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公案是什麼意思?
佛教《華嚴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是什麼意思?結合以下公案,說說什麼是菩提心?
忘失菩提心,修錠善法,則成福德,成第三世怨。所以修行皆以心為根本,菩提就是覺悟,菩提心是平等慈悲,亦是大願力,道證法師說:菩提是有智慧的慈悲,又是有慈悲的智慧,再加上堅定的願力不斷去實行,這慈悲、智慧、願力的結合就是菩提。
修行不在心地上轉變,比如放生為了求福報長壽,卻不知培養自己的慈悲心,這個放生的善法就是魔業。草鞋公修諸善法,文中說他沒有得到實際,什麼是實際,就是心地的薰修和轉變。
第二個公案,是自力和他力的對比,和菩提心有一點關係,就是末法根機,求生淨土,就是完滿的發菩提心。
第三個公案是對明心和心外求法求神通的辨別。
道證法師著作發菩提心,對菩提心的開示平實切要,令末學很受益。
我自己卻沒有很好的修行能說的很完善。
佛教都分哪些?密宗,禪宗,淨土宗的區別是什麼?
大致分五宗:禪,教,密,律,淨。密宗以持咒為主,仰仗佛力,祕密地消除業障,迅速成就。禪宗是以大徹大悟為目地。淨土宗則是以信願唸佛求生西方淨土,來解脫生死。
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什麼意思
這是中峰禪師偈子中的兩句話,意思是說:禪和淨土是一非二。
禪宗諸師,專務精修,祖師機鋒轉語,初看似有背淨土,實是一事,所傳實相正印,正同淨土是一非二。中峰(明本(1263—1323),元朝僧人。俗姓孫,號中峰,法號智覺,西天目山住持)有一偈,點明此中消息:"禪外不曾談淨土,須知淨土外無禪。兩重公案都拈卻,熊耳峰開五葉蓮。"當唐代佛法盛時,諸祖多有應機掃蕩佛見、祖見的機鋒語。自宋以後,即明言垂教,引歸淨宗。其間永明(904-975)以古佛身,紹法眼緒,作《四料揀》,盛倡禪淨合行說,禪門宗匠,便多指歸西方。長蘆清了、天衣義懷、圓照本如諸大祖師,無不力贊淨土。尤以中峰國師、天如老人,更專提永明《四料揀》,使禪人知歸。死心新禪師作《勸修淨土文》雲:"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禪人正好唸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這指明參禪未悟人須修淨土。真歇了禪師作《淨土說》:"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何哉?
良以唸佛法門,逕路修行,正按大藏,接上上器,旁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淨業見佛,尤簡易於宗門乎"!
又云:"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量法門,悉皆能入。"由此可知參禪已悟的人,深通教理的人,無不同歸淨土。
什麼是禪宗?密宗?淨土宗?
禪宗——
其實,禪宗本身就是密宗,禪的思想跟密的思想本身沒有差別。但是,禪宗在思想裡面有一個祕密的稱號就叫「無相密宗」。禪宗本身不要灌頂,也不要有這些相,隨時隨地都可以修。但是,只有大根器的人才能夠證悟,一般中根器跟小根器的人沒有辦法去證悟;因為它根本不講什麼相,只是,一下子就要叫你頓悟,馬上就要開悟,馬上就要清楚明白;所以,它的另外一個別稱叫做「無相密宗」。修禪能夠得到開悟的;就已經很不錯,就是一定是大根器。
