都是合適的禮物,意思到了就可以。中國人是非常看重送禮的,所以送禮是一件有壓力的事情:禮物過輕拿不出手;禮物太重又是一個經濟負擔。其實,禮物不一定很貴重,只要能適當地表達情感就可以了。 三、把握送禮的時機與方式 走親訪友的禮物一般應當面贈送。通常情況下,當眾只給一群人中的某一個人贈禮是不合適的。這會使沒有受禮的人有受冷落和受輕視之感。所以,如果親友家裡人比較多的話,最好是給親友準備一分能夠共同享受的禮物,比如說吃的東西。如果你的經濟承受力強的話,可以給親友家裡人每人準備一分小禮物。 你也可以給女主人帶些小禮品,如花束、水果、土特產等。有小孩的,可送玩具、糖果。 四、顧及習俗禮俗 因人因事因地施禮,是社交禮儀的規範之一,對於禮品的選擇,也應符合這一規範要求。禮品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受禮對象區別對待。一般說來,對家貧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孩子,以啟智新穎為佳。 送禮一定要一些避免禁忌:例如,中國普遍有"好事成雙"的說法,因而凡是大賀大喜之事,所送之禮,均好雙忌單,但廣東人則忌諱:4"這個偶數,因為在廣東話中,"4"聽起來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白色雖有純潔無瑕之意,但中國人比較忌諱,因為在中國,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貧窮之色。同樣,黑色也被視為不吉利、是凶災之色,哀喪之色。而紅色,則是喜慶、祥和、歡慶的象徵,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另外,我國人民還常常講究給老人不能送鐘錶,給夫妻或情人不能送梨,因國"送鍾"與"送終","梨"與"離"諧音,是不吉利的。還有,如不能為健康人送藥品,不能為異性朋友送貼身的用品等。贈送。因為這時公眾已變成你們真摯友情的見證人。如一份特別的紀念品等。
過年為什麼要走親訪友?
春節串門,即走親訪友是必須的禮節。社會發展到現在,我們這裡還是興從初二開始親朋好友串門大拜年。按照禮尚往來的傳統美德,走親訪友沒有兩手空空的去出門的,以前經濟條件差,走親戚拿著自家蒸的白饃饃,發展到拎幾包點心,現在提箱白酒、牛奶、八寶粥等禮品盒,檔次高了,招待的飯菜也很豐盛,魚、蝦、肉、油炸食品等應有盡有,人們喝酒、吃菜、聊天、天南海北地神侃,酒喝了一杯又一杯,話說了一大堆,人人興致濃厚,尤其聽老人們聊起幾十年前的事情,像是聽故事,那個年代發生的再荒唐再無奈的事情,現在說起來感覺很可笑,都已經成為歷史了。
我們這兒的風俗是:初二到姥姥、姥爺、舅舅家拜年,出嫁的女兒一般是不能走孃家的。尤其是沒有“送影”的村莊,出嫁的女兒絕對不可以去孃家,也就是說不能看到孃家的“家堂”。除夕下午各家各戶請回“老爺老媽”後,一般都在初二早上“送影”,也有初二下午的,就是把“老爺老媽”送回去,意思著年過完了,該回去看門了,全村人集中到一起,男士們放鞭炮為他們送行,那種場面甚是壯觀,鞭炮聲此起彼伏,持續好久好久,放了多少鞭伐無法計數。從初三開始,走姑家、串姨家、去孃家等親戚家拜年。什麼七大姑、八大姨,所有的親戚都要去拜年的。一直到上班,趁著假期看望了該拜訪的親戚、朋友、同學,一路走下來,也真夠累的,酒喝了不少,門轉了個遍,錢也花了不少,了卻了一年的心願,又該工作了。新的一年又從頭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