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短板有哪些?
材料反映我國社會存在哪些民生新短板
主要是 教育方面 一個國家 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 全球平均水平約為5.0% 發達國家約為5.2 欠發達國家約為4.9 我國為4.2 已經明顯低於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這是一個國家 判定 教育對社會的重要程度的最重要的指標
當前的民生保障短板主要有什麼?應該採取什麼措施糾正
⒉政府:①政府性質:行政機關,②政府宗旨:為人民服務(依據)③政府的職能:主要是組織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社會建設職能(公共基礎設施、就業、醫療、環境、人口、社會保障體系);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水平④政府的原則:堅持對人民負責的原則極其三個表現。
經結合實際談談,當前民生保障短板有哪些?應採取哪些措施給予矯正
群眾是黨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群眾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是衡量司法行政工作好壞的唯一標準,是做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去年全市司法行政機關滿意度測評中,對我縣司法行政工作的不滿意率為7.71%,為全市最高。與全市最低的水城縣4.40%相比高出3.31%。一下子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滿意度低的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筆者進行了系列調查,總結分析了問題存在的原因和癥結,提出幾點建議和對策。 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去年,全縣司法行政機關充分發揮職能作用,認真履行職能職責,各項工作成效是顯著的,但民意調查測評結果卻很不理想,經過深入客觀調查分析,影響我縣司法行政工作滿意度的主要問題有: 一、宣傳不到位,群眾對司法行政知曉率、認知度不高,致使群眾評價偏頗。一是對國家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宣傳較多,但對縣鄉司法行政機關的職能職責系統、全覆蓋地宣傳卻沒有,導致群眾對公檢法司的職能職責混為一談,加上平時的業務往來也使群眾誤認為司法局就是所有司法系統的總合,還有群眾認為司法局就是管公、檢、法的,或者把司法行政機關和公檢法機關等同起來,有的群眾還到司法局來投訴公檢法人員的違法違紀行為,把對公檢法的不滿意算在了司法局的名下。二是缺乏專門的宣傳手段和機制。沒有獨立的門戶網站、沒有專門的刊物及其他載體,更沒有專門的宣傳機構、人員和相關制度,致使群眾知曉率、認知度都較低,更導致群眾評價隨意性高。三是宣傳不到位致使群眾認知脫節。司法行政的法律援助、律師公證、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安置幫教、法制宣傳和法律服務等機構都具有服務性職能,常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但是群眾卻不知曉,對這些部門服務職能的認知度,不能統一到對司法行政的良好評價上來,是間接導致司法行政民意調查不理想的原因。四是司法行政許多為民服務的好做法好成效以及典型事例、先進人物沒有得到較好的宣傳,沒有引起廣大群眾的關注和好評。 二、司法行政職能作用發揮不太好,為民服務的好事實事做得不夠好。一是在普法為基礎和依法治理為目標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中,只注重普法卻偏廢了依法治理。在協調整合社會力量資源開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還未全面到位,致使普治整體水平還不高,因而有政協委員建議加強此項工作。普法創新方式方法不多,形式模式老套,基本處於傳統普法的狀況,普法針對性、實用性、新穎性差,致使群眾難於接受吸收,效果不太好。在依法治理工作中,僅限於單一的行業治理或單位治理,綜合治理、基層治理、專項治理還不很到位,效果也不很理想。群眾在普法依法治理中感受到的好處實惠還不多,也不深刻。二是在矛盾糾紛化解工作中,雖然採取了一系列新做法,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糾紛得到了就地化解。但由於調解員的綜合素質能力不強和工作積極性不高以及調解員補助難到位等問題,導致出現化解矛盾糾紛不及時、調解偶有不公正、文書檔案不齊備、協議履行率不很高等問題,也是群眾不滿意的一大重要因素。三是部分當事人中還未能得到法律援助,特別是在指定辯護中,由於補助少,被指派的律師例行義務性出庭辯護,工作積極性不高,深入實際調查取證做不到位致使辯護效果不佳等等,也讓一些群眾不滿意。四是在辦理公證服務中,由於公證體制機制原因、公證員奇缺、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差異、辦公條件不好等因素,導致群眾辦證不能及時獲證,辦證中沒有休息場地,辦事環境不好等,都導致了群眾不滿意。五是在法律服務中,部分律師或法律服務工作者只注重經濟利益而忽視社會效益,誠信建設還不是特別到位,服務群眾的思想、作風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個別人員誇大其......