其實,不管你修密宗或修禪宗,都一定要禪定,沒有禪定就沒有禪宗,也就沒有密宗。禪跟密,本身的精神所在都沒有分別,只是一個密宗,是由有相,先有相慢慢修到無相;那禪宗直接一下子就是無相,所以,禪宗就是無相密宗。修禪宗不要灌頂,但修密宗一定要灌頂,因為修密宗先把種子放進去,慢慢讓它長成樹、開花、結果,變成果位,是這樣一步一步的。
現在這個時代,要找禪宗這個大根器就很困難,在古代禪宗的大師很多,大成就者很多,但近代裡面要找一個禪宗的大成就者就巳經很難了。因為,好像是說在一個末世時代、相法時代,一定要依靠這些相來救度世人,然後,慢慢把他引到真正的禪裡面才有辦法。你真正去研究禪宗也不能開悟,研究公案啦,研究這些禪,還是不能開悟。所以,像胡適研究禪宗研究很多,日本的鈴木大拙研究禪宗公案研究很多。但是他假如不坐禪,光是研究,只是知識而巳,不能真正得到禪定。
所以,禪宗跟密宗都一定要修禪定,由禪定然後產生了變化,才能夠得到成就。密宗,為什麼比禪宗還比較方便一點呢?因為,密宗本身有上師跟本尊加持,這兩種很重要,一個是上師加持,一個是本尊加持。那禪宗沒有,禪宗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成就。
淨土宗——
淨土宗還有阿彌陀佛的加被,阿彌陀佛的接引,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那密教裡面就是有上師的加被、上師的加持;跟本尊加被、本尊加持,這兩種力量使密宗能夠即身成佛。淨土宗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接引,很容易往生西方。那禪宗都沒有,禪宗就是要完全靠自己,進入「空」,進入「無」,然後去完全體會佛性,得到證悟。所以,你說那一種比較方便呢?應該講起來,淨土宗是比較方便,密宗也是算好一點,禪宗最難。因為密宗有本尊加持,有上師加持;淨土宗有阿彌陀佛加被,阿彌陀佛接引;禪宗臨終誰來接你?沒有,完全要靠自己。
現在有人說彌勒菩薩的法門,彌勒佛,彌勒菩薩的法門也是有人修∶主要是往生這個兜率天宮,這是用唯識的方法,彌勒菩薩本身講唯識,講識,在密教裡面也同樣是講識,就是轉識成智。
所以,一般講起來,目前的修行,每一個宗派都是差不多,講唯識,講淨土,講禪,還是要靠禪定。沒有定決不會有力,有定才有力,有力才能夠成就。
所以,無論任何宗派,你看佛經看了很多,大藏經全部看過了,什麼經你都讀,但是,你沒有這個定境,沒有這個定力,是得不到開悟。
不管你是怎麼樣修那一個法門,淨土宗因為有阿彌陀佛的接引,跟阿彌陀佛加被,但是他念佛念不到一個定境,念不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境,這個境界沒有出來仍然不會接引。念一日到七日,或是念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一直到七日,你心中不定下來,產生不了力,阿彌陀佛還是不能接引。所以,他最後講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
任何一個法門,一定要有「定」,沒有「定」決不能成就,所以「禪定」是一定要修。光光看書,光光行善,光光做好事,做善事,但是你沒有「定」,還是在六道之中輪迴。...
目前比較有名的淨土宗大師有哪些
南無阿彌陀佛!我知道的有臺灣的慧淨上人和安徽省宣城市敬亭山弘願寺的淨宗法師!
禪宗和淨土宗的宗教法器是哪些?
法器的種類
法器的種類非常繁多,其用途、大小、形狀等各自不同;即使是同一名稱的法器,也會因為製作材料、手法,或宗派、時代的差異,而在形式上完全不同。如果以法器的用途來分類,一般約略可以分為莊嚴道場的佛具、供養佛菩薩的法器、梵唄法器、置物用的法器等六種。
