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相長是誰的主張?

General 更新 2024-11-19

最早提出教學相長的教育思想家是哪個

釋 義 教和學兩方面互相影響和促進,都得到提高。   出 處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示 例 教學實踐,使我深深懂得了教學相長的道理。   用 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表示教與學相互促進。   《學記》:《禮記》名篇。主要是講述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方法,闡述了教學相長,循序漸進,長善救失等教學經驗。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較有價值的教育論著。   陶行知最先提出的《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4頁內容如下   做先生的,應該一面教一面學,並不是販買些知識來,就可以終身賣不盡的。   先生既沒有進步,學生也就難有進步了。這是教學分離的流弊。那好的先生就不是這樣,他必是一方面指導學生,一方面研究學問。   《教學合一》   1919年2月《世界教育新思潮》1號   《陶行知文集》第15頁   在共同生活中,教師必須力求長進。好的學生在學問和修養上,每每歡喜和教師賽跑。後生可畏,正是此意。我們極願意學生能有一天跑在我們前頭,這是我們對於後輩應有之希望。學術的進化在此。但我們確不能懈怠,不能放鬆,一定要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學生前頭引導學生,這是我們應有的責任。師道之可敬在此。所以我們要一面教,一面學。   《南京安徽公學辦學旨趣》   1923年《十年來之安徽中學》   《陶行知文集》第60頁   好學是傳染的,一人好學,可以染起許多人好學。就地位論,好學的教師最為重要。想有好學的學生,須有好學的先生。換句話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同學也互相感化。好學的同學能引別的同學好學。   《如何引導學生努力求學》   原載1926年2月《新教育評論》第2卷第12期   一個不長進的人是不配教人,不能教人,也不高興教人。……“後生可畏”不是一句客氣話,而是一位教師受了大眾的蓬蓬勃勃的長進的壓迫之後,對於自己及一切教師提的所出警告。只有不斷的追求真理才能免掉這樣的恐怖。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1936年   1943年4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地知文集》第540頁   只須你甘心情願跟你的學生做學生,他們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們能為你保險,使你永遠不落伍。   《中國大眾教育問題》1936年   1943年3月《行知教育論文選集》   《陶行知文集》第541頁   我們必須認真辦學以求對得住小朋友,對得住國家民族,譭譽之來,可不必計較。橫逆之來,以慈愛智慧莊嚴無畏處之。我們追求真理,愛護真理,抱著真理為小孩,為國家,為人類服務,社會必有了解之日。   《給肖生的信》1930年3月29日   《陶行知文集》第703頁   現在我提出四個問題,叫做“每天四問”:第一問:我的身體有沒有進步?第二問:我的學問有沒有進步?第三問:我的工作有沒有進步?第四問:我的道德有沒有進步?   《每天四問》   1951年4月《育才學校》   《陶行知文集》第747頁   現在我想到有五個字,可以幫助我們學問易於進步。哪五個字呢?   第一個,是“一”字。一是“專一”的一。荀子說:“好一則博”。這句話是很有精義的。因為有了一個專一的問題做中心,從事研究,便可旁搜廣引,自然而然地廣博起來了。……   第二個,是“集”字。集是“蒐集”的集。集照篆字的寫法,是這樣“”,好像許多鉤鉤一樣。我們研究學問有了中心題目,便要多多蒐集材料,我們便象“集”篆寫一樣,用許多鉤鉤到處去鉤......

教學相長本文主要論述了什麼道理,作者是怎樣敘述的

不詳

有教無類,教學相長,是什麼意思?

孔子:“有教無類”、“教學相長”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攻提出過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義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認為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人各有所長,用人就要用人之長;德才兼舉,大度寬容。除此以外,他關於教育的論述範圍還是十分廣的,例如聞韶樂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張“君子習六藝”等等,這些都是美育與藝術教育的範疇。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對每個學生的性格和特長都很瞭解。並且要求學生將學和思、學和行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注重啟發式教育,不要求學生死讀書,而貴在觸類旁通,即所謂“告諸往而知來也”。

關於學習的態度,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其二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其三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關於學習的方法,他則認為要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一個簡單的問題

上面說的可能對飢但這也有可能是你說的那個原因。我的耳機也是。原來八元,還到了四元。但我的耳機和你的一樣。我覺得可能是個好的吧。

孔子是我國什麼時期的什麼,是什麼家學派代表人物。教學上主張什麼和什麼。被榮稱為什麼。

春秋,儒家,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學相長,聖人

最早提出以學為主的教學過程思想是誰

在中國,“啟發”一詞,源於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朱熹解釋說:“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憤與悱是內在心理狀態在外部容色言辭上的表現。就是說在教學前務必先讓學生認真思考,已經思考相當長時間但還想不通,然後可以去啟發他;雖經思考並已有所領會,但未能以適當的言辭表達出來,此時可以去開導他。孔子以後,《學記》的作者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進一步闡發了啟發式教學的思想,主張啟發學生,引導學生,但不硬牽著他們走;嚴格要求學生,但不施加壓力;指明學習的路徑,但不代替他們達成結論。