聯繫實際談談我國政府將怎樣完善公共服務,補齊民生短板
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就是要滿足人民群眾基本公共需求,構建以人為本、覆蓋城鄉、分佈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的公共服務體系,是構建和諧社會首善之區的重要任務。
一是推進公共教育體系建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努力辦好讓人
民群眾滿意的教育。健全財政對九年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全面實施“兩免一補”,保障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對農村教育支持力度,在滿足本級教育投入依法增長的基礎上,保證新增教育經費70%投向農村,引導市區優質教育資源向郊區農村輻射,加強對農村教師的培訓,組織優秀城鎮教師到農村支教,縮小城鄉教育發展差距。推動公共教育資源均衡配置,促進公共教育協調發展。堅持內涵發展,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和佈局,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和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加強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設。完善高等教育和高中階段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制度,落實助學貸款政策和助學政策。規範學校收費項目和標準,堅決制止教育亂收費。建立和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網絡,建設一批高水平實習實訓基地和示範院校,努力提高職業教育的水平和質量。鼓勵、扶持、引導和規範民辦教育健康發展。加強成人教育、繼續教育,推進城鄉教育信息化建設,努力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
二是推進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建設。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的目標,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責任,增加政府投入,嚴格監督管理,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為市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婦幼保健體系、衛生執法監督體系和公共衛生信息系統,加強重大疾病預防控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全面提高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加快完善有利於廣大市民及時就醫、安全用藥、合理負擔的醫療衛生制度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衛生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整合城鄉醫療衛生資源,改善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大力加強基層衛生服務工作,建設城鄉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使社區衛生服務覆蓋全市居民,更好地滿足基層群眾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需求。進一步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的運行機制,根據各區縣實際情況有步驟、分階段實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收支兩條線管理,對社區常用藥品實行政府集中採購,統一配送,零差率銷售,強化社區衛生服務的公益性質。大力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提高社區衛生的服務能力。完善社區衛生服務功能,加快建立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的雙向轉診機制,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的兩級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不斷優化醫療環境,建立和諧醫患關係。堅持中西醫並重,發揮中醫藥和民族醫藥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實現和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滿足首都廣大市民基本文化需求為目標,構建結構合理、發展平衡、網絡健全、運營高效、服務優質、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按照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構築以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廣場為主體的四級公益性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重心下移,優先安排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建設項目,為每個社區和村配置方便群眾讀書、閱報、健身、開展文藝活動的場所和設施。切實維護低收入群體和特殊群體的基本文化權益。建立農村文化建設的長效機制,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力度,著力推進農村文化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組織開展內容豐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哪些短板?如何補齊這些短板
當前,我們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關鍵指標和任務,就是著力補齊生態文明建設、民生保障、“三農”工作等方面的短板,促進全面發展、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補齊這些短板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工作
1.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是關鍵。全面小康要求覆蓋的領域全面,是“五位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的小康。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任何一個方面發展滯後、出現短板,都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反映,體現一個國家的發展程度和文明程度。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著力補齊生態文明建設這塊短板,實現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2.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我們黨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頭等大事。看病、上學、就業、住房、養老等基本民生得不到有效保障,不僅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會讓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失去光彩。
3.加大扶貧開發力度
全面小康要求覆蓋的區域全面,是城鄉區域共同發展的小康。習近平同志強調:“沒有農村的全面小康和欠發達地區的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只有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才能穩定,各項工作才會比較主動,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以上供參考。
如何完善公民服務 補齊民生短板
著力增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發展能力,國家“十三五”規劃中確定的交通、水利、電力、信息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重大生態工程要向這些地區傾斜;對貧困家庭的高中學生,要全部免除學雜費,擴大重點高校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計劃;推進大病醫療保險全覆蓋;把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農村低保;對農村貧困家庭幼兒特別是留守兒童給予特殊關愛等
國家將要大力扶持的七個短板是那七個?
在習的心目中,民生短板到底有哪些?又該如何補齊?