(1)莊嚴道場的佛具,如:幡、天蓋、傘蓋、寶幢等,可以用來莊嚴佛堂道場之器物。
(2)供養佛菩薩的法器,例如香花、香爐、燈籠、淨瓶、衣(祴)等可用作日常勤行供養之器具。
(3)梵唄讚誦的法器,例如鍾、鼓、磬、木魚、雲版等,可供寺院日常行事或臨時集會之敲鳴用,或於唱誦、法會、儀式中領眾之用。
(4)置物用的法具,如:舍利容器、經箱、經篋、戒體箱等,可收藏或裝置有關習道之器具者。
(5)古代比丘生活器具,指古代大乘比丘生活中必需之物,如:鉢、錫杖、如意、塵尾、拂子、念珠等日常隨身所持之物。
鉢為比丘遊化乞食所用,依個人食量差異而有不同大小,材質則以鐵鉢、瓦鉢為主。錫杖則是為了託鉢時避免打擾施主,而於門口振錫,代替敲門。錫杖之杖頭為金屬所制之輪狀寶珠形,其間有數環相接,振之即相撞鳴,僧侶持之,既為聖智威儀之表幟,且可於荒野行腳時,振動警覺,驅遺毒蛇等物。
(6)密教的法器,包括了修法、灌頂及護摩時所用之法器。例如羯磨杵、金剛杵、金剛鈴、金剛盤、六器(火舍、閼伽器、塗香器、華鬘器、燈明器、飯食器),及結界所用之金剛橛。以上,總稱為大壇具。
羯磨金剛又稱羯磨杵,亦單稱羯磨,呈三鈷十字之狀。金剛杵有獨鈷杵、三鈷杵、五鈷杵、九鈷杵等諸種,其各鈷(股)形狀或呈鬼面,或為人形,鈷之上方則呈握狀,可供行者手持之用。
金剛鈴亦有獨鈷鈴、三鈷鈴、五鈷鈴之別;若將以上三種鈴安置於塔頂寶珠形之上端,則稱為塔鈴、寶鈴。金剛盤為修法時安置金剛杵、金剛鈴等物者。此外,尚有藏密特別的法器,如:唐卡、食子、摩尼輪、八吉祥、七寶、曼達、嘎烏等。
密教的法器,除了修法所用之外,由於其製作十分精美,亦常被視為藝術品珍藏。
供養用的佛具
在法器中,有一類是供養佛、菩薩等資具。如香華、燈明、飲食等。根據《陀羅尼經》卷三所說,供具有二十一種。如果不能具足備辦二十一種,則略備香水、雜華、燒香、飲食、燃燈等五種也可以。
供在佛前的香、華、燈明、飲食等,稱為供物,盛裝供物所用的盛器則稱為供具。
供物的種類有衣(左礻中戒)、飲食、臥具、湯藥、香華、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伎樂等。
佛陀住世時,信眾除供獻佛及諸弟子日常所需的資具外,亦奉獻苑林、精舍等。佛陀減度後,則別置佛像,以飲食、莊嚴、伎樂等供養禮敬。
供養又稱供施、供給,或略稱供。乃供給資養之意,原是指以飲食、衣服等供給佛法僧三寶以及父母、師長、亡者。由於供養物的種類及供養的方法、對象有別,故經論中所說之供養也有種種不同,其中對佛菩薩的供養,在《蘇悉地羯羅經》卷中 <供養品> 中說:“先獻塗香,次施花等,後獻燒香,次供飲食,次乃燃燈。如其次等,用忿怒王真言。此等物清淨,善悅人心。” 供養品>
《大日經疏》卷八則說:“若深祕釋者,塗香是淨義,如世間塗香,能淨垢穢息除熱惱。今行者以等虛空閼伽洗滌菩提心中百六十種戲論之垢,以住無為戒塗之,生死熱惱除滅,得清涼性,故曰塗香。所謂花者,是從慈悲生義,即此淨心淨種子於大悲胎藏中,萬行開敷,莊嚴佛菩提樹,故說為花。燒香是遍至法界義,如天樹王開敷時,香氣逆風、順風自然遍佈,菩提亦爾。”
在密教,以閼伽(淨水)、塗香、花、燒香、飲食、燈明六物為供物。
(1)閼伽:即是淨水,供淨水代表清淨一切雜染,出生清涼大智慧泉。
(......
學淨土宗的弟子怎樣為鬼附身的人做超度
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戒定慧。徹悟大師雲,一切法門,明心最要,一切行門浄心最要?
世界上是真的有鬼魂,是真的能附體,但是也有自己本人的心想生的。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那麼能想的是不是妄想?鬼神附體?讓鬼神出來一個看看?