在歐洲,稍後於孔子的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用“問答法”來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以探求真理。其又稱“蘇格拉底法”、“產婆術”,在哲學研究和講學中,形成了由譏諷、助產術、歸納和定義四個步驟組成的獨特的方法。譏諷是就對方的發言不斷提出追問,迫使對方自陷矛盾,無辭以對,終於承認自己的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自己得到問題的答案。歸納即從各種具體事務中找到事物的共性、本質,通過對具體事物的比較尋找“一般”。定義是把個別事物歸入一般的概念,得到關於事物的普遍概念。

教學相長的文言文解釋

即使有美味的食物,如果不去吃,就不會知道它的味道鮮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學習,就不會知道它的高妙。因此,通過學習之後才能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通過教人之後才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知道自己有不足的地方,然後才能反過來要求自己;知道自己困惑不解的地方,然後才能夠自我奮發進取。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26650.htm

《學記》中提出哪些教育教學的原則和方法

所謂原則,就是說話或做事所遵循的根本法則或標準.教學原則,就是開展教學活動所應遵循的基本法則標準,是指導教學工作的一般原理.(5)《學記》一文所涉及到的教學原則主要有:

一、 教學相長的原則

《學記》說:“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6)《學記》在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教學相長的命題及原則,這是它對教學理論的傑出貢獻.

學相長有本義和引申義之分.本義僅指教這一方的以教為學,它說明了教師本身的學習是一種學習,而他教導他人的過程更是一種學習,通過教發現自己的困惑.正

是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學習相互推動,使教師不斷進步.因此,《學記》引《尚書·兌命》說“學學半”.(7)但以後有的人在註釋“教學相長”時作了引申,將其

視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通過教學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過程.並將其也作為《學記》所提出的一條重要的教學原則.教學相長原則反映了教與學的辯證法,它

是我國古代教學原則中最為重要的一條,我們民族教育的最可寶貴的精神,“即在現代世界教育論著中亦屬罕見”.(8)對我們今天的教學活動仍起積極的指導作

用.

二、 預防性原則

《學記》說:“禁於未發之謂預”.預防性原則的提出是針對大學教育的.一般的

說,

教師教育學生無非兩個方面:一是傳授知識,使之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或品德教育,使之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二是在傳授知識和品德教育過程中,幫助學生克服

不良的學習習慣和糾正不好的道德品質.但是,不良的學習習慣和不好的道德品質一經形成,或積習已深,克服糾正就會格格不入,倍感困難.就象《學記》所說

的:“發然後禁,則捍格而不勝”.這就要求教師做好調查工作,從各個方面瞭解學生,以便作到防患於未然,儘量把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現在,預防性原則已被

各行各業廣泛採用.

三、《學記》主張及時施教.

“當其可之謂時”,要掌握學習的最佳時機,適時而學,適時而教.從教師教的方面說,抓

住一切施教的機會對學生進行教育,特別是學生已有的學習的慾望、動機.當他們心求通,口欲言,急切需求知、排疑、解惑時,教師必須抓住這個時機及時施教,

這就抓住了可告之機,如孟子說的“時雨化之”;從學生學的方面來說:一是學生按年齡特徵接受教育.就是學生在什麼年齡階段應該接受什麼層次的教育,不能錯

過應該受教學習的時機,這就是適時受教.如清人孫希旦解釋說:“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時之謂也”.(9)否則,“時過而後學,則勤苦而難成”.這已

涉及到教學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準備、教學內容和順序等問題,要求尋找諸因素的最佳結合點,使教學顯見成效,在現代,不少教育家對此也進行了研究,他們

認為不同的年齡階段,學習的最佳內容不同,錯過以後接受的速度就慢了.所以,他們也主張及時施教. 四、循序漸進原則

《學記》總結了孔孟的循

序漸進思想,提出了“不陵節而施之謂孫”,“學不躐等”,“敬孫”,反對“雜施而不孫”,“及於數進”等教學中雜亂無章,急於求成的做法,主張“先其易

者,後其節目”,重視“先河後海”,求其本末.只有循序漸進,教學才會取得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學記》對循序漸進的原則從教師的教和學生的

學兩個主要方面作了全面的總結.一是指教的對象學生,要按照學生年齡的順序,而教之以相應的知識;另一方面要求教師從教學內容的實際出發,從正反兩個方面

進行了闡述.而學生的學,具體一切過程也要按照一定的順序來進行.循序漸進原則就是要求教學活動必須遵循知識、學生和教學三方面的順序和客觀規律.

五......

相關問題答案
教學相長是誰的主張?
清華大學校長是誰?
歷屆北京大學校長是誰?
清華大學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誰題的?清華大學歷任校長是誰? ?
三相之力是誰的武器?
我的大學是誰的著作?
荀子是誰的學生?
小虎隊的隊長是誰?
毛筆相傳是誰發明的?
亮劍李雲龍的旅長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