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現代化”
現代化一詞產生於18世紀,本身含義就很豐富。隨著現代化理論的傳播,現代化影響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於是,現代化成為廣泛使用的單詞。一般人們都遵守現代化的兩個基本詞義,但是,在不同情況下,描述的對象不同,現代化的具體內涵也有所不同。例如,
管理現代化:採用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
教育現代化:建立現代教育體系,採用現代教育理論和方法;
企業現代化: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採用先進科學技術和現代經營管理方法;
政府現代化:建立現代政府結構,採用現代行政管理理論和方法;
現代化城市: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城市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城市;
現代化農村:具有現代基礎設施、現代行政管理系統、採用現代生活方式等的農村;
現代化學校:具有現代基礎設施、採用現代教育理論、教材和方法等的學校等。
一般而言,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間內,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現代化一詞,也需要區別經典現代化和新現代化的不同,因為兩者的涵義確實不一樣。否則,可能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在將來某一天,當新現代化被普遍接受,併成為主流思想和社會事實時,才可以只講現代化,不必特別強調是經典現代化還是新現代化,因為,人們知道你講的是新現代化,而不是經典現代化。
五、結論
現代化既是人類從現實社會向理想社會邁進的歷史過程,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前沿;理想社會不是一成不變的,文明發展是沒有止境的,而且發展速度日益加快。人類文明進程不是線性的,而是發生了幾次重大轉折;單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發展可以是不連續的,充滿挫折和失敗。所以,現代化不是直線的,現代化有階段但沒有盡頭,現代化是加速的,同時現代化不會是一帆風順的。
現代化既是進步,也是選擇,更是淘汰。現代化是一個發展過程,包括出現新現象,選擇先進的,淘汰落後的。創新——選擇——淘汰,構成現代化的三個音符,它們不斷組合,形成發展大合唱。這種發展性淘汰,就像生物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現代化包含創新、選擇和淘汰,必然導致社會結構的改變和權利的再分配。可以想像,有些舊體制的既得利益者,難以放棄手中的果實,可能試圖阻擋現代化進程。眾所周知,每個人都有高尚的一面,也有陰暗的一面。如飢某個人,高尚品德得到發揮,他(她)就會成為現代化的促進者;一旦邪惡佔據上風,美德屈居其次,那麼,他(她)就可能成為現代化的破壞者,成為文明進步的絆腳石。
現代化需要理解和尊重。有些時候,現有體制是上一次現代化的成果;隨著新現代化,現有體制被新體制所取代。為新體制作出貢獻的人,自然會受到社會的尊重;為原體制作出貢獻的人,也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不同階段。就像我們不會忘記體育比賽的世界記錄創造者一樣。世界記錄被一次又一次更新,那是非常自然的,新記錄創造者和舊記錄創造者同樣輝煌。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什麼是現代化。其實,現代化具有三層涵義。
1. 現代化的基本詞義
(1)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
(2)大約公元1500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現代化是進步,不是退步;是動態的,不是靜止的;是一個過程,也是一種狀態。
2. 現代化的理論涵義
現代化指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發生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包括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傳統政治向現代政治、傳統文明向現代文明等各個方面的轉變。現代化一般以國家為基本地理單元,有時以某個跨國地區為基本地理單元(如中東地區、亞洲地區等)。
第一次現代......
現代化是什麼意思
現代化是一個“集大成”的過程,它具體表現為“心靈、技巧、管理妙、環境好”的嚴整多層的集成過程。.
什麼叫現代化?
奴隸制的、封建制的東西,我們已經將其限定在古代的範疇之內;一般資本主義化的東西(主要指經濟領域),我們即可稱之為近代化;如果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的全球一體化,真正融入到了當今西方發達國家的系列之內,便可謂之曰達到了“現代化”。
也就是說,“古代”的一定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近代”的,應該是一個國家範圍內的完全資本主義化;而“現代”的,則必須是以高科技為基礎的,不僅是經濟領域,包括思想、文化,都必須與世界的最高水訂相一致、相同步。
20世紀70年代周總理提出的“四個現代化”,其實也就是以世界最發達國家為目標,達到與其持平的標準。當時主要把目光盯在生產和科技方面,但今天看來,僅僅用高科技武裝了外表,而人的思想如果仍然處於落後狀態,仍然封建意識很濃,還是談不上真正達到了現代化。
現代化的含義
現代化含義研究概述
對於什麼是現代化,國內外尚無統一定義,這一詞因此已成為世界上學者們廣泛爭論的重要概念之一.現代化含義因其含義混亂,而招致曾任施羅德政府財政部長的奧斯卡·拉方丹抱怨說:"'現代化'和'現代性'這樣的詞現在已經貶值到你想往裡面塞什麼就可以塞什麼的地步了."(轉引自弗雷德裡克·傑姆遜)儘管學者們普遍認為現代化的含義十分含混和龐雜,甚至有學者試圖用發展研究代替現代化研究,但現代化概念的廣泛包容性,以及該概念使用的高頻率,已經使它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概念.而且,對現代化理論體系缺乏科學性和完整性的批判,也沒有妨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大量學者正在進入這一領域.這也是現代化理論發展史中一個有趣的現象. 理論界對現代化定義和內涵可以主要歸納為以下幾種觀點:
一,時間和價值雙重尺度說
現代化一詞的英文翻譯是modernization,英語單詞modernization是從英語單詞modernize和modern衍生出來的.根據韋氏辭典,英語單詞modern是形容詞,產生於1585年,有兩層含義:(1)表示性質:現代的,新近的,時髦的;
(2)表示時間:現代的,指從大約公元 1500 年到當前這段歷史時間.modern 的兩層含義有不同特點:(1)性質只有時間限制(新近的),沒有領域限制,所以,它可以指人類活動各個方面的特點;(2)時間只有時間上限(大約公元1500年),沒有時間下限,所以,"現代"是可以無限延長的.英語單詞modernize是動詞,產生於1748年,含義是:使現代化(成為具有現代特點的,成為現代的),使適合現代需要."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個外來詞,在英文中是modernize的名詞形式,產生於1770年,意為to make modern,即"使成為現代化的"之意.在漢語中找不到和modern一詞準確的對應詞彙,通常譯為"現代",有時也意譯為"摩登",意為"時新,新潮"之意.現代化作為一個時間概念,它是指從公元1500年以後至今很長曆史時期."現代化"同時還是一個價值概念,它是指區別於 medieval(中世紀的)新時代精神與特徵,即把文藝復興看成是一個否定中世紀的神學權威,崇尚古典文化,開拓出近代新文化的新時代.由此推論,"現代化"具有兩個基本詞義:成為現代的,適合現代需要;大約公元1500