我們來看一個公案:達摩初祖少林寺面壁時!慧可大師求見!祖師不見。後慧可大師斷壁,達摩祖師問,你這是為什麼?二祖慧可答道,弟子心不安,求大師安心!達摩伸手言到,汝將心來,吾為汝安!慧可,沉思良久,覓心了不可得,覓法了不可得!時達摩祖師雲,吾以安心境!二祖沒出家,是將軍,殺敵無數,心中常常現業~!可沒有通過附體,溝通消業~!初祖也沒有利用各種經文,懺悔,佛事幫助二祖消除業障安心。
二祖說,尋求的心不可得,安心的法不可得~!見了二祖的話,我們想想自己的心在哪裡?找到心就安撫它~!也就是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
其實,超度的儀軌,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心,是不是能達到恭敬心,真誠心?淨土最好的超度方法,就是念佛,既然非要說有個鬼魂,有個冤親債主,那就念佛吧,這是最好的方法。什麼時候自己得度了,就好了。
什麼是四依法
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 什麼叫“依法不依人”呢?不是說這個人名氣有多大,“因為他是大和尚,我才信他”,不是的,要看他講的話是不是佛經祖師的傳承,這樣叫“依法”。如果他講的不符合經典,那就不能依從;如果有人即使是個惡人,他說“唸佛往生”,你就要依他,因為他講的是佛法。當初釋迦牟尼佛求法就是這樣子的,向羅剎鬼求法,求半句偈子,佛都獻身讓他吃掉。這叫“依法不依人”,不依這個人的名望、學問、資格、地位。但是,我看現在“依法不依人”的人,一萬個裡面難得幾個,講實在的,都是“依人不依法”,“因為他是我的師父,因為他名望高……”如何如何,“哎,你講的怎麼跟大法師講的不一樣?”這就不是“依法不依人”了,你講這句話,是在挑撥人際關係,是不是?我在這裡,隆道法師在那裡,“哎,你怎麼講的跟他不一樣?”如果我們兩個搞得有矛盾,那怪誰?怪你。他講的是禪宗,我講淨土宗,當然不一樣!佛法八萬四千門,釋迦牟尼佛講的這部經和那部經就不一樣,那怎麼辦?“師父,你講的淨土宗,經典依據在哪裡?你這麼講有什麼根據?”好,那師父就交底出來,哪部經、哪部疏論,釋迦牟尼佛怎麼講,祖師怎麼講……如果聽過之後,“依法不依人”,雖然他沒有名氣、沒有修行、沒有道德,但是講的是佛法,就要依從。 什麼叫“依義不依語”呢?佛法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一個意思,如果死在語言文字上了,不能懂得佛法的意趣、指向的話,那是不行的。比如說,經中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往生,如果你誤解說“我只念一聲佛號,就能往生,再不用唸了”,那就是沒有懂得《無量壽經》的意思;如果“依義”,如祖師講的,祖師講“乃至一念”、“乃至十念”是多到一輩子唸佛,如果沒有這麼長的時間,臨終才遇到佛法,一聲、十聲也往生,這個叫“依義不依語”,你光依表面語言,就可能出問題。 什麼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了義”就是透徹的、真實的;“不了義”就是方便的、權假的。比如說,《觀經》講到三福九品迴向也可以往生,這個是“不了義”,是方便;《阿彌陀經》就講了: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念彌陀名號能往生,這個是“了義”。《阿彌陀經》是《觀經》的延續,《觀經》把定散二善講完後,歸到《阿彌陀經》,歸到最後一句話,說:“阿難,汝好持是語,持是語者,即是持無量壽佛名。”“我講那麼多,你就念這句佛號。”這是比較法,意思是說三福九品也可以往生迴向,要念佛就更好。來到《阿彌陀經》裡邊,就要把“持佛名號”更加詳細地展開,這個時候就不含糊了,因為釋迦牟尼佛講這部《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是“了義”;《觀經》是有問、有請,是韋提希夫人請求才講的,是隨順眾生而講的。《阿彌陀經》是隨佛的本懷而講的,當然《阿彌陀經》是“了義”了。“了義”怎麼講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你所修的,是雜善、雜行,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你想到報土去,不行的!能往生,也是邊地、化土,想到報土去,只有專念彌陀名號。這叫“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什麼叫“依智不依識”呢?“智”就是心智、智慧;“識”就是第六意識的分別見解。當然我們沒有智,那我們依祖師。比如講“一心不亂”,你看到“一心不亂”四個字,如果用意識分別,“要這樣子、那樣子……”,那就違背了佛理。《阿彌陀經》也好,不管講怎樣唸佛,不能違背彌陀本願,如果和阿彌陀佛所發誓願不相吻合,那一定是教化的方便,一定要歸到佛的本願,所以,善導大師把“一心不亂”解釋為“專復專”。善導大師是彌陀化身,他有智,那就依他的。從聖道門來講,他是悟得自性了,能悟得一切佛法真理了,當然“智”就開發出來了。禪宗尤其有這個特點,禪宗的公案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