促就業:堅持就業優先戰略 推行職業技能培訓制度
保脫貧: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提高扶貧實效
強教育: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漲收入:縮小收入差距 加大再分配調節力度
重健康: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 加快建設健康中國
助養老: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 完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制度
政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存在短板說明了什麼問題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在這“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歸根結底要體現為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較快改善。現在,我國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5年多的時間,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為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是進一步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任務。
從目前的實際發展進程來看,在社會建設和民生方面,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還有一些“短板”,我們必須認清這些“短板”的癥結所在,拿出有力的措施切實加以解決,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一、民生“短板”發生的階段性變化
改革開放37年來,我國人民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代表生活水平的“三大件”,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自行車、手錶、縫紉機,到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再到現在的住房、汽車、保險,變化之快超出想象。與此同時,民生的“短板”也發生了深刻的階段性變化。
1.民生“短板”從溫飽問題向生活質量問題轉變。
我國已經跨越生活的溫飽階段,解決13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對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來說,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生活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居民生活消費層級不斷提升,以房、車、休閒、旅遊、通訊、網購引領的新型大眾消費此起彼伏,健康、食品安全、水和空氣清潔、滿意度、幸福感等都成為衡量生活質量新指標,一個更加註重生活質量的新階段已經開始。
2.民生“短板”從收入增長速度向收入分配機制轉變。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相當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速度一直低於GDP的增長,近幾年這種情況開始發生變化,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出現與GDP增長同步和跑贏GDP的情況。在勞動力供求關係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勞動工資的平均水平,特別是初級勞動力市場的平均工資水平在快速增長。但收入差距過大、有效激勵不足、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現象比較突出、中等收入者比例較低等始終是一個“短板”問題,到2020年實現橄欖型分配格局任務艱鉅。建立公平合理的收入分配機制,理順收入分配的秩序,關乎民生大事,關乎發展方式轉變,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完善。
3.民生“短板”從就業總量問題向就業結構問題轉變。
我國就業總量的壓力目前已有所緩解,一是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促進就業取得明顯成效;二是就業彈性較大的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我國經濟產出總量中第三產業比重超過了第二產業,發揮了就業拉動作用;三是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發生深刻變化,勞動年齡人口的比重和勞動力人口總量都已開始下降。但就業結構問題進一步凸顯,以大學生為主的青年就業面臨嚴峻形勢,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由於農村勞動力的普遍老齡化遇到更大的困難。在我國經濟增長下行的情況下,就業政策選擇必須高度關注這一新的變化趨勢。
二、民生“短板”的焦點、熱點、難點問題
1.收入差距過大是民生“短板”的焦點問題。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打破長期以來低效率的“大鍋飯”分配體制,我國實行了“讓一部分人和地區先富起來”的大政策,極大地激發起廣大群眾的生產積極性,資源配置效率大幅度提高。但與此同時,城鄉、地區和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也不斷擴大,成為引發各種社會問題的深層原因,也引起廣大群眾的不滿,解決收入差距問題的呼聲很高。近年來,我國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調整收入分配,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係數2008年達到最高點0.491之後開始回落,到2014年已經連續6年收入差距在緩慢縮小。這種回落得益於三個重要因素:一是作為收入差距主因的......
什麼是五大發展理念
深刻認識五大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發展理念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長遠,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直接關乎發展成效乃至成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集中體現了今後五年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的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深刻揭示了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理解五大發展理念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應當緊密聯繫大勢和大局來把握。從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來看,五大發展理念是順應時代潮流、把握髮展機遇、厚植髮展優勢的戰略抉擇。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儘管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但加快自身發展、提高綜合實力依然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特別是圍繞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深層影響、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許多國家都積極創新發展理念、完善發展戰略,力爭以新的理念、新的戰略贏得發展主動。可以說,發展問題歸根到底是理念問題,發展戰略競爭透射的也是發展理念之爭。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順應了時代發展要求,汲取了各國發展的經驗教訓,是借鑑更是超越,有共性更有自己的特色。樹立和貫徹好五大發展理念,就能使我國發展佔據時代制高點,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大的發展優勢。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來看,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麼樣的發展、如何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這是事關長遠的頂層設計,是我們黨在新的形勢下治國理政的總方略。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處於中心位置;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是戰略舉措,全面從嚴治黨是戰略保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始終是硬道理,是必須抓好的第一要務,同時發展也應當根據新的實踐而有新的理念、新的要求。還應看到,“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必須把握好的大邏輯。新常態要有新作為,新作為要有新理念。我們黨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把握了發展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的新特點,順應了推動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新要求,點明瞭破解發展難題的新路徑。發揮好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作用,才能更好推動發展方式轉變,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才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黨的理論創新的發展歷程看,五大發展理念是我們黨關於發展理論的一次重大昇華。我們黨高度重視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正是有了正確理論的指導,有了理論上的不斷與時俱進,我們的發展道路才行穩致遠、越走越寬廣。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總是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變化,適時提出相應的發展理念和戰略,引領和指導發展實踐。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到堅持科學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到堅持“五位一體”總體佈局,每一次發展理念的創新和完善,都推動實現了發展的新跨越。時代在前進、實踐在發展,理念創新、理論創新永無止境。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著眼新的發展實踐,深入推進黨的理論創新,在發展目標、發展動力、發展佈局、發展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體現了對新的發展階段基本特徵的深刻洞悉,體現了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發展方向的科學把握,標誌著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總而言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我們黨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對我們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