年以來出現的新特點,新變化.
二,傳統向現代轉換的動態過程說
最初的現代化理論家,無論是社會學家,經濟學家,政治學家還是歷史學家,都偏重於從歷史學的角度給現代化確定概念.如社會學家丹尼爾·勒納為《國際社會科學百科全書》撰寫的"現代化"條目說,現代化是一箇舊的社會變革過程的流行術語,而這個過程就是"欠發達社會"獲得"較發達社會"共有特徵的社會變革……,它是由國際或社會之間的交流觸發的(轉引自貝迪阿·納思·瓦爾馬).他實際上認為現代化是"西歐和北美產生的制度和價值觀念從17世紀以後向歐洲其他地區的傳播過程,18—20 世紀向世界其他地區的傳播過程."我國部分學者也認同這種看法.如《中國大百科全書》中說:"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是具有相互排斥特徵的社會,由傳統向現代演進的過程就是現代化."(《中國......
什麼叫做現代化?什麼叫做近代化?二者有什麼區別?
1、近代化的涵義
人類社會從傳統的農業文明向現代工業文明轉變的必然趨勢,以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啟蒙化為主要標誌。在中國,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整個社會的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社會。
2、現代化的涵義
現代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僅限於經濟方面,還包括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現代化進程意味著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和新的社會運行機制或社會形態的再造。在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不具備、也不可能造就這樣的條件。因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進程,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中國,走上社會主義建設道浮之後才開始的。
第一,民族獨立是現代化建設的前提。第二,中國共產黨承擔著領導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偉大歷史任務。第三,鄧小平理論正確解決了新時期中國現代化道路問題。第四,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
3 區別
近代是指民國到80年代,近代化就是指資本主義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經濟領域上的工業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學化。 近代相對於傳統而言,近代化的過程就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變遷過程,它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心理態度的多元化等各個方面的變革,其核心是經濟的工業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現代化常被用來描述現代發生的社會和文化變遷的現象。根據馬格納雷拉的定義,現代化是發展中的社會為了獲得發達的工業社會所具有的一些特點,而經歷的文化與社會變遷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過程。
《什麼是現代化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要搞現代化,早在民主革命時期,黨就有了初步認識。1945年4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就曾指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鬥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鬥爭。”建國後,1953年黨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即把實現國家工業化作為主體。在毛澤東修改和審定的關於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中,首次提出要建立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國防和現代化的交通運輸等四化目標。1954年9月,在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周恩來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建設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我們就不能擺脫落後和貧困,我們的革命就不能達到目的。”這裡提的“四化”,主要體現對物質文明的要求,還沒有把“四化”與社會主義明確具體地聯繫起來。
1957年毛澤東在談到進一步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問題時,提出了建設現代科學文化的要求。同時,把現代化與鞏固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國家聯繫起來,說明沒有經濟上的現代化,就不能建成社會主義,但還沒有提出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完整概念。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關於四個現代化思想。他說: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隨後,在上海科技工作會議上,周恩來在強調科學技術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性時,再次重申了要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思想,並把“科學文化現代化”改為“科學技術現代化”,提法更為確切。到此,四個現代化內容完整提出,並有了科學表述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戰略目標的完整概念。
1964年12月,在全國三屆人大會議上,根據黨中央和毛澤東的提議,第一次正式向全黨全國人民提出要在本世紀內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奮鬥目標。四化目標,是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綱領,它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全黨和全國人民。不幸,由於“文革”的發動,這個綱領未形成具體規劃就中途夭折了。此後,四屆、五屆人大一次會議都曾重申實現四化的要求。由於“左”的指導思想的干擾,沒有多大進展。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四個現代化才真正成為全黨工作的重